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帝王将相、雅士文人、佳人才子、科学巨子、思想大家、政坛领袖不胜枚举。比如:
高中语文必修一的《鸿门宴》记叙了楚汉相争的第一回合,这对学生对楚汉之争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很有帮助;学习了高中语文必修二的《兰亭集序》、《归园田居》后,学生则从王羲之、陶渊明的身上,深刻理解了魏晋名士因受玄学影响,明哲保身,寄情山水,放浪形骸的社会原因。
高中历史教材中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在语文课文里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他们的影子。我们历史老师可以引导把历史教材与语文做一对照,得以相互印证。一方面考察了一些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同类知识的理解。高中历史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知识繁多,体系庞杂,教师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运用“大历史”的教学观,综合人文类其它学科的资料,系统整合教材,才能活教活学。
下面,我以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九课《辉煌灿烂的文学》为例,尝试将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整合,力求达到学生学习的最佳效果。
本课内容涉及中国历史上的文学,从《诗经》谈到唐诗,从宋词元曲谈到明清小说。如果就书论书,泛泛而过,那学习本课就没有什么新鲜感,因为历史教材中涉及到的作品与作者,学生大都在语文课文接触过。但历史是历史,语文是语文,同样的内容,侧重点不一样。那么,对于本课,如何才能教出创意?
我翻阅了学生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的教材,现列举出与我们本课历史人物相关的课文。然后分小组开展了一个专题研究,具体操作模式如下:
一、课前准备研究专题
在学习本课的前一小周,就做好安排。本班 60 名学生,按平时的历史学习的六个小组,分了六个专题研究小组,对本课内容做了六个专题的划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小组负责两个专题,即各小组有一个必做的研究专题,还有一个选做的。选好后,各组成员再具体分工协作,查找相关资料,准备发言稿。
二、课上交流研究专题
课上的交流分三步走:
1、历史教材中怎么说?介绍各自专题涉及的基本内容。
比如《诗经》,关于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的艺术特点:四言为主,重章叠句。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奉为经典。
2、语文课本上怎么说?就是让学生将同一类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挖掘、补充、深入理解和领会。比如楚辞,代表人物屈原,在语文课本里学过他的代表作《离骚》(节选),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的政治抒情诗,代表了浪漫主义的诗风。诗人先从自己的身世和理想写起,楚王昏庸、群小猖獗、朝政法度混乱,自己虽被奸小陷害,仍要坚持“美政” 理想,一方面抨击了黑暗现实,一方面表达了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3、你作为学生怎么学?关于同一个历史人物的话题,作为学生,如何整合两个学科的教材,将知识完整系统地掌握,就是学生要研究的问题。比如历史教材中关于“苏轼”,提到他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他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给词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那么,在语文课本里学到了他的哪些诗词,可以得到印证呢?学生在搜集整理后交流如下:必修四中还选了他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本词借咏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其豪放的词风一方面表现连各方面:一是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二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江山、历史、人物逐一收入眼底意境开阔,气象恢弘。“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则是对古战场险要地势的勾画。对于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瑜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潇洒气度予以高调赞美。称赞周瑜,实际上表明了词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心志。
整首词气势恢宏、格调雄浑、境界宏伟,代表了苏词豪放派的风格。经过学生如此一分析、整理、交流,学生就将历史与文学很好地融为了一体。一方面把分散到两个学科中同一类的知识做了很好的补充与融合,另一方面,学生在整理和研究的过程中,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提高了筛选、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课后拓展研究专题
本节课后,学生兴味盎然,都反映时间太短,还有好多内容没有与大家好好分享。于是,我综合了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在课后开展了一系列拓展与延伸。
比如关于元曲,历史教材中只提及了一点内容,其实,学生准备的交流资料很丰富。比如:他们收集了元曲的杰出代表关汉卿的《窦娥冤》,在语文必修四的第一单元。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摧残妇女的典型代表,代表了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且具有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等等。鉴于这种情况,我引导有兴趣的同学在下午自主活动时间,展开小组间的专题交流,资源共享活动。
还有,本课涉及很多诗人诗作。如:王勃、陈子昂、高适、岑参、孟浩然、王维,尤其是代表浪漫主义的李白、代表现实主义的杜甫。学生搜集到了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
这些诗人的诗作,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学了很多。借此良机,我组织学生在课外开展了一个“赛诗会”,无疑,将有限的历史课堂拓展得更加丰富多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