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是一个全方位的商品,它不仅包括物质成分,也包括文化成分和人文内涵,因为快速发展的中国和他庞大的工业制造体系,这个标签可以在广泛的商品上找到,从服装到电子产品。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几篇关于中国制造的论文,供给大家参考。
关于中国制造的论文范文第一篇:"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斗轮堆取料机技术创新研究
作者:李景恒 杜海 徐万鑫
作者单位:中国电建集团长春发电设备有限公司
摘要:针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对物料搬运机械行业提出的提质创新要求和绿色发展理念,斗轮堆取料机作为最常用的物料搬运装卸设备,为落实政策要求和顺应市场导向,业内在斗轮堆取料机的智能化控制、全方位环保及绿色节能等方面进行了技术创新研究和探索。文中论述了斗轮堆取料机在上述技术创新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重点研究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并就其不足提出了相应改进措施和建议。为推进物料搬运机械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斗轮堆取料机;中国制造2025;智能化;环保化;绿色节能;技术创新;
Abstract:Considering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requirements and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put forward by the "Made in China 2025" strategic plan for the material handling machinery industry, and bucket wheel stacker-reclaimer i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material handling equipment,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policy requirements and comply with the market requirements, industry insiders have conducted technical innovation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ll-rou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green energy saving of bucket wheel stacker-reclaimer.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f bucket wheel stacker-reclaimer in the above technical innovation, analyzes the key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existing shortcoming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handling machinery industry.
Keyword:bucket wheel stacker-reclaimer; Made in China 2025; intelligentiz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reen energy saving; technical innovation;
0 引言
"中国制造2025"战略发展规划是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是实现我国制造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的战略举措。其中针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的基本方针。按其要求,物料搬运机械行业确定了夯实基础、自主创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发展基线。由此可见,技术创新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斗轮堆取料机(以下简称斗轮机)作为最常用的物料搬运装卸设备,必须进行技术创新以满足政策引导和市场导向对行业发展提出的最新要求[1].落实到具体技术层面包括智能化控制、全方位环保及绿色节能等3方面技术创新研究。这3方面技术创新水平直接影响斗轮机制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代表了斗轮机技术前沿和发展方向,成为了国内学者深入研究和探索的热点领域。文中论述了近年来斗轮机在上述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不足,探究改进措施,以期对物料搬运机械行业健康发展和技术深入研究有所助益。
1 智能化控制创新进展
1.1 智能化控制发展现状
