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红楼梦》中的经典人物,领略他们的传奇人生,体味他们的悲欢,纵然“满纸荒唐言”,仍旧“一把辛酸泪”.处于社会顶层的贾母与处于社会基层的刘姥姥同台演出,欣赏彼此之间的智情之歌,体味她们的“世事洞明”,由此可以窥见《红楼梦》这旷世之作诸多“学问”.
一、两妪和谐相识,奏出优美前韵
贾母、刘姥姥是曹雪芹笔下的两个花甲老妪,两者身份却相差甚远,一个是居于贾府这座宝塔的“宝塔之尖”,另一个是贫困乡野的“芥豆之微”.贾母,宁、荣二府中辈分最高、年龄最长、地位最尊贵的贾府老太君,是一位德高望重、受人尊敬、令人钦羡不已的老太太。出生于“护官符”中描述的“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的四大家族的史侯家,嫁给“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府荣国公贾源的长子贾代善,后来成了贾府的最高权位者。刘姥姥,一个久经乡野世事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子息,只靠两亩薄田度日”.后来,因为与荣府“略有些瓜葛”,就走进了原本不敢望其门墙的贾府。
身处社会阶层两端的两个老妪怎样来共同演奏智情之歌呢? 刘姥姥为生活所迫顾不得那张老脸,本着那不起眼的“瓜葛”去贾家打抽丰,本不抱多大希望,一进荣国府却“喜得眉开眼笑”地满载而归,帮助家人轻松度过了难关。直到再进荣国府才与贾母会面,共叙畅聊,遍游豪园。期间笑语不断,氛围和乐融洽,丝毫不见卑贱者的局促。有了两老妪同台的前奏,才有了后人不断追加的“后续”---刘姥姥是作为底层劳动人民的代表,贾母则是封建地主阶级典型的标志。本是官与民、富与贫、上与下、剥削与被剥削的两个对立的阶级,作者却把她们同放入大观园中,这是有深意的: 有刘姥姥这个园外阶级的代表活跃园中,大观园就不仅仅只是体现贾家的豪奢生活,而是更多了几分社会化形态。
二、深层智慧涌现,铸就生命高点
(一) 贾母的博大智慧
贾母,作为贾府的长者,其地位显要,引人瞩目,形象丰满,光彩照人,正是所谓的“享福人福深还祷福”.从自己作为一个孙媳妇到儿孙满堂、自己也有了孙媳妇,历经几十年,亲身经历并见证了贾府的繁荣兴衰。贾母一生,历经风浪无数,在鼎盛期的贾府管理层,在多年媳妇熬成婆的过程里,在大家族的勾心斗角中,她积累了比凤姐更多姿多彩的人生经验,见识过更宏大壮阔的世面,具备了更丰富有效的理家之才和治家之威,从看别人的脸色,到别人瞧她的眼色,凭着自己的精明能干,她坐稳了贾府最高统治者的位置。如今虽年事已高,不再直接管事,但其余威犹在,仍然是贾府活动的中心。同时她事事洞若观火,是贾府中最清醒的同时也是最会装糊涂的人。她比任何人都爱贾府,也比任何人都能预料贾家的前景。在一个男尊女卑的男权社会里,贾母作为一个女性,一生能有这样的富贵与辉煌,没有超人的智慧能做到吗? 我们可从细微之处窥见贾母智慧的博大。
首先,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淀了智慧的基石。贾母出生贵族侯门,是四大家族金陵世勋史侯之女,见识和修养自然异于常人。少年之时见多识广,聪明伶俐。在史家她就亲逢几次金陵接驾的盛典,嫁到贾家后又当家理政、相夫教子,生活于“烈火烹油、鲜花簇锦”的钟鸣鼎食之家。荣耀的出身和高贵的身份让她给子孙后代们做出了表率。生活中也处处充满了高贵的品味,从对霞影纱的选择,到隔了水听那细细绵长的管弦,从对茶对水的讲究,到对一个简单的帽子和衣服样式的挑剔,让人领略到一个真正的老太君的知识素养与文化底蕴。
