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鞭样损伤(whiplashinjury)是指由后方或侧方撞击所致的颈部加速减速机制所造成的骨或软组织损伤。目前关于它的发生机制及最佳治疗方案仍有争议。鉴于绝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较轻,一般可选择非手术治疗的方法。故笔者尝试使用蒙药珍宝丸并配合使用申捷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GM1)治疗挥鞭样损伤21例,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
共收治挥鞭样损伤患者21例,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41.2岁,均知情同意。
1.2 诊断标准
(1)有车祸史,被来自后方或侧方的车辆撞击;(2)颈后部疼痛,并向头、肩、臂部或背部放射;(3)枕部或枕下疼痛,并向前放射至颞部、眼眶;(4)依据魁北克工作组临床严重程度分级,评定为1~3级。
2 治疗方法
应用常规药物治疗(早期使用脱水药及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口服非甾体消炎止痛药及肌松药、营养神经药等)并配合使用颈托制动。在此基础上加用蒙药珍宝丸每次10丸(2g),每日2次口服;申捷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GM1,山东齐鲁制药有限公司)80mg,每天1次静滴,连续治疗2周。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文献标准
3.2 治疗结果
21例中,治愈10例(47.6%),好转10例(47.6%),无效1例(4.8%),总有效率95.2%。
3.3 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比较
治疗前疼痛评分为(6.92±1.36)分,治疗后评分为(1.31±1.20)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t检验;P<0.05),疼痛明显改善。
3.4 治疗前后颈椎关节活动度(ROM)比较见表1
表1治疗前后颈椎关节ROM比较(x±s,度)时间屈伸左侧屈右侧屈治疗前38.23±2.5831.18±3.4535.24±2.3635.05±2.16治疗后53.65±2.76△44.83±2.68△45.54±1.67△45.18±1.84△与治疗前比较△P<0.05
4 讨论
挥鞭样损伤(whiplashinjury)是一种特殊的颈椎、颈髓损伤,指由于身体剧烈加速或减速运动而头部的运动不同步,致颈椎连续过度伸、屈而造成的颈髓损伤。当各种高速前进的机动车急剧刹车,或在停车后突然受到后方高速行驶的车辆撞击,如车座靠背太矮,头颈部无座靠抵挡,乘车人由于身体猛然向前运动,头颈部后仰,继而前倾,发生过伸展及过屈曲性运动,使黄韧带向椎管内皱折,压迫脊髓,或发生脊椎脱位,造成挫伤、出血。健康人颈椎屈伸活动以第4~5和第5~6颈椎最大,颈椎第1~3及第6~7活动度较小。
可将第6、7颈椎比做鞭柄,而将上部颈椎比做鞭条,故第5、6颈椎常发生损伤,亦可发生在第1.2颈椎或环枕关节。损伤可见韧带或关节束撕裂、关节内出血及软骨撕脱。严重者亦可造成关节脱位、骨折及颈髓受损。一般认为其发生损伤的机制与颈部肌肉的损伤以及颈椎关节发生异常活动,从而造成颈椎椎管内压力变化有关。当发生车祸后,由于惯性作用,使颈椎发生超过正常活动范围的屈伸活动,首先造成颈部肌肉等软组织的损伤,继而可以使颈椎的关节、椎管内、外的血管产生伤害性变化,从而产生颈痛、颈部活动不利、上肢刺痛的症状。
本课题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选用蒙药珍宝丸系,由珍珠(制)、石膏、栀子、红花、人工麝香、丁香等29味等名贵中药材组成,具有清热、安神、舒筋活络,除“协日乌素”之功效。
用于白脉病,半身不遂,风湿,类风湿,肌筋萎缩,神经麻痹,肾损脉伤,瘟疫热病,久治不愈等症的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后,其所支配的肢体功能受损,肌肉萎缩,感觉异常,这与珍宝丸治疗半身不遂、神经麻痹等相符。珍宝丸中含有Cu、Fe、Zn、Ca、Mg等微量元素和黄酮类化合物,通过微量元素营养神经和血液,对受损机体整体的调节和局部营养的充分给予,使受损部位能够得到修复与再生的微环境,从而使神经功能得到了恢复。另外,申捷针能促进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功能恢复。作用机理是促进”神经重构neuroplasticitlytt”(包括神经细胞的生存、轴突生长和突触生长)。并对损伤后继发性神经退化有保护作用。有研究表明,GM1在损伤脊髓神经组织的再生中起到广泛作用。并认为促进多种神经生长因子表达是其促进神经组织再生的重要途径。综上,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蒙药珍宝丸和GM1治疗挥鞭样损伤疗效显著,总有效率达95.2%,并对疼痛程度、颈椎关节活动度均有明显改善。提示,本治疗方法(联合用药)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的对照观察。
参考文献
[1]陈强,侯铁胜.挥鞭样损伤研究概况.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1,19(14):8,616.
[2]陈峰,韩志强,于从军.挥鞭样损伤综合治疗的疗效分析.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9(30):626.
[3]喜杰.蒙药珍宝丸对大鼠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作用研究(硕士毕业论文).内蒙古民族大学
[4]刘建军,李新志,郑之和,等.神经节苷脂对急性脊髓损伤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医学信息,2009,12(22):2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