斗轮机智能化控制一直是行业的关注焦点和发展前沿,体现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核心宗旨和创新理念。当前斗轮机智能化控制是实现无人值守料场管理的基础,也是解放劳动生产力改善劳动环境、提高操作者身心健康的爱心举措。21世纪初,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进行了斗轮机智能化控制的研究和应用。出现了以日本为代表的远程操控控制模式和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全自动模式。经过近20年的发展,欧洲全自动模式逐渐被行业认可并发展为典型的智能化控制模式在业内推广[2].目前欧洲斗轮机行业已经发展为第4代智能化控制系统技术。国内近几年也加大了斗轮机智能化控制研发力度。2007年在宝钢马迹山港斗轮机项目实现了智能化无人作业的首次尝试;2016年在澳大利亚罗伊山铁矿取料机和堆料机项目实现了设备在2 000km外的远程操控探索;据悉2018年初国内已经引进了欧洲第4代斗轮机智能控制系统,并进行了适应国内市场环境的二次开发[3].但其具体在业内推广使用情况未发现相关报道。同时业内也达成共识,单机智能化不等于料场智能化,提出了智能化料场的创新概念。因此国内在斗轮机智能化控制技术创新研究和实践方面投入力度巨大。但由于国内斗轮机应用领域广泛,各行业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发展不均,故智能化控制技术的实际应用的普及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
1.2 智能化控制研究进展及存在不足
斗轮机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元件组成国内外几近相同。均包含硬件系统及软件系统[4].其中硬件系统主要组件PLC可编程逻辑器、工控机交换站、中控室服务器、3D激光扫描系统及GPS系统等元件都已经非常成熟,国内外选用产品品牌和参数几乎无差别,但目前国内软件系统的性能还有待提高。国内自主开发的专业工控软件与国外相比性能仍存在差距,主要存在图像处理周期长、抗干扰能力弱、实时性差及稳定性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国内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研究。
瞿蔚波[5]等对料场中斗轮机精准定位实现及验证方法进行了研究,利用2D、3D激光器扫描成像系统扫描定位,结合球坐标三维直角坐标系,确定斗轮机在料场位置的研究方法。该系统存在的问题在于现有激光扫描系统受雾霾等大气悬浮物浓度影响很大,空气质量差能见度低时会出现系统处理速度慢、定位不准确的问题。系统的扫描精度抗干扰能力还有待提高。
刘鹏飞[6]等利用机器人运动学原理,研究斗轮机作业空间运动轨迹,通过定义料场、设备走行、回转、俯仰各转动面及悬臂端部坐标系,建立D-H模型,构建悬臂端运动学正解,应用Matlab软件求解悬臂端运动学反解。该研究对斗轮机自动作业和防碰撞都有研究价值,但存在的问题在于为方便建模、缩短计算时间。该计算模型属于斗轮机真实工况的简化版,斗轮机实际工作情况非常复杂,若完全按真实工况系统建模,会出现模型复杂、硬件要求高、计算时间过长、实时性差及稳定性不高等问题。
王旭修[7]等设计了一种斗轮机全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利用激光雷达机器视觉原理,通过3D激光扫描仪实时采样料堆数据,对料堆的在线实时建模。并提出了在视觉图像处理算法基础上的作业路径规划算法,通过实时提前预测作业轨迹来指导堆取料机自动作业。该研究属于参考文献[5]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完善,但未能有效解决抗干扰能力差的问题。
从上述研究进展可以看出,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斗轮机在料场中的位置定位及设备间的防碰撞两个方面,这是斗轮机智能化控制的基础。虽然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应用于工程实际还有待完善。因此目前国内斗轮机智能化控制软件系统性能和流畅程度还需要加大研发力度。要实现料场智能化控制成熟全方位推广,还需要业内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努力。
2 全方位环保创新进展
斗轮机工作扬尘污染环境一直是困扰设备发展及推广的行业难题,故针对斗轮机环保技术的研究也一直是行业的研究焦点。"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提出的技术创新要求使其表现出全方位、多角度共同推进的特点。具体包括封尘技术、减尘技术及抑尘技术。其中封尘技术是指近年来为响应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的环保政策要求,新建及原有储料场均须采用封闭或半封闭管理[8].斗轮机作业料场采用钢结构网架封闭管理逐渐在各行业推广并已发展为新常态。因此,封尘技术可以杜绝斗轮机作业时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减尘技术是指斗轮机有必要采取措施减少各扬尘点的产尘量;抑尘技术是指采用喷水降尘装置对斗轮机扬尘点进行除尘处理,按当前具体料场情况可分为露天和封闭2种。
2.1 减尘技术研究概况
斗轮机减尘技术是指采取合理措施改善落料点产尘量。目前常用的措施为:首先对斗轮机各物料转运点实行导料槽、护罩开口封闭的设计,增加2层以上的防尘挡帘,防止灰尘外溢;其次是采用离散元EDEM软件仿真设计新型曲线料斗,合理布置导料板,减弱料流转运冲击,减少扬尘;另外,采用新型的迷宫式的防溢裙板,防止转运点撒料,也能有效减少粉尘产生;此外对于风力较大的露天布置的斗轮机,机载悬臂带式输送机及尾车带式输送机尽量全程加装防风挡板或防风护罩,防止皮带运输时大风吹动物料灰尘飞扬。
2.2 抑尘技术研究概况
斗轮机抑尘技术通常采用喷水除尘的方式。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喷水除尘目前常用的形式包括以下3种:喷淋除尘、高压微雾除尘和干雾除尘[9].在具体工程中,需要结合料场布置情况、自然条件、物料特性、水质情况等客观条件综合选择。如表1所示[10,11].
