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金融创新已逐渐成为当今世界金融发展的一个显着特征。从国内来看,我国近年来的金融创新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下面是搜索整理的金融创新论文6篇,供大家借鉴参考。
金融创新论文第一篇:互联网金融理财风险与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
摘要:近些年,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十分迅速,但在这一背景下,互联网金融方面暴露出的风险和问题也越来越多,这就对投资者的资金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怎样才能实现对金融理财风险的有效规避,在机遇和风险并存在条件下实现创新发展,是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就对互联网金融理财风险与互联网金融创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理财风险; 创新;
和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主要表现出信息化中介功能强、交易成本低等多方面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违规现象多、发展不够稳定、风险过大等缺陷。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对投资理财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其既带来了一定的好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要更好地发挥出互联网金融的作用,就必须搞清楚互联网金融理财风险的成因,并采取适当的管控手段。
一、互联网金融理财的主要风险
(一)系统风险
步入到互联网时代之后,随着计算机和各类移动设备、智能设备的运用,网上银行在实际使用中也面临着诸多系统性风险。其中,最为首要的风险就是外部支持所带来的风险。外部支持技术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运营成本,然而,若外部技术在支持过程中遭遇财政方面的问题,与当前互联网运行的职业道德相悖,则会致使互联网金融企业中的网络基础服务设施无法正常发挥作用。这一情况很容易导致互联网金融理财过程中发生伪造电子货币等风险隐患。另外,由于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开放的环境,其存在的高风险因素较多,在建设互联网金融机构支付平台的时候,会面临多边信用的网络环境,若在实际运行的时候无法得到高效化处理,必定会导致金融机构陷入网络瘫痪的境地。在进行网络平台建设的时候往往无法确保交易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本来通过第三方平台完成支付,就很难保证交易的真实性。所以,在建设互联网金融理财环境的时候,必须全方位意识到系统风险的存在,编制科学可行防护方案,这样才能为互联网金融理财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
(二)市场选择风险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互联网金融理财中难免存在市场选择风险,具体来说,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互联网金融服务机构而言,供应商的信息服务本身带有明显的虚拟性,而且在整个商业活动过程中表现出信息不够对称的问题。在实际办理相关业务的时候,用户隐藏自身的信息,这就致使互联网金融在交易的时候无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这就无法从根本上达到信用平等。第二,由于互联网金融服务是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下提供的,而当前我国的网络银行正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大部分用户都不是很了解互联网金融理财,正是因为该现象的存在,致使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很难得到有效提升。
二、互联网金融理财风险的成因
(一)投资者对风险的认识存在不足,理财偏好也不是很科学
理财的主要目的是获得预期的收益,但收益和风险通常是并存的,要想获得较高的收益,必然也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所以,互联网金融理财本身就属于一项有风险的事。在实际进行理财投资的时候,大多数投资者都对互联网金融理财风险有着一定的认识,但在看到理财合同之中极具诱惑力的收益时,依然有很多投资者会出现侥幸心理,认为风险的出现概率也不是太高,即便出现了风险也不一定刚好落在自己身上,所以宁愿选择冒险来获取高收益。特别是投资者尝到高额收益的甜头以后,一些人会逐渐表现出倾向于高风险投资的偏好,而且并不知道适时撤回本金。长此以往,一旦遇到风险,资金就被完全套住了,这正是造成互联网金融理财风险的一大关键原因。
(二)监管政策措施有待完善
当前,在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上我国已经颁布了《互联网金融监管细则》等法律条例,而且收获了较为显着的成效。但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不管是高风险的股权投资、低风险的信托理财,还是其他类型的理财,都存在很多没有备案或者失信的情况。仅从2019年7月的统计数据来看,新增加的P2P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就有69万多条。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虽然我国近些年对互联网金融理财行业的监管力度已经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但各种违规违纪行为仍然大量存在。这就说明我国的监管政策措施还有待完善,要完全肃清互联网金融市场环境,仍需持续不断地付出努力。
三、互联网金融理财风险的防控对策
(一)加大对科学理财偏好的宣传引导力度,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伴随金融知识理论的不断突破以及理财机会的逐渐增多,大部分投资人员在理财方面也积累了经验,对互联网金融理财风险的了解也越发深入。然而,当前依然有很多投资者并未树立正确的金融理财观念,对自身的理财行为很难科学有效地调控。鉴于此,相关部门以及理财企业应加大对投资者理财偏好的引导力度,纠正其存在的错误理财观念,使其树立起较强的理财风险意识。例如,可在互联网金融的理财页面设置专门的风险提示窗口,并在理财咨询部门的显眼位置张贴相关宣传海报,告诫投资者必须坚持安全性、保底性、合法性的基本理财原则。另外,还可通过线下平台或者互联网平台进行正确理财观念的宣传,从而潜移默化地增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使其在风险辨识上具备较强的能力。
