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工艺美术论文

四瓣花在和田历史和装饰构成中的进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8-06 共3178字
论文摘要

  英国哈登在 《艺术的进化-图案的生命史解析》中提到,“生命史通常包括三个阶段:出生、成长、死亡。 过渡阶段以变化为特点,可将它归为进化、因为它意味着渐进的变化或者是质变,或者甚至是一系列的质变。 ……我们把艺术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起源、进化、衰退。 ……图案一旦产生,它便受制于赋予它个性的驱使力和抑制力。”
  哈登所指的“驱使力和抑制力”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生态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等综合因素。 这些因素是一种花纹的起源、进化、衰退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瓣花所处和田特殊的生态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下,是否也经历了起源、进化、衰退这样三个阶段? 在和田的历史文化以及现代生活中展现了怎样的生命力?

  一、四瓣花纹样在和田历史中的存在

  四瓣花在和田历史中的存在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从斯坦因在新疆的考古资料《古代和田: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告》中就有关于四瓣花的记录,在尼雅遗址出土的木雕椅(N.vii.4)中,斯坦因详细及明确的描述了其中出现的四瓣花纹,他认为“装饰主题与犍陀罗浮雕最为相似。 形状与紫色大铁线莲(Clematis)极为相近的四瓣花是雕刻中最常出现的图案,我们发现,在犍陀罗,这种花形图案要么完整地封闭在形成装饰带的方框中要么就像在这把椅子的镶板和腿上看到的那样,截取一半放在三角形框内。 这些半朵花的锯齿形布局也可在那找到完全相似的例子。”(图1)通过这段话的描述,四瓣花是源于一种称为“大铁线莲(Clematis)”的花卉植物,铁线莲为毛茛科(Ranunculaceae),多为木质藤本,全世界有铁线莲300余种,多用于装饰庭院,广泛分布于各大洲, 以北温带与北半球的亚热带地区为多。
  斯坦因在其考古中所提到的“大铁线莲”,依据木椅中所指花纹的形状,在铁线莲中可以找到相似的花形(图2)。
尼雅遗址出土的木雕椅图
铁线莲花图
  而从出土木雕椅中的四瓣花的装饰特点中看, 四瓣花呈现印度犍陀罗时期的装饰特点,犍陀罗是古代印度十六国之一, 接近印度西部,犍陀罗艺术是对中国佛教艺术产生极大影响的佛教艺术流派之一,关于佛教艺术的影响,仲高在其《丝绸之路艺术研究》中提到,塔里木南缘的佛教艺术与西北印度犍陀罗艺术关系密切,作为大乘佛教传入地的于阗,在建筑、画、雕塑方面受到犍陀罗艺术的影响。 从这里可以大致推断,四瓣花在和田的起源有可能是伴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出现在和田的。

  二、四瓣花在和田历史中的进化的影响因素

  四瓣花在历史中的进化,也反映了人们的审美的变迁。 它受着生态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生态地理环境是审美的自然因素,人们的审美因素受地形、气候、水纹、土壤等自然因素影响而有区别。 人文地理环境是指地域文化特征,如生活方式、居室、服饰、食物、生活习惯、性格、信仰、观念、价值等。 ”

  1.生态地理环境

  和田南部呈东西向横贯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地势自南向北倾斜,戈壁横布,断续分布着各河流冲击平原绿洲,北部深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气候干燥,降水稀少。 和田这种复杂而又恶劣的生态地理条件下,当地居民自古就对于自然界中绿色植物花卉产生喜爱和向往之情。 从和田地区尼雅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我们能直观地看出当地居民将自然界的花卉植物雕刻在房屋构件及家具中。 这种雕镂的装饰手法在 《汉书·西域传》罽宾国条记也有记载“其民巧,雕文刻镂,治宫室,织罽,刺文绣,好治食”。
  而到了现代,这种对雕刻花纹进行装饰的喜爱现在仍然保持着,可见该地区有着雕纹刻镂的传统,四瓣花这种简单便于绘制的植物花卉纹自魏晋一直到现代也得到了延续。 这说明生态地理环境对人们的审美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2.人文地理环境