表1 喷水除尘推荐表
2.3 环保创新存在的不足
斗轮机环保技术现阶段技术创新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满足当前市场技术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现有抑尘装置形式单一,无法适应环境多变、单机输送多种物料工况要求,控制方式智能化水平不高,因此还需进一步研发和完善。
3 绿色节能创新进展
绿色节能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全行业共同理念和永恒的主题,也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基本方针对构建生态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指示。斗轮机的节能增效对提高制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促进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故斗轮机节能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斗轮机绿色节能技术创新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结构部件轻量化优化设计研究、传动机构提高传动效率研究及循环再利用技术研究。
3.1 结构部件的节能研究及存在不足
斗轮机属于重型工作制机械设备,机型庞大,目前设备最长回转半径可达65 m,整机的长度可达150 m以上,质量达到几百吨,甚至几千吨。其中结构件占其质量80%以上,故对其轻量化优化设计是节能降耗的必然要求。斗轮机主要结构支撑部件均采用薄壁钢板或型钢组焊成型的桁梁结构,对其结构进行轻量化优化设计,可以减小其质量和结构尺寸,从而降低相应传动机构功耗,提高产品性价比。目前业内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先进计算机软件并结合现代机械设计优化算法对结构件进行轻量化优化。
武帅[12]等利用APDL语言编辑驱动参数建立斗轮机斗轮轮体的参数化Ansys有限元模型,采用变量几何法,以最大应力、最小实体为几何约束条件,完成了斗轮体的轻量化的优化设计,实现了有限元分析与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机结合。
宋鹏程[13]等利用APDL驱动Ansys合并Matlab优化设计软件参数化建模,结合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综合优化。利用参数化有限元分析,结合BP神经网络合并粒子群优化算法对研究构件进行轻量化优化。
由此可知,斗轮机结构部件轻量化优化设计研究业内开展较早,并且技术相对成熟,但目前研究都是针对单一部件的个体优化,缺乏整机协同优化的宏观思想,忽略了设备整体的关联性。
3.2 传动机构的节能研究
斗轮机机构传动包括机械传动和液压传动2种方式。传统机械传动方式传动效率可提升空间有限。随着新技术、新材料及新工艺的不断发展,永磁电机直驱系统作为新兴动力驱动形式,具有传统传动方式无法相比的高效平稳、故障率低维护量小等优势。已经引起斗轮机行业的关注,目前已有相关科研单位进行了其在斗轮机应用的研究和尝试,但研究成果还处于实验室阶段,应用到工程实际其技术性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液压传动方式目前在斗轮机应用广泛,虽然其具有功率质量比大的优点,但传动效率低,故提高其传动效率也对斗轮机传动机构节能研究至关重要[14].具体在斗轮机液压系统设计时,要深入挖掘液压系统原理特性,充分引入节能的理念。优化元件和回路布置,选用变量泵、比例阀等新型能耗小的液压元件,进一步优化液压回路。采用容积调速等负载功率匹配技术,系统尽量采用闭式回路控制,减少能量损失。
3.3 循环再利用技术研究
1)延长易损件使用寿命研究
斗轮机在装卸输送物料时,物料与设备的冲击及摩擦部位均需要耐磨处理,采用堆焊或加装耐磨衬板方式提高母体部件的使用寿命。若物料磨琢性很大,会造成衬板的磨损很快,衬板消耗大,更换周期很短。易损件的频繁大量更换对设备运营来说也是能源的损耗。因此针对该问题,斗轮机设计时应在物料冲击点合理选用导流板的形式,可采用WEBA型导流板具备料打料功能,减少衬板磨损[15].另外还需要引入EDEM离散元分析软件优化料斗结构,减少物料输送过程中的冲击,这对延长衬板使用寿命也非常重要。
2)机加件再制造技术探索
斗轮机取料机构、回转机构的传动轴、驱动行星减速器主轴、行走机构减速器传动轴等均属于大型锻压件,若设备大修改造时传动轴类零件整体报废会造成巨大浪费。因此,急需引入激光再制造技术[16],对其主要配合面进行激光熔覆再制造,实现大型通用零件的循环再利用。
4 技术创新改进措施分析
4.1 智能化控制方面不足改进措施
国内斗轮机智能化控制软件性能存在不足,应用在工程实际效果不理想。建议国家加大智能化控制软件系统的研发投入和扶持力度,向科研实力强的软件开发企业政策倾斜,鼓励软件开发企业、斗轮机制造企业与高校3方产学研合作,以缩短研发周期,使其尽早满足工程实际需要;工程设计规划单位应充分落实智能化料场概念要求,合理规划整个智能化料场布局,斗轮机制造企业应提高产品整体质量和可靠性,设备用户应改善料场基础设施,培训和规范操作人员工作流程,改变不合理物料输送工艺。只有用户、设计院和制造企业三方协同合作,才能实现斗轮机智能化的全行业尽快推广。
4.2 环保技术方面不足改进措施
针对斗轮机环保技术应用中存在的不足问题,应紧跟国家环保政策导向,开发针对多种物料特性的定制化智能喷淋控制系统,能够满足多种物料混合作业、物料含水率不定、环境变化剧烈的特殊场合,能适应多因素影响的智能切换工作参数和模式的智能化抑尘装置。以适应斗轮机不同工况及使用环境的需要。
4.3 绿色节能方面不足改进措施
节能技术研究目前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在斗轮机结构优化方面缺乏整体宏观概念,对于整体协同优化和仿真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行业推广;另外,斗轮机制造企业应加大研发力度,多方面入手提高液压传动方式的传动效率。同时要实时关注永磁电机直驱系统研究进展,条件成熟要积极引进并在斗轮机行业推广,争取早日实现斗轮机传动方式的提质增效、更新换代;循环再利用技术研究在国内斗轮机行业处于刚起步阶段,技术研究并不成熟。因此应通过行业协会加强引导,唤起制造企业应予以足够重视并加大研发力度,尽快将相关行业已有的研究成果借鉴和嫁接到斗轮机设备上,使循环再利用技术在斗轮机行业得以快速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对物料搬运机械行业意义深远,目前其政策效应已经逐步引领斗轮机的技术创新的研发方向。逐渐形成智能化控制、全方位环保及绿色节能多方向的研究热点,吸引广大学者深入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促进了斗轮机的技术创新发展,一定程度上满足当前斗轮机市场需求。但其存在的不足还有待继续完善,还有很大的技术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攻关和探索。国内斗轮机行业制造企业应继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使技术创新的最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促进斗轮机产品的整体技术提升;国内重型机械行业协会和工程项目设计规划单位应进一步解读"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规划,规范斗轮机设备技术创新市场导向,使斗轮机设备紧跟"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规划的创新要求,向着智能化、环保化、绿色节能的方向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万盘,贾延逊,黄有义。臂式斗轮堆取料机出口项目现状及技术要求的特殊性[J] .起重运输机械, 2017(2):1-5.
