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虽然采矿企业每年承揽任务、完成产值额在上升,但与之相对应的却是企业盈利水平的持续走低。许多企业在包括担保业务、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等企业内部管理多方面存在问题。若论及产生如上问题深层次的原因,皆可归因于企业内部控制失灵。
总的来说,采矿企业内部控制中不但存在越权审批、会计造假、违法采购等一般企业存在的问题。还存在其特有的问题,如工程预算不准确、结算不及时、招投标不透明、对外担保程序混乱等问题,因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尤为重要。为了确保采矿企业资产管理安全,财务报告等信息库完整真实,生产的经营效率可以得到有效提高,进而推动采矿企业战略计划的顺利实施,采矿企业内部控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1.2 研究意义采矿行业作为一个关乎国家发展的能源基础行业,在我国矿产资源的保护、开采和利用,以及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资源支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其他行业相比,采矿业具有地域性、建设周期长、矿产资源有限、开采成本高、安全性差、矿业投资风险大以及回报率不确定性较大等特点,加之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国家不断加大对能源基础行业的调整力度,采矿企业又面临着市场需求下降,机械化水平和技术要求增高等严峻形势,因此,对于采矿企业来说,为了能够在顺利度过"行业寒冬",构建内部控制相关制度,加强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是企业发挥比较优势,增强企业本身竞争力,扩大市场竞争空间并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
政府主导仍然是目前采矿企业内部管理的主要驱动力,具体做法为,政府颁布规范性规章,由外而内要求并规范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这种规章实质上是一种原则性框架,并不直接作为企业实际内控运作的具体制度性安排。在政府主导框架下,企业制定适用于本企业的内部控制阈值,以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正常运转和效力。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综合国内外内部控制理论和方法论工具,剖析 A 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内部控制状况,归纳出 A 企业内部控制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适用于 A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改进的措施建议。另外,值得特别说明的是,文中提出的关键风险控制的分析思路和措施对于其他采矿企业完善内部控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内部控制文献综述从国外最新内控管理研究状况来看,目前最多关注的领域是围绕信息披露的效用、障碍因子及实务研究,本研究将之进行了归纳,划分为如下三类:内部控制评价研究、影响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因素研究和内部控制研究报告。
(1)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从按主题词进行搜索的结果分布来看,内部控制评价研究在各类内部控制研究中占最大频率。这类研究大体可以划分为两类:基于问卷调查的微观个体选择研究和基于实验法的行为研究。调查问卷是以发放问卷给审计师,并要求其对于内部控制的计划和相关政策等问题进行陈述和评价。另外,近年来,一股基于实验方法的行为研究理论逐步兴起,通过模拟自然实验的方法,控制假定影响因素,精确定向地对影响研究对象内控效率额变量进行筛选和定位。
Ashton(1980)分别将 32 个内部控制案例分别发放给审计师,旨在检测审计师在内部控制评价上结论不一致的程度。结果表明,单个审计师对于不同的案例的评价保持了高度一致性,而不同审计师评价也基本保持一致。Seibgjae Yu 和 John Netter(1982)通过构建随机模型定量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此系统有两大特点,一是方便审计师对于内部控制进行定量分析,二是此系统可用于审计抽样。另外还有学者利用相关数据库软件进行系统建模,模拟整个内部控制的运行和决策过程,以帮助审计师筛选出关键控制点(James M. Peter 和 Jefferson T. Davis ,2004)。Tabo(r1983)同样发现了有关审计师对于内部控制评价的一致性规律,这与 Ashton(1980)的研究结果相同,除此之外他发现不同事务所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时选择的样本的规模存在着一定差异。
(2)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该类研究属于实证研究范畴。目前国外普遍接受的研究假设是,内部控制的缺陷与风险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基于此种假设,将影响内部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转化为企业风险管理阈值或代理变量,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选取不同体现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因素自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