  另一方面,历史因素也影响了花卉的进化与延续。 和田古称于阗,历史上自古就与中原保持紧密的联系。 丝绸之路的开辟,使于阗成为了东西方物质与文化的交通枢纽。 源自印度的佛教更是对于阗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统一西域后,于阗是唐王朝安西四镇之一,随着大批汉族人定居于阗,本土文化与汉文化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 东西方文华的贯通使得包括花卉纹样之外的动物纹样,人物纹样都在当地得到了发展。 在和田出土的器物里就有陶制的人物、 动物塑像,如约特干遗址出土的妇女像、陶鸟、人首陶环、人头像等都达到了神形毕肖的地步。 而尼雅遗址出土的雕刻有四瓣花的木雕椅以及木托架也是出现在这一时期。
  10世纪后期至11世纪初期,自喀喇汗王朝征服于阗后, 于阗文化开始按照另一条轨迹发展。伊斯兰教文化开始改变着于阗文化的原有风貌,随之而来的就是生活方式、居室、服饰、食物、生活习惯、信仰等方面的改变。 仲高在《丝绸之路艺术研究》仲也提到“突厥语诸民族信仰伊斯兰教后,审美情趣发生突变,原先因信仰佛教而产生的佛教雕塑、壁画、佛塔、佛寺等佛教艺术一下子从审美情趣中抹掉了, 代之而起的是几何图案、植物图案等非偶像艺术。”从和田地区出土文物我们也可以明显看出,过去使用的人物、动物图案在今天和田当地人的装饰中已经罕有使用,而发展出繁多的植物花卉纹以及精密的几何纹。

  三、四瓣花在装饰构成中的进化

  1.魏晋时期的四瓣花装饰构成

  魏晋时期的四瓣花,由四个花瓣组成,也有的会在四个花瓣之间加入四个萼片。 这种图案被较多的使用在尼雅遗址挖掘出的木椅的镶板和腿上装饰以及房屋木构架中。 从装饰构成中看,这些四瓣花要么完整地封闭在形成装饰带的方框中,要么截取一半放在三角形框内,形成适合纹样。 从四瓣花的造型看,花瓣较为饱满,立体感强, 较为真实的反映了大铁线莲的花纹特征。斯坦因也指出,这种对四瓣花的装饰风格属于犍陀罗风格。

  2.近现代和田四瓣花装饰构成

  现代四瓣花较多的使用在和田当地居民的日常装饰中,它们被广泛发运用在房屋装饰以及生活日用品装饰中。 从装饰构成中看,四瓣花仍然有单独地装饰在限定的装饰框中,作为适合纹样进行装饰,也有被连续反复地组合形成带状或四方连续的图案。 从四瓣花的造型看,近现代时期的四瓣花同样由四个花瓣组成,也有的会在四个花瓣之间加入四个萼片, 但花瓣造型变化多样,有的较为饱满,有的花瓣则采用添加的手法,添加了叶片的元素,而萼片也采用放射状的线条进行装饰或直接采用波状纹进行表示。
  尼雅考古中的四瓣花与和田现代民居中的四瓣花图
  现代和田维吾尔族装饰纹样中的四瓣花的存在不是偶然,它符合当地人们自古以来对自然的崇尚和热爱之情,它具备植物花卉的特征同时又具备有几何花纹的特性,符合伊斯兰审美的要求,因此在和田的历史中得到了进化及发展(图1)。

  四、结语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四瓣花并非起源于和田,而是一种外传花纹。 和田特殊的生态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都给予了四瓣花存在、进化的条件。 从装饰构成角度看,比较魏晋时期和田的四瓣花,近现代和田四瓣花构成已由单一适合纹样,变得更加多样。 形成了带状纹样、四方连续纹样。 这些装饰手法的运用使得这种简单的四瓣花呈现出了新的样态。 从四瓣花的造型看,比较魏晋时期的四瓣花,和田近现代的四瓣花造型更加的丰富,采用了添加的手法,将当地人熟悉的柳叶形添加在四瓣花的花瓣中,这种丰富的变化也说明四瓣花在进化中逐渐的摆脱了它的原型“大铁线莲”,逐渐融入了当地的植物的特征,从造型上发生了变化。 哈登也提到,“图案的创作的最开始是简单的几何形式或是某个特定物体的再现,接着就会像所有生物体一样,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也表明了四瓣花在其进化中,经历了千年的历史,到了现代仍然呈现旺盛的适应性及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英 ]哈登.艺 术的进化-图案的生命史解析 [M].阿 嘎佐诗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6,259.
    [2] [英 ]斯坦因.古 代和田 :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告[M]. 巫新华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354-355.
  [3] 仲 高.丝绸之路艺术研究 [M].乌 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58,59.
  [4]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3885.
  [5] 雷圭元.图案基础[M].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4.
  [6] 卢海山.和田简史[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