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毛南族傩面具品牌化发展探究
【第一章】毛南族傩面具创新设计探析绪论
【第二章】毛南族傩面具概况
【3.1 3.2】传统工艺向文化创意转型的时代背景
【3.3 3.4】毛南族傩面具的品牌化设计的骨架
【3.5 3.6】毛南族傩面具核心角色视觉元素分析
【4.1 4.2】建立毛南族傩面具数字化图像数据库
【4.3 4.4】毛南族傩面具“再设计”的材质转换
【4.5】毛南族傩面具品牌化设计的整合应用思考
【结论/参考文献】毛南族傩面具文化传承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5 章 结论
在过去,传统文化是反映一个民族思想、信仰、风俗、审美意趣、物质生产的总体表征。在现代,传统文化是助推一座城市或地区招揽旅游观光客、发展经济的招牌和名片。
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某些偏远地区的民间传统文化因横隔着时代发展的鸿沟,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正因为察觉到这些传统文化发展的困境,笔者试图以现代设计与创新的语言,为传统文化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
在此篇论文中,笔者的主要研究成果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详实记录了毛南族傩面具其历史沿革、发展、传承现状等问题,提出了文化转型、创新的概念。
2.第一次以图表、文字记述等方式系统地梳理了毛南族傩面具众傩神的关系神谱,分析、解释了面具角色核心视觉元素与毛南族民间故事、文化习俗之间的内在关联,为毛南族傩面具人物形象的界定和品牌化设计应用提供了图文资料基础。
3.以品牌化设计的视角,从设计应用规则、建立数字化图像数据库、设计应用改良等方面笔者通过实地田野调查,以真实资料为基础,整理记述了环江毛南族地区傩面具及其文化发展、保存、以及的详细信息,同时统计了民间手工艺人的具体情况,归纳、补充了广西环江地区毛南族傩面具的人物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人物关系图谱、人物核心视觉元素、核心视觉元素演变由来等几大问题。
参考文献
[01]韩德明。与神共舞--毛南族傩文化考察札记[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02]韩德明。毛南族肥套[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03]蒙国荣,何佳辉,王秀荣,韦琅。《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西卷》--毛南族舞蹈[G]广西环江:不详,1987.
[04]过竹。毛南族民俗风情[M]广西:广西民族出版社,2012.
[05]李岚。信仰的再创造--人类视野中的傩[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06]赵心愚,罗布江村,杨嘉铭,赵世林,杨环。西南民族地区面具文化与保护利用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07]赖富强。探奇广西--文化旅游精化读本[M]广西: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08]刘莹。中国最美面具脸谱[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3.
[09]《毛南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毛南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0]蒙国荣,王弋丁,过伟。毛南族文学史[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11]蒙国荣,袁凤辰,谭贻生,韦志华,韦志彪,蒋志雨,王弋丁。毛南族民间故事选[G]广西环江:不详,1982.
[12]《中国傩戏面具编委会》。中国傩戏面具艺术[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
[13]曹红玉。广西环江县毛南族傩面具艺术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14]徐文亮。坳瑶傩面具文化传承研究--以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下古陈列为例[D]广西:广西民族大学,2012.
[15]金龙。贵池傩面具的数字化图形设计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16]李亮。解读甘肃陇南白马藏族傩面具艺术风格[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2.
[17]李霞。傩面具的美学审视--以湘西傩面具为例[D]湖南:吉首大学,2012.
[18]卢娇兰。毛南族师公研究--以广西环江县下南乡为个案[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9.
[19]吕丽娃。对萨满面具与现代材料相结合的探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20]袁琛,访春雄。中国的傩与日本的能--浅析两者的传承关系及发展轨迹不同之原因[J]江西社会科学,2005,不详:229-236.
[21]顾朴光。中国傩戏面具与日本能乐面具之比较[J]民族艺术,1994,不详:86-92.
[22]刘伟。广西毛南族两大“族宝”濒临失传[J]西部时报,2009,不详[23]谭亚洲。论毛南族傩戏艺术的产生及其发展[J]民族艺术,1992,不详:64-77.
[24]蒋家华。“傩面”--解读秋月繁的包装设计[J]包装世界,2012,不详:82-83.
[25]王兴业,田蓉辉。从悦神到娱人--浅析傩面具的功能变迁与民众审美情趣的关系[]湖南工程学院院报,2008,第 18 卷第一期。
[26]翁利。傩面具的程式化表现及其文化根源[J]美与时代,2008,不详:87-92.
[27]李海平。傩面具中的宗教意识与民俗内涵[J]甘肃高师学报,2012,第 17 卷第一期:54-58.
[28]翁利。探究中国傩面具的产生之源[A]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8,不详 ,111-113.
[29]毛南族志编篡委员会。毛南族志[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30]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志[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31]王今栋。傩的秘密[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2.
[32]孙欣。面具[M]安徽: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黄山书社,2013.
[33]陈少峰,张立波。文化产业商业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4]马勇。近代中国文化诸问题[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
[35]贝拉-迪克斯。被展示的文化--当代“可参观性”的生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6]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7]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8]向勇。北大讲坛:面向 2020,中国文化产业新十年[C]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
[39]菲利普-科特勒,加里-阿姆斯特朗,洪瑞云,梁绍明,陈振忠,游汉明。市场营销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40]李明合。品牌传播创新与经典案例评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1]柏定国。文化品牌学[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2]马克-高贝。品牌大设计[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43]欧阳友权。文化品牌蓝皮书:中国文化品牌发展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44]文春英。城市品牌与城市文化:对话中国九大名城[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45]金宣我。美学经济力[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致谢
两年半的研究生时光飞速而过,转眼已接近尾声。
人生总是这样,在前进的路上来来回回,有人留下,就有人要离开。可幸的是,离开时,我们都带着学习生涯里的累累硕果,圆满地划下了这个句点,没有遗憾。
毕业在即,我首先要感谢我的母校北京服装学院,是她为学生们搭建了良好的学习平台,使我能够在学习视觉传达专业知识之余,还能不断的扩充其他设计领域的高、精、尖的文化知识,并且能够与这些领域中最优秀的老师们深入接触、交流,极大地扩宽了我的设计视野。
其次,非常感谢我的导师詹凯老师,在研究生最初的一年半时间里,是詹老师给予了我参与、组织、策划以及设计文化项目的机会。在数次实操项目的过程中,我学习到了如何以统筹全局的眼光来组织团队,如何以深入浅出的策划方案来搭建设计框架,如何以切合实际的创意理念来进行设计,不断不断地以增加文化学识来提高自己的学术、设计素养。
对于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詹老师也为我提供了大量的意见与建议,使我获益良多。
除此之外,我还十分感谢曾无私为我提供过帮助的广西环江文化工作者们,谢谢那些热爱着本民族文化的毛南族师公与民间手工艺人:谭三岗师公班子、谭雄志师公班子的全体师公成员,以及毛南族傩面具手工艺人方振国老人、谭信慈老人、谭国庆师公、蒙国荣先生。特别感谢方文展先生、方秋源妹妹、谭孔森主席、文物所所长谭家乐先生,在我进行毛南族傩文化的田野调查期间,为我提供了资料收集、翻译、讲解等帮助,使我的研究工作得以顺利且深入地展开。
感谢北京服装学院的詹炳宏老师、张森老师、孙恺老师,以及与我朝夕相处的同学、小伙伴们,谢谢你们陪伴我成长,在我的学习、生活中的给予关怀、照顾、帮助。
感谢我的父母一直以来的支持和鼓励。
最后,感谢在百忙之中参加答辩和论文审阅的各位专家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