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康熙的人际交往诗

来源:学术堂 作者:童蕾
发布于:2023-01-21 共10302字

  内容摘要:康熙皇帝创作的诗歌多达 1135 首,涉及筹边征战、咏史怀古、悼亡哀思、人际交往、耕作农事等方面的内容。其中人际交往诗有近 70 首,赠予之人可分为三类:亲人、文武臣僚、方外之人。通过这些诗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历史上真实的康熙皇帝。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是感情的真实和文风的朴实。

  除少数诗篇外,大部分作品艺术性较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诗的传播。

  关键词:康熙 人际交往诗 分类 艺术特征 价值

The human communication poem of Kangxi

  Abstract: Emperor Kangxi writing poetry up to 1135, involve Raise the side ofthe battlefield , chant history recall antiquity, mourn a deceased wife grief, humancommunication, cultivation farming,etc. content of. Among them there are nearly 70human communication poems, person granting it can be pided into three kinds:

  Relative, civil and military official, monk. We can further know actual Emperor Kangxi in history through these poem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these poems is emotiontrue and writing style sincere. Besides a few poems, most works artistry relativelyweak, this influence the spread of poem at a certain extent.

  Key Words: Kangxi; Human communication poem; Classification;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Value

目 录

  一、引言

  二、康熙人际交往诗的主要类型

  (一)给亲人的诗

  1、长辈

  2、平辈

  3、晚辈

  (二)、给文武臣僚的诗

  1、文臣

  2、武将

  (三)赠方外诗

  三、康熙人际交往诗的艺术特征

  (一)感情真诚

  (二)语言朴实

  (三)用典恰当

  四、康熙人际交往诗的价值与不足

  五、结语

  参考文献

  一、引言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君王。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即使是登基以后,这股虚心学习的劲头依然是有增无减。这些积累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康熙创作的诗歌多达 1135 首,涉及筹边征战、咏史怀古、悼亡哀思、人际交往、耕作农事等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内容即是它表现出的民本思想。他的人际交往诗有将近 70 首,其中写给亲人的有 28 首,文武臣僚的有 36 首,方外之人的有 6 首。通过这些诗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康熙其人。

康熙

  二、康熙人际交往诗的主要类型

  (一)给亲人的诗

  康熙虽是万人之上的皇帝,但他也是有父母兄弟等亲人的,他也有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要孝敬长辈、友爱兄弟、关心晚辈,这些在他的诗歌中都有所反映。

  1、长辈

  康熙八岁丧父,十岁丧母,他的成长最主要的是由于得到祖母孝庄皇太后的特殊钟爱和教育。孝庄经常亲自教导康熙,提出严格要求。据康熙后来回忆:“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轨,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  幼年的经历使康熙更亲近和尊敬他的祖母,有诗为证:透户卿云接御香,彤墀新柳拜韶阳。宫中尧舜兼文母,恭捧南山万寿觞。——《恭上太皇太后万寿诗二首》其二 

  这一二句中的“卿云”乃指祥瑞,“韶阳”亦即美好的春阳,都是世间美好之物,康熙借此来表达对祖母的美好祝愿。而后两句中“文母”是文德之母,指文王妃太姒,《烈女传·母仪传》:“大姒仁而明道,思媚大姜、大任,旦夕勤劳以进妇道,大姒号曰文母。”说太皇太后德兼尧舜和文母,寿比南山,更将之推向了一个高度。这首诗虽有歌功颂德之嫌,但是却有一颗拳拳之心。

  康熙乃顺治帝与妃子佟佳氏所生,但碍于清朝规制,康熙幼年一直与生母分居。直至即位之后,康熙与生母的关系才一步步升温。在佟佳氏患病的日子里,少年康熙可以称作是病榻前的孝子。他早晚陪伴在额娘身边,尽心服侍。

  康熙的这些表现,说明他已经受到汉族伦理纲常的很深影响。儒家所提倡的“尊亲”与“孝道”,已成为其处事准则之一,体现在他的行动上。“以孝治天下”是其在位 61 年的治国方针。亲自服侍病中的额娘,则是他表率臣民的第一次实践。额娘去世后,康熙将这份荣恩移至佟氏家族,有诗《国舅佟国维六十寿诗以赐之》:领袖高门称退让,英华雅望冠椒房。谦和不恃勋臣贵,谨恪能承宠眷长。鹤算天增筹国老,松年仙寿养生方。齐眉共享团圆庆,特赐流霞捧寿觞。

