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对未来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论断与战略部署。新时代, 中国的经济社会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本文对未来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提出若干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十九大报告; 国民经济; 重大论断与战略部署; 思考建议;
Some Though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at Present
一、遵循规律, 量力而行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指出:量变是质变的基础, 任何事物的变化首先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最终引起质变,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在新的基础上又引起新的量变。规律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 具有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 既不能创造, 也不能消灭。人们在实践中, 可以认识或发现客观规律, 并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上述基本原理要求我们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既要认识和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又要正确处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既不能无视规律、恣意妄为, 也不能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否则, 不仅难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还可能会对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一) 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这就意味着整体经济增速的放缓。纵观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 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 能够发现, 任何国家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经济发展质量效率提升的过程中, 经济增速放缓是一种普遍且正常的表现。第一, 我们必须要接受和正视这种表现。由于经济增速的放缓, 一些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被掩盖和忽视的社会问题便会逐步显现出来, 这就要求我们要冷静客观地应对这种变化。在面对来自于周遭的种种质疑声音与唱衰声音时, 我们要正确认识到, 这是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一种正常表现, 无需惊慌失措或者妄自菲薄。第二, 我们要理解和顺应这种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各种发展规划和绩效考核的过程中, 要允许经济发展速度下降的出现, 要接受一定时间内某些产业、某些部门、某些企业被淘汰的现实, 不能够机械刻板地认为, 一旦经济增速出现下降, 就势必意味着增长乏力与危机衰退。最后, 我们还要利用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措施, 既要真正实现经济发展的高质量与高效率, 还要保证经济发展不会出现失速与硬着陆。
(二) 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正确处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归根结底, 这要求我们要把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相结合。毋庸置疑, 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勤奋努力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来加速量变的积累, 从而推动和促进质变的发生。但是, 我们绝对也永远不能跨越量变来直接促成质变。在这里要特别注重两点, 第一, 量变的积累不仅要积极主动, 还要脚踏实地。这两点在新中国的发展历史中均有所体现。在掌握制造原子弹基本原理与模型的基础上, 我们的科研人员用算盘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西方国家用计算器完成的科研工作, 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保障与护盾。而在大跃进与大炼钢铁运动中, 尽管全国人民的热情空前高涨, 尽管所谓的钢铁产量确实出现了高速增长。但是, 再多的土高炉也生产不出高品质钢材与特种钢材。这种低质无序的行为, 既难以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又对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第二, 量变的积累要循序渐进, 量力而行。在近期发生的天然气“气荒”问题表明了这一点的重要性。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设美丽中国, 我们遵循倡导绿色发展, 进行蓝天保卫战。雾霾问题是蓝天保卫战的重中之重, 而冬季雾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燃煤供暖。为此, 我国采取了众多应对措施, 其中, 大规模地拆除小型锅炉、采取集中供暖以及通过电与天然气替代燃煤是重要的措施手段。但是, 由于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一些地方政府根据上级部门的规划, 在没有充分考虑自身实际条件的前提下, 盲目地人为地扩大了改造范围。由于工程量的加大, 导致个别地区的改造工程未能在供暖期前如期完成, 加之改造范围超过了本地天然气的正常供给能力, 其直接后果就是某些地区的居民在供暖期开始后无法第一时间得到正常供暖。可以说, 这就是最为典型的不顾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所导致的不良后果, 由于量变过程中的急功近利, 导致结果适得其反, 使得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质变目标并没有真正实现。
二、客观清醒, 保持理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指出: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党的十九大向全世界高声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可以说, 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正式向全世界宣告, 中华民族强大起来了, 中国强大起来了, 中国已经开始由一个大国正式向一个强国转变。新中国一直韬光养晦、厚积薄发, 中华民族一直卧薪尝胆、奋发图强, 直到今天, 我们骄傲地向世界发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最强音。但是, 从世界发展史来看, 任何一个大国在向强国的发展进程中, 需要特别警惕的是, 来源于民间的甚至是民族的某些不理性情绪情感, 一旦这样的情绪情感蔓延开来, 将对国家的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一) 要警惕在由大国走向强国过程中急躁任性的情绪情感
纵观世界历史, 很多大国在崛起为强国的过程中, 民族自豪感与优越感很可能会同时滋生出一些急躁任性的情绪情感。这些情绪情感通常会率先出现在一部分人当中, 但必须要警惕其蔓延扩大。特别是, 现在中国的经济社会经历了高速发展之后, 人民的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都获得了显着提升, 最为显着的一个标志就是, 中国国民境外旅游人数及消费总额的逐年提升, 汉语正在逐步成为境外大型购物商场服务人员继英语和日语后所必须掌握的一门语言。但是, 还要看到, 中国游客的某些不文明行为同样突出, 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这其中的某些隐藏在日常行为习惯背后的原因, 即因为国家强大起来了, 某些国人就认为自己底气十足且腰杆过硬了, 甚至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就可以依自己的行为习惯来任意妄为了。可以说这是一种典型的急躁任性的情绪情感, 是一种错误的意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告诉我们, 想要获得他人对你发自内心的尊重, 依靠的从来就不是金钱与权力, 而是你自身的言行举止与道德品质。这对于个人、国家乃至一个民族都是同样适用的。一个公民和一个民族, 为自己身后的强大祖国感到骄傲与自豪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 骄傲不等于傲慢, 自豪不意味着自大, 自立自强自信不代表目中无人与恣意妄为。
(二) 要警惕披在爱国主义外衣下的“害国主义”行为
