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论文范文第四篇:公允价值在企业会计核算应用中的问题及作用
摘要:公允价值也称之为公允市价或公允价格。其主要是双方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条件下明确的相关价格。公允价值计量是参照公平交易原则,由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一种金额计量方式。虽然公允价值必须公平交易,但若无法证明交易存在不公正性,其市场交易价格也称为公允价值。但计量价值并不是市场上所达成的,且其主观价值判断有失公正,那么其不能视为公允价值,所以其价值信息必须具备可比性和有效性。本文首先阐述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和企业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了公允价值在企业会计准则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公允价值;企业会计准则;运用;
作者简介:杨云静,供职于河南省畜牧业发展总公司。;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也随之迎来机遇和危险。企业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能够全面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避免潜在风险的发生。企业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不论是对企业经营活动,还是对企业会计信息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公允价值在企业会计核算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影响和阻碍了公允价值实际作用的充分发挥,局限了企业的持续经营与发展。
一、公允价值概述
1. 内涵
公允价值就是指在交易基础上,交易物品或有价值的物品受到商品市场公共认可的价格,又被称之为公允价格或公允市价。公允价值所对应的不但是当前的市场经济,还对应着未来的市场经济变化情况。首先,公允价值是建立在公平交易下的,代表交易双方的共同意志;其次,在购买或消费记录当中需要准确记录。要确定一个交易物品的公允价值,必须应用到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但是一般来说通常是由专业机构对该交易物品进行价值评估。公允价值的形成是有条件限制的,主要为以下几点:首先是交易信息公开、透明,其次是双方对交易物品熟知。公允价值牵涉到交易双方的利益,因此公允价值的应用应该是在交易双方处于一个平等地位下开展会计计算或者企业合并等交易行为,交易双方对本次交易必须是自愿,如果交易双方地位不对等或者非自愿,则不能形成公允价值,而是资产或负债。
2. 特征
公允价值的特征分别为交易自愿、条件公平、价格共识,以及信息对称。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当中被定义为一个计量属性。除此之外,公新会计准则当中还包括现值、历史成本、可变现净值以及重置成本这四个计量属性。在企业会计计算当中,公允价值的特征决定其作用与地位。在交易过程中,公允价值由于具备公平公正的特征,因此成为交易时企业会计计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现实盈利当中,在计算企业盈利时需要充分应用到公允价值,一旦公允价值发生变化,企业就会随之出现获利或亏损情况,反映出企业的经济变化情况。公允价值具备虚拟性与真实性,原因在于公允价值在价格计算时是以市场价格作为基准,会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动。一般来说,市场变化属于一种现实生活中的变化,因此公允价值具有真实性。公允价值也兼具主观性与客观性,客观性主要是公允价值的内涵表明公允价值具有公平性,且公允价值的变化是随着市场经济变化而变化,不会受到人为因素等方面的干扰,因此可以确定其客观性。但是在交易过程中公允价值受限于交易双方,如果双方皆人为这一场交易属于公平、公正、价格合适的交易,则属于主观改变公允价值,因此公允价值又具有主观性。另外,公允价值还兼具静态性与动态性。动态性表现为公允价值会随着市场经济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静态性则表现在将公允价值应用在会计计算当中,或者将其应用于财务报表中。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必要性
1. 充分体现出科学资产负债观
会计计量模式主要有五种,其中包括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历史成本通常是指对过去价值的一种反映,而不是现在的价值变化情况,因此具有滞后性,在应用过程中也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会影响到企业资产与负债价值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下,会计工作中,财务报告想要充分表现出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就须要计算出企业目前所拥有的资产与负债情况,据此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公允价值的应用可避免发生资产负债统计不准确情况,将企业的资产与负债情况清晰、直观地反映在领导与外界面前,便于以此确定企业的资产条件。
2. 公允价值在会计准则中的地位显著
公允价值原本并不应用于会计核算当中,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比较复杂。从1999年到2001年这段时间中,公允价值成为我国会计核算当中的提倡计量属性,但公允价值难以得到市场、会计行业等方面的认可。从2001年到2006年这段时间中,针对会计准则当中的部分内容,我国财政部正在不断修订、改正,账面价值重新引入,公允价值逐渐无人问津,淡出人们视野。2006年,我国财政部将公允价值列入会计计量当中,成为第五种会计计量属性,进一步奠定公允价值在会计准则中的地位。因此,公允价值应用于企业会计准则当中是大势所趋,不但能满足企业各方利益共同体的需求,还能保证企业经营成果的准确性。
3. 可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业务需求
企业金融工具的创新速度已经跟上社会科技的发展脚步,在新型金融工具面前,应用历史计量模式无法充分确定其合法地位只能初步认定其合法性。公允价值的应用则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对企业的后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还能有效控制企业潜在财务信息风险。
三、企业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的重要性
1. 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方便经营决策
