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叠词的功能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0-28 共4979字
论文摘要

  民间诗歌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表达样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优秀创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

  1、 唐以前中国古代民间诗歌的发展

  先秦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原始诗歌,由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低下,缺乏文字表达形式,所以最早的诗歌是祖辈们以口头创作的形式流传开来的,缺少文字记载使得绝大部分的原始诗歌没能被保存下来。根据已有的资料研究表明,我国的原始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形式方面都有其鲜明的特点。从内容上看,原始诗歌是以劳动为主题,对原始人类的劳动生活进行描述和歌颂,目的比较单一。由于原始社会中自然气候的变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特别大。原始诗歌所表现出来的原始人类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一定程度的原始宗教意识。在艺术上,原始诗歌常常与原始的音乐、舞蹈同时出现。

  《诗经》是现在能看到的我国最早的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它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字一句。从音乐角度上分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诗经》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早期的原始诗歌从口头传承到书面记录、从民间流传到宫廷发展阶段的完成。因此,先秦时期的诗歌形式可以说是奠定了我国诗歌体系的基础,《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例如,“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及“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等脍炙人口的诗文作品,用简短的几个汉字表达出了主人公丰富细腻的个人情感。由于秦代严格的思想文化控制,使得我国古代的诗歌在这一时期只有少量的民间歌谣流传。东汉时情况开始有所改变,在班固、张衡两大家的倡导下,东汉的文人们开始注意到了乐府诗,它比较深刻的表现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感情,诗风偏向于现实主义的乐府诗代表了汉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南北朝乐府民歌风格“刚健清新”,相对于当时形式主义文风泛滥的诗歌风气,它的出现,令人耳目一新。五言四句的小诗大量出现,堪为绝句的真正源头。杂言体如《木兰诗》这样长达三百多字的巨制,还是前所未有的,这对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也起了示范性的推动作用。

  2、 乐府民歌的文化传承

  乐府一词,在古代具有很多种解释。最初是指主管乐律的官府机构,负责收集民间乐曲进行汇编供贵族,皇室娱乐,祭祀等等。汉代人通常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被改称为称为“乐府”。而且,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也被统称为称为“乐府”。后来出现了“新乐府”,也就是不用乐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作的特点作诗。在宋元以后,“乐府”又有作词和作曲的别称,因为这两种诗歌的分支一开始都是需要配乐演唱的。由于中国“乐府”一词在文学史上有不同的意义,所以需要我们区分清楚。

  秦代就有了名为“乐府”的机构,在一九七七年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编钟上,就有因为“乐府”的字样,汉代承袭秦朝的一些政策,所以也设有专门的乐府机构。到了武帝时期,乐府机构的职能都被大大地扩大了,其具体任务包括制作乐谱、训练乐工、搜集民间歌谣以及制作歌辞等。而且,在当时朝廷典礼所用的乐章,如西汉前期的《房中乐》和西汉中期的《郊祀歌》等,主要是由当时的文人墨客们写作的; 而在普通场合演唱的歌辞,主要就是从各地搜集来的民歌。唱作所用的音乐也主要是来自民间的,虽然也有一部分来自西域的音乐。但是为了区别于文人制作的乐府歌辞,人们习惯上把采自民间的歌辞称为“乐府民歌”。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民歌”,也指产生于民间的群众性、社会性的创作,而不是专指“劳动人民”的作品。

  从当时的社会状况来看,由于南北朝长期处在对峙的状态下,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俗、自然环境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中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南朝乐府民歌清丽缠绵,主要以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为主;相比之下北朝民歌则更显粗犷豪放,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习惯。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乐府民歌的最高成就。南北朝乐府民歌新鲜活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3、 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叠词的功能

