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历史教学论文

全球角度考察高等师范世界历史教学问题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9-18 共4330字
论文摘要

  全球史观是由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等提出,美国历史学家 L·S·斯塔夫·里阿诺斯进一步完善,较早地进入了西方史学家的历史视野和大学课堂的课程。它强调从整体性和多样性来考查世界历史,构建新的史学框架。在我国,该史学观点最早在何炳松编写的外国史教材中有所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谷城、吴于廑、齐世荣、王斯德等学者所编写的世界史教材均融入了这一史学观点。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其显著特点是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交往和联系日益增多,关系越来越密切。

  15 世纪以前的人类历史处于比较封闭的发展状态。美国历史学家认为,15 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实际上是全球化产生、发展的过程。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期,世界历史完成了从分散到整体的巨变。二战后,世界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世界整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球性的问题也相继出现: 环境污染、恐怖袭击、粮食短缺、毒品泛滥等等。当前,世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在全球视野内进行合作、协调。近代的中国先是被全球化击败,教训惨痛,后在从全球化进程中高速崛起。当今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面临着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世界历史由分散向整体发展、演进,人类社会面临着众多问题,这对历史学家的史学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如巴勒克拉夫就认识到建立全球史观的重要性,认为应从 “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①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这样的历史观也对高师院校世界历史教学提出了挑战。运用全球史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统一高师院校世界历史教学,是世界史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值得探讨的史学方法。

  全球角度考察世界历史。在世界历史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世界史理念,用全球史观意识引导学生、影响学生,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甚至照本宣科。长期以来,高师院校世界史教学视角较多地集中在区域、国别和阶段的历史教学研究上,而 “对各种影响全球性问题的教学研究考察不够,从全球角度考察和论述当代世界显得薄弱。”

  ②世界历史的讲授、学习过程,是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过程,也是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过程。世界历史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全球眼光,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启发学生,用现代公民意识引领学生。教师应采取恰当措施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意识,而巴勒克拉夫 “站在月球上观察世界,把我们这个行星看作一个整体”③的经典描述,也许会给我们提供启发。教师运用全球史学观展开教学时,确实应该将自己置若地球之外,绝不能仅仅站在世界一角。

  平等对待各民族国家的历史与文化。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社会制度、人种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导致不同民族国家的社会历史发展呈现出多样性。美国持全球史观的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认为: “我们需要发展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历史,为人类的复杂性造成的多样化留有充分的余地。”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不同的国情世情中,在不同的思想理论指导下,都在苦苦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特有道路,这些道路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同时,不同民族、国家、地区也都对人类有着独特的贡献。这就需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各民族各国家,尊重不同民族、国家、地区的制度、文化与习俗; 分析其合理的因素,避免用发达国家、发达民族的价值观对不发达的国家、民族说三道四,甚至横加指责。在全球化时代,高师院校世界历史教师在课堂内外,必须坚持平等对待各民族各国家的历史与文化的原则,这关系到大学生在未来用什么眼光判断各民族各国家的历史与文化的问题。

  合理取舍世界历史教材。高师院校的世界历史教材如何编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教材的选用及对教材的研读是决定教学成败关键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基本上照搬西方的编写模式,成立后又照搬苏联模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供高师院校使用的世界历史教材层出不穷。细细梳理却发现存在一系列问题和弊端: 内容庞杂,知识老化,没有反映出最新的研究动态,反映学术前沿的内容更是凤毛麟角,最严重的是与中学历史教材脱节。总结反思,发现高校世界通史著作、历史教材没有一个共同的课程标准,这与中学历史教材正好相反。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审定、出版要经过教育部门的审查,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执行。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对高校使用的世界历史教材进行创新性的改革势在必行。学者们为此也进行了不懈的探讨,用文明史、全球史、科学技术史统领世界历史教材编写的创新观点应运而生。在全球史观指引下,教师有必要认真遴选教材,以一种教材作为主干,准备几种教材作为辅助。最关键的是,世界历史教师要对教材细细研读、整合资源、合理取舍。

  多渠道整合资料信息。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是最便捷的途径,可以使学生在信息方面处在该领域的世界发展前列,使学生直接或更快地了解该领域的世界发展水平。出于对网络的关注,要求史学家将全球体系的研究作为重要课题。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书籍、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获取信息。在信息爆炸时代,世界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有用信息,多渠道整合资料信息,鉴别正确信息,摒弃信息垃圾,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全球化时代,英语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国际性语言,世界上 85% 以上的科学成果用英语发表、出版。相对来说,英语原版教材的价值与该领域发展的同步性要远远大于本土教材。高师院校世界史教师大多阅历深、学历高,拥有的英语知识和能力应该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由此,应要求其使用英语原版教材教学,给学生指定英语教材,不断获取全球史资料信息,增强大学生的竞争力。此外,在条件具备的高师院校,组织历史学专业大学生进行社会考察,到图书馆收集资料,也是获取全球史资料信息的重要手段。

