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中采用研究式学习的实践总结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5-21 共3072字
论文摘要

  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研究性学习”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成为基础教育实验与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成为今后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

  一、作为一种新的尝试,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存在较大困难
  
  ( 一) 选题是高中学生面临的第一个困难
  研究性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泛指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探究问题的学习。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所以,可选的内容很多,很杂,让学生进行课题的选择和确定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我认为关于高中研究性学习的选题题目的确定,应该以培养学生观察意识、探究意识和探究方法为中心。

  ( 二) 实施的困难
  研究性学习是一项很复杂的工程,这项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学校教研机构作坚实的后盾,形成严密的组织,成立指导小组,与教师研讨,共同形成有系统的、可操作的方案或者聘请有专长的学者加以指导,形成有特色的模式。但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研究性学习虽然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很多好处,但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旧有观念的束缚,以及高考题型、分数的指挥,研究性学习并没有被普遍认识和足够重视。实施起来也就很困难。

  二、研究性学习有可操作性
  
  ( 一) 必修课教学中的问题性探究模式
  基础课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教学目标关注的是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因此,一般全程的历史课题研究不适宜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专题性研究的题目可以在课堂学习中产生,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是记录课堂学习中遗留的问题,把记录的问题作为以后研究性学习的题目。这样做不仅可以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还有助于养成一种不断探究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际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具体方法有:

  1. 问题诱导
  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设计问题时要注意,让这些问题构成一个知识探究过程,使得学生通过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便能自然经历一个简单的探究过程,这是一个由分析得出结论,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历史研究观念的目的。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说过: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讲到洋务运动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如下一系列问题:

  ( 1) 洋务运动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起的?
  ( 2) 洋务派主要人物有哪些? 他们发起洋务运动的主导思想是什么?
  ( 3) 位高权重的洋务派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是否一帆风顺? 为什么?
  ( 4) 洋务运动给当时的中国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 5) 当时的国人是如何评价洋务运动的?

  以上一系列问题是循序渐进的,按历史事件的背景、目的、过程、结果和评价的顺序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目的在于指导学生研究的方向和步骤,提供给学生研究问题的抓手,在指导学习的过程中,教会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在世界历史宏观的大背景下观察世界历史的发展,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中去解析类似洋务运动这样的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更准确地把握历史。

  2. 鼓励质疑
  要鼓励学生质疑,如: 质疑教材中的定论和教师的观点。也要鼓励学生突破教材与课堂的局限,提出更有深度和广度的值得研究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研究历史的欲望。

  如: 讲到“租界”对近代中国发展的影响,教材中指出: 外国在中国领土上的租界是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是其凭借各种特权在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基地”,但从认识的“两点论”出发,应该提示学生看到租界对近代经济发展客观上的积极影响,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经过探究和讨论,得出初步结论:

  租界是半殖民地的标志,也是西方文明的窗口。租界都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近代工业、商业、交通、电信等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租界出现后,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3. 课堂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讨论一些有一定深度、一定广度,又缺乏定论的历史问题,形成一种既分享合作,又质疑争论的课堂研究气氛。如: “辛亥革命的评价”“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或采用假设发现法: 鼓励学生针对既定的历史进行假设,从中发现历史的规律性和必然性。如: 讲到“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时,假设学生的身份是洪秀全身边的重臣,在天京变乱之后为其筹划避免失败的方案,学生在参与讨论中,发现太平天国失败的必然性,达成学习目标。

  4. 主题活动课
  从本质上讲,围绕研究课题组织讨论,开展辩论就是研究性学习。所不同的是: 学生研究的主题是教师提供的,而不是学生凭着志趣自己挑选的。历史是丰富多彩的,不同人对历史的理解也不同。历史研究性学习可以使不同意见相互争鸣、沟通、交流。主题活动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创新精神,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 二) 选修课教学中的主题性研究模式
  历史拓展性课程教学的对象是对历史学科有强烈兴趣的一部分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基本、最有效和最持久的动力,主题性研究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较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该模式的含义是:

  1. 确定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研究主题
  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特长确定研究主题,也可以根据学生情况来确定研究主题,还可以让有共同兴趣的学生讨论后确定主题( 这种主题更具自创性) .主题必须具备开放性,让学生有选择不同角度和层面的空间。如: 诗歌与历史,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世界宗教史话,洋务运动和中国近代化等。

  2. 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和组织形式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组织形式,选择个人独立研究或参加 2-4 人的小组均可。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想要研究的问题,但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选择。比如针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问题”这一主题,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了许多问题: 有的想研究“古代犹太民族的历史”问题,有的想研究“欧洲排犹思想的由来与发展”问题等。

  3. 搜集和处理信息,并形成研究报告
  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如图书文献、报刊杂志及互联网等收集资料,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社会调查,专家访谈等广泛收集资料,并对收集来的资料整理分析,最终形成研究报告。

  4. 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完成主题研究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们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并与学生共同研讨总结,从而形成对研究主题比较全面的认识。

  ( 三) 平时生活中的选题
  生活中的选题,可以是热点问题,也可以是身边民生问题,还可以是乡土历史问题。例如,新疆喀什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是维吾尔族人民生活的地方,是中国连接西亚的门户。学生可以在这里寻找很多话题。可以利用地方的详细的资料来研究,这些研究还可能会在宣传本地区的优秀文化,加强对本地区的进一步了解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如: 在研究维吾尔族和汉族的异同和不同民族关系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彼此间的认同和理解,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

  三、结语
  
  长期工作实践表明,历史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有利于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克服困难的研究精神。它在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同时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高慧东。 关于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思考[J]. 新课程: 教育学术,2012,( 1) .
  [2]杨淑英。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讨[J]. 新课程学习: 下,2011,( 5) .
  [3]李碧珍。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构思[D].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2003.
  [4]周焱东。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构建[D]. 重庆: 重庆师范大学,2011.
  [5]陈朝晖。 高中历史教育中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200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