从目前研究结果看,影响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类。首先,企业内部资源分配不平均的会计控制与内部控制实质性的缺陷(包括披露缺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McVay,2007)。其次,企业自身的性质,包括企业规模,成立时间与内部控制缺陷发生概率呈现负相关关系,发展速度与企业治理结构复杂程度与之呈现正相关关系(Doyle,2007)。Leone(2007)的研究同样印证了企业治理结构复杂与缺陷披露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同时他也提出了报告期内的组织变化等也是影响因子之一。再次,公司上市与否也显著地影响内部控制缺陷披露行为(Hill、Short,2009)。
最后,还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ERP 系统,监督和激励措施的存在都能大大地降低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可能性(Morris、Christopher S. Armstrong,2011)。
(3)内部控制报告的研究K. Raghunandan 和 McMullen,D.A.和 D.V. Rama.(1996)对于公布内控状况报告的公司进行研究发现,没有内部控制报告的小公司相较于大公司更可能出现财务报告漏洞,没有强制性内部控制报告的小公司相较于大公司有着较低的收入水平。
Hermanson(2000)研究发现,强制性内部控制报告的信息内容被关注程度很低,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较之单个投资者和内审人员,对于强制性内部控制报告的价值抱持怀疑态度。
Scott N. Bronson 和 K. Raghunandan 和 Joseph V. Carmelo(2006)对 1998 年的 397个中等大小的公司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销售额告诉增长的企业更不愿意发布内部控制报告;同时企业规模,股东占股比例,收入增长率和审计委员会会议数量与企业发布内部控制报告的可能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1.2.2 国内内部控制文献综述从本体论角度看,国内内部控制研究可以基本划分为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研究和分行业实践研究两大类。前者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国内外比较研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基本问题研究,面向上市公司的内控报告案例研究以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等。
(1)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的研究①国内外比较研究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是研究美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经验的经典案例。有学者在对此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了对我国有显著借鉴作用的几个议题,包括并着重讨论了如下几个议题:去强制性披露的必要性问题,披露内容的限定性问题,审计验证的必要性问题,内部评价标准的统一性问题以及披露主体的确认等问题(周勤业、王啸,2005)。陈蕾(2005)综合比较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过的内部控制演变特征,公司内部董事会、管理者及各职能部门领导的承诺将会提高相关责任人产生法律诉讼和赔偿的可能性,于是作者认为是否对于上市公司或注册会计师的内控评价报告进行一般化地规定存在疑问。鉴于英美两国内部控制的制度背景和演变存在着共性规律,但是诸如上述研究所提到的"承诺导致法律风险"问题仍然使得相关议题存在疑问,因此有学者将内部控制进行了分类,即狭义内部控制和广义内部控制(缪艳娟,2007),财务管理者需要做的是将两者加以区分对待,并建立起两者相互连接的内部控制披露系统。
②面向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基本问题研究按照我国上市公司的分类(金融类和非金融类),面向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基本问题研究也分为金融类研究和非金融研究。
a 金融类研究。资本市场制度建构的不健全仍然是导致上市银行内部信息披露实际操作性低的重要原因,因此健全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是实质性地推动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的有效路径(李明辉、王学军,2004;倪惠萍,2006)。也有学者从行政体系出发,认为有效实现审查工作的垂直领导是解决信息披露的必由之路(张丹璧,2005)。至于如何实现金融类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化,有学者认为应当坚持以市场化为主导,分类别,分层次,分阶段地稳步实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
b.非金融类研究。对于我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自愿性不强的特征(李明辉,2003),而披露环境较差是导致这种披露动机不强的重要原因(吴蔚,2005)。即使是企业出具披露报告,也存在着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不统一,不规范,审计依据无一致性规范指导的尴尬局面(袁敏,2008),因此,这种质量的内控报告也就使其自身的效力和评价效果大大折扣(方红星,2009)。针对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内控报告信息披露的上述问题,有学者分别从注册会计师的评估水平和监管效率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孟焰、张军,2010),而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对于加强内部信息披露也是非常必要的(王奇杰,2011)。