  本诗分为两个部分,首联和颔联是肯定了佟家的地位,只要不恃宠而骄即能永享天子眷顾。第二部分颈联和尾联才是真正的祝寿之词,中国人常用“松”“鹤”等祝人长寿,益寿延年。中国画中鹤立于松下曰“松鹤长春”。万人之上的皇帝为臣子捧起祝寿美酒,这种关系再用君臣来概括有违常理,这也就让我们肯定康熙帝是将之视为长辈的。但这最后一句的“赐”字,却又将这种亲密限定在一定的程度之内,与给皇太后的《冬至日抵西安遥祝皇太后万寿》中“遥捧蓬莱万里觞”是有一定区别的。

  康熙写给长辈的诗不论是祝寿,还是请安祝愿,都是以一种极为恭敬的态度来对待的。即使自己是皇帝,但他并没有自恃自己万岁爷的身份,对于同宗长辈亦是如此。如《祝巴林淑慧大长公主诗》中“长祝南山寿,愿言北斗诗”,有的是高瞻景仰。

  2、平辈

  康熙帝有一兄四弟,他作为兄弟之间的王者,对自己的兄弟们并不是俯视,而是关怀备至,倍加珍惜与兄弟们的骨肉情义。裕亲王福全仅比玄烨长一岁,性格敦厚,谨小慎微,玄烨与自己唯一的皇兄感情尤为深厚。当玄烨离京去外地巡视时,如果福全没有随扈前往,他常常单独给皇兄写信,详告路途见闻。

  《候兄裕亲王》云:花萼楼前别,已经春夏余。平明挂锦缆,日暮傍樵渔。吴越当年景,江湖各自如。留心民事重,隔月信音疏。

  这首诗乃康熙帝南巡途中所作。唐玄宗建“花萼相辉之楼”,登楼可见宪、薛、申、岐诸王诸弟邸第。花萼,取《诗·小雅·常棣》兄弟亲爱之义,而第一句“花萼楼前别”即兄弟相别之义。颔联和颈联则写其路途见闻,龙舟黎明时挂上锦缆启航,日暮时傍着渔樵而泊,“挂”字和“傍”字更将这种场景生动化。

  颈联则带有一种回忆和感慨的意味。尾联是康熙向皇兄解释长时间不写信的原因。又如《咏桐老图赐裕亲王》:丹桂秋香飘碧虚,青桐迎露叶扶疏。愿将花萼楼前老,帝子王孙永结庐。

  “桐老图”寓长寿之意,康熙的《赐皇太子生辰诗》曰:“百岁桐长老,千年松满枝”,康熙帝对福全的看重由此可见。丹桂飘香于碧空,青桐繁茂的枝叶上挂满露珠,愿我们兄弟相亲相爱,帝王子孙永为一家。这些都体现了康熙对兄弟的情意。

  康熙帝先后有过三位皇后,最后一位佟佳氏乃其二舅佟国维之女,很受康熙的青睐。如《挽大行皇后诗四首》其二:交颐泪洒夕阳红,徒把愁眉向镜中。露冷瑶阶增寂寞,烟寒碧树恨西东。旧诗咏尽难回首,新月生来枉照空。鸾影天涯无信息,断弦声在未央宫。诗中所表达的丧妇之痛十分强烈,使我们看到康熙这个皇帝的感情,与平常人无异。对佟皇后来说,这种感情又是十分真挚的。

  同辈人之间的交往更利于康熙的真情流露,对皇兄的如《兄裕亲王挽诗二律》:“花萼空虚梦,悲歌暮景伤。泪同秋雨湿,声逐碧长天。”对佟皇后的如《挽大行皇后诗四首》等,这些诗句莫不表现出他这个皇帝诗人鲜明的个性特征来。

  3、晚辈

  康熙先后生育了 55 个孩子,皇子中有 20 位长大成人。对于儿子们的关怀与厚爱,体现在各个方面,可谓是细致周到,无微不至。如《赐皇太子生辰诗》:百岁桐长老,千年松满枝。万峰迎瑞气,亿兆庆灵芝。

  儿子的生辰,康熙都不忘写诗祝寿,虽语言的艺术性含量并不高,但是却体现了父亲对孩子的关爱。不过关心并不是放纵,康熙对皇子们的要求很严格,他们大都四五岁便开始读书了。除了延选品行方正的饱学之士充当皇子之师外,康熙本人也经常亲自过问,耐心督教。如《途中览皇太子仿书以示之》:奎文一画开天象,保氏先教识六书。笔势须知贵严正,好将功力足三余。