其次,知人善任,卓有远见的智慧。贾府是个庞大的贵族家庭,荣府中一宅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人; 事虽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事,竟如乱麻一般,并没有头绪可做纲领”.贾母如何有效地处理好贾府中的大小事宜呢? 这就要靠贾母知人善任的智慧才能了。在众多场合,她力挺凤姐,知道她精明强干,处事利索。让凤姐打理府中日常生活,并不意味着自己做甩手掌柜。虽非事事要禀报,但大事她都要亲自参与决策。她的知人善任还表现在对各房丫头的安排上,无论袭人、晴雯,还是鸳鸯、紫鹃,都是她一手调教出来的,而且都安排在心爱的子孙身边,既把小姐、少爷伺候得妥当、周贴,还保证了子孙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
再次,掩人耳目,大智若愚。作品中并没有详细描写贾母如何精于治家,而是花了大量笔墨写贾母如何安然度日、享受生活,其实这正显示了贾母的过人之处。这位“鬓发如银”的老太太每天只是听听曲、品品茶、打打牌,和孩子们说说话,用整天追求享乐来掩人耳目,对贾府的琐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交给凤姐和王夫人打理。实际上,她时刻在注视着家族的兴盛衰亡,大事上明察秋毫、机敏果断,将局势稳稳掌控在自己的言谈嘻笑之间。凤姐自己也知道“老祖宗明白着呢”.连颇有城府的宝钗也说:“我来了这么些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贾母的智慧阖府上下无人能及,她平日里不说什么,但是她并不是真的糊涂,琐事上无为而无不为,倘若一旦触及贾府的家规底线,她就会不遗余力地予以扼杀。例如,在发现大观园内众人聚赌时,她果断处置,该烧的烧,该打的打,该罚的罚,该撵的撵,绝不含糊。
最后,恩威并重是其待人处事的最高智慧。作为掌权者,在树立自己权威的同时,绝对不可以让被管理者有不敢亲近的感觉。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贵妇权主,她不仅没有嫌贫爱富,做足长辈的架势让人难以亲近,反而以乐善好施、怜贫惜老、和蔼慈祥的面目出现。当刘姥姥二进贾府见到贾母时,贾母不仅没有对刘姥姥表现出清高,反而更多展现了世俗人情的一面: 语气随和(开口就是“老亲家”) 、态度慈祥(“让刘亲家近我这边坐着”) 、关爱备至(“可扭了腰了不曾? 叫丫头们捶一捶”) .在下人犯了非原则性错误的情况下,贾母不是像凤姐那样严厉,而是宽容仁厚,如对待不懂规矩的小道童,生怕“唬着他”,还再三叮嘱“别叫人难为了他”.懂世故而不玩弄世故,充分显示了大家风范。她既不同于凤姐的“刚”,也不同于王夫人的“顽”,事事以大局为重,容忍克制,处事圆滑而有分寸。
(二) 刘姥姥的草根智慧
刘姥姥本是一介贫婆村媪,仅凭些微瓜葛,却能够四进贾府,畅游大观园,醉卧怡红院,畅饮“老君眉”; 能够和“机关算尽太聪明”的王熙凤成为“知己”,并为其心爱的女儿取名儿“巧姐”,还被认为巧姐的“干妈”.一个生活在最底层的老太太,如果没有自己精明的智慧,仅仅凭借弄巧装傻,怎么可能以一个“园外人”的身份融入大观园之中? 刘姥姥身上的草根智慧尤为难得。
首先,勇气十足,敢于行动。面对生活的窘迫,相比于女婿狗儿的“顾头不顾尾”“瞎生气”,刘姥姥却能沉着冷静地说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话语,还能总结出“你是个男人,又这样个嘴脸,自然去不得”、女儿是个“姑娘年轻媳妇子,也难卖头卖脚的”的明白结论,遂断然决定“舍着我这副老脸去碰一碰。果然有些好处,大家都有益”.不仅分析透彻,而且敢于行动。自告奋勇,带上板儿闯豪门,一老一小的班子组合,也是智慧的表现。凭着智慧和勇气,刘姥姥终于成功踏进了贾府,带回了二十两银子,外加一串钱。解决了一家五口一年的生活问题,“喜得眉开眼笑”.
