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琼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是建水紫陶的美誉。在众多的建水紫陶产品中,陶烟斗的产生时期(1840年至1928年)不仅是建水紫陶“彩泥刻填纹绘”与“无釉磨光”两大工艺技术形成、发展至成熟的时期,同时又是建水陶由实用陶转变为雅陶、由粗陶转变为紫陶的重要时期。我们对陶烟斗进行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认识建水紫陶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还可以促进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陶艺文化市场的发展和繁荣。
一、紫陶烟斗造型设计与建水紫陶的内在关系
建水紫陶烟斗的烧制始于清道光年间,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陶制烟斗是清道光丁未年(公元1847年) 由建水县碗窑村文祥记陶坊烧制的黑陶梅纹斗。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鸦片不断进入我国,作为吸鸦片的工具,铜质烟斗也随之传入。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吸食鸦片的人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政府的高级要员,商贾贵人;一类是建水地区的文人雅士;还有一类是这一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地主。这三类人虽然对文化与美的认识各不相同,但又都共同喜好精美、高雅、华丽的把玩之物。当时碗窑村有个工匠叫张好,他在红泥上刻字、雕花、不上釉,将其烧制成器皿后,其便成为了建水工艺陶的发源。为了迎合烟斗的消费群体,张好仿照铜制烟斗,利用建水地区特有的五色陶土精心制作出陶器烟斗,并在上面写字题诗、画山水人物。张好之后,又一个以制作烟斗而扬名的人是叶湘子,他制作的烟斗“体质坚实,形式古朴,书画生颖,色泽光润”。除了叶湘子以外,还有朱南岳、梁之福、丁三吉、武省三、梁柱奇、韩显庭、张玉堂,他们被称为“八家斗”。制陶艺人在对陶烟斗装饰工艺的不断探索中,渐渐探索出了建水紫陶独有的“彩泥刻填纹绘”与“无釉磨光”两大工艺技术,极大地提升了建水紫陶的工艺价值。综上所述,紫陶烟斗的生产及其斗面装饰工艺的形成和发展,为后期建水紫陶的发展奠定了核心基础,对于建水紫陶这一传统的饰陶工艺来说是一种里程碑式的创新。如今烟斗的实用性已经消失,但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鉴赏它,其精美的形态及精湛的制作工艺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紫陶烟斗造型设计的审美性与鉴赏性
在鉴赏一件紫陶烟斗作品时,我们第一要观其造型设计的审美性和鉴赏性。紫陶烟斗的体积一般在4~9cm之间,可谓是典型的微型陶泥艺术。如图1,其形状有圆形、六边形、灯笼形等十二种基本形态,而各种形态又有其各自独特特征。在观看一件烟斗的形态时,其是否饱满、平整,烟嘴是否在其正中,线条是否流畅,弧度是否规整,面与面、点与点是否对称等,这些都是反映烟斗品质的重要特点。
第二,看其色。紫陶烟斗常见的色泽有黑、褐、紫、白、青等五种,这些颜色的形成与烧制时温度的控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特别是建水紫陶经还原烧制后接近黑色或深青色,高品质的成品质地沉着而浑厚。然而因建水紫陶在烧成后还需经过打磨,所以还原的程度十分重要,还原不够则很容易在打磨后呈现难以控制的斑纹。但有时偶然产生的斑纹效果可能会同图案形成绝妙的搭配,成为“神品”,这大概也是建水紫陶吸引艺术家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看其光。建水紫陶的表面会有一层泛淡紫色的如上釉般的光泽,这种光泽是通过“无釉磨光”技术处理后形成的。“无釉磨光”是建水紫陶的一项重要特色,也是整个建水紫陶制作工艺中最为耗时耗工的部分。建水陶泥质细腻无砂,通过磨制工艺即可使器物表面产生哑光、亮光和镜面光等不同的质感效果。传统建水陶的磨制工艺分为去火皮、去丝和抛光三个部分。刚烧制成功的建水陶表面粗糙、质坚如铁,并有一层金属光泽,此即是“火皮”,打磨时首先需要用粗砂石沾水磨去火皮。去掉火皮的器物表面会因为粗砂石的打磨留下划痕,因而需要再用较细腻的油石沾水均匀地将粗石划痕除去,此过程即为“去丝”,去丝后即可获得哑光的质感效果。如果想要获得亮光的效果,就必须进行抛光,抛光必须使用建水独有的极其细腻的鹅卵石、玉石、玛瑙石等沾水对其进行反复研磨,直到器物表面光亮鉴人为止。
第四,感其质。建水紫陶以细腻如脂而着称,一件成功的紫陶作品表面没有瑕疵,能给人以紧密光滑、质地坚硬、温润如玉、磬之有声的质地感。
