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历史教学论文

初一历史课本素材在初二和高中的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万老师
发布于:2019-11-08 共4424字

初一历史论文独家整理8篇之第八篇:初一历史课本素材在初二和高中的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初一时, 学生学习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古代史。到初二时, 学生开始学习中国地理。所有历史事件的发生, 都有一定的地点和时间, 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发生的。历史事件往往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历史和中国地理之间, 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轰轰烈烈的重大历史活动中, 隐含着许多地理知识的应用, 隐含着许多有趣的地理问题和谜团。将初一历史课本素材在初二和高中的地理教学中巧妙应用, 进行实例探究分析, 效果很好。

  一、在人教版初一历史课本中, 可用于地理教学的历史素材及分析

  1. 关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1)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年代, 大约分别是20~70万年前和3万年前。据考证, 当时的北京周口店一带, 树草茂密, 野兽众多, 适合原始人群生活。但是在今天, 这一带的自然景观早已是树草稀少, 野兽灭绝, 取而代之的是大片建筑和农业用地。这种巨变, 在中国和世界许多地方大量存在,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除了人为原因外, 有无自然方面的原因?

历史

  (2) 海蚶是生活在海水里的。在山顶洞人的洞穴中, 发现了海蚶壳,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个实例是否可以用来说明海陆的变迁?

  2. 关于海岸线的变化

  看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地图, 自春秋战国至清朝, 中国的海岸线形状在缓慢地变化扩展。其中渤海、黄海和东海的海岸线变化较大, 但南海的海岸线变化很小, 这是为什么?这与大河的分布及其含沙量有何关系?

  历史上, 黄河的下游多次改道,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改道对海岸线有何影响?

  中国的海岸线总体是在扩展, 而不是在收缩, 这是为什么?

  3. 关于人口分布和经济重心的变化

  (1) 自原始社会至北宋时期, 中国的人口、城市、经济和政治重心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这是为什么?黄河中下游地区有哪些有利的地理条件?

  (2) 这段时期,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自然条件, 总体情况也是不低于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 水热条件还要优于北方。但是, 在这段时期,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人口比较稀少, 经济也比较落后,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 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北方的人口多次大量南迁?

  (4) 从何时开始, 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到了长江中下游平原?除去人为因素外, 有无自然方面的原因?南移与当时的气候变化有无关系?

  4. 关于北宋时期的气候变冷及其影响

  (1) 北宋时期, 中国的丝织业中心由北方迁移到了南方, 这与当时的气候变化有无关系?

  (2) 北宋时期, 中国南北气候普遍变冷, 北方的降水量和湖泊减少, 南方的湖泊反而增多。这种气候变化, 对当时的农业有何影响?

  (3) 从唐朝之后, 黄河下游逐渐成为"地上河".这与当时北方气候变冷变干有无关系?变冷变干对当时黄土高原的植被及黄河的含沙量有无影响?

  (4) 变冷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有无关系?

  (5) 地球人都知道, 最近一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 影响广泛且深远。纵观中国及世界历史, 自山顶洞人以来3万年的气候冷暖变化, 是否存在一定的规律?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今后, 中国还会出现类似北宋时期的变冷现象吗?我们是否可以从南极冰芯的研究中得到启发?

  5. 关于黄土高原的北界与古长城

  (1) 目前, 按地理课本的说法, 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界线是古长城。古长城可分为秦长城和明长城, 两者的路线有一定的差别。

  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界线, 究竟是以哪个长城为界?

  (2) 纵观中国和世界其它地形区的界线, 往往是以山脉、高地和河流等自然事物为界。为何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是按人为界线划分的?难道古长城正好是沿着黄土分布区的北界修建的?

  6. 关于秦岭-淮河一线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 多次出现几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其中, 有多条政治界线大致是与秦岭-淮河一线吻合的。著名的淝水之战就发生在淮河沿岸。这也说明了把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南方和北方界线的合理性。你知道这种政治状况出现在哪些朝代吗?

