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会计论文 > 管理会计论文

中小民营企业与管理会计理论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26 共782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小民营企业应用管理会计探究
【第一章】民营企业管理会计优化研究绪论
【第二章】中小民营企业与管理会计理论综述
【第三章】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管理会计现状分析
【4.1 - 4.3】HY公司管理会计的岗位职能设置
【4.4】管理会计工具在HY公司的应用实践分析
【5.1】HY公司推行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
【5.2 5.3】企业实施管理会计的改进方案
【结束语/参考文献】管理会计服务民营企业的探析结束语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 中小民营企业的内涵。

  在我国,对于中小民营企业还没有一个非常公认的、权威的定义或说法,许多文章或研究文献都存在一定的误区,将民营企业与中小企业相模糊混淆。

  在本文中笔者将其两者相结合,明确的对中小民营企业做出界定。

  2.1.1 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一般是指规模较小,在所处行业中不能起主导作用,不能对所处行产生重大影响的企业。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各国对中小企业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各国在定义中小企业是,既有从"量"的角度来定义,也有从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角度来确定,根据调查结果得到,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是定量原则。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中小企业的定义采用的也是定量的界定方法,并经历了三个阶段:

  1.1949-1978 年,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小企业界定。

  20 世纪 50 年代初,我国政府基本按照企业拥有的职工人数来进行划分。即企业职工人员在 500 人以下的为小型企业;500-3000 人的为中型企业;3000 人以上的为大型企业。后来在 1962 年,我国又将界定企业规模的指标,由企业职工人数改为按固定资产价值划分。1978 年国家发布的《关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大中型企业划分标准的规定》,以企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为划分标准。

  2.1978-1999 年,改革开放后至 20 世纪末的中小企业界定1988 年,原国家经济委员会、原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等有关部门联合颁布了《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1992 年进行了修订),将国有企业划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类。对于生产产品比较单一的企业,一般按生产能力大小界定,比如钢铁企业年生产 10 万吨以下者为小型企业,年生产 10-60万吨者为中型企业。对生产产品较多的企业,按照固定资产原值划分,对通用设备制造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在 500 万以下者为小型企业、1500 万-5000 万者为中型企业,值得注意的是,该标准并没有对商业企业进行划分。

  1996 年 5 月,我国颁布了《批发零售贸易业、对外贸易业、餐饮业小型企业划分标准》,规定了年销售额批发企业 2000 万元以下、零售业 500 万元以下、餐饮业 200 万元以下的,为小型企业。1999 年,我国对企业规模的划分又再次进行修改,并针销售额与资产总额作为考察指标,仍然划分为四大类,即特大型、大型、中型与小型。

  3.2000 年以后,21 世纪初对中小企业的界定。

  2003 年,由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共同制定的国经贸中小企[2003] 143 号文《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中,对中小企业标准主要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并给行业的特点来制定。

  综上所述,关于国内外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并不是唯一的。在我国,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虽然明确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由国务院负责企业工作的部门负责,依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并报国务院批准,但我国还没有法律形式的中小企业定性标准。因此,在中小企业的划分上更多借鉴了国外的定量标准。

  2.1.2 民营企业。

  "民营"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词汇,它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并且曾经非常流行。而现实却很有讽刺意味,概念流行的民营企业,并没有相应的法律地位。我国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等,这些法律对相应的企业在各方面都做了具体的法律规定,基本上涵盖了现阶段我国各种类型的企业,但没有"民营企业".所以,什么是民营企业呢?在"公司法"中,是按照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来划分企业类型的,主要有:国有独资、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又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等。从广义的角度来讲,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的企业外,其他类型的企业中只要没有国有资本,均属民营企业范畴。所以,根据我国目前的具体情况来看,民营企业至少包括以下六类企业: (1)个体工商户;(2)个人、家庭或家族所有的企业;(3)个人、家庭或家族所有制的企业通过改制而形成的股份制企业;(4)通过国有资产重组而形成的,既有国家投资,又有个人、家庭或家族投资的企业;(5)合伙制企业;(6)由公众集资而建立的企业。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民营企业指的是私营企业或以私营企业为主的联营企业。由于私营企业在我国似乎带有一些贬义色彩,故我国学者通常使用"民营企业",本文所指的民营企业也属于狭义的概念范畴。

