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工艺美术论文

宜兴精陶的发展困境与出路探究

时间:2018-09-19 来源:美与时代 作者:邓举青 本文字数:3979字

  摘   要: 文章以宜兴精陶为阐述对象, 通过回顾宜兴精陶的发展历史, 从宜兴精陶在原料人工成本增加、同行竞争激烈、从业队伍不稳定和产品自身的缺陷等方面分析其的现状和困境, 并结合新的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从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的革新、产品创新和品牌意识的增强、行业指导和地方特色的挖掘及降低成本和生产规模的控制等四个方面对宜兴精陶的发展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革新; 技术研发; 产品创新; 错位竞争;
 

宜兴精陶的发展困境与出路探究
 

  宜兴精陶是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发展的陶瓷新品种, 通过不断的坯釉料的实验, 改进配方, 攻克技术难题, 丰富装饰形式与技法, 提升产品的艺术品位, 使得产品呈色稳定, 造型简练, 抗冲击和抗冷热激变的强度甚佳, 生产的餐具、咖啡具和茶具等一度畅销国内外市场。但是近些年由于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不断升值, 人工、燃料等成本的不断提高, 以及同行业的激烈竞争, 使得已经精陶似乎已经没有旺盛的生命力。作为“五朵金花”之一的宜兴精陶在国际市场复苏和国内文化市场的逐渐旺盛背景下, 该如何发展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和探索的。

  一、宜兴精陶的发展历程与成绩

  (一) 宜兴精陶的发展历程
  1962年在江苏省陶瓷研究所和宜兴工业陶瓷厂 (即后来的宜兴日用精陶厂) 的参与下开始试制, 在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李国帧工程师的协助与指导下, 利用本地原料进行坯料和釉料配方的试制。经过59次坯料方和30次釉料配方的实验, 终于在1963年11月份初试口杯、咖啡壶成功。1964年, 就精陶盘剥釉、剥边等缺陷进行改良试验, 改进坯釉料的配方, 使损耗下降。1965年, 江苏省陶瓷研究所、宜兴日用精陶厂 (即后来的宜兴精陶厂) 和南京化工学院三方合作围绕提高质量进行研制, 经过315次坯料配方实验后, 提高了坯体的白度, 降低了烧成的温度;此外, 通过增加球磨时间、装匣钵和盘条提高素烧质量、推行快速釉烧等改进生产工艺, 使产品性能和质量大幅度提升。同时素烧隧道窑投入使用, 建成成型、装饰、上釉等流水线作业线。1966年, 针对苏州土供应困难的问题, 以苏州土下脚料和大同土为替代品的近百次试验, 降低了泥料成本的同时, 解决了精陶的软硬问题, 并适应了大生产的需要。在平盘和汤盘产品的基础上, 发展出了与西餐材质相同的杯、碟、茶具和咖啡具等, 装饰手法有贴花、金口和色圈等。1970年至1972年, 增加咖啡具和茶具的生产设备, 采用豆青、粉红、天蓝、柠檬黄等多色化妆土装饰工艺, 再配以刻、堆、描等装饰手法的同时, 增加件套数。1973年“无铅釉上贴花纸”研制成功, 克服了餐具破花、爆花、含铅等缺陷, 使产品质量稳定、操作便捷, 提高了生产效率。1974年“盘类链式干燥器”投入生产, 使平盘类可以流水机械化作业, 盘类产品的正品率提高。1975年轻工厅针对降低精陶产品铅溶出量, 下达“精陶高温釉中彩”的试制研发任务, 江苏省陶瓷研究所、宜兴日用精陶厂和无锡贴花纸厂合作研制, 共开发17种适合高温快烧的釉中彩颜料, 且耐腐性能和磨损性能良好, 进一步改善精陶产品的热稳定性能。1979年开发具有一定艺术感染力的象形餐具, 受到市场的广泛欢迎。80年代的时候, 杯坯成型干燥机开始应用, 生产马蹄形杯坯达600件/小时。

