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好充分的准备是搞好课堂讨论的前提
课堂讨论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经过事先准备的。针对课堂讨论的问题,教师要提前拟定好提纲,师生都要做好准备。因为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师生准备得充分,课堂讨论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在讲历史新课之前,教师可把拟定好的讨论提纲发给学生小组代表,让学生事先做好发言的准备。学生可查资料、研究教材,并根据所掌握的材料提出小组的观点。
教师应提出讨论的规则,比如,每方代表发言不能超过两分钟,观点应明确,不能偏题离题,还要辅之以事例,一律使用普通话,说话不可以拖泥带水等。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好讨论的组织者,一旦遇到意见分歧,尽量当堂解决,如果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教师可为学生留下悬念,顺其自然地使之成为激发学生讨论兴趣的契机。
二、讨论问题的设计是提高课堂讨论质量的关键
讨论问题的设计要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教材大纲内容为基础,着重突出基础知识的理解。根据历史教学的需要,问题要以锻炼学生思考和分析能力为中心。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问题的综合性历史知识联系紧密,综合性强。课堂讨论问题的设计要突出重要内容,要通过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能清晰地梳理相关的历史知识,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计的问题要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组织课堂讨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针对历史上重要政策的实施,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发展的眼光和国家性质的角度来讨论、分析。比如,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成功之处在哪里,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会更加清楚地理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就会被点燃。
3.注意问题的相关性教师设计课堂讨论问题时,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知识,使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例如,教师设计关于苏联共产主义政策的问题时,要联系到我国的大跃进和改革开放。因大跃进离学生久远,通过这样的知识点的联系,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历史。通过比较,学生就会获得深刻的启示。依据具体实例,学生就会认识到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前瞻性,懂得改革开放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样会使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源于教材,又联系实际。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搞好课堂讨论的关键
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要根据学生的发言及时进行启发和引导。当学生激烈地进行争论时,教师要就势进行正确引导,对学生敢于直言观点的勇气给予表扬,并对双方观点的利弊进行分析,最后做出正确的总结。学生沉默不语时,教师要避开话题,启发学生思维,打开问题的症结和学生的思路。尤其对在课堂讨论中表现优秀、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的学生,教师要进行提名表扬,肯定这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例如,在讨论美国经济时,有的学生观点鲜明,认为美国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社会性质决定的,而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整个转型期的经济困难只是暂时的,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和美国的经济萧条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懂得了这些道理,学生才能利用现有知识正确认识我国部分人员失业、下岗的现象,更好地理解国际经济和我国经济情况,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
四、课堂讨论实现了预期效果
1.通过课堂讨论营造了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五六分钟的讨论效果比教师单纯地讲解好很多。
2.通过课堂讨论促使学生认真研习教材,主动查阅资料,认真构思和安排自己的发言内容。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好历史,还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课堂讨论让学生学会了尊重历史的发展规律,冷静客观地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地运用科学发展观看待问题,辩证地分析问题。通过查阅、整理资料,发言和讨论,学生的观点明朗了,分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得以提高。
4.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思维更加灵活,对历史的学习态度也越来越明确。学生在暗暗称赞对方的观点的同时,也能发现自己分析问题时的不足,从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5.课堂讨论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树立了自信,产生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总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新,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应注重课堂讨论这个教学环节,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这样,能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使学生为历史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讨论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帮助学生形成调查、思考、探究、讨论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注重课堂讨论,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1]未俊峰.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讨论[J].新课程改革改革与实践,2010(20).
[2]陈文昌.浅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讨论和课堂气氛[J].学园:教育科研,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