  此诗写于康熙第一次南巡途中,时皇太子允礽十一岁。古人以奎主文章,“保氏”则是古代职掌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员。“三余”,三国魏时董遇常教学生利用“三余”时间读书,谓:“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后泛指余暇的时间。即使皇帝身在途中,但仍不忘教导儿子要如何习字,如何读书,要怎样把握空余时间。康熙对儿子的教导并不只局限于学识方面,后期更多的是长者的经验之谈。如:

  玉弩金戈壮此行,期门环卫在连营。深居莫忘勤劳意,须识间关出塞情。——《赐皇子胤祉》

  戎行亲莅制机宜,栉沐风霜总不辞。随侍晨昏依帐殿,焦劳情事尔应知。——《赐皇子胤祀》

  此二首皆作于康熙三十五年第一次亲征噶尔丹途中。这次亲征,康熙特命皇长子等六位皇子随驾出征,在长达三个多月的塞外征途中,这些平日锦衣玉食、众人仰视的皇子同所有出征将士一样,风餐露宿,备尝艰辛,经受了艰苦磨难。

  当康熙召集将士讨论重大军事事宜时,他们也积极参与,发表己见。随父出征大大增长了皇子们的实践经验和适应能力,对他们其后的发展大有好处。

  康熙的这一类诗歌由于赐予的对象是其儿子,也就有其不同于其他诗歌的特殊风格,诗歌的警示、教导意味是贯穿于其中的。

  (二)、给文武臣僚的诗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可见民之重要。皇帝不可能直接与民众打交道,在这两者之中有一缓冲,即是官员。

  皇帝与他们的交往也就更为重要。驾驭臣工,恩威并施是封建帝王统治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康熙向以宽厚仁义着称于世,这是其统治特色之一,亦是他处理与大臣的关系时贯彻始终的方针。

  1、文臣

  康熙帝与之诗文交往的文臣,多是曾在上书房行走的大学士或是一方大吏。

  这类诗有君臣唱和,也有君对臣的训示、鼓励、期望等等。如诗《赐直隶巡抚于成龙》:自昔崇廉治,勤思吏道澄。郊圻王化始,锁钥重臣膺。政绩闻留犊,风期素饮冰。勖哉贞洁晚节,褒命日钦承。

  此诗作于康熙二十年。是时康熙褒于成龙为“当今清官第一”。这在整首诗中也有所反映。从首联就讲其“崇廉治”、“吏道澄”,颔联则指出了于成龙于国家社稷的重要性。颈联中“留犊”比喻居官清廉,“风期”乃指品格,“饮冰”喻惶恐忧心,《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都直指他的政绩卓着,品德高尚。其实康熙这首诗并不仅是用来褒扬于成龙,在此诗序中有这样一句“兹来陛见,爰赐以诗,用示敦励之义,且以风有位焉”,原来这首诗也用来劝勉、督促在位掌权的官吏,鼓励他们为政当如于成龙。又如《河南巡抚赵弘燮陛见求训旨,故作截句一首赐之》:“宣布抚安在己廉,刚柔率属要温谦。中州民俗多忠厚,务使和平莫太严。”告诫河南巡抚为政要清廉谦让,对民众不要管得太严。另外在《苏州巡抚吴存礼》诗中曰:“予怀常念穷黎困,勉尔勤箴官吏贤”,告诫官吏要心念着穷苦的老百姓,要感受他们的困苦。

  在给文臣的诗中,挽诗更加鲜明地表现出了君臣的情谊,如《大学士陈敬廷挽诗》:世传诗赋重,名在独遗荣。去岁伤元辅,连年痛巨卿。朝恩葵志励,国典玉衡平。儒雅空兴叹,含毫感倍生。

  “诗赋重”指的是陈氏着有《尊闻堂集》、《午亭文编》,“遗荣”则指流传后世。

  颔联中的“元辅”是指大学士张玉书,他在去年亡故。“葵志”喻仰慕君上之心如葵花之向日。这首诗是从一个君王的角度对臣子的盖棺定论,陈廷敬是“世传诗赋重”的着名诗人,是忠心于君王的首辅大人,是使国家太平安定的有功之人,他的去世是国家的巨大损失,所以康熙在诗中流露出无限的伤痛之情。