企业经营日渐复杂,虽然市场价格缺乏可比性,且影响企业价值变动,比如自创商誉、技术、专利等,这些都是历史成本难以进行计量和如实反映的。同时,其所产生的会计信息难以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需求,并且还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而公允价值应用,不但能够反映市场经济状况,同时还能够对会计信息进行披露,有效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相关性,更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企业经营决策。
2. 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计量经济性质
公允价值同历史成本相比,更能真实反映出企业的获利能力和市场价值;而其同现行成本相比,公允价值对实行条件要求更为严格,现行成本则未有明确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更具实践性;而其同现行市价相比,公允价值计量能够依据资产或负债性质选择市场价格定价,现行市价只能依据负债性质选择市场价格定价。通过种种比较可以发现,公允价值有易于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且更能够满足计量经济性质。
四、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与限制条件
从我国目前应用的会计准则体系当中来看,有20项左右的会计准则都在不同程度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些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以及使用条件均进行相关限制,基本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将公允价值引入到会计准则当中,其涉及范围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充分体现出我国会计准字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性。
在30项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会计准则当中有19项在不同程度上应用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涉及范围广泛。我国在会计准则当中引入公允价值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如果应用范围较小,则会影响到这一目的的实现,还可能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由于企业向外界提供的会计信息通常是分项目披露的,但总的来说这也是一种汇总信息,这种汇总信息应该基于可比、可靠的分项目会计信息上,如果只有个别会计准则项目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将会影响到整个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进而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我国虽然在会计准则中应用到广泛的公允价值,但在应用过程中也有条件限制,同时要谨慎对待,其限制条件主要有以下两点:
1. 公允价值的非主导性
我国会计准则当中有明确规定:企业在剂量会计要素时通常采用历史成本。这一规定实际上是在强调历史成本在会计计量中的地位,这也进一步说明我国会计计量是以历史成本作为基础、前提条件的。在这一基础上引入现值、可变现净值、重置成本以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非主导地位也在会计准则当中有具体的体现。例如:所有引入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都必须以成本作为计量,只有满足一定的条件之后才能计量公允价值。
2. 限制条件苛刻
会计准则中针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设定比较苛刻的条件,其中明确规定:企业需要在资产负债表日应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工作,如果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其公允价值能持续、可靠取得,方能应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同时还规定应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是企业能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类似或一样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及其信息;其次是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要具备活跃房地产交易市场这一条件。另外,会计准则当中还有相关规定:可应用公允价值计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但在此期间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五、公允价值在企业会计准则中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公允价值可靠性难以保障
从当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来看,生产资料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其产品价格难以得到真实反映,多大数资金的公允价值可靠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虽然相关资产价值可在市场中通过运用现值技术来对公允价值进行估计,但现金流量和折现率信息的缺乏,也使得公允价值判断存在不确定性。一方面,企业公允价值明确存在主观性,会计信息可靠性难以得到保证,所以会计信息使用者会对公允价值可靠性产生怀疑;另一方面,企业经济情况、财务风险等因素存在也会对公允价值计量造成影响,因此影响了企业管理者的经营决策。由于当前我国相关会计准则仍然不够健全,所以给公允价值运用带来一定的难度,极大地降低了会计信息可靠性。
2. 公允价值操作性明显缺失
自企业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以来,其应根据不同行业企业需要进行相应的运用。公允价值同历史成本相比较,其不管是在技术方面还是在人才专业知识方面都对企业会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水准的要求,并且极大地增加了企业所需投入的管理成本。当前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公允价值运用,需要专业技术更完备、工作更为诚实守信的会计工作人员。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和会计核算工作逐渐趋向于复杂化,也只有具备高水平、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才能够对公允价值进行操作,且完成相关会计处理。但就目前我国各行业企业公允价值运用现状而言,大多数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并不乐观,其公允价值操作性明显缺乏,难以对公允价值进行合理化运用。