(二)加强企业自查,健全监管制度体系
销售理财产品的互联网金融理财公司是理财风险的重要责任方,所以,互联网金融理财风险的防控必须从理财公司这一源头抓起。在各种各样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之中,以提供理财服务为主的公司非常多,如果每一个公司都能做到严格自律,按照相关政策的指导开展自查工作,则出现互联网金融理财风险的概率将会显着下降,互联网金融理财市场环境也能得到全面肃清。所以,相关部门可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准入门槛进行适当提升,对金融理财公司的进入和退出进行严格把控,同时还要落实好对相关负责人的信誉风险教育工作,引导其进行合法经营。此外,还要注重对现行互联网金融理财风险相关监管制度举措的完善,严格落实各类指导意见和建议,并结合当前的市场需求状况以及互联网金融环境的变化趋势,对监管政策和制度进行及时完善,从而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理财风险得到更好的控制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
(三)践行信用审核制度,确保金融平台的可靠性
我国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可通过构建平台信用和失信数据库,为信用审核工作的开展提供准确、真实的数据作为参考;与此同时,还要在不违背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对信用审核的流程加以优化,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的信用审核机制,从而为各类金融理财企业信用审核的规范、有序开展提供保障,确保金融平台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四、互联网金融创新
(一)加强主体之间的融合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首先应从加强主体之间的融合着手,把传统金融与互联网密切联系起来,使数字技术与融资需求有效对接,从而减少人工成本的消耗,充分发挥出平台的作用。与此同时,还要关注广大客户的真实需求,提供更具个性化、针对性的服务,特别是在金融服务上必须具有更加明确的指向,尽可能简化用户的相关操作,做到化繁为简,实现操作的便捷化和高效化,将参与的资金门槛控制在最低,从而增加用户参与量。
(二)确保信息的安全性
在互联网金融这一虚拟的空间中,必须增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加强与电信、电商、行业平台等的联系,使信息技术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加大数据管理力度,为客户隐私信息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同时还要加强对交易过程的监管,这样才能既维护用户的根本利益,又能确保国家资金金融始终处于安全的环境下。
(三)采取现代化的理财手段
可利用P2P贷款,让投资者通过互联网平台将资金贷给所需之人,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众筹融资可借助网络平台所具备的高速化传播的优势,找到最为合适的投资者,从而完成资金的筹集工作。另外,还要对虚拟货币秉承正确的态度,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虚拟货币可增进和实体经济之间的联系,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当然,也可采用其他一些与自身比较契合的理财手段。
(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针对当前互联网金融中存在的信息系统不够稳定的情况,必须加大金融监管的力度,通过建立健全有关监管法规,全面查找互联网交易存在的问题和漏洞,避免犯罪行为的出现;同时还要对交易双方的责任进行明确说明,保证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顺利有序运转。一旦发现违法交易行为,必须按照相关法规进行严格惩罚,并保护好用户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当今时代,要实现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就必须加强对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强对现有互联网金融工作者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其能在日常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各种风险问题,并能在复杂的交易中有效完成技术要求较高的相关操作,如对风险的准确辨识和防控等。同时,还要注重对优秀尖端人才的引进,为前沿技术人才提供良好的工资薪酬和福利待遇,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互联网金融创新团队之中,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理财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风险,这些风险主要包括系统风险、市场选择风险等,从风险的成因来看,主要包括投资者对风险的认识不到位、监管政策措施不够完善等。要实现对风险的防控,就必须加大对科学理财的宣传引导力度,健全监管制度体系,并积极践行信用审核制度。在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方面,则要引入现代化的理财手段,提高信息的安全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段礼乐.互联网金融创新与审慎监管[N].深圳特区报,2021-01-05(B02).
[2] 梁昕.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探究[J].大众投资指南,2020(23):24-25.
[3] 李嘉倩.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现状与风险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0(17):50-51.
[4] 张猛.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及对策分析[J].山西农经,2020(16):149,151.