[2]张瑞连,吴志坚 , ZHANG, ,等。国内外堆取料机现状及智能化发展趋势分析[J].矿山机械, 2013(6):11-14.
[3]周泉。智能化、信息化、可视化散料料场储运系统[C]/第六届中国物料搬运技术发展论坛会刊, 2018.
[4]黄欢,周泉,杨天龙,等。散货料场智能化信息化可视化的研究和应用[J] .港口装卸, 2016(4)-:39,.40.
[5]瞿蔚波,荣延平,盛恺弘。斗轮堆取料机激光扫描系统标定和精度验证方法[J] .起重运输机械, 2020(2):58-62.
[6]刘鹏飞,韩健,杨洋。基于运动学的斗轮堆取料机悬臂工作空间研究[J] .热力发电, 2020(11):28-33.
[7]王旭修, 蔡有高,时培领,等。激光探测与测量视觉技术在堆取料机全自动控制中的应用[J] .水运工程, 2020(6):87-91.
[8]杨勇,江学文。封闭煤场条件下斗轮机智能无人安全运行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 2019(6):178-180.
[9]王立东,王明。干雾降尘系统参数的优化及应用[J] .煤矿机械,2017(11):142-144.
[10]赵彦彬,王文鹤。闭贮煤场内部的粉尘防控[J].化工设计通讯, 2018(12):183,231.
[11]黎胜龙,黄强,张文超。悬臂式斗轮堆取料机环保技术研究[J] . 煤矿机械, 2016(10):24-26.
[12]武帅,郭瑞琴,李中,等。斗轮堆取料机斗轮体结构分析与优化设计[J]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4(11):5-11.
[13]宋鹏程,彭高明。 BP-PSO算法对斗轮堆取料机四轮平衡梁的结构优化[J] .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 2015(4)。28-32.
[14]徐万鑫、大型 臂式斗轮堆取料机液压系统节能研究[J] .起重运输机械, 2013(1):101-104.
[15]张晓华,宋冠霆 .带式输送机转载溜槽导流板结构形状的分析[J] .起重运输机械, 2020(6):90-94.
[16]董景隆,红东,沈俊萍。 激光再制造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 .矿山机械, 2019,47(1):1-6.
文献来源:李景恒,杜海,徐万鑫。"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斗轮堆取料机技术创新研究[J].起重运输机械,2021(10):54-58.
关于中国制造的论文范文第二篇:中国制造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技术创新策略--以吉利汽车为例
作者:赵雅玲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国贸系
摘要:研究制造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技术创新策略,可以揭示影响企业国际化绩效的关键要素,为制造企业通过优化技术创新策略来提升国际化绩效提供借鉴。本文以吉利汽车为例,采用单案例研究法研究了我国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策略问题。结果表明:自主创新、多方位的国际技术合作、跨界技术合作及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是提升我国制造企业国际化绩效的关键要素。我国制造企业可通过如下策略提升国际化绩效:根据目标市场情况实现技术创新方式的多样化;努力提升技术消化和吸收能力,以缩小与国外先进国家(地区)的技术差距;重视目标市场和新兴市场消费需求特征的创新活动;对未来的技术市场发展趋势作出准确判断;重视对技术、品牌及创新商业模式等知识产权的保护。
关键词:制造企业;国际化;吉利汽车;技术创新策略;
作者简介:赵雅玲,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国贸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天津300457);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产能合作界域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7YJAGJW005);
Abstract:Studying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rategy in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can reveal the key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s,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erformance by optimiz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rategy. Taking Geely Automobil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uses the single case study method to study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rategy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dependent innovation, multi-faceted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cooperation, and cross-industry technical cooperation and emphasis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are the key factors to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erformance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can improve their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through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realizing the persific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odes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the target market; striving to improve the abilities of technological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to narrow the technology gap with foreign advanced countries(region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innovation activities oriente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sumption demand in domestic and emerging markets; making accurate judgment 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echnology market in the future; and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such as technology, brand and innovative business model.