第五,看其艺。建水紫陶的制作工序复杂,对技术的纯熟度要求很高。例如,拉坯讲究心正、眼准、手稳,器物的薄厚是否均匀、形态是否规整,这些都反映了作品工艺的精湛程度。紫陶烟斗的绘制过程(包含绘制、刻坯、填泥三个基本步骤)通常是由书画家与陶工合作完成,对绘制者的审美修养和书画功力有相当高的要求。待图案绘制完毕后便进入刻坯工序,这也是整个装饰工艺的重要创作过程。填泥是建水紫陶装饰图案绘制的第三个步骤,该环节需要在刻好的泥坯上,根据画面要求用铁片挑起色泥,将其拍嵌到泥坯的刻痕处,并将色泥抹平、压紧,然后嵌上的色泥会因空气吸附自然凹陷,需再次填泥,这样反复数次直到色泥与坯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止。因此,从瓷陶烟斗的造型设计可看其装饰形态是否美观、线条是否流畅、画面是否疏密有致、层次是否分明,从而判断其工艺是否精巧。以《青陶梅纹圆斗》(图2)为例,对紫陶烟斗作品作具体分析。此斗为民国时期建水地区紫陶名家马吉生先生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斗身直径7.4cm,斗面呈现出的凸圆面对称均衡、圆润饱满,颜色为米青色。斗面以梅花图案为装饰内容,梅主干部分以“之”字型随圆斗外部特征进行构思布局;梅干分支则以“女”“戈”字形围绕斗身中间气孔进行穿插排列;白色花朵以“正”“侧”“背”形态呈现,花朵间疏密配合得当、自然有序;“墨干”与“白花”在米青色斗身上形成鲜明对比,笔意干练简洁、遒劲而不乏灵活、沉静而不失典雅。但此斗的不足之处在于其表面有明显的数个气孔,靠近中间圆孔处有2.3cm的裂纹,斗面右部、左下部和右上部也有不同程度的细微色斑,没有达到紫陶细腻如玉、光洁似镜的高标准,此斗虽未达到紫陶精品的完美境界,但体现出了一种民间艺术的朴质美感。
三、紫陶烟斗造型设计的艺术美与内涵美
紫陶烟斗造型设计的艺术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的艺术形态所体现出来的形式美;二是紫陶烟斗在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当地民族文化艺术、传统民间美术题材等综合使用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各种艺术不同内涵美的融合。
首先,在鉴赏紫陶烟斗的形式美时,需要对形式美中的比例与尺度、对比与和谐、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等形式美的规律有一定的理解,对点线面等造型语言有一定的认识。例如,从几何形烟斗的形态来看,无论是圆形、方形、还是六边形,这些烟斗都严格遵循着上下左右均衡对称的结构原则,给人以一种稳定的形态美,又有各种形态的烟斗各不相同的形式美感。
其次,在欣赏紫陶烟斗装饰内容之美的过程中,还需要我们对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民间美术形式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以书法为例,不同作者的作品有不同的特征,如王羲之的书法秀美遒劲,欧阳询的书法高古险绝,颜真卿的书法朴茂浑厚等,这些被运用到烟斗中就会使烟斗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此外,紫陶烟斗造型设计的内涵美也是体现在多方面的,例如,在为当地彝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土司、头人等制作的烟斗中,由于这些人群大多是文盲,为其制作的烟斗表现的就是当地少数民族艺术特色及民风民俗。在为文人雅士制作的烟斗中,则往往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精神。所以我们需要把人、物、境三者结合考虑,才能发掘出紫陶烟斗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特征。
四、结语
除了上述几点之外,不同艺人的制作风格、笔法特征、工艺特点等也是烟斗赏析的重要内容。一件紫陶烟斗作品的创作年代,创作内容是否有趣、是否形神兼备、引人入胜、雅俗共赏等,这些也可以成为紫陶烟斗的赏析要点。总之,对建水紫陶烟斗的赏析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这一问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赏析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共建水县委宣传部.《建水陶瓷文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2]孔明.《陶泥上的“微型艺术”清末民初云南建水紫陶珍品“陶烟斗”器形及其纹绘艺术》.美术大观,2009.6.
[3]孔明.《云南建水紫陶装饰纹案“残贴”的表现艺术》.美术大观,2009.7.
[4]邵静,田波,王坤茜.《建水紫陶传统装饰艺术的文化新内涵》.中国陶瓷,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