  其实在这类诗歌中,还有比较特殊的一部分,就是写于康熙四十七年以后。

  即康熙 55 岁以后的诗。人到晚年,难免精力衰退,可是万事又不能不强而为之,无奈之下难免要自怨自怜。这时的康熙既有一般老年人的心态,又有其作为老年帝王的特殊感受。如《吏部尚书引年致仕宋荦,因朕六旬寿庆祝来京,事毕,五月内回本乡。朕念旧臣,特书七言律一首,以纪其事云》:受祉林泉颐养年,世家耆德自天全。少时剑佩登三殿,久任吴淞抚九阡。

  行俭铨衡有令誉,广平才藻入清篇。修龄喜得人间寿,雪作须眉兴欲仙。

  此诗作于康熙五十二年,已年老辞官的宋荦因圣寿复入京城。康熙因念旧臣,赐以诗。“受祉”乃享福之意,“世家耆德”意为世代显贵、年老德高。首联交代宋荦的背景。颔联和颈联则历数其曾经的事迹,特别是“广平才藻入清篇”,以“广平”之名来赞宋荦之文才。尾联写宋荦高寿,须眉皆白,飘然若仙,其实这句话内里的意思就是曾经的同伴已辞官归里,不问世事,我还要在皇帝这个位置上勤勤恳恳地工作。又如《饯大学士李光地暂回闽省》、《赐老大臣》等诗,无不先是表彰劝勉,赞扬其功绩,然后就开始慨叹“君臣须发苍然矣”、“徒伤老朽并君臣”,不是是挽留“白首”老臣,就是感慨前尘往事,通篇总是带着悲感与伤情。

  2、武将

  康熙一生,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征噶尔丹等,这些军事行动都是要依靠将领们去贯彻执行的,出行或成功之时也就是康熙要嘉奖他们的时刻。而帝王的赐诗则将他们的关系联系得更加紧密。如《赐抚远大将军图海二首》其一:两朝密勿重元臣,秉钺登坛西定秦。钟鼎功名悬日月,丹青事业画麒麟。

  此诗作于康熙十五年。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反,十五年二月康熙命图海为抚远大将军,率军西征。诗为图海行前康熙所赐。这些赞美之词给了一个将军无上光荣,作为将军,理所当然地也会尽全力酬报自己的知己。又如《赐奉命大将军杰淑二首》其二:旄钺才临父老迎,楼船一举海波清。金瓯已定千年业,铜柱须标万古名。

  此诗作于康熙十九年,大将军杰淑征讨耿精忠凯旋后,又往征郑锦,收复东南沿海一带。此诗前两句即写杰淑的军队刚刚到达就受到了民众的热烈欢迎,并且迅速取得胜利。“金瓯”在这里借指疆土完整,“铜柱”,《后汉书·马援传》李贤注引《广州记》:“马援征交趾,立铜柱为汉之边界”,在这里借指杰淑功比马援。其实这些溢美之词并不完全等同于事实,是时郑锦仍盘踞台湾,恃险不服。但是康熙的这一做法为他赢得了人心,起到了很强的激励作用,所以杰淑能在康熙二十二年时一举收复台湾。又如:《赐宁古塔将军巴海诗》:“夙简威名将略雄, 高牙坐镇海云东。旌麾到处销兵气, 壁垒开时壮武功。尽使版图归化日, 远教边徼被皇风。酬勋世锡丹书重, 勉尔长思报国忠。”这是康熙第一次东巡途中,召见将军巴海,嘱其对少数民族要广施教化,团结对外,抗击沙俄,并赐诗一首,对其大加褒扬。

  (三)赠方外诗

  赠方外诗是康熙人际交往诗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熏陶,康熙本人对释道之说基本持否定态度。即使是到了晚年,他也还是对佛道持批评态度,有《机暇随笔书怀》诗为证:“禅徒空世界,仙每误炉丹。何似诗书蕴,常图根本安。”佛徒以为世上一切皆空,道徒们被炼丹成仙所误,哪里有儒家经典含义深奥丰富。民生安定,国家太平才是正事。尽管如此,康熙帝还是有六七首诗是赠给方外之人的,如《朕偶至潭拓,览老和尚照福画像,因而有感,故作诗赐之》:法像俨然参涅盘,皆因大梦住山间。若非明镜当台语,笑指真图并戒坛。