Keyword: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ternationalization; Geely Automobil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rategy;
一、引言
在新冠肺炎疫情及中美贸易摩擦等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企业国际化的进程和理论支撑正在经历变革,技术创新成为影响企业国际化经营成效的重要因素。从国际趋势看,高新技术日益受到各国(地区)的重视,许多国家(地区)不仅从国家(地区)战略层面给予支持,而且从贸易和投资政策方面加强了对本国(地区)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的保护,加强了对外国企业的技术出口管制,如美国、欧盟等经济体进一步强化了外资安全审查机制。从国内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从我国企业实践看,不少跨国企业引进技术的效果并不理想。由于缺乏识别能力,有的企业被外国投资者转移淘汰落后技术,甚至有外国投资者凭过期专利收取知识产权费等情况时有发生,因而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的技术创新策略研究十分重要。
二、文献综述
企业国际化一直是国际投资以及国际商务领域关注的热点主题。技术创新水平又是决定企业供应链控制力和可持续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而将企业国际化和技术创新关联起来,明晰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关联机制,对于推动和丰富企业国际化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具有双重意义。
(一)企业国际化的相关研究
早期关于企业国际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国际化模式方面。瑞典Uppsala大学的Johanson和Vahlne在1977年和1990年提出了乌普萨拉阶段模型,认为企业国际化过程一般会经历偶然出口---代理出口---建立海外销售机构---海外直接生产的渐进发展过程。而近年来在国外兴起的中小企业国际化实践引发学术界的关注。Oviatt等提出了国际新创企业的概念[1].Knight进一步完善了天生国际企业的定义,认为天生国际企业是指成立之后3年内开始出口并且出口额占总销售额的25%或者更多的企业。特殊的企业组织知识、全球利基市场的存在及企业家精神三种要素是天生全球化企业的驱动因素[2].郑小碧采用概念模型构建和问卷调研分析方式解释了跨国创业导向和技术创新能力对天生全球化企业国际化的促进机制,提出技术创新能力通过促进海外市场盈利和国际业务员工增长让天生全球化企业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国际优势[3].关于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石丽静和洪俊杰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表明,母国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促进企业国际化水平[4].Zhang等基于既有的发达国家天生全球化企业绩效,围绕企业家精神、利基市场、国际管理背景及网络分析了中国全球化企业的形成因素[5].
(二)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方式理论
熊彼特首次提出"技术创新"的概念,指出了技术创新的五个方面内容。后来学者围绕技术创新的范式,提出了从简单的线性范式到网络范式,前者注重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后者将创新研究从企业内部转向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与互动。2000年以来,国内学者比较关注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依据研究,多采用博弈论、复杂网络、运筹学及结构方程建模方法对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依据及演化进行理论阐述与分析[6,7,8].对于制造业而言,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因而近年来关注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研究日益增加。有学者基于对江苏省制造企业调查问卷,研究了中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动力与障碍[9].还有学者基于同样的调研数据研究了企业所属行业、规模和所有制三个因素对制造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的影响,发现中国小公司、中型公司、大公司的R&D强度趋势存在着明确的、倾斜的V型结构关系[10].郑玉等基于调研数据,发现企业规模与R&D强度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技术标准化要求对企业创新投入有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11].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焦点。邵云飞等研究了技术创新战略、技术能力、人才机制以及所属的产业集群环境等对技术创新的影响[12].王海龙研究了全球价值链分工下嵌入程度、市场势力、关联能力和吸收能力四大因素给本土企业技术创新带来的边际效应,发现市场势力、关联能力两个因素对本土企业技术创新的关联效应较为明显[13].段婕和陈江龙认为,开发具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抢占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应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基本战略,我国装备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与转化吸收能力的总耦合关联度较高,并且技术创新的投入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14].董景荣等关注不同技术来源对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外技术引进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国内技术购买对民营企业有显著抑制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对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技术创新有显著正向,自主研发显著促进国有企业技术创新[15].