  2.1.3 中小民营企业的界定。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中小民营企业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各种不同所有制的企业都包括在内。所以,结合上述对民营企业内涵的分析与论述,本文认为民营企业与私营企业是不能等同的,前者更加宽泛一些。本文所指的中小民营企业是指符合上述中小企业标准的、经营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

  2.2 管理会计的理论。

  对管理会计什么是,在国内外学术界一直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管理会计是预测与决策会计,有人则认为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企业决策信息之内部会计。要回答这个问题,本文认为,必须解决下述有关管理会计理论方法问题的研究。

  2.2.1 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

  围绕管理会计之研究对象,在会计学学术界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

  一是现金流量论。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应把现金流量作为现代管理会计的对象。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始终围绕着企业的资金而运行,现金流量是现代管理会计这一特定领域有关内容的集中概括。现金流量具有极强的综合性,通过分析现金流量的动态,可以将企业经营业务中的资金、成本与经营利润等几方面联合起来进行统一评价,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供重要的综合信息,同时,现金流量又具有很大的敏感性,通过分析现金流动的动态,可以把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主要的方面和主要的过程全面、系统又及时的反映出来。

  二是价值差量论。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应把企业价值差量作为现代管理会计的对象。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价值差量的分析贯穿于管理会计基本内容的始终,在现代管理会计中,价值差量的内容最为广泛,无所不在,因此,价值差量是现代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

  三是资金总运动论。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应把资金总运动看做是现代管理会计的对象。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就资金运动而言,从空间方面看,可分为企业一级和企业所属机构、各分支机构中的多层次运动;从时间方面看,又是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所形成的一个不间断的资金流。时空交错,便构成一个网络结构的资金运动系统。因此,管理会计的对象应是涵盖了所有时空的资金总运动。

  四是其他观点。关于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还有其他一些观点,如:①其研究对象是企业经营过程中资金的流量;②其研究对象应该是企业未来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③其研究对象可归纳为:企业资金运动的方向、数量与时间对经济效益关系的分析研究与控制;④真正能作为管理会计对象的,还是企业的价值运动。

  以上的观点是从不同角度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与探索,各有千秋与道理。而本文认为,由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都是现代会计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因此,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对象从总体上也应一致,即能反映和控制经济活动。由于两者分工的不同,在时、空两方面各有所侧重。财务会计的对象侧重于过去的、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在空间上侧重经济活动主体的全部经济活动。而管理会计的对象在时间上则侧重于现在的以及未来的(或预期的)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则侧重于部分的、可供选择的或特定的经济活动。

  2.2.2 管理会计的目标。

  针对管理会计目标,在学术界存在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

  在美国会计学协会出版的《基本会计理论》中指出,管理会计的目标是为企业的管理者服务,旨在帮助企业管理者制定科学的、合理的经济目标,且为了实现预定的经济目标而进行合理的决策。

  美国会计学协会下的管理会计委员会则提出,管理会计目标分为两个层次,即基本目标和辅助目标。基本目标主要服务于企业管理当局,向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信息,并协助企业管理层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而辅助目标则有四个:①协助管理人员履行计划与管理职能;②协助管理人员履行管理控制职能;③协助履行企来组织职能;④协助业务部门履行企业经营管理职能。

  全美会计学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ccountants, NAA)下属的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ManagementAccounting Practice Committee , MAP committee)在《管理会计公告-管理会计的目标》中指出,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应当实现以下两个目标:①为管理和决策提供经过选择与加工的有用信息,包括计划、控制和评价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有关的、维护资产安全的、与企业外部的利益关系者决策相关的各类信息;②参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

  我国会计学教授孙茂竹认为:①管理会计是为了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而发展起来,所以其最终目标应在满足社会外部需求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增值;②为了实现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管理会计还应实现两个子目标,即为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与决策的有用信息和参与企业的经营与决策管理。