③内控报告案例研究马倩(2003)认为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出具财务内部控制报告对于增加上市公司财务透明度,完善财务制度进而促进企业财务良性发展都具备正面意义;另外也有学者在此基础之上又一次进行演绎,认为一般行业的上市公司也一样需要被要求编纂和出具财务内控报告。
④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及其相关问题研究从国内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来看,影响因素分析主要针对于报告完整性和缺陷披露程度两个研究对象。有学者认为,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人数中所占的比例,监事会规模等对于内部控制披露的完善程度存在显著影响(方红星,2009)。另外有学者对于公司组织结构进行进一步解剖,划分成了包括资产总规模,负债规模,业绩,财报质量等在内的多个影响因子,检验发现,上述均与内部控制财务信息的披露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林斌,饶静,2009)。除此之外,公司规模(蔡从光,2010),外部股权集中度等(贾宗武、夏勇,2011)也与内部控制的财务信息披露程度呈现正相关性。
(2)基于行业特点的内部控制研究内部控制的重点随着行业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因此,国内学者有针对性地展开了一系列基于行业特点的内部控制研究。本研究主要考察了金融行业,石化行业,钢铁业和通信行业的内控经验,希望通过考察基于行业特点的内部控制研究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和完善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使得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的运用更具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李卢霞,张娜(2010)提出,制度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基石,并着重分析了产权制度对我国商行发展的阻碍。安广实、蒋伟(2009)指出内部控制审计信息披露缺乏统一、规范的细则,披露内容分散,形式不统一我国金融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主要弊端。
石油化工业是国家垄断行业,具有极强的特殊性,因此设置审计委员等强制性措施对于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宋少清、付红星,2001)。董静然、丁沛文(2015)提出在对于石油化工行业的案例分析中,提出了符合行业特征的风险管理七大要素,并提出包括加强对石油化工行业动态信息收集能力在内等内控绩效考察指标体系。
曹燕(2010)在对钢铁行业内控制度研究中发现,改进钢铁业上市公司内控披露现状,可以依赖于包含钢铁行业、注册会计师以及证券监管部门"三方合作"体系予以实现。
及虎照(2010)对于信息通讯行业的内部控制状况进行研究,指出利用信息报告的形式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段孔军(2013)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多层次的组织结构是导致通信行业内部控制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廖梅(2013)以中国联通为例,认为系统论的思想在用于通信行业内控中有着显著作用,这包括了信息流和沟通管道在风险评估全过程中的畅通以及内部控制流程再造和相关制度性文本建设工作的实施。
(3)采矿业内部控制研究现状为了促进采矿行业的不断发展,国内学者对采矿行业内部流程控制、采矿行业内部信息披露影响因素以及完善采矿行业内部控制的途径等方面也做出了相应的探究。
在采矿行业内部流程控制方面,国内学者主要对以下几个内部控制环节进行了探索:成本内控,供销与采购内控,环保内控和风控等。刘秀(2012)提出建立一个成本信息反馈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科学预测方法和现代决策技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成本信息反馈系统,形成成本动态监控系统。郭海婷(2014)认为,应在在采矿企业内部专门设置采购部门,设置物资采购制度权限,规范并审核采购程序,加强物资采购管理,实行同意采购。郑丽、李玉、王月悦(2013)认为应提高环保内控信息披露的质量要求,采矿企业应在年度财务报表,环境责任履行也应该在内控评价报告中得以体现。而还有学者利用模型模拟的手段,建构了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防控系统,对于矿业投资的前向和后向风险管理进行全过程跟踪(肖辉,2013)。
在采矿行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李雨薇(2014)对 2010 年至 2012 年沪深两市上市矿业公司年报披露的信息的统计分析指出,矿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会计事务所声誉、审计意见类型等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整体状况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与负债程度呈现负相关关系。