近年来, 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 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亦在逐渐增强, 全体国民的爱国主义热情也空前高涨。但是, 需要警惕的是, 伴随着高涨的爱国情感情绪所滋生出的非理性“狂热”情绪情感, 这种情绪情感往往会产生一种类似“有色眼镜”的效应, 即面对任何与国家有关的质疑和指责, 甚至是一些客观事实, 也全部用恶意诋毁和居心叵测来看待, 用简单粗暴、缺乏理性的态度予以回应。特别是在当下的互联网与自媒体时代, 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民众的这种心理, 针对某些热点事件, 散布不当言论, 煽动民众进行某些非理性行为, 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 实际上却是不折不扣的“害国主义”行为。目前来看, 这种情绪情感最为普遍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 “自发抵制”.这可以说是在当下中国社会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 也往往最容易导致各种问题与不良后果。特别是当某个国家的某些行为或事件成为热点时, 伴随而来的是, 各种所谓的“自发抵制”行为、游行示威活动, 甚至会出现个别打砸商店、车辆与人员的恶性事件。必须明确的是, 通过个人行为来表达爱国的态度, 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是以爱国为理由, 就可以不计后果地为所欲为, 任何跨越法律底线的“爱国行为”, 都只能是犯罪行为。况且,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想要依靠彻底禁用某一个国家的产品来对其进行经济打击, 这本身就是一种非理性且不现实的行为。第二, “全盘否定”.这里所指是, 一些针对中国客观问题与不足的说明, 并不是绝对地无中生有或者恶意诋毁。例如, 前一段时间, 某位在中国从艺时间较长的外籍艺人, 在参加本国的综艺节目时, 针对中国国民在养狗过程中的某些不规范、不文明行为予以了批评, 从而引发网络上针对其“辱华行为”的口诛笔伐。但事后来看, 更多的人认为, 他所说的情况基本上就是客观事实, 并非是无中生有或者是捕风捉影, 只因为其国籍的原因, 就要承受更多的非议与指责。这不是一个大国或者强国的国民应有的思考方式。第三, “必有一战”.近年来, 在一定范围出现了“中国与……必有一战”的言论, 这样的言论值得注意。《司马法》曰:“国虽大, 好战必亡;天下虽安, 忘战必危。”我们不主动挑起战争, 但我们从来也不惧怕战争, 这是我们一贯的信条。但在今天, 有的人轻言“必有一战”, 为国家创造假设中的敌人, 这是非常不理智的, 更是非常危险的。冷战结束后, 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冷战思维直到今天依旧在影响其战略外交, 而其冷战思维最为直接的体现, 就是一定要为自己找到一个“既在臆想中又在现实中”的敌人。这是我们必须要予以重视且警惕的。
三、有所作为, 有所不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指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 它就会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 就会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时, 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 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变革。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的国家与政府,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 在日常工作中, 针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中所出现的各种状况, 既能够随机应变、主动出击、雷厉风行, 又可以静观其变、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既可及时出手亦能适时收手。总而言之, 既要有所作为, 又要有所不为。
(一) 要正确客观地认识现行的经济体制与政治制度
必须要明确的是,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并且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较大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传统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 在面对来自于国内外的非议与指责时, 我们务必要保持理性与清醒。不可否认, 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确实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直到今天, 其生命力依然没有衰亡。但同时还要看到,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存在内部缺陷的, 就近几次全球性经济危机来看, 其根源都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部固有缺陷。我们要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强大生命力。例如, 国有企业一直是外界质疑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焦点, 欧美国家一向认为, 所谓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中, 不应当存在如此大规模的国有经济, 因为对于他们而言, 国有经济即代表着计划经济。就他们的理论来看, 这或许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 必须要明确的是, 中国不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不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因此, 不能只通过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关理论来进行判断。而且, 就中国的发展历史来看, 在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上, 国有企业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其存在是具有必然性与合理性的。而如果在中国这样的大国, 要将其进行所谓合理的市场经济私有化, 后果不堪设想。
(二) 政府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 既要有所作为又要有所不为
这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当今世界, 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的互联网与自媒体时代, 是一个充满着不确定性与后真相的时代。各种创新性的产品与服务, 各种颠覆传统行业的新型业态, 这些都极大地丰富和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考验着政府的能力与水平。政府要有所作为, 特别是在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上, 要真正做到言而有信、切实有效, 而不能口惠而实不至。特别是某些地方政府, 嘴上喊着改革发展, 腿上却是裹足不前, 手上依旧是消极懈怠。这种做法不能真正地激发市场的活力, 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同时还要加快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 要进一步加大违约成本与违法成本, 让每一个敢于触犯与挑战市场规则与法律底线的人付出巨大代价, 从而确保每一个市场经济的参与者都能够心生敬畏。同时, 政府还要有所不为。中国正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伴随着创新也就意味着更多的未知事物将要出现。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应当采取既保持关注又静观其变的态度, 尽最大可能让市场进行试错, 而不是由政府直接予以干预。这对于创新而言, 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 (第1-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3、4、9、10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3]林木西。国民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4]晏维龙, 刘旺洪等。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笔谈纪要[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2017 (6) .
[5]陈甬军。决胜与追梦:十九大后的中国经济三重奏[J].党政研究, 2017 (6) .
[6]余斌。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个根本问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8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