  以上观点对于研究管理会计的目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明确了管理会计的目标是为管理者提供管理与决策有用信息,并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所以,综合以上观点与分析,本文认为:管理会计的总体目标有:①向企业管理者提供有用信息,旨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企业核心竞争力;②参与企业经营决策,以发挥企业经营管理职能。要实现以上总体目标,则要发挥管理会计的以下具体职能,包括经营预测、参与决策、规划、控制活动与业绩考评。

  2.2.3 管理会计的职能。

  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预测经营前景职能。

  管理会计按照企业未来的战略规划、经营方针与经营总目标,充分考虑经济条件之约束与经济规律之作用,选择科学的、合理的量化模型,有计划、有目的地预计和推测企业未来的销售、成本、利润以及资金的变动趋势与发展水平,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用的第一手信息。

  2.参与经营决策职能。

  决策是根据经营预测所获得的信息,在充分考虑若干可能的情况前提下,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并通过特定程序对未来实践应用的方向、目标、原则与方法等做出科学合判断,并在若干方案中优选最优方案。决策是企业经营管理之核心,也是企业各级管理者的工作重心。管理会计提供的就是企业决策方案以及对这些方案的分析,企业管理当局根据管理会计所提供的决策方案及分析资料,选出最合理的、最优的方案。因此,在企业整个决策过程中,决策是由企业最高管理者做出,而并非是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在整个企业经营决策过程中,发挥的是决策分析或咨询服务的职责。例如,管理会计的短期经营决策分析以及长期投资决策分析等都是管理会计提供决策分析职能的具体体现。

  3.规划经营目标职能。

  计划是在根据企业历史数据的分析和对企业未来经营活动预测的基础上,对企业未来经营活动所做出的安排与策划。规划则是在预测数据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更高层次的分析和判断,具有筹划的功能。管理会计的规划职能是通过编制各种计划和预算来实现,它要求在最终决策方案的基础上,将事先确定的有关经营目标分解到各有关预算中去,从而合理有效的运用或分配企业资源,并为控制与绩效考核创造条件。例如,管理会计的本-量-利分析及全面预算管理等工具与内容,应该是管理会计的规划职能的体现。

  4.控制经营过程职能。

  控制是指通过指导、调整和干预经营活动,以促使企业经营活动按原定计划进行,以达到企业预期的经营目标。通常当计划在一开始付诸实施的时候,控制也就伴随开始了。所以企业经营计划之执行过程,也是企业经营管理控制的过程。管理会计这一职能的发挥要求将企业事前规划与企业事中控制有机结合起来,即事前确定各项经营指标,根据执行过程中实际与计划发生的偏差进行原因分析,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并改进管理,确保经营活动按计划运行。例如,管理会计全面预算管理、目标成本管理、责任会计等,都可以认为是管理会计的控制职能的体现。

  5.考核评价经营业绩职能。

  考核评价就是企业业绩绩效考核,就是将实际经营业绩与企业预算进行分析与比较,对企业各职能部门或人员的工作做出客观公正的绩效考评。考核之目的不在于奖惩多少,而在于激励士气。管理会计的考核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职能,是通过建立相关责任会计制度来实现,即在各部门各单位及人员均明确各自责任的前提下,逐级考核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找出成绩和不足之处,从而为奖惩制度实施和未来工作绩效之改进措施提供必要的客观数据依据。例如,管理会计的全面预算管理、标准成本、责任会计等工具都可以认为是管理会计业绩考评职能的体现。

  2.2.4 管理会计的工具。

  管理会计的方法主要有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和考核共五部分,管理会计的工具是指管理会计方法的具体运用,本文主要介绍了全成本管理、本量利分析、经营预测分析、经营决策分析、全面预算管理、作业成本法、业绩考评。