在完善采矿行业内部审计方面,侯玉梅、刘福生、吴慎全(2006)提出在采矿内审工作中要重视连续审计技术的运用,真正确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实现连续的效用;刘秀(2012)认为,需要从机构和岗位设置、职能划分、牵制机制构建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规范;伊莉(2012)建议成立专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并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实现"参与式"的服务型内部审计。
目前学术界与实务界对于矿业行业内部控制发展的思路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亦即对采矿行业的购销和采购、成本费用、环境保护以及对外投资等内部控制的关键流程进行优化,打破传统矩阵式结构,组成多维度有弹性的内部控制系统。但是,就研究的整体来讲,关注的微观层面较多,流程控制往往是单方面的,在总体层面上构建采矿行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不多,采矿行业内部控制组织架构并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因此,亟需在深入研究和参考国外内部控制先进理论的基础上,梳理采矿行业的关键风险点,有针对性的完善采矿企业的内部控制,从而促进采矿企业实现战略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文以 A 企业为例,结合采矿行业本身的特点,按照内部控制框架(ICIF)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RM)的要求,对于 A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解剖,探索出问题,并提出相应改善思路和对策,在当下行业宏观背景和财务管理发展趋势中就显得有特殊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安排。
1.3.1 研究方法本文采取案例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比较分析等技术手段,对 A企业的内部控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完善途径进行相应研究。
(1)定量与定性分析在对我国目前采矿行业及 A 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进行定性评价基础上,总结归纳出采矿行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再次进出上利用 A 企业财务数据,选取 A企业内控管理中流程层面和组织层面等为研究维度,进行系统研究。
(2)对比分析本文从上市与非上市、国有与私有、国外与国内三个维度对采矿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总结出当前我国采矿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
(3)案例研究本文整体来看属于案例研究范畴,选取了 A 矿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同样也是采矿行业全体企业的一个样本。
1.3.2 论文结构安排本文采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以采矿全行业及 A 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和问题为切入点,结合 A 公司内部控制管理现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并总结出类似采矿企业内部控制一般性启示。
第一章引言部分。从宏观社会经济背景和行业背景出发,描述出内控研究在当下的特殊意义,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聚焦本文研究议题,形成具体的本文研究路径。
第二章理论基础。本文需要用到包括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框架(ERM)在内的诸多财务管理理论。本部分将对于本研究所需要的理论工具进行系统梳理。
第三章对采矿行业的发展历程、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特点及关键风险点进行分析,进而分析采矿行业的内部控制现状,进而进入到系统考察本文的核心部分,采矿行业 A 企业的市场环境、内部控制措施等具体实践成果环节。
第四章内部控制审核章节。从成本费用分析、风险控制系统、信息沟通渠道、内部审计四个层面对 A 企业的内控体系及内控实施情况进行审核,归纳出 A 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的短板。
第五章针对第四部分的归纳问题提出完善 A 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包括梳理关键风险点、加强流程控制,再造业务流程、以及强化信息沟通和内部审计的功能几个途径。
第六部分结论部分,总结研究问题、分析进路,分析结果以及对于下一步研究的展望。
1.4 创新点。
(1) A 企业作为采矿行业较为典型地积极履行了宝贵的案例资源。总体来说,我国采矿企业内部控制案例研究的内容较少,并且关注的微观层面较多,流程控制往往也是单一维度的,在研究上达到系统建构采矿行业内部控制框架的高度尚不多见,因此,本文拟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针对具体的采矿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和关键流程进行系统梳理,并期望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采矿企业内部控制提供案例资源。
(2)本研究所得出的关键风险控制的思路,具备一定地实践推广价值。目前,我国采矿企业内部控制的优化思路主要集中在单一的流程控制上,并没有从企业风险的角度去考虑,本文运用关键风险控制的思路,在综合分析采矿行业的特点和关键风险点的基础上,提出推进采矿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的综合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