其次,以小博大,装傻扮愚的智慧。以姥姥的见识绝不会轻易断了与贾府的难得“瓜葛”,所以次年丰收之后,姥姥带上新收的土特产,二进贾府来谢恩 .此次除了能与贾家的头号人物贾母见面之外,还得到了更多的优待,畅游大观园,醉卧怡红院,上演了一出智慧的闹剧,扮演了唯一的“丑角”.扮老妖精、咕咚一声跌倒、桌下拾鸽蛋、连灌大杯酒、随地想“解衣”、误识黄松木、不辨常见茄,处处都是一个园内人眼中的乡下“傻子”,可怎知姥姥心中一句: “姑娘放心”“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 (你) 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你,就不说了”,其藏智于拙的智慧,博得了众人的亲近与喜爱,为后文做了铺垫。
再次,插科打诨,言语幽默。游园之中,姥姥的精巧智慧突出显示在插科打诨、诙谐风趣的语言上。虽不识字没文化,但笨拙的言语中却隐含着姥姥的人生智慧。“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老风流才好”“大火烧了毛毛虫”“一个萝卜一头蒜”“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的村野俗语,着实让贾府上至老太太下至小姐丫鬟们领略到了别一世界的精彩纯真,让她们绽放出了最开心、灿烂的笑颜。
贾府这样的豪门,刘姥姥这样的乡野粗人是很难融进去的,不仅林黛玉时时感到“风霜刀剑严相逼”,连出身于大家的宝钗也得事事小心谨慎,然而姥姥却能左右逢源,应对自如,用耳目一新的粗鄙动作、土里土气的乡野俚语打破了大观园的沉寂。
细细品味、对比这两个花甲老人的不凡人生,她们虽地位迥异,但都达到了各自人生的不凡境界。两位老人的智慧,有很多同出一辙的地方,“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便是最好的人生阐释。
从更深层次理解,贾母与刘姥姥的这种人生智慧其实已经上升成为了各自的“生存习惯”,经过时间的洗礼与岁月的磨练,两位老人的智慧已经浸透到了她们不经意间的言谈举止之中,成为了一种人生态度的本能反应。从文化层面来解读,她们的智慧也已经演变成了一种“生存文化”,贾母的“和”文化对应刘姥姥的“俗”文化,虽因各自生活的层次范围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显现,但都可以理解为现实造就的生存文化。
三、丰富情感流露,彰显挚诚形象
贾母与刘姥姥这两个智圣老妪,是作者塑造成功的典型形象,是“这一个”,是“圆形”的,是赋予丰富情感的活型人物。丰富情感的流露,彰显了两个老者的真挚与魅力。
(一) 同为老年寡妇表现出的契合的亲情、友情。刘姥姥为女儿一家的生计问题,不惜“舍着我这副老脸去碰一碰”的独闯豪门,是亲情推动她踏出乡野。同时,也是亲情上的些许“瓜葛”,帮助她成功踏进了贾府。凤姐一句“改日没事,只管来逛逛,才是亲戚的意思”,贾母见刘姥姥的第一句话便是“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还有一句“今日既认了亲,别空空的就去,不嫌我这里,就住上一两天再去……也算是看亲戚一趟”,显示出彼此之间对“亲戚”的认同。地位的悬殊,并没有引来两位老妪对这点“瓜葛”亲情的疏远,而是拉近了她们的距离,显出两位老人对世情的共同态度。刘姥姥用自己的智慧与真诚,博得了贾母的欢心,进一步缩短了两位老人的心理距离,贾母把她当成了知心朋友,之后凤姐“托孤”一节也表现出刘姥姥还是凤姐的唯一知友。
(二) 年过古稀的老妇们的性情、乐趣的映照人生一世,不过数十载。所以人一到老年晚境,所追求的也往往与先前大异。贾母一生富贵荣华,到老年,自然不再费心伤神,不过享享福,请请客,布施一下僧尼道,过着无忧无虑的享乐生活。贾府上下几次花样繁多的家庭行乐、团聚尽欢,都是以贾母为中心的。而刘姥姥,虽然文中并没有直接写她的性情乐趣,但从她的几句言语“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老风流才好”“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中,也能深刻地感受到这位乡村老妪的暮年心态,可想而知姥姥的乡村生活也肯定是过得极具幽默情趣的,只是相比于贾母的养尊处优,表现出来的具体形式不同罢了。
(三) 同为儿孙满堂的老祖母,表现出的仁义慈爱之情。福多长寿的贾母,是作品中穿插情节比较多的一个人物,也是出场频率很高的一个老妪。在她所生活的这个极大的生活圈中,她的仁义慈爱不仅表现在对自己的孙子、孙女身上,也表现在往来颇多的近亲、远房的孩子,甚至府里的丫鬟、清虚观的小道士身上。她对宝玉的慈爱已到了一种极致,可谓是溺爱。同为祖母辈的刘姥姥不仅爱自己的子孙,爱乡里的邻里,而且还爱荣国府的人。贾母去世,她“在地里狠狠的哭了一场”“天没亮,就赶着进城来”.最后出于友情亲情道义的力量,不负凤姐的托孤遗愿,冒着莫大的风险,勇敢地救巧姐于水深火热之中,使巧姐成为贾家得到善报的唯一一个。
生活在钟鸣鼎食的贾府未必幸运,挣扎在生活的贫困线上未必不幸。衣食无忧、养尊处优的富贵者和衣食不继、一生劳作的卑贱者都可以在生活的舞台上演绎出精彩的人生。当她们把自己充满情感的智慧人生演变成了一种生存习惯,一种生存文化的时候,这种智慧与文化就成了后人的宝贵财富。
富而不骄,穷而不馁是最大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