  潭拓乃佛寺名,在北京门头沟潭柘山腰。康熙的这首诗前两句还能保持一种中性的态度,和尚画像就好像参透一切,进入涅盘的境界,都是因为人生的虚幻无常才住在山间。而后两句中,特别是最后一句“笑指”首先就给这一句定了基调。“真图”指的是老和尚的画像,“戒坛”则是佛徒传戒之坛。作者实际上是说,佛徒一方面认为一切皆空,一方面又要留下画像,要知道画像与戒坛可是实在的物啊言中自有讥讽之义。又如《七月十六日赐九十一岁老和尚》:

  “循环已识盈虚理,不向山僧更问津。”此中“盈虚”,指天下盈虚治乱。《六韬》“文韬”篇有一个重要的谋略思想,即盈虚论。意思是:天下之大,形形色色,有盛有衰,有治有乱。君主不贤,国家就危殆而人民纷乱。君主贤明,国家就安宁而人民有序。国家的祸福在于君主的贤明与否,与天时和气运变化无关。

  “问津”乃问路之意,在此表示请求指示学问的门径。也就是说,我已经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也就不需要再去请教你了。此诗表现出作者直到晚年仍不相信佛教的思想。

  但是他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者,要兼顾包容。他的施政方针中有一项:允许各民族“各行其道”,各敬其所敬之神,让子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他说:“诸国必有一所敬之神,即如我朝之敬祀祖神者。如蒙古、回子、番、苗、罗罗,以及各国之人,皆自有一所敬之神”,不应妄加干涉。 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其余几首赠方外诗多持一种不褒不贬的态度,或者说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来对他们进行赞美。如《赐圣感寺僧海岫》:翛然老衲净尘缘,台殿参差起瑞烟。驯鸽檐前应受戒,游鳞花下亦参禅。

  此诗中“净尘缘”、“受戒”、“参禅”等词都是佛徒用语。又如《赐峨眉老僧》:名山越遍,未到天涯。欲得真印,勤修离家。雷音虽拜,那见拈花。

  知此无益,再游中华。八旬老矣,行履不斜。言语忠厚,一字弗遮。观尔朴诚,朕意甚嘉。峨眉峍崪,直逼云霞。明心见性,静守毋哗。

  在这里,康熙帝以一种超脱于诸家之外的角度来看待宗教问题,以纯粹的客观眼光来赞扬这些方外之人。“言语忠厚”、“朴诚”、“静守毋哗”等写出了一个出家人的真实,他的这类诗,对团结佛教徒显然是有作用的。

  三、康熙人际交往诗的艺术特征

  (一)感情真诚

  康熙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诗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诗者心之声也。原于性而发乎情,触于境而宣于言” ,他写诗也遵此原则,有所感即有所发。如《挽大行皇后诗四首》其一:

  月掩椒宫叹离别,伤怀始觉夜虫悲。泪添雨点千行下,情割秋光百虑随。

  雁断衡阳声已绝,鱼沉沧海信难期。繁忧莫解衷肠梦,惆怅销魂忆昔时。

  诗中的“夜虫悲”、“百虑随”、“声已绝”、“信难期”,无不表现出强烈的丧妇之痛,最后一句更是达到高潮,只能忆往昔美好的岁月。这不能不说是康熙真情实感的宣泄,“虽质直无华,但本乎性情之正也”。其实,到了老年,康熙许多作品中的真情更为凸显,真情的流露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平民化的皇帝,有着平常人的真实人性。虽然前面几类诗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个皇帝的真情流露,但数量并不是很多,而到了晚年就不在少数了,这些诗中流露出的常人之态、平民之情更趋明显。如《赐老大臣》:

  旧日讲筵剩几人, 徒伤老朽并君臣。平生壮志衰如许, 诸事灰心懒逼真。

  求简逡巡多恍惚, 遇烦留滞累精神。年来词赋荒疏久, 觅句深惭笔有尘。

  此诗作于康熙五十七年,这里的老大臣泛指老臣。康熙头年冬天一直患病,心神恍惚,身体虚惫,曾召诸皇子和大臣来听他的遗言。旧时的经筵讲官张玉书、熊赐履等人皆已相继过世,只有王鸿绪、徐元梦等少数人尚在。对着这些昔日朝夕相处的大臣,康熙言辞中所表现的并不是皇帝的语态,而是像对待老友,感慨万千地说了些掏心窝子的话:我已经老了,现在是“诸事灰心懒逼真”了,“累精神”“ 笔有尘”了。这么消极颓废的话在大臣面前说,难道就不怕影响大臣们的情绪而怠慢政事吗?但是康熙好像没有考虑到这些,他只是让真情自然地流露于诗句之中, 虽朴实无华却更能打动人心,让人感慨。