(三)企业国际化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关于企业国际化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国内外的研究中存在着以下两种研究趋势:一种观点支持企业国际化促进技术创新发展。Ahuja和Katila以化学工业为例,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将收购活动和创新绩效联系起来,将并购分为技术性并购和非技术性并购,并得出结论,技术性并购活动、非技术性并购活动对并购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16].Tian认为,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对市场进入模式、技术的选择以及海外投资分支机构的投资优先性选择来管理技术溢出效应[17].曾萍和邓腾智以广东佛山市制造企业为样本研究后得出结论:企业国际化能够促进技术创新[18].周雪峰和韩永飞研究了基于技术寻求型动机的跨国并购行为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解释了此种跨国并购行为影响技术创新绩效的三种机制及影响跨国并购和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内外部因素[19].赵栓文等采用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研究了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程度对其创新绩效的影响,认为企业国际化程度对其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吸收能力有显著的调节作用[20].何建洪等基于国际研发溢出模型,运用全球45个经济体的统计数据实证分析后,认为我国企业国际化研发投资有利于提高母国的技术水平,东道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对这种影响有非线性的影响[21].吴剑峰等认为企业国际化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企业的研发管理对这种关系存在调节作用[22].另一种观点研究技术创新影响企业国际化绩效问题。毛蕴诗和孙赛赛以格力空调为例研究了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升级和国际化进程,得出结论,推动产品替代的技术创新活动促进了企业的国际化进程[23].
综上所述,既有的研究对企业国际化的模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演化与影响因素以及企业国际化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从研究方法看,以理论模型的推导和典型案例为主;从研究结论看,基本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与国际化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观点。我国跨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的技术创新管理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案例资料,因此,采用典型案例研究的方法总结其中优秀跨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策略的成功经验,对于致力于开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新兴市场国家、处于成长中的企业加速国际化、提升跨国经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汽车制造业是我国向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代表性行业,其技术创新水平在先进制造业中有一定的代表性,该行业内的市场竞争较为充分,市场主体包括大量民营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等。2020年10月吉利汽车累计产销量超过1000万辆,成为第一家累计产销量超过千万辆的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其他品牌如上汽大众、一汽大众、上汽通用、东风日产、北京现代均为合资品牌)。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2020年中国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中国品牌汽车销量前15名中,吉利排名上汽、长安之后,稳居第三。在开拓海外市场方面,2020年1-11月,吉利汽车出口销量进入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销量前5名,出口量增长较快。在自主创新方面,2020年吉利研发出更新后的世界级"CMA超级母体架构"、面向未来的SEA浩瀚智能进化体验架构,全面促进自身产品的转型升级。由此可见,吉利汽车是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创新和国际化的代表性企业之一。因此,本文以吉利汽车为案例研究对象,采用单案例研究方式,剖析吉利汽车在国际化过程中技术创新管理经验,为我国跨国制造业企业提升国际化过程中的技术创新绩效提供启示。
本研究搜集的案例资料来源包括百度百科、视频资料片、企业年报、企业中期业绩报告、企业月销量报告以及新闻媒体关于吉利集团的报道等。
三、吉利汽车发展和国际化概况分析
了解吉利汽车创业和发展史是本文分析问题的起点。根据搜集的公开资料,吉利汽车的发展史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创立阶段、规模化阶段、国际化扩张阶段、智能和绿色发展转型阶段(见表1)。
表1 吉利汽车发展大事记
资料来源:根据百度百科、吉利汽车上市公司年报、媒体报道等相关资料整理。
第一阶段---企业的创立阶段。在创立起步阶段,吉利并未从事汽车相关行业,而是在其他行业初步摸索和尝试。
第二阶段---企业的规模化阶段。吉利企业规模开始扩大,并且汽车正式成为其主营的产品和主要利润来源。在汽车行业,吉利迅速发展壮大,在浙江省以及全国汽车企业中的排名不断上升。
第三阶段---企业的国际化扩张阶段。2003年,吉利汽车首先通过出口方式进入国内市场,开启国际化历程。然后以跨国收购、新建企业、组建合资生产企业、合资技术研发公司等方式进入更多的汽车细分市场,包括全球高端品牌市场、出租车制造市场、汽车关键和核心零部件生产市场、汽车金融市场等。
第四阶段---企业的智能和绿色发展转型阶段。从2007年开始,吉利汽车成为中国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优秀案例。2015年起吉利集团加大了向智能、环保汽车转型的战略布局,包括加强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甲醇燃料汽车)的研发与合作,进军电动汽车电池的生产和销售领域,实施"蓝色吉利行动计划"新能源发展战略等。
图1 2014-2020年吉利汽车销售量和年增长率
