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古代小说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关系论证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24 共4376字
摘要

  "史诗"作为一种宏大叙事的方法与观念,一直被主流文化意识形态所推崇,并具体地应用到了新时期文学的创作中去,"2"多年历史小说的最显着的艺术特征是什么?我认为是对史诗体式的追求".[1]新时期的古代历史题材小说由于其叙述的历史时间的久远以及历史空间的广阔,不可避免地与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一样,追求一种主流文化意识形态所提倡的宏大史诗体式。二月河的"落霞系列"、凌力的"百年辉煌"系列、杨书案的"圣人"系列、赵玫的"唐宫三部曲"、唐浩明的"晚清人物系列",无不是展现博大广阔的历史时空的宏篇巨着。

  作家们不仅将中国古代社会的民族政治矛盾以及军事、文化、内政、外交各方面的内容纳入到文本中,还将帝王将相等历史真实人物与民众百姓等虚构人物糅合在一起,构成了多层面、多结构的古代历史画卷,建构出博大的小说境界。

  在一定意义上讲,一部古代历史题材小说的气势是否宏大,是否具有"史诗"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能准确、逼真地再现当时的社会历史场景,能否在纷繁众多的历史事件中提取出决定历史走向的重要质素,即能否再现历史的真实。新时期的古代历史题材小说之所以既能够呈现"史"的厚重,又能够表现"诗"的轻灵,还能够表现"思"的深度,就在于它很好地解决了"历史真实"的问题,尤其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新时期的古代历史题材小说真正实现了史、诗、思的水乳交融,使文学对"史诗"的探索在新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历史真实"是历史题材小说永远绕不过去的一个标准,也是史诗追求所强调的重要元素。中国的"史传"传统,使得中国人习惯于将传统历史题材小说比附为历史。因而,"历史的真实"成为读者阅读历史题材小说时,潜意识中的必然标准。同理,在小说中对"历史真实"的追求,也成为作家们营构史诗时的集体无意识。

  "小说,先得要好看。历史小说要好看,主要得靠历史的魅力,史实的魅力,而不能只靠今人-戏说这是历史小说的规矩。"[2]很明显,这种历史的魅力就是历史真实。关于"历史真实",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历史学科的,指客观历史上曾经真正有过或者发生过的人和事以及文化样式;另一种是文学的,作品中的人和事,不论是作者虚构的还是历史上确有的其人或其事,它们都必须符合作者在作品中所阐释的历史时代与历史发展规律,从而产生一种历史的真实感。历史题材小说之所以区别于其他题材小说,就在于它要表述历史,但是作为文学的一种样式,它又必须首先是小说,其次才是历史。
  
  "历史小说是历史科学与小说艺术的有机结合,作家所努力追求的不是历史着作,而是艺术成果即历史小说。"[3]于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这两个颇有争议的论题浮出了水面。其实,二者之间并不是互相矛盾与排斥的,这是因为"真实性"本身就是一个含混的概念。按照西方新历史主义的理论,纯客观的历史属于永远逝去的空间,我们在今天见到的史料或史书只是它的文本样式。史料或史书的编纂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作者的史观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构筑史料的过程就是一个充满修辞想象的过程,"史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其中,庶几入情合理。"
  
  [4]由此,文学与历史的鸿沟便被填平,"历史文本说到底是一种叙事文本,历史所描述的事实本身经过了解释,历史和其它话语一样,是个问号,而不是一个句号。历史同样需要解释,它并不高于文学。"[5]于是,真实性的概念受到了普遍的质疑,"二十世纪末的中国文学,对历史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兴趣,然而,其历史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几乎是颠覆性的。,历史成为若干新颖观念与美学趣味得以落实的最佳题材".[6]于是, 2"世纪9"年代的古代历史题材小说完美地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融合起来,达到了历史的本质真实和艺术形象真实的内在统一,焕发出"真实"的光芒。

  通过上面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关系的论证,笔者认为:新时期古代历史题材小说的"历史真实"应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构建小说结构的历史材料(事件)的真实;二是历史人物形象的真实;三是历史氛围的真实。

  首先,新时期古代历史题材小说以重大的历史真实事件来结构小说。二月河的5雍正皇帝6选取真实的重大历史事件,连缀整个作品。第一部5九王夺嫡6描写了从康熙四十六年至康熙六十一年的历史,主要是围绕皇位,众皇子展开鏖战的历史真实事件。第二部5雕弓天狼6则叙述了雍正皇帝登基后,如何巩固统治,进行改革。整个作品都建立在对历史上实有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重大事件叙述基础之上。二月河说自己在历史题材创作中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和"不求真有,但求会有"的创作原则。[7]唐浩明在创作5曾国藩6时,花费了7年的时间,"白天清理僵冷枯燥的前代卷宗,晚上和脑海中那个有血有肉的曾国藩作心灵上的沟通".
  
  [8]第一部5血祭6,曾国藩回籍奔丧,临危受命开办湘军。第二部5野焚6,他再次出山,担任两江总督,统率鼎盛时期的湘军,攻破天京,剿灭了太平天国。第三部5黑雨6,写了1864年曾国藩主动裁撤湘军、整饬两江、东下巡视、率军围剿捻军以及奉命钦办天津教案等真实历史事件。凌力的5梦断关河6中,虽然故事与人物都是虚构的,但由于她对清史的熟悉,使得作品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都经得起历史的考证。在凌力看来,创作历史题材小说要"随心所欲不逾矩。00因为是文学,就必须比真实生活更集中、更精粹,就必须发挥高度的想象力,是为-随心所欲。;因为是历史,就得有个-矩。---不能超越史实,不能超越历史可能性。"[9]

