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国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改进研究
【第一章】企业环境管理系统优化探究绪论
【第二章】环境管理控制系统的概述
【第三章】几种主要的环境管理体系
【第四章】三种环境管理体系的比较
【5.1】日本企业引入物量流成本法的概况
【5.2 5.3】日本企业环境管理工作对我国的启示
【结论/参考文献】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建设探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环境管理控制系统的概述
一、管理控制系统概述
(一)罗伯特。安东尼管理控制系统概念
组织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有效的控制,按控制的主体划分,控制可分为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根据 COSO 委员会发布的《内部控制框架》,内部控制是指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全体员工为了达到提高经营效率、遵循相关法律法规、提供可靠财务报告的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自我调整、评价和控制的措施和程序。
罗伯特。安东尼认为内部控制分为三个层次:战略控制、管理控制、业务控制。
战略制定是确定新战略的过程,管理控制是实施战略的过程,任务控制则是根据管理控制过程确立的规则执行各项任务。管理控制的系统性介于战略控制、业务控制之间。战略控制的目的是为组织设置长期目标和战略,是确立组织目标机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一般由董事会负责;管理控制是指管理者通过影响组织的其他成员来实施组织战略的过程;作业控制根据管理控制过程中确立的规则执行各项任务,以确保作业和任务的可靠执行。因此,管理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是连接组织战略控制和作业控制的桥梁,缺少有效的管理控制,将无法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作业控制也会出现紊乱。
“系统”是指完成一项活动或一系列活动的规定方法,通常具有重复性。系统的特点在于为了实现特定目标或多或少具有规律性、协调性、重复性。管理控制系统就是管理者在落实组织战略过程中所重复应用的一系列程序和方式。
管理控制系统包括监测(detector)、评估(assessor)、反馈(effector)与沟通(communications network)四个要素。监测用于确认、计量组织运行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如实反映、记录;评估是指根据预先设定的目标、指标估计实际发生事件偏离的程度,并将实际与标准进行比较,确定是否有不符合的情况;反馈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来修正弥补实际情况与预设标准之间的差距;沟通是指在监测、评估与反馈的过程中信息及时传递与交流。
(二)查尔斯。T.亨格瑞管理控制系统概念
管理控制系统是对各种技术的逻辑整合,包括收集和使用信息的各种技术、制定计划、控制的技术、员工激励和业绩评价的技术。
管理控制系统的目的是:清晰传达组织目标、确保管理者和员工理解为实现组织目标所需完成的具体行动;在组织内部传达各项行动的结果;确保管理者能够根据环境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
管理控制系统包括设定目标、计划执行、计量监控报告、反馈与学习、评价和激励等过程。
1、设定目标、计量指标。在管理控制系统中,组织目标位于首要地位。设定目标、选择行动指标和业绩评价指标涉及组织内部所有层次的管理者。业绩评价的标准能够激励管理者并且为管理者的决策决定方向,因此每一项业绩评价标准必须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
2、计划执行。
3、计量、监控与报告。组织的财务业绩与非财务业绩同样重要。在组织的长期发展中,某些非财务业绩更加重要。
4、反馈与学习。管理控制系统的中心环节是反馈与学习,在计划、控制过程的每一阶段,所有层次的管理者和员工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是很重要的。
5、评价与激励。对计划执行的结果进行评价,并对员工进行激励。激励的目的在于使员工的目标与组织取得一致。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安东尼和亨格瑞都认为管理控制系统是执行企业战略,完成经营目标的一系列的程序和方法。安东尼的四要素论着重于管理控制系统应该具备的四大功能,亨格瑞的五要素论着重描述的是管理控制的过程,两者从不同的方面对管理控制系统进行了定义。
二、环境管理系统概述
“环境管理系统是帮助组织系统地识别其活动中的环境因素及影响,制定明确的符合性目标,持续改进业绩,并实施全过程管理的一套正式的程序和方针。”
环境管理体系是企业环境保护工作从末端处理(end of pipe treatment)发展到预防污染阶段的产物。末端处理模式仅要求企业通过环境处理技术对生产过程末端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处理,减少企业生产活动对环境危害。这种污染处理模式虽然能够减少自然界中废弃物的排放,但是对企业来说,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造成企业必须承担较高的治理成本,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充分利用资源。采用这种环境管理模式的企业管理层在进行管理决策时不需要太多的考虑环境因素,只需要购买末端治理设备和支付排污费即可。污染预防要求在生产的起点就考虑预防污染物的产生,在整个生产流程和产品的生命周期中,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减少和消除废弃物的产生,消除企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破坏。通过建立环境管理系统,企业可以更加有效的进行环境管理,既不影响企业的经济业绩,还能提高企业的环境业绩。
