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骨伤科论文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9-13 共1917字
论文摘要

  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痛、腿痛、腰腿痛跛行为主要表现, 是日常生活中最好发的一种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影响较严重。笔者运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并与口服秋水仙碱片治疗的60例进行了临床对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CT检查证实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2)排除侧隐窝狭窄﹙<5 mm﹚、神经根受压及有钙化增生者。

  1.2 一般资料
  
  所有150例患者均为我院2008-2012年的门诊或住院病例,分为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男56例,女34例;年龄45-78岁,平均(60.2±4.8)岁;病程6 d至半年,平均(54.6±7.4)d,病变部位L4/5椎间盘突出40例,L3/4+L4/5椎间盘突出10例,L5/S1椎间盘突出28例,L3/4+L4/5+L5/S1椎间盘突出6例,L4/5+L5/S1椎间盘突出6例。对照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46-76岁,平均(59.3±5.)4岁;病程6 d至1.2年,平均(50.0±6.2)d;病变部位L4/5椎间盘突出26例,L3/4+L4/5椎间盘突出4例,L5/S1椎间盘突出22例,L3/4+L4/5+L5/S1椎间盘突出4例,L4/5+L5/S1椎间盘突出4例;两组患者在病位、病程、CT检查以及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治疗
  
  (1)治疗组:口服补阳还五汤方加味:黄芪25 g,羌活10 g,防风10 g,桃仁10 g,红花10 g,赤芍10 g,当归10 g,川芎10 g,地龙10 g,牛膝10 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

  (2)对照组:秋水仙碱片,0.5 mg/次,口服,2次/d。两组均配合理疗康复治疗,1次/d。疗程均为半月。

  2.2 观察方法
  
  两组均以临床症状为主要观察指标,症状的评定采用4分法计分,腿痛:剧烈疼痛(呈被动性屈膝、屈髋、屈腰三屈体位),表情痛苦,不敢独立行走及活动,疼痛呈持续性或行、坐或睡都明显加重,直腿抬高<30 °者记4分;严重疼痛,每日持续6 h以上,下肢处被动体位,患肢行走不敢用力,咳嗽时腿痛,直腿抬高<50 °者记3分;中度疼痛,腰棘突旁固定压痛点,每日持续5 h以上,有下肢疼痛需用止痛药,直腿抬高<70 °者记2分;腿疼痛较轻,尚能忍受行走但不能持久,直腿抬高<80 °者记1分。其他腰痛、腰腿痛、跛行也根据轻、中、重、严重分别记1-4分,脊柱畸形、大便秘结、舌象、脉象根据其有无分别记1分或不记分。

  2.2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药行业标准及中医证型的计分法拟定。痊愈:治疗后症状积分值减少91%以上,腰痛、腰腿痛、腿痛、跛行(下简称“四症”)等症状消失,直腿抬高>80 °,随访半年无复发;显效:治疗后症状积分值减少70%-90%,四症由4分减少至1分或3分减少至消失,直腿抬高>60 °;有效:治疗后症状积分值减少36%-69%,腰痛、腰腿痛、腿痛、跛行由4分减少至2分或3分减少至1分,直腿抬高有好转,病情反复不稳定,对久坐、久行都有影响;无效:治疗后症状积分没有减少,四症无明显改善或反而加重。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PSS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无效3例,有效11例,显效13例,痊愈63例,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无效17例,有效13例,显效7例,痊愈23例,总有效率为7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2 两组治疗前后主症的变化
  治疗组对改善临床症状效果显著,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表1】
论文摘要
  
  4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常见病症,该病症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笔者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用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味的方式,简单安全、经济实用,病友易于接受。然而对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口服秋水仙碱片的方法,虽止痛效果明显,但复发率偏高,并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中药治疗疗效确切,且毒副作用较小。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中医“腰痹”范畴。《素问·痹论篇》:“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说明痹证的形成,首先是以正气不足,无力推动气血运行为基础(内因),风寒湿内侵(外因),同时气不顺,则血运无力,日久必瘀。《灵枢·百病始生篇》:“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从而说明本病的主要病机为:气虚不运,风寒湿内侵,瘀血阻络,不通则痛。补阳还五汤加味重用黄芪,使气旺而顺畅,血行而无瘀,用羌活、防风疏风、散寒、祛湿,借黄芪之力达邪外出,用桃仁、红花、地龙活血袪瘀通络,牛膝引药下行。诸药相配,紧扣病机,故能取到气旺、血行、邪去、络通。腰痛、腿痛、腰腿痛、跛行诸症自可渐愈。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2
  [2] 朱文锋.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6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