  (二)语言朴实

  康熙晚年给自己诗歌的评价是“小诗自觉乏文丽,可尽衷肠对士民” ,语言朴实、不求文丽是他对自己诗歌的定位。从前文所引诗歌已能见这一特点,又如《赋高士奇》:

  廿年载笔近螭头,心慕江湖难再留。忽忆当时论左国,依稀又是十三秋。

  是时,高士奇奏请终养,康熙感慨之下写了这首诗。通篇无甚华丽辞藻,只是“廿年”、“难再留”、“忽忆”、“当时”、“又是”一些极为朴实的词语,不过却充满回忆又满含无奈。相处已经二十载,后面一句却是难以留住这位好友。“左国”,东海称左海,而江宁在江东,故称左国。“十三秋”,康熙二十三年到三十六年,已十三年。想起以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日子,距今又是一个十三年。

  这里将一个皇帝的不舍之情表露无疑,曾经同甘共苦的同伴,如今要离自己而去,如何舍得又如《兄裕亲王挽诗二律》其二“少小同居处,义深读《孝经》。

  赋诗明务本,携手问慈宁。”这里一字一句都极为简单,也就是讲了小时候一块儿吃住,一块儿读书,一块儿问安,可谓是朴实无华,不过我们却能从这一字一句中感受到兄弟间深厚的情义,这曾经的岁月是令康熙回味无穷的,这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他的心声。《慈宁宫问太皇太后安》则展现了不一样的康熙:

  定省深宫曙气催,承恩献寿捧霞杯。晨昏敬睹慈颜豫,不尽欢欣踊跃回。这首诗写得可谓是通俗易懂,早晚问安是其主要内容,内里也无什么深切涵义,不过最后一句中“欢欣”“踊跃”两个词,朴实自然,却尽显他对皇祖母的爱。每天都会做的一件事,却令他如此欢欣鼓舞,显出沉稳之外的少年皇帝活泼心性来,这对一个讲究威严、持重的皇帝来说是极为难得的事情。

  (三)用典恰当

  用典是古诗文中常用的手法,典故的运用具有隽永的生命力。诗歌中大量运用典故,是为了突破其篇幅所限,表达蕴涵不尽之情意,还可以使表达更加含蓄,更加雅化。康熙人际交往诗中的用典多为表扬功臣之用。如果在诗文中直接是流于表面的表扬、赞许,则诗文韵味欠缺,这也就更显出典故的妙处来。《赐直隶巡抚于成龙》中“留犊”、“饮冰”两个典故,显出于成龙的为官清廉,为政兢兢业业。“留犊”, 《三国志·魏书·常林传》裴松之注引《魏略》:

  “时苗字德胄,钜鹿人也。少......羊暨为青州刺史,暨牛产犊。及迁,以官舍所生,遗之而去。”上任时带来的牛生了小牛,迁任时也不带走,可谓是不占此地丝毫便宜,如此的廉洁奉公用于此,则更为凸显于成龙。《赐奉命大将军杰淑二首》中的“铜柱”,用马援之典故来赞扬杰淑的功劳彪炳千古。《赐松江提督赵珀》中“投醪”典故的运用,这一典故出自《吕氏春秋·顺民》:“越王苦会稽之耻,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脆,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后因以“投醪”比喻与军民同甘苦,用于此处则更能说明提督赵珀的关心军民,有福同享的心态。《赐施烺诗》:

  岛屿全军入,沧溟一战收。降帆来蜃市,露布彻龙楼。上将能宣力,奇功本伐谋。伏波名共美,南纪尽安流。

  此诗是施烺成功收复台湾后康熙帝赐予的,全诗集中力量来表现施烺的军事才能,而最后一联中“伏波”的运用更将之推向了一个高度。“伏波”,汉武帝时路博德和光武帝时马援皆为伏波将军,由此可见施烺杰出的军事才能。