  其次,新时期古代历史题材小说塑造了一批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精神的真实"是指一些历史小说家通过对代表着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精神最高水平的历史人物所进行的"精神考据",[1"]"深入到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努力做到与之心灵相通,是历史小说中文学形象塑造的成功关键。"[11]综观新时期文学,5孔子6、5曾国藩6、5少年天子6、5雍正皇帝6、5康熙皇帝6等一批古代历史题材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面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雍正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政治上"远不如其父之宽大,然志气之高,综治之才,所为中主不逮。

  ,,建革之政,着述者甚多";在继承皇位的过程中"入侍投环与烛影斧声,弑父屠弟";当了皇帝后,"任法独断,急狭多疑,刻薄寡恩".[12]"我站在故宫博物馆看到5雍正朱批谕旨6,线装本足有半米多高,千余万言。在位十三年,康熙、乾隆、唐玄宗都不能比。,他是历史上一位勤政皇帝".[13]二月河从大量的原始资料出发,塑造了一个勤政为民,具有悲剧色彩的孤独的改革家皇帝形象。二月河不仅善于写帝王类的人物,还擅长描绘大臣们的人物形象。

  例如,5康熙大帝6中的奸相明珠。在5夺宫6二十六回中,康熙就觉得明珠"圆滑温顺,甜润馨香,似乎有点像-油。".此后,他的所做所为处处显着一个"奸"字。他外表柔媚甘言,内心阴险奸诈,"其才足以惑主,其智又足以掩恶。"这样逼真生动的人物形象在二月河的作品中可谓比比皆是,例如正直迂腐却又不失心计的熊赐履,忠厚憨直、大事不含糊的马齐,结党营私、心怀叵测的索额图,不畏强权、敢于直谏的史贻直;残酷狠毒、飞扬跋扈的年羹尧等等。相对于二月河,凌力则善于描写历史人物独特的内在人格魅力,借以烘托人物迥异于平常人的个性。
  
  在5少年天子6中,大臣金之俊对着顺治帝的背影,感叹道:"皇上气宇轩朗,风流潇洒,不仅有君人之度,兼具士大夫之风,天下将忘其为狄夷之君矣!"福临身上的人性之美,在话语未落的瞬间迸发出来。唐浩明则在研究完大量的资料后,刻画了曾国藩这样一个事业有成但悲苦兼尝的"圣者"形象。他主张"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为仁而读,却又推崇"乱世须用重典";他标榜"平生以诚自信",却又对太平军降将做了食言而肥的事情;他明知天津教案罪不在民,却又只能"内惭神明,外惭清议",只好"哀嚎萃九州之铁,不能铸此一错".总之,新时期的古代历史题材小说在对历史人物进行书写时,努力地挖掘出了人物的文化内涵,使得人物形象既具有历史真实的坚硬骨架,又拥有富含历史文化内容的肌理和血肉,从而全面展示了充满个体性、鲜活性、本质性的"历史人物"灵魂。

  最后,新时期古代历史题材小说在文本中营造了真实、浓厚的历史氛围,"历史小说要写得好,必须能把读者带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去,从而达到一定的思想艺术效果,这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关系着艺术形象的成败,也关系着小说的成败。"[14]所谓真实的"历史氛围","它包罗甚广,诸如官制、科举、礼仪、称谓、服饰、钱币、风俗、时尚、舆地、器物,所写作品多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较强的时代性和真实感。"[15]所以我认为,它应当包括物质、制度、习俗、观念四个层面的真实。物质层面指的是古人生活中所使用的物质产品及其享受的物质生活,例如工具、饮食、服饰、建筑、舟车等,它们必须符合历史典籍的记载。制度指的是不同历史朝代所施行的不同政治、文化制度,不同的朝代在官制、科举等制度方面有着不同的规章制度,连官名各个时期都是不同的。

  习俗,指的是民间的风俗习惯随着历史的推演而不断地变化。观念,则指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不同的思维方式与世界观。也就是说,古代历史题材小说中人物、故事情节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虚构,但是与其所描述的历史时代相衬的历史氛围必须是真实、可靠的,否则就会削弱其史诗宏大叙事的真实性。无疑,新时期的古代历史题材小说在这一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作家们普遍认同"历史氛围"真实这一创作原则,刘斯奋说,"为使小说这朵花绿叶繁枝,不但要注重历史事件本身的表现,举凡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包括哲学、教育、法制、灾异等等".
  
  [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古代民众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状态,了解在历史中活动的人的真实的文化情境、文化氛围,从而对历史的真实有更加直观的认识。二月河5雍正皇帝#九王夺嫡6第一回,便描写了经得起推敲与考证的扬州风情。二月河对历史氛围真实的营造,甚至细到"还有些别人不注意的、读起来非常枯燥的东西,5银谱6等,我都细细揣摩。要想写好一个当铺伙计如何识别银子的成色,就必须读懂这些东西。"[17]因此,有论者认为读者在阅读二月河的小说时,又仿佛是在欣赏一幅清代的5清明上河图6,从中得到审美的享受。而5张居正6也是本着"举凡小说所反映的历史时期的典章制度、风俗人情以及文化器物,作者在形诸笔端之前都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追求历史再现过程中-形似。与-神似。的兼顾的态度进行的创作".[18]很明显,没有典章制度的真实,也就不会有5张居正6的形神兼备。

  参考文献:
  [1]吴秀明。世纪交替的历史关注与现代性求索---论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思想艺术发展的基本轨迹[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4)。
  [2]成一。白银谷#后记[A].白银谷(下)[C].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1.
  [3]姚雪垠。从历史研究到历史小说创作---从5李自成6第五卷的序曲谈起[J].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1992, (9)。
  [4]钱钟书。管锥编(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 1979.
  [5]王又平。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6]曹文轩。重说历史---在真实与虚构之间[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3, (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