  (二) 宜兴精陶的阶段性成绩
  1966年初试成功的宜兴精陶的口杯、咖啡具的月产量就有8000件左右。1964年改良的长石质精陶产品当年就有25万件精陶盘出口。1965年提高精陶质量的研究实验后, 素烧隧道窑和流水作业线的相继建成和投入使用使得出口量增加到200万件。1966年, “新力杯”与20头餐具配套一起出口加拿大, 1969年“企鹅杯碟”出口澳大利亚, 色圈爽口杯、高通杯、咖啡杯, 以及22头大肚孔雀茶具出口加拿大、坦桑尼亚等国。1970-1972年, 黑化妆土五彩镶嵌的22头宜双茶具和粉彩描金22头豆青宜蕾茶具 (江苏省陶瓷研究所徐锡仪设计) 被选送日本展览。1977-1978年, 66种新造型、新花面投放市场, 其中化妆土清刻181头中餐具 (汪坤培设计) 被作为国礼赠送给特罗多 (加拿大总理) , 并在参加多种展会中崭露头角, 其中在北京举办的展销会上一次销售达5万件/套。15头宜泉咖啡具 (王培坤设计、徐安碧装饰) 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化妆土精陶茶具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1980年出口品种达180余个花色, 并获江苏轻工厅优质产品奖, 年产量一千余万件, 年出口量近六百万件。1981-1984年象形艺术餐具多样化发展, 1987年象形艺术餐具品种达100多个, 彩绘宜云20头西餐具和釉中彩西餐具、宜纹、宜云餐具分别获得江苏科技成果三等奖和新产品设计三等奖, “银鱼”牌精陶产品行销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46个国家。典型的作品有“9头菊花形高脚组合式餐具”“凤穿牡丹”宫廷餐具、“7头组合式餐具”“15头莺歌茶具”“15头黑线条茶具”“环球小型咖啡具”“15头化妆土清刻牵牛花茶具”“球型提梁”“龙凤盖杯”“八角明珠餐具”等, 都是畅销一时且供不应求的, 代表性的设计师有汪坤培、张郝棠、孟繁燕、钱群涛、徐安碧等等。90年代成为江苏第一家通过“输美陶瓷认证”的陶瓷企业, 国际市场信誉日益提升, 年外销达6亿元。

  二、宜兴精陶的发展困境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宜兴精陶近些年似乎失去了产品研发的激情与动力, 渐渐地淡出了公众的视线,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国际市场的变化和汇率的升值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陶瓷企业迅速成长, 进而使宜兴精陶的市场份额被不断地挤压, 加上出口市场的低迷, 以及人民币的不断升值, 利润空间的萎缩大大降低了陶瓷企业出口的积极性和竞争力, 进而限制了全球市场的拓展。

  (二) 国内成本的提升和同行的竞争
  随着整体国力的提升, 相应的企业的原料、燃料和劳动力成本不断地提升, 相关税务费用的增加, 以及其他陶瓷企业同行同质化产品的不断出现, 使得相应的订单额逐年减少, 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激烈。

  (三) 从业队伍不稳定和缺乏熟练工
  陪伴宜兴精陶起步与发展的老员工陆续离职与退休, 新生代的员工多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 流动性大且管理难度大, 对待工作和产品态度和情感上都与老员工有较大的差距, 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宜兴精陶的进一步拓展。

  (四) 产品本身有缺陷且有待提升档次
  随着其他陶瓷企业的骨瓷、白瓷的餐具产品的不断被市场认可, 宜兴精陶本身坯料、釉料和阴阳演化性能等方面的问题和缺陷就越加明显。虽然在80年代的时候, 江苏陶瓷研究所与宜兴精陶厂研发出机械强度和釉面硬度高, 冷热激变性能好的紫炻器、精炻器和奶黄炻器, 但是没能进一步的推进和批量化的生产。相比较当下其他陶瓷产区和企业的同质化产品, 自身的档次有待提高。