资料来源:2014-2019年数据根据吉利汽车2018年和2019年年报数据测算,2020年数据根据吉利汽车发布的2020年中期报告及2020年7-12月的各月度销量业绩加总计算。
图1是吉利汽车2014-2020年的销售量和年增长率数据。相比2019年,2020年吉利汽车总销量下降约12%,主要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下各国(或地区)人员流动限制以及物流运输受限等。
图2 吉利汽车出口销量及占比
资料来源:2014-2019年数据根据吉利汽车2018、2019年年报资料整理和计算,2020年数据根据吉利汽车2020年中期业绩报告和2020年7-12月各月度销售业绩报告整理和计算。
图2是吉利汽车2014-2020年的出口销量及占比数据。2014-2017年,吉利汽车销量和占比下滑明显。但从2018年开始,其出口销量及占比开始发生逆转,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即使受疫情影响,2020年吉利汽车出口量也达到72691辆,较2019年增长25%,总销量中出口量占比达到了5.5%,较上年的4.3%有缓慢增长。吉利汽车现有的三大品牌分别为"吉利""几何"和"领克",采取差异化定位策略,"吉利"定位于大众汽车品牌,"几何"是纯电动车品牌,"领克"是面向全球高端用户的合营品牌。目前,吉利汽车出口市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欧和中东发展中国家(地区)。
四、吉利汽车国际化过程中的技术创新策略分析
作为中国自主乘用车品牌,吉利汽车在技术创新及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方面有许多独特之处(见表2)。
表2 吉利汽车技术创新策略梳理
资料来源:根据网络公开资料和吉利汽车年报披露数据整理。
从表2可以看出,吉利自进入规模化阶段后就非常注重自主研发和品牌建设。自主研发的产品品牌涵盖了整车新车型、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及关键零部件等多个领域,在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和吸收创新方面成绩突出。吉利还持续强化自身品牌形象塑造和管理,不断尝试进入乘用车新的细分市场,除了传统的轿车之外,通过跨国并购、在国外设立技术合资企业和技术研发中心等方式和高端汽车品牌进行技术研发与创新合作,进军和扩大汽车中高端细分市场,包括推出中高端车型和新能源纯电动汽车、开发陆空一体化汽车技术等。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和金融科技企业技术合作,吉利延伸汽车价值链,提升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包括发布吉客智能生态系统、推出曹操专车网约车、组建国铁吉讯科技有限公司、组建吉致汽车金融公司等。同时,吉利将自身与发动机有关的技术通过许可方式授权马来西亚宝腾及旗下公司使用。此外,面对国内新兴汽车公司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吉利积极运用法律等途径保护自身知识产权。
五、吉利汽车技术创新策略给我国制造企业国际化带来的启示
吉利汽车从一个民营中小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今天中国以及全球汽车市场的一个知名汽车品牌。其技术创新策略可以给我国先进制造企业国际化提供如下几点启示:
(一)实现技术创新方式的多样化组合
吉利汽车在技术创新中采用了跨国并购引进先进技术、与国外研究机构建立技术合作中心、建立合资企业进行技术投资和技术授权等技术创新管理手段和方式。除此以外,它还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了其他的技术创新方式,如技术交流协议、研发外包、生产共享和供应商网络、政府资助联合研究项目、研究协会、科技交流用数据库和价值链及其他方式[24].
(二)依靠较强的技术消化和吸收能力增强战略资产寻求型动机下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Cohen和Levinthal于1989年开创性地提出了吸收能力的概念[25],又在1994年进一步阐述了吸收能力的内涵,国内学者也肯定了吸收能力对技术创新效应的影响。在企业层面,吸收能力主要体现在经过技术引进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否得到显著提升。吉利汽车在完成几次大型的跨国并购及在国外组建技术合资企业等投资方式后,与被投资企业或者合作伙伴的技术研发合作成效显著,能迅速地将合作开发技术应用于不同市场定位的产品,并获得良好的财务和商业绩效。
(三)针对目标消费市场的特征实现朴素式创新
朴素式创新被认为是印度对管理世界的独特贡献,在印度汽车行业和电冰箱行业都进行了良好的实践。朴素式创新以金字塔底层消费者为目标消费群体,利用有限的资源,通过创新商业模式、产品价值等手段,尽可能地降低产品复杂程度和成本,以达到既满足消费者需求又能提供质量合格、易用耐用的商品的目的。吉利汽车在汽车技术创新策略方面,首先从国内用户特征出发,开发出适合中国消费者需求和偏好特征的自主汽车品牌,进而不断扩展东南亚、中亚及"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国家(或地区)市场,是朴素式创新策略成功应用的一个典型企业。目前,中国已有很多跨国企业将目标消费群体定位于发展中国家的中低收入群体。因此,兼顾低成本和实用性优势的朴素式技术创新策略比较适用。吉利的技术创新策略为计划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和市场拓展的中国制造企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四)企业家要对未来的技术市场发展趋势作出准确判断
技术市场不确定性的存在要求企业管理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感知力和准确的预判力。吉利汽车的李书福就在关键时刻作出了准确的判断和行动。在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案例中,一度不被看好的"跨国联姻"并购完成后,两家企业在技术合作开发和市场融合方面不断深化,促进了产品的更新升级创新,带来了"双赢"的结果。吉利汽车顺应当前绿色化和智能化发展大趋势,积极布局,开发和拓展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相关技术和市场,加强赛车和陆空一体化等技术创新活动,不断向汽车高端市场渗透。这一点值得借鉴。
(五)注重技术、品牌、创新商业模式等知识产权的保护
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企业强烈的知识产权维护意识是保护和激励创新的重要措施。由于企业在技术、品牌及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可能随着技术人才流动等因素而被模仿,吉利汽车主动利用法律武器为商业模式的模仿者筑起技术壁垒,保护自身的商业利益和市场利益。这一点也值得我国制造企业借鉴。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国际市场开拓的过程中,应积极借鉴吉利汽车在发展中国家(地区)开发适用技术,实现朴素式创新的成功经验,同时进一步重视我国国内市场需求和消费升级的趋势,积极加大适合我国国内市场的技术创新活动,增强企业对关键技术的控制力,增强应对全球供应链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Benjamin M Oviatt Patricia Phillips McDougall. Toward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4,25(1):45-64.