  这些政治界线为何是沿秦岭-淮河一线划分的?为何不沿黄河、长江或其他界线划分?

  7. 关于大漠及漠北草原

  (1) 西汉时的大漠, 即今内蒙古中西部至蒙古国南部的大片荒漠, 自古有之。卫青、霍去病北上出击匈奴, 必须穿越此荒漠。

  这片荒漠是怎样形成的?穿越此荒漠, 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从气候条件来看, 最好选择哪个月份出击比较合适?

  (2) 自大漠向北至乌兰巴托附近, 即为匈奴生活的漠北草原地区, 也就是现在的蒙古草原。

  漠北与大漠相比, 同样是东面远距太平洋, 但是漠北距离海洋更远。为何漠北反倒成为肥美的草原, 没有成为荒漠?

  8. 关于古代中国和西亚、欧洲的海陆交往路线

  (1) 古代中国和西亚、欧洲的交往路线, 可分为海上和陆上两条, 你认为哪一条路线比较便利和安全?你的根据是什么?

  (2) 始自西汉的陆上丝绸之路, 自敦煌向西, 分为玉门关和阳关两条线, 然后会合于帕米尔高原附近。自敦煌至帕米尔, 为何不走直线, 偏要绕远路?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走直线时要经过什么地方?有哪些难以克服的困难?

  (3) 明朝末年, 土尔扈特西迁到哪条河流的下游地区?这里为何不发展种植业, 而是以游牧业为主?清乾隆年间 (1771年) 土尔扈特回归中国新疆时, 大致的路线是怎样的?是否穿过乌拉尔河?沿这条路线行走, 需要克服哪些自然方面的困难?

  (4) 古代中国和欧洲之间的陆上交往, 有哪些天然的困难和障碍?中国和欧洲之间, 距离遥远, 且有大片的荒漠和高山。这一自然状况对中国、欧洲以及世界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重要的影响?你能举例说明吗?

  (5) 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是以什么气候为主?一年之中风向有何变化规律?郑和等船队应选择什么季节西行, 什么季节东返?

  (6) 古代, 从欧洲、西亚乘船到中国, 需要经过哪些海洋和海峡?航海途中有哪些困难和危险?会不会遇到台风、高温和暴风雨等恶劣天气?

  (7) 古代, 中国主要的出口商品是什么?主要的进口商品是什么?在对外贸易中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为什么?

  (8) 宋元时期, 中国最大的港口是福建泉州,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与当时的出口商品产地有何关系?泉州有哪些有利的地理条件?为何后来泉州港在全国的地位大为下降了?

  9. 关于中国古代主要战场的空间分布特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宋辽澶州之战、中俄雅克萨之战, 这些战役发生的地点, 正好分布在我国哪4大河流的沿岸?为何这些战役恰好是发生在大河沿岸?

  在古代, 大河既是陆军进攻的天然障碍, 也是水军进攻的通道, 同时也是防守的天然屏障。因此, 大河沿岸的渡口自然就成为进攻和防守的焦点。

  1 0. 关于中医与中国的地形和气候

  扁鹊、华佗、张仲景、李时珍, 为何他们经常到山区采集药材?中医药材种类繁多, 它们来源于不同的植物和动物。中国自古至今, 中医盛行, 这与我国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有何联系?

  1 1. 关于古代城市的选位与街道布局

  (1) 大致从奴隶社会开始, 在中国大地上逐渐出现了一些大小不等的城市。这些古代城市, 大多数是依山傍水。例如:西安、洛阳都位于秦岭北麓, 分别临近渭河和洛河。

  古代的执政者为何把依山傍水作为城市选位的重要依据?这与当时的农业、军事、交通、生活需要有何联系?