  康熙人际交往诗中赠亲人和赠方外的这两类诗中也有用典现象的存在,如《恭上太皇太后万寿诗二首》中的“文母”,夸赞孝庄皇太后乃道德典范,《朕偶至潭拓,览老和尚照福画像,因而有感,故作诗赐之》中的“明镜当台”,据《檀经》载:唐代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神秀,写得一法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但并未能得师傅赞同。慧能当时只是一个不识字的小僧,亦作一偈,请人写出,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这里把菩提树、明镜台都看成是空的,比神秀对“空”的理解还要彻底。此处用“明镜当台”可谓是恰如其分。

  诗文作品中用典有它的好处,但是多次使用同样的典故,则显得单调,美中不足。康熙写给其兄长福全的诗共有四首,但其中涉及到“花萼楼”这一典故的居然就有三处之多,虽强调了兄弟之情义,却难免有雷同之感。

  四、康熙人际交往诗的价值与不足

  如上文所讲,康熙的人际交往诗有其审美价值,语言的朴实无华,感情的真实流露是它最为突出的地方,诗中的用典又给其增添了内蕴。其实他的有些诗不仅仅如此,如《赐奉命大将军杰淑二首》其二:“旄钺才临父老迎,楼船一举海波清。金瓯已定千年业,铜柱须标万古名。”首联和颔联非常具有形象性,用军旗和长斧来代指军队,“海波清”本指水的清澈,用于此处,人人都能理解是军队已经扫平叛乱,还给民众一个太平盛世。“金瓯”对“铜柱”,“千年业”对“万古名”,对仗工整。

  再者,康熙的人际交往诗,多为“本乎性情” 之作,有着极为强烈的个性特征,且有很强的纪实性,这些诗歌的价值除了可以以诗证史外,还给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真实、立体的康熙的形象。通过史实资料,我们了解的只是一个皇帝,看见的只是一个正统的统治者的所作所为,它所反应的只是康熙作为皇帝的那一面。而通过这些人际交往诗,我们看到了康熙对长辈的孝敬、对兄弟的友恭、对儿辈的关心,还看到了君臣之间的友谊与忠诚,了解了康熙的另一面,这对我们认识历史、总结历史经验,都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并不是说他一生的重大政治活动全有诗作反映,就比如“文字狱”这样的大事件,在他的诗歌中却只字未提。也并不是说他的“本乎性情”就一定是积极向上的,他的诗歌中无意义的君臣唱和、畏老叹衰并不在少数,如《赐老大臣》、《同老侍卫》等,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这是他某一时期的生活态度,是他心态的一个折射。我们在批判的同时也应看到这一点。

  不过,由于康熙偏执地认为诗歌的功用是“扬厉功德,铺陈政事”,强调写诗“以命意为上,意在笔先” ,导致他的诗虽语言朴实、感情真率自然,却缺乏了诗歌特有的风韵。他的这种对诗歌艺术性不够重视的态度,导致其诗歌议论多,形象性不强,艺术感染力较弱。

  五、结语

  在我国古代,人际交往诗有着悠久的传统,送别、酬赠诗等是古已有之。

  从先秦《诗经》到明清诗文,从大诗人李白、杜甫到一般文人,甚至于皇帝,人际交往诗都有着其不可或缺的地位。如历史上盛名不下于康熙的唐太宗也有诗文流于后世,其诗共105篇,涉及人际交往的有7篇,且都是赐予大臣的。在这一点上,太宗皇帝的做法与康熙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但是康熙的人际交往诗又有其略胜一筹的地方,他的人际交往诗既有训示、教导意味的,又有表达嘉勉之意的,还有抒发伤感之情的,思想内容还比较丰富。就风格论,则有浑朴天真、雄浑豪迈、悲感伤情等不同类型。过去研究康熙诗的并不多,即使有,也多议论其边塞征旅诗或山水写景诗,尚未有人研究其人际交往诗,本文系首次尝试。文中必定还存在不少缺点甚至错误,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王志民 王则远 校注:《康熙诗词集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孟昭信:《康熙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郭松义 杨珍:《康熙帝本传》,辽宁古籍出版社 1996 年版。

  卜维义 孙丕任:《康熙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4 年版。

  高林广:证据古今 巨细咸蓄--读《康熙诗词集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 年第 4 期。

  王志民:论康熙诗词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内蒙古师大学报》1993 年第 1期。

  王志民:谈谈康熙后期诗歌的特点,《内蒙古师大学报》2001 年第 2 期

  黄建军:从康熙的诗歌创作看其积极用世的情怀,《邵阳学院学报》2004年第 2 期。

  黄建军:陈廷敬与康熙诗文交往考论,《山西大学学报》2009 年第 6 期。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