[2]Knight G The Born Global Firm:A Challenge to Traditional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ory[J] Advances i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1996,(8)-11-26.
[3]郑小碧。跨国创业导向、技术创新能力与天生全球化企业国际化绩效[J]科研管理, 2019.(10):230-239.
[4]石丽静,洪俊杰知识产权保护如何影响企业国际化--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国际贸易问题, 2019.(11)-:146-158.
[5]Junjie Zhang, Rongyao Chen,Weibin Wang.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Born Global Companies :An analysis from Entrepreneurial Perspective[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 2016, 9(12):110-120.
[6]万君康,梅志敏,彭华涛。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03.4)。39-41.
[7]胡荣,陈圻,袁鹏技术溢出条件下国内外企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博弈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12):108-110.
[8]孙士伟于复杂知识网络的企业技术创新演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14.
[9]安同良,玟翌,魏巍。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动力与障碍基于江苏省制造业企业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 2005,(12):70-74.
[10]安同良,施浩, Ludovico Alcorta中国制造业企业R&D行为模式的观测气I实证一一-基 于江苏省制造业企业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 2006.(2):23-32,58.
[11]郑玉, 孔伟杰,苏为华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行为的观测和实证研究-基于浙江省制造业1454家企业问卷调查的分析[].统计研究, 2009.(11):44-50.
[12]邵云飞,杜欣,尹守军装备制造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J]技术经济, 2011.1):10-15.
[13]王海龙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 2016.
[14]段婕,陈江龙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价值工程, 2013.(6):19-21.
[15]董景荣,樊坚强,张文卿,等不同技术来源对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于企业所有制类型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3):72-80.
[16]Ahuja G, Katila R Technological Acquisitions and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Acquiring Firms:A Longitudinal Stud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001,22(3)-197-220.
[17]Xiaowen Tian. Managing FDI Technology Spillovers:A Challenge to TNCs in Emerging Markets[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010,45(3):276-284.
[18]曾萍,邓腾智。企业国际化程度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一种学习的观点[J] 国际贸易问题, 2012.(10)-59-67,85.
[19]周雪峰,韩永飞技术寻求型跨国并购与企业创新:研究综述及展望[J].财会月刊, 2020,(12):16-115.
[20]赵栓文,朱超凡, 宋昊泽企业国际化程度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基于跨国高新技术企业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20,(1):149-152.
[21]何建洪,陈仕,李林我国企业研发走出去的创新效果: 基于东道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20.(22)-15-25.
[22]吴剑峰, 乔璐,杨震宁新兴市场企业的国际化水平、研发管理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 2016,(4)-140-151.
[23]毛蕴诗,孙赛赛技术创新与产品替代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研究一基 于格力空调的案例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 2016.(4):12-20.
[24]王昌林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形成与提升路径研究一基 于创新网络演化的视角[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20.
[25]Wesley M Cohen, Daniel A. Levinthal. Innovation and Learning:The Two Faces of R&D[J] Economic Journal, 1989,99(397):569-596.
文献来源:赵雅玲。中国制造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技术创新策略--以吉利汽车为例[J].企业经济,2021,40(05):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