  (2) 西安古称镐、长安, 是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古都, 是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都城, 列中国四大古都之首, 世界四大古都之一。

  西周、西汉、东晋时的先秦、隋朝、唐朝, 执政者都选择西安作为首都, 这是为什么?这与西安的地理位置和地理条件有何联系?

  自五代十国之后, 宋金元明清、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执政者都没有选择西安作为首都。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与我国经济和人口重心南迁东移以及生产力的进步有何关系?

  (3) 早期城市内部的布局, 皇宫及平民房屋都讲究正面朝南, 街道沿东西和南北方向延伸并交织成棋盘状。这种布局特点, 与地球的自转和阳光照射有何关系?现在常用"东西"一词来表示物品, 其来历与最初的街市走向有无关系?

  (4) 在发明指南针之前, 建筑者是如何确定南北方向的?有了指南针之后, 指南针的指向与实际的南北方向有偏差, 古代人是如何发现的?又是怎样调整的?

  1 2. 关于隋朝和元朝的大运河

  (1) 大运河为何要在我国的东部平原地区开凿?我国的东部平原有哪些开凿运河的有利条件?

  (2) 大运河大致沿南北方向开凿, 而不是沿东西方向开凿, 这是为什么?这与我国的地势与大河流向有何关系?这与当时的运输需要和交通条件有何关系?

  (3) 为何自清朝末年开始, 大运河就荒废了?为何最近十年我国又重视开发利用大运河了?

  (4) 元朝大运河与隋朝大运河有何区别?元朝为何要花大力气重修改道?这与当时的都城位置及运输需要有何关系?

  1 3. 关于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 在我国的什么位置?这里大量的壁画、彩塑历经1300多年还能保存完好, 堪称世界奇迹。这与当地的气候条件有何联系?

  同时期的乐山大佛及南方的许多洞窟画像保存较差, 除去人为因素外, 有哪些自然方面的原因?

  1 4. 关于古代中国的棉花种植与纺织业

  (1) 历史课本中提到, 唐朝时西藏的纺织业水平很高。当时, 这里是否生产棉花?这里的纺织原料是什么?

  (2) 历史课本中提到, 两宋时期, 海南岛的棉纺织业发达。当时海南岛属于哪种气候?这里适合种植棉花吗?为何现在这里很少种植棉花?

  1 5. 关于回族及其宗教

  我国的回族在历史上是如何形成的?回族人属于黄种人、白种人还是混血种人?目前, 回族人大多信仰什么宗教?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6.关于一些重要地名的历史渊源

  (1) 唐朝时的"渤海国"是在目前的渤海沿岸吗?渤海与渤海国, 两个名称的来历有无联系?

  (2) 宋金对峙时的重要边关--大散关, 在现在的哪个城市?这里正好是哪两大铁路干线的交接处?

  (3) 目前, 山西省简称晋, 山东省简称鲁, 陕西省简称秦, 四川省简称蜀, 这些名称的来历是什么?秦岭山脉的名称来历是什么?

  二、运用历史素材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 上述素材及提出的问题, 深浅不一, 有些难题甚至是专家们正在研究的问题。地理教师首先要有实事求是、热爱学习、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要有较为渊博的知识, 教师自己首先要对问题有一定的见解。

  2. 教师不要喧宾夺主和哗众取宠, 不要勉强穿插历史素材。地理备课时, 一定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当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和选用素材, 一定要根据各年级各班级的实际需要来选用素材。只有当某个历史素材正好符合实际教学需要时才可选用。

  3. 具体设计选用时要注意紧密结合地理教学, 巧妙设计问题。力争做到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最好配有相关的地图、图片和文字介绍, 所需时间不宜过长。

  4. 对于深度和难度较大的问题, 教师要慎重选用。有些问题, 虽然学生们现在一时难以弄懂, 但其诱人的问题情境, 可以极大地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通过互联网进行查询, 促使学生从小养成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宝贵思想, 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点击查看>>初一历史论文(推荐8篇)其他文章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