  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以抒情为主,主要采用五言四句的形式,大多以叙事和长篇为主,风格明快而且含蓄。而且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谣擅长于用委婉细腻的笔法来描写心理活动,将主人公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表现得淋漓尽致。语言运用比较清新自然,通常运用比兴,象征,以及汉语谐声的特点,运用叠词来修饰整个词句,使感情表达更加的深刻。通常说“文贵丰瞻”,丰富多彩的诗文也需要语言才能表现出来。阅读南北朝乐府民歌时,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其中运用了很多叠词。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谣中使用的叠词包括叠音词和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叠音词也就是古人所说的重言或叠字,它是属于单纯词; 单音节词的重叠形式是单音节词的一种变化形式。南北朝乐府民歌中的叠词不仅是一种词汇现象或者语法现象,从语用层面上看,它还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叠词的使用对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的意境塑造,声韵锤炼以及语言的使用都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恰到好处的运用叠词,能够使描绘的景象更加的生动,人物的感情与形象塑造更加的真实,从而达到升华意境的效果。

  (1) 叠词所表现的社会现象。一个时代的文化特点必定是这个时代社会现象的一个缩影。人们通过民歌的创作与传唱来表现社会存在的一些现象,舒服百姓内心的情绪。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腐败黑暗现象比较多,所以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中很多运用叠词来揭露社会黑暗腐败现象的诗句,变现人们生活痛苦,表达了百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对贪官污吏以及强权政治的讽刺。例如诗歌《紫骝马歌》中有一句: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累累”就是一个叠词的应用,它一方面表现了“松柏冢”数量上的多,指战争带走了许多的生命,曾经鲜活的生命如今只剩下冰冷的冢,给活下来的亲人朋友带来无尽的悲痛,揭露了一个在外征战多年,最后却亡身异乡,家破人亡的征夫形象,另一方面也揭露了社会不安定,战乱不断导致百姓苦不堪言,家破人亡的社会现实。

  (2) 叠词中的人物形象。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中的叠词对人物形象的描述往往是具有多方面的,叠词的使用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的丰满形象。例如《京山畿》中的词句: “愿君如行云,时时复相见。”“时时”一词描绘了少女期盼见到自己的心上人的形象,表现了少女对爱人的思念之情,刻画出了一个单纯可爱的少女形象。有一种“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迫切之情,将恋爱中的少女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吴声歌曲”中以《子夜歌》最为著名,共收录了 42 首,都是以描写少女爱情为题材。通常采用了单纯朴素的语言,以及自然和谐的音调,来表达少女怀春的心情,感情表达委婉而又生动,充满着天真活泼的感觉。其中也不乏描写失恋带来的悲伤痛苦之情的诗句,这类诗歌往往通过女子之口说出她们焦虑甚至绝望的情绪。例如,《子夜歌》中“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这首诗描写的是一女子对情人绵绵的思念之情。诗中展现了女子望着深邃的夜空和皎洁的明月,辗转反侧,不能成寐的场景,委婉地表达了内心世界无法排遣的思念孤寂之情。

  还比如在《共戏乐》中“长袖翩翩若惊鸿,织腰嫋嫋会人情。”“翩翩”是指甩起衣袖轻盈灵动地起舞的样子。而“嫋嫋”则是形容舞者体态轻盈,动作肉柔美优雅的样子。用“翩翩”和“嫋嫋”两个叠词,共同描绘出一个体态轻盈、姿态优美的翩翩舞者的形象,仿佛眼前已经出现了一个正随着音乐轻轻起舞的身影,真实而生动;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句诗作出自北朝时期著名的乐府诗歌《木兰诗》中的原句,“唧唧”一词在这里有拟声的作用,但是主要是在表现主人公此时的心情,木兰户中织布,周围环境安静只听到织布机的声音,沉闷的“唧唧”声掩盖了木兰心中的叹息声,营造了一种浓浓的忧郁的氛围,表现出了木兰此时为父忧愁的心情,同时也表现出了木兰善良孝顺的性格特点。这就是叠词在刻画人物形象中的运用以及效果。