  三、宜兴精陶的发展对策

  (一) 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的革新
  成立专门的研发小组和设立针对产品缺陷的项目课题, 联合研究所、高校和企业技术人员, 对于坯料、釉料的缺陷进行试验, 不断攻克技术难关, 通过技术革新来提高材质本身的质量。可以采用一些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 注重引进和培养专业的技术人员, 生产技术上要与国际市场的需求接轨, 广泛吸收国内外一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增强环保意识。此外, 用现代的技术方法和理念科学管理, 管理层要能敏感地察觉到市场的变化和需求, 做好顶层设计。除了培养机械化流水作业的设备操作技术工人外, 还要着力培养销售人才, 充分考虑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下, 通过产品网站、微信平台和天猫淘宝直销等形式把新品进行推送并加快产品的更新, 更贴切地了解市场的需求和找准产品的定位, 通过错位竞争的方法, 避免产品的同质化现象。

  (二) 产品创新和品牌意识的增强
  随着人们艺术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 可以多与艺术类的院校合作, 通过设计开发新品的项目, 围绕当下文化创新的主题与趋势, 通过提升产品的艺术性来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同时要注重引进和培养艺术设计人员, 除了研究我们传统的民族文化还要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民族特色和消费需求, 甚至可以考虑中外合作开发新品, 使创新产品更加民族化、个性化, 符合不同的需求, 从而能从国内外市场中脱颖而出。在产品的创新中注重树立品牌意识, 以国际知名品牌作为赶超的对象, 做好产品的同时, 注重通过一些活动展览等形式扩大宣传, 扩大品牌的影响, 在消费群体中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不断争夺更大份额的市场。

  (三) 行业指导和地方特色的挖掘
  国家、省市级行业协会要进行充分的指导, 对于全国各陶瓷产区的产品特点进行充分的分类指导, 能够促进各陶瓷产区充分挖掘各自的地方特色, 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 相互之间协调发展, 推出各自主打产品。例如宜兴的精陶可以利用本地陶土烧结度高、釉水装饰丰富和抗冻性能好的特点, 运用到精陶产品当中去, 既能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又能有别于与其他产区, 从而树立自己的产品特色。

  (四) 降低成本和生产规模的控制
  相对于原料、燃料和人工成本的不断增加, 企业要考虑选用地方原料进行研发新品, 既能突出地方的产品特色, 又能降低原料成本。此外, 加大企业生产的自动化, 一方面降低人工的成本, 另外一方面降低产品的损耗, 使产品标准精准, 质量稳定。

  对于其企业的规模来说, 要保持适当, 不一定要一味地追求大而全, 可以根据需要灵活的组织, 从提升产品的品质和档次上下功夫, 走专业化的路线, 能够培养相应的消费人群, 能够引领市场而不是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所以, 作为企业的管理层对企业的规模和定位要有一定的把握。

  四、结语:

  翻阅宜兴精陶的发展历程, 我们不难看出, 宜兴精陶从开始试制到批量工业化生产, 经历的时间并不长, 但是在坯料、釉料、画纸、彩绘, 以及相关的化妆土装饰技法等方面的实验几乎没有停止过, 在流水线机械化作业的实践与探索上也是马不停蹄的, 为宜兴精陶赢得了良好的国内外声誉, 涌现出一大批设计精美、制作精细的优质精陶作品。随着国际陶瓷市场的复苏和国内国民文化意识的增强, 宜兴精陶的发展应该要立足于地方陶瓷文化, 加快技术革新和提升展品的档次, 才能够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立巍.日本传统工艺产业的现状与振兴策略研究[J].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16, (08) .
  [2]朱振峰, 孙海礁, 杨俊等.工艺条件对陶瓷强度影响规律的研究[J].陶瓷, 2003, (06) .
  [3]史俊棠.宜兴陶瓷史[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 2012.

    [1]邓举青.宜兴精陶创新发展的对策探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01):107-108.
      相关内容推荐
    相近分类:咖啡具论文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