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历史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教育改革路径探讨

来源:学术堂 作者:万老师
发布于:2019-11-08 共2918字

历史教改论文经典范文10篇之第九篇:初中历史教育改革路径探讨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 基础教育的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中学历史教师, 该如何面对这场挑战呢?我认为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在此基础上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手段,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课堂学习的引导者,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教师都明白"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 当今个别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知识已经超越教师, 显然教师仅仅满足于"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再者, 历史贯穿古今, 包罗万象, 时空跨度大, 知识内涵广, 涉及到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领域。所以历史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 还要有广博的、系统的各类知识, 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博览群书, 广泛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 不断丰富自己;充分地与同行交流, 取长补短;同时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 关注学术界新动态, 更多地了解史学界新信息、新成果, 不断更新知识, 充实完善自己, 力争在教学中居高临下, 旁征博引、深入浅出, 使课本知识简单化、形象化、系统化。

历史教育

  二、树立正确的历史教学观

  传统的应试教育使中学历史课成了"死记硬背"的代名词, 学生笔试成绩成了学校、教育部门评价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 也是教师衡量学生学习优劣的唯一标准, 人们认为历史学科的作用就是升学考试可以凑点分。于是历史教学主要就是教师把教科书上的内容, 反复地给学生讲解, 反复地出题让学生练习, 要求学生把那些"考点"背得滚瓜烂熟, 根本不管学生人文素养及综合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要求历史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观和教学质量观, 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优秀的人文素养, 作为衡量历史教学得失的标准, 把学生终生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基础学科, 学习这门学科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 学习方法和技能, 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虽绝大多数学生将来都不从事与历史专业有关的职业, 但学历史可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对世界和人生的正确态度, 学会如何生活、学习、交往, 可使学生具备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具有民主意识和进取精神, 具有顽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等, 这就能使学生终生受益, 这才应该是我们学习历史课的目的。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1. 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

  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 合理地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历史就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历史课中的一些内容比较抽象、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 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枯燥、抽象、难以理解。教学中如能结合教材内容, 收集相关的图片或地图, 恰当的史料、图表等, 运用多媒体展现出来, 就能以其鲜明逼真的动态画面, 情感丰富的音响效果, 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 如眼见其人、耳闻其声, 让历史得以"重演", 让学生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 历史教师要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 充分利用多媒体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等特点, 开发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两者相结合的教学软件, 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2.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历史教师在课堂中充当着"演员"的角色, 他们既是知识的传授者, 也是思想认识的教育者, 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 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 由"演员"转为"导演", 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 教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给每个学生创立一个主动参与学习的平台, 要全面了解学生, 因材施教,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按学生发展的需要, 调整教材内容, 以保证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空间;其次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创设师生间、同学间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使每个学生都能大胆地、畅所欲言地参与教学活动;同时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 给每个学生平等的参与教学活动机会, 要关注到学生基础、智力、爱好特长的不同, 实行分层教学, 无论是课前预习, 还是课堂教学, 或者课后作业的布置, 都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引导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民族发展不竭的动力, 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 可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从而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历史教学不能歪曲、篡改史实, 但并不等于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 对史学观点人云亦云。教学中既要尊重史实, 又要敢于创新, 教育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 敢于质疑权威结论, 敢于与传统观点挑战。学习《洋务运动》一课, 我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李鸿章的看法, 有位学生发言说:李鸿章虽然曾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但不能因此而抹杀他在洋务运动中的贡献;学了唐朝的历史后, 我让学生写小论文评价武则天, 个别学生收集大量资料, 发表观点:武则天冲破重重阻力, 当上女皇, "政启开元, 治宏贞观", 实属女中豪杰。对于学生这种不同于传统评价又言之有理的观点, 我给予充分肯定, 大力表扬、鼓励,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利用历史人物,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仁人志士, 他们为人类的进步、国家的发展而不懈奋斗, 甚至牺牲宝贵的生命。所以中学历史课是除思想品德课外最能帮学生提高思想觉悟的课程, 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 有机引导学生, 寓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于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如戚继光、林则徐、邓世昌、杨靖宇这些英雄们, 詹天佑、邓稼先、魏源等这些科学家、思想家们的爱国事迹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黄继光、邱少云、李大钊等是我们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典型题材;司马迁忍辱负重作《史记》, 李时珍27年写成《本草纲目》, 侯德榜刻苦专研而成世界制碱工业权威, 这些历史人物则是我们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的好榜样。

  3. 联系现实, 培养学生"以古鉴今"的能力。

  学习历史的最终目标是了解历史, 掌握历史, 服务现实。所以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的联系现实生活, 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解释社会现象, 从而帮助学生明白事理, 培养学生以古鉴今的能力。在学习美国的霸权政策时, 我让学生查阅资料, 用实例来说明美国实行霸权政策。学生们收集了很好的材料, 如以美国为首的北约1999年轰炸南联盟, 2003年, 美国为了控制伊拉克的石油资源, 便借口伊拉克有生化武器而悍然发动对伊拉克战争等,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收集整理资料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学生的潜能和才智也得到了展示, 而且学生解释社会现象、明白事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健康地、全面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更新教育观念,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发展学生潜能,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点击查看>>历史教改论文(推荐10篇)其他文章
相关标签:初中历史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