[5] 谢鹍.互联网金融下理财风险防范的路径构建[J].中外企业家,2020(19):87-88.
[6] 王晓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个人理财模式及风险防范[J].中国市场,2020(10):193-194.
[7] 王诗婷.探究互联网金融理财风险与互联网金融创新[J].财富生活,2019(24):73,75.
金融创新论文第二篇:区域金融创新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分析
摘要:淮河生态经济带的设计和发展是我国目前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同时也是连接我国南北的关键区域,是沟通我国中东部的桥梁。但长期以来,我国淮河流域面临着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总体上其竞争力较为薄弱。在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改革背景下,淮河流域必须要能够顺应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实际发展需求,站在中国经济融合、区域发展的高度,提出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并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不断进行创新发展驱动模式和完善政策体系,使其能够形成新的经济空间开放格局。这就需要淮河流域积极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建设任务,借助区域金融创新,不断健全和创新全流域的区域合作机制,发挥区域金融创新优势和价值作用,从宏观政策协调、目标约束和政府协同以及生态补偿等多个方面进行经济发展的创新。
关键词:区域金融创新; 淮河生态经济带; 经济发展;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的经济腹地,其覆盖了安徽、河南、江苏、湖北、山东等5省36个地级市、182个县级城镇。在我国的十三五规划当中,明确地提出了关于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相关方针和指导思想,这也标志着我国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已经逐渐上升,成了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且,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经济发展能够有助于我国中部的崛起,构建出区域分工明确、科学合作机制产业合理布局、优化资源合理配置、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以及承接产业转移、策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现代化。完善的经济发展区,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以及改善淮河流域民生都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一、淮河生态经济带区域金融创新的优势
(一)不断完善的区域金融服务体系
早在2006年,我国国务院就曾明确提出关于淮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建设和生态经济带建设的规划。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内已经逐渐形成以人民银行为核心、国有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为主体、地方性金融机构与邮政储蓄机构为辅助的相对较为完整的银行组织体系。这也使得淮河流域的区域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在多家商业银行国有银行的共同推进下,金融经济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区域金融服务体系,并率先在多个主要城市进行了全面覆盖,这也为区域金融经济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融资规模的不断增长和渠道的拓宽
截止到2019年,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区域各项贷款余额新增578亿元,相比2018年增长了23%,比全省平均增幅高了6.2个百分点,新增贷款456.6亿元,占全区域的72%。由此可见,淮河生态经济带各主要城市的金融市场较为活跃,而且经济发展迅速,融资渠道也得到了大幅扩宽。另外,部分地区直接融资方面,2019年新上市公司12家,融资56.3亿元。整体上,无论间接还是直接融资规模都得到了快速增长,为区域金融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不断的优化完善
通过多年的共同努力,淮河生态经济带经济区域内金融生态环境得到了大幅的改善,地方各级政府也积极进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强化,并将其提上了重要议程,制定和改进了金融债权管理制度。不断进行恶意逃废银行债务打击力度的增强,提高了全社会诚信意识,这对于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来讲,起到了极大的优化作用[1]。
二、区域金融创新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经济发展的思路
(一)不断进行淮河生态经济带金融支持体制机制的完善
关于淮河生态经济带金融支持体制机制的完善,首先,必须要健全淮河生态经济带金融组织体系。一方面要鼓励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进驻到。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地区城市当中,并提高金融服务的整体质量以及水平;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地方性商业银行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地区进行网点的开设,为县域以上的微观经济主体提供更加充足的金融投资和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其次,还要能够科学建立适应淮河生态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小型银行、社区银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以及农村资金互助社,并且要将重点放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区域内生态农业发展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多个方面,要积极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银行为区域当中的各中小微企业、工业化制造企业、现代农业企业以及服务业的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其中必须要注意的是,要将绿色生态产业的建设以及循环经济发展和重大环保项目地建设列为关键行业重点。再次,要不断进行淮河生态经济带区域中介组织体系的完善和健全。要能够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担保体系,其中也包含政策性担保机构和大型骨干企业的参股。最后,也要充分发挥民间社会公众资金参与的商业性担保企业。政府牵头设立再担保企业机构,形成集中统一功能完备的抵押登记中介机构,不断进行动产抵押登记制度以及其服务信息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将设备存货和交易合同等动产质押引入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区域的信贷实践当中,再辅以完善科学合理的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建立信用评级认证体系制度,有效地解决中小微企业因信用等级所形成的融资难题。