  高屋建瓴,对大学生进行世情教育。关于世情,过去指美苏两大集团进行冷战,争夺的焦点是地盘,维护的是各自的社会制度。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但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能源、市场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都是对能源进行争夺的战争,国际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在世界历史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学习世情、分析世情,既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育水平,又有利于大学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责任感、使命感。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不可能独立于世界之外,每个国家都必须积极融入地区一体化和全球一体化过程中。高校世界史教材涉及面广,包括政治史、文化史、文明史、军事史、社会史、宗教史、民族史等等,历史教师无法对各个领域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样样精通。

  这就要求其站在全球史观的立场上,讲授重点、突出重点,凡是涉及世情的历史事件一一讲清,处处讲透。

  重视史学前沿问题,紧随全球史学术研究动态。西方史学界在世界史 ( 特别是全球史) 的研究领域中一直走在前列。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的《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1955 年) ,首次提出全球史观的思想,《当代史导论》( 1967年) 对全球史观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 1978 年) 和《泰晤士历史地图集》( 1978 年) 完善了他的全球史观思想。美国著名历史学家 L·S·斯塔夫里阿诺斯撰写的 《全球通史》,被认为是全球史观视角下重构世界历史新框架的典范。2000 年,杰明·本特利和赫伯特·齐格勒合编世界通史教材 《传统与碰撞》,系统地阐释了全球历史的理论,成为大学课堂上最为走俏的历史教材之一。

  汤因比 《历史研究》、沃勒斯坦 《现代世界体系》、安东尼·吉登斯 《现代性的后果》等,都对全球史观作了阐述。

  早在 20 世纪 40 年代,周谷城撰写的 《世界通史》 ( 共三册) 就颇具整体观念和全球视野。20 世纪 80 年代,在吴于廑的带动下,学者共同撰写的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 共 6 册) 问世。20 世纪 90 年代初吴于廑和齐世荣共同主编 《世界史》( 六卷本) ,在宏观史学层面对完善我国世界通史课程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2002 年教育部向全国高师院校推荐了这部优秀的历史学教材。至于相关学术论文则比较多。显然,教师在世界历史教学中必须及时掌握国内外史学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及时向学生进行介绍。

  放眼全球,批判 “欧洲中心论”。“欧洲中心论”是从欧洲的角度来看整个世界的一种狭隘的世界观和历史观,这种史观以西欧的历史发展进程作为参照,认为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都必须经历与遵循这个模式。西方一些历史学者片面认为,文化的差异是造成欧洲与非欧洲地区发展程度不同的重要原因,文化的差异来自于人种的差异,人种的优劣是无法改变的。所以,欧洲以外地区的落后是命中注定,片面夸大欧洲的优越性,忽视其他地区的文明贡献,导致一些欧洲人对西方以外的世界缺乏理解,妄自尊大。

  西方一些历史学者虽然认识到 “欧洲中心论”的危害,主观上有意抵制 “欧洲中心论”,但在研究中往往不自觉地又以欧洲作为标杆,反而强化了 “欧洲中心论”。从全球史观出发可以看出, “欧洲中心论”是一种历史悖论,必须彻底批判、抛弃。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全球史观不是不谈中心问题,它不仅仅重视对中心地区、中心文明的研究,而且重视对边缘地区及其文明的研究,力求在中心与边缘之间寻找出某种契合点,甚至力图在不同的区域中心之间建立起某种可能的联系。历史学家应该 “从欧洲和西方跳出,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时代”。

  ④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以 “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教学目标。在世界史教师指导下,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知道如何运用新的世界历史知识,和已经学过的世界历史知识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同时,为了解决世界历史学习中的问题,学生会主动地去学习新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研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世界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当前,历史研究没有跟上全球化趋势发展的步伐,这是不争的事实。由此,要培养学生的研究思维,引导用全球性的眼光看待世界历史的发展变化。如关于哥伦布航行的研究、英国侵略印度问题的研究等,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够将这些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在整体发展和演变的进程中去认识、去研究。

  高师院校是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单位,新的教育理念、新的史学观念在世界历史教学中不断出现。全球史观的教育理念理应受到重视,只有运用全球史观,“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也才能了解 “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

  ⑤在全球化背景下,高师院校世界史教师要认清当代世界的社会变革趋向和政治格局,自觉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新的世界历史研究理论和方法,牢牢把握整体性原则、平等原则、合理取舍原则以及多渠道整合原则。在大学课堂上,世界史教师要培养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从世界性、全球性的眼光来客观地看待人类历史的发展,增强大学生的史学素养和国际理解意识,从而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大学生。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