BS7750 是世界上第一个环境管理体系,1992 年由英国标准院制定。BS7750是自愿性的,企业自主决定是否需要建立并认证。欧共体的《工业企业自愿参加环境管理和环境审核联合体系的规则》于 1995 年 6 月在欧共体内开始实施,这个环境管理与审核体系(EMAS)具有强制意义,各国在限定时间内转为本国法律。
此外全球环境管理促进会、环境责任经济联合会、国际商会等为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提供了框架和建议。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环境管理体系的出台,一方面促进了企业的环境管理,另一方面也给国际贸易带来了不便,造成贸易壁垒。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性国际标准化机构,国际标准化组织于 1996 年推出了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目前 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遍认可。美国环保署从 20 世纪 90 年代起开展了 Design for Environment(DfE)项目,在大量企业中进行企业环境管理研究,于 2001 年发布了《综合环境管理指南》用于指导企业建立和实施一个综合环境管理体系,在 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进行了发展,更加适合美国企业发展的需要。
三、环境管理体系在企业管理控制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管理控制系统是企业实施经营战略的工具,通过管理控制的过程,管理者可以影响组织的其他成员落实组织的战略。企业战略描绘组织实现目标的总体行动方向,传统的组织目标通常是指盈利能力或股东权益最大化,盈利能力的指标包括投资报酬率、投资周转率等。股东利益最大化是指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的情况下,企业能给其股东带来未来报酬要达到最大值。无论是盈利能力还是股东权益最大化,企业目标强调的是经济利益,因此其组织战略也是为经济目标服务的。
但是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发展,约翰·埃尔金顿“三重底线理论”正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提出来的,“三重底线”是指以资金、环境和社会三个维度来评价和衡量对资本投资的回报,一个企业的成功不仅以传统的财务底线衡量,还包括其社会、环境业绩。企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不但需要对股东的经济利益负责,还必须承担环境、社会责任。
除了提高利润、扩大股东收益之外,也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等其他利益相关方责任。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讲,企业经济目标和环境目标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在进行环境保护,减少废弃物排放的同时,可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在于完成企业的环境目标,提高企业环境业绩,所以说环境管理体系与企业管理控制系统不是矛盾的,相反环境管理体系是总体管理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管理控制系统其它部门相协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建立环境管理系统的作用
(1)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合规性目的。建立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所要达到的最低目标是遵守有关的环境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企业需要明确生产经营所需要遵守的法律法规,并追踪其变化,为企业制定环境方针,明确环境目标和指标提供指导。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将遵守环境法规变为自身的自觉行为。
(2)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在于使管理层在进行管理决策时考虑环境影响。通过对企业环境影响状况、资源、能源利用状况等方面的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分析,从而对企业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最终达到控制或管理的目的。
(3)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可以对企业的环境问题进行有效管理。实现生产流程的全控制,明确生产过程中的漏洞和不足,通过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等来降低能源消耗,优化成本管理,最终达到降低企业成本的目的。此外,通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企业能够对产品生产有深刻的了解,明确污染物产生的源头和原因,通过产品设计、流程改进等实现清洁生产,从源头上消除污染源,减少甚至消除污染物和废弃物的产生。目前,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越来越广泛,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可以使企业更加有效的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提高企业竞争力。
(4)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建立环境管理体系说明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树立一个绿色环保、负责任的企业形象。另一方面而且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也说明企业的环境管理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侧面反映了企业管理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