(二)重视对淮河生态经济带融资结构的科学化合理调整
一方面,淮河生态经济带区域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企业机构必须要不断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积极进行金融业务的创新开展,要能够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基金管理公司,不断吸引更多金融机构与企业持有基金股权,并面向多个行业的企业进行生态产业风险投资与创业投资,鼓励淮河生态经济带内各地区的企业进行上市融资,为企业上市融资提供便利条件。另外,还要支持淮河生态经济带进行公司债试点的开展,积极推进企业债与短期融资券的功业务。另一方面,要重视对信贷投向的调整,鼓励信贷资金优先进入淮河生态经济带环境保护型、资源节约型、自主创新型行业和企业,并增强对发展高附加值生态绿色农业以及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循环经济、重大环保项目地信贷投入,逐步撤出产生高污染和高能耗的行业与企业的信贷投入。
(三)构建全面完善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区域金融支持环境
从淮河生态经济带经济发展的现状角度来看,要想构建全面完善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区域金融支持环境,首先要注意对信贷激励机制的科学化改进和完善,政府部门要根据淮河生态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重点扶持行业和领域目录的编制,并对投入这些领域的资金规模或比例达到一定标准的金融机构以及其主要负责人给予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奖励,以期能够为淮河生态经济带经济发展以及区域金融创新建立稳定可靠的合作桥梁,鼓励其积极地投入到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经济发展建设当中,充分利用区域金融创新来提高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经济发展的推动力[2]。其次,要不断进行风险分担机制的完善,区域的金融机构企业和中介机构以及政府财政必须要能够做到紧密的协调合作,要形成科学完善的风险分担机制,并确保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营以及淮河生态经济带区域金融市场的稳定。
例如,对于一些政策性贷款的风险要能够利用政府财政担保机构以及贷款企业来共同分担,对于一些现金流较为稳定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可以利用贷款证券实现风险的分散,让供广大的投资人来共同承担。而高科技成长型企业则可以运用风险投资基金来进行风险的分担。
最后,要进行金融服务机制的创新与完善,一方面,要加快淮河生态经济带区域征信体系的科学构建,要以最快速度将工商税务环保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相关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当中,以期能够为金融机构创新提供信用信息的相关服务。另一方面,要不断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内现代化支付系统以及同城票据交换系统银行卡网络系统电子缴税系统的完美构建,以期能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缩短资金融资过程中的时间消耗。提高资金的使用率,提升金融服务领域的服务意识,不断推进货币信息化、电子化进程,以提高淮河生态经济带区域金融服务的现代化创新[3]。
此外,金融机构还要不断结合淮河生态经济带实际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仔细的分析以及实际的金融需求为主要依据,进行各类金融产品的创新。尤其要注重中期票据信托租赁产品企业外汇衍生产品等多类企业类的金融产品创新,积极探索相关融资渠道的创新,并针对个人客户推出投资债券投资外汇投资等多种新的金融产品[4]。
三、结语
从经济角度来讲,生态经济带并不是传统的纯自然保护区,其也有别于注重经济发展为主的工业区,而是真正结合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新理念,是能够有效促使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和谐统一发展的新思路和新观念。淮河生态经济带主要是依据流域经济理论,以淮河干流为基础依托,兼顾众多影响因素和具体条件。建立以滨海、蚌埠、淮安、淮南、信阳为主要核心城市的连接东中部地区的黄金通道以及贯通上下游经济流,真正形成统筹发展的跨省域生态经济共同体。由于淮河领域范围内人口较为密集,而且城市密布、交通节点众多、产业更加集权化,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潜力区。但一直以来,淮河流域的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而且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时常发生水患,而且由于一直较为重视水患的治理和跨省区域发展的不重视,导致淮河流域范围内经济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且缺乏上升的动力,整体上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完善,城镇化水平较低,使得其区位优势逐渐弱化。所以,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建设与经济发展,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大胆创新。尤其要重视金融资源的支持需求,金融系统必须要不断加强创新力度,围绕着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高效生态进行经济区域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邵敏.淮河流域区域合作的创新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J].中国发展,2016:11-14.
[2]顾为东,张萍.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4-28.
[3]朱倩,江春华.流域经济新视野下“淮河生态经济带”统筹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10-11,14.
[4]马成文,彭娜.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8: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