3. 公允价值易成利润操纵工具
由于企业公允价值确认大多是一个估计的结果,所以,其在企业实际应用过程中极易被利用成为操纵利润的工具。同时,企业会计准则不是一种技术手段,不同准则会生成不同的企业会计信息。企业公允价值变动被计入到当期损益之中,其对企业的实际经济收益情况造成了改变,比如当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发生变动时,其将会使得企业产生经济利得或造成经济损失,从而改变企业的短期投资,且只确认了资产的减值,并未确认资产的升值收益;而企业衍生金融工具,其不但能够增加企业的资产或负债,同时还能够直接对企业当期损益情况造成影响。
4. 计量成本高
企业应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会产生一定的成本,如工作人员的人工费、收集市场信息的费用等。就实际情况来说,我国市场化水平相对较低,许多企业难以在活跃的市场上取得资产负债项目的公允价值,只能通过专业机构评估,这样一来,企业要想应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就会产生一定的成本。同时,公允价值信息的获取难度越大则成本越高,如果企业要招聘能熟练掌握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财务人员,聘请的费用也就越高,大大提升公允价值计量成本,影响到其应用。
六、加强公允价值及其在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运用措施
1. 扩大市场,获取公允价值准确信息
首先,各行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吸引具备高水平、专业技能强的专业型人才,确保其能够在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下,利用专业知识操作能力,结合企业会计核算要求,对公允价值运用后的会计信息准确性、有效性给予提升。同时,对企业会计工作人员专业能力进行全面培养或定期开展专业知识学习讲座。其次,政府应加强对市场经济和公允价值运用等方面监管。政府部门应确保市场交易体系公平、公正,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保障;同时,明确政府相关部门重要监督职能,严格对企业公允价值计量进行全面监督与管理,维护市场交易秩序。再次,制定相关严格的惩处机制,有效规范企业公允价值计量人员行为,确保公允价值得到公正、客观确认和计量。最后,通过利用企业会计信息平台,实现社会公众对企业资产、负债公允价值定价的监督,并对企业公允价值信息进行披露,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及时获取企业公允价值准确信息。
2. 提高意识,增强公允价值可操作性
企业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以来,其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企业应对公允价值运用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各部门应全面开展學习公允价值相关知识培训,了解并掌握公允价值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实际运用和作用,提高公允价值在企业会计核算方面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结合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制定符合企业各部门职责的管理制度,构建公允价值运用环境,为获取公正、公平、公开的公允价值信息提供保障,为公允价值实现操作提供所需用会计信息。
3. 完善结构,避免公允价值利润操纵
规避公允价值被个别企业进行利润操纵,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加强。一方面,加强公允价值运用环境。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全面规范各行业市场秩序和管理,提高公允价值相关信息准确性和有效性,加强市场经济建设,建立健全资料市场和资本市场,为公允价值计量构建公平交易氛围,为各行业企业提供实物、金融以及无形资产等公允价值信息交流平台,降低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操纵机率。另一方面,加强市场经济信息化建设。随着我国各行业企业经济快速发展,会计信息不断提高和增多,通过利用高新技术对公允价值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进行加强,完善市场经济结构,实现资料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拓宽公允价值核算渠道。
4. 适当降低公允价值成本
企业可根据成本效益原则选择公允价值数据,但不能为了节约公允价值计量成本忽视对财务人员的相关培训。同时,企业某一类资产项目的公允价值计量会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不能盲目降低公允价值计量成本。因此,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应该密切关注同行业相似的资产负债情况,重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与理论的学习,建立先进的市场信息平台,从而降低公允价值成本。
七、结语
综上所述,公允价值是有利于企业经营和会计信息的一种价值计量方式,在企业会计信息核算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不但能够有效平衡交易双方经济利益,同时还能够让交易双方对交易价格进行正确判断。企业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应提高其意识、规范市场秩序以及完善经济结构,为公允价值运用构建健康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进而全面加强公允价值在企业核算中的实际效用,增强企业会计信息有效性,为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沈冰,范桂萍关于公允价值及其在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运用分析[J]中国商论, 2016,(9):43~45.
[2]温清海。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的运用及其完善[J]绿色财会, 2011,(9):21~22.
[3]张兵。公允价值在新计准则中运用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 2015,(7):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