  (3) 叠词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世界著名的文学家歌德曾经说过,中国古代诗人是和“大自然在一起的”。我们古代诗歌通常会借用景物来表现社会环境,人物心情等。但是无论是触景生情,还是借景抒情,还是情景交融,诗中自然景色的描写都会非常重要的,景物是诗人情感抒发的凭借。如果没有自然景物的衬托,那么人物情感的抒发就没有外射力,诗歌也就会失去它本该具有的意境,意境是诗歌所要表达的美的一种集中体现,如果没了意境,诗歌也就失去了审美价值。因此,南北朝乐府民歌中借用各种叠词描摹了各种各样的景物特色,展现出了南北朝时期一个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以及优美的诗歌特点。例如,在《西鸟夜飞》中描写的“日从东方出,团团鸡子黄。”“团团鸡子黄”是指刚刚升起新日,“团团”一词的应用表现了太阳刚出生时,充满希望的感觉,接入作者的主观感受,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愉悦,以及清晨朝气蓬勃万物新生一般充满希望的心情。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这首诗虽然篇幅较短。仅 27 个字,但字词之间运用的自然高妙,浑朴苍茫,形象地再现了草原风光,具有浓厚的艺术感,全诗针对自然景物进行描写,而且这些自然景物是透过作者的眼睛所见展现出来的,因此使主人公的形象隐现在茫茫草原之中,让人感受到作者对草原风物的热爱之情。它粗犷之中,也掺杂有豪迈之气,“苍苍”“茫茫”两个词语在形容天与草原的应用上具有很传神的效果,描绘出了天与草原的辽阔,语言虽然简短,但展现出草原广袤无垠的特点,此外还有在《悲哉行》中描绘的“灼灼桃悦色,飞飞燕弄声。”“灼灼”,是指套话盛开时颜色鲜艳美丽的特点,春天里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桃花开得格外的眼里,整数的桃花开得热闹而又美丽。状桃花之鲜,春天到了,桃花盛开,燕子也飞回来了,万物新生,一切都欣欣向荣。“灼灼”写桃花开得热闹、鲜艳,是静景; “飞飞”则写春天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忙碌的身影,就好像连燕子都在欢迎春天的到来一般,一副生动活泼的自然景物。

  “灼灼”和“飞飞”更是采用了动静结合的用法,是场景描绘更加的生动有趣。

  (4) 叠词的拟声作用。叠词除了以上几种用法之外,常见的还有叠词的拟声作用。在南北朝乐府民歌中许多抽象的声音都有可以利用叠词表现出来,与此同时还可以同时生动地表现出诗中人物的心情、形态。如《木兰诗》中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两个“唧唧”的重复使用,既模拟了机器发出来的声音,也表现出了木兰满腹心事心情沉重的样子。“不问爹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以及“不问候爹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两句中“溅溅”一词是指黄河的流水声,而“啾啾”一词指的是胡马嘶鸣的声音。这两个叠词的使用营造出了一种悲凉的效果,黄河流水,战马嘶鸣,木兰远离原本熟悉的爹娘,踏上了外出未知的征途,自然有一种凄凉悲壮的心情。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中的“霍霍”也是一个拟声词,精准的模拟出了磨刀所发出的声音,同时也表现出了大家欣喜激动的心情。

  4、 结语

  南北朝乐府民歌继承了民歌和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为我们后代留下了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本文通过对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的发展以及叠词的作用分析,表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代人民的智慧。

  参考文献:
  [1]卢有泉. 北朝歌诗的内涵、创作与保留[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
  [2]徐萍. 南北朝乐府民歌中女性形象的比较研究[J].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
  [3]李佳. 论北宋后期与南渡前后期的词话对苏轼词评价的差异[J]. 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01) .
  [4]王军健.“质而实绮 癯而实腴”———浅议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J]. 海内与海外,2008(11) .
  [5]吴刚. 南北朝乐府中少数民族民歌对词体的影响[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
  [6]洛地.“律词”之唱,“歌永言”的演化———将“词”视为“隋唐燕乐”的“音乐文学”,是20 世纪词学研究中的一个根本性大失误[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5(01) .
  [7]岳珍. 关于“词起源于隋唐燕乐”的再思考———与李昌集先生商榷[J]. 文学遗产,2004(05) .
  [8]李昌集.“苏幕遮”的乐与辞———胡乐入华的个案研究与唐代曲子辞的声、词关系探讨[J]. 中国文化研究,2004(02) .
  [9]刘丽. 从《西洲曲》《木兰诗》看南北朝民歌的差异[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