  1.全成本管理的研究首先要解决成本的含义。因角度不同,在管理会计学领域人们对成本的认识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是成本是生产成本,是企业生产商品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直接耗费与支出,是一种狭义的成本概念。二是成本是可用货币计量的、为达到企业特定目的而发生的或者未发生的价值本钱,是一种广义的成本,既包括直接成本,也包括间接成本,还包括期间成本与或有成本。

  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根据某个特定时期预先建立或制定的成本管理目标,由企业成本管理主体在企业授权其职权范围内,在企业发生的各种耗费以前和企业成本耗费与支出控制过程中,对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和调整措施,以保证实现企业成本管理目的管理活动,同时改进企业管理水平与达成企业战略经营目标。本论文所研究的成本管理针对以上第二种观点,是一种全面成本管理活动,不再细分标准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

  2.经营预测分析是指管理会计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根据过去和现在的已知业务推测未来未知的管理分析活动。围绕企业的经营特征及资金运动论,经营预测分析主要包括销售预测、成本预测、利润预测及资金预测。通过经营预测分析,对改善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减少主观失误风险、提高经营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经营预测方法主要有两大类:即定量分析法及定性分析法。其中定量分析法又可分为趋势预测分析法(也叫时间序列分析法,指将时间作为为企业制约预测对象产生变化的自变量,把企业未来作为历史发展的自然延续,属于按事物发展规律与趋势进行动态的一种预测方法)及因果预测分析法(指根据预测的对象和相关变量之间存在的某种因果函数关系,按非时间自变量(即预测因素)的未来变动趋势进行推测预测因变量(即对象)未来水平的一种预测方法。

  定性分析法是一种直观或主观性的预测方法,是由有关方面的专家凭借个人经验阅历和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对事物的发展趋势与未来状况做出推测的方法,又称非数量分析法。

  3.经营决策分析是指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经营目标,根据经营预测所获信息进行决策判断,在几个可以相互替代的各个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的决策管理活动,是对有关未来的经营战略、经营方向、经营目标、措施和方法等做出决策的过程。

  经营决策分析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确定目标、提出问题; 分析矛盾、制定方案; 收集资料、比较分析;④综合评价、优选方案;⑤组织实施、跟踪反馈。

  4.本量利分析是成本---产量---利润分析(Cost-Volume-Profit Analysis)的简称,又称 CVP 分析,是通过数学分析与图表分析等方式对企业的销售数量、销售价格、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等直接或间接因素与利润指标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研究,以协助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产品项目规划与期间计划管理的预测分析方法。为使预测结果可靠,使用此方法时是基于以下四方面的基本假设: 假设企业的所有成本都能够按照成本性态,较为精确地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假设市场销售价格和销售结构在一定的相关范围内将保持不变; 假设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在一定的相关范围内保持不变;④假设当期产量与销量基本平衡,存货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5.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管理会计使用最广泛、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是指在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引下,企业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的经营目标,将企业的总体规划通过货币计量的形式,数据化、格式化地反映出来的管理活动,即将未来某一特定时期企业全部的经营业务过程的详细计划通过货币形式来反映。全面预算管理以预测和决策为基础,使各个职能部门清楚的知道在预算期内应做什么、应做多少,从而确保企业预算期经营目标的实现,以达成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

  全面预算管理以销售预算为中心,与生产预算、成本费用预算及资本预算等相互配合、协调平衡。全面预算管理是管理会计最重要工具之一,其主要作用体现在: 确定各项经营目标的指标,将企业预算期内的经营活动纳入计划管理; 通过全面预算,协调公司内各部门与公司总体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及协调各职能部门资源的有效投放; 在全面预算执行过程中,控制各项经济活动;④分析实际与全面预算的差异,提供考核与评价各部门工作业绩的重要信息,通过客观公正的考评,促使各职能部门努力按预算要求完成任务,以达成公司总体战略经营目标。

  6.作业成本法(ABC 法)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的归集对象,通过对资源动因的计量与确认,归集企业的资源费用并分配到各项作业上,再通过企业成本动因的计量与确认,将作业成本进一步归集到产品或项目上的一种费用分配方法。从本质上说,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间接费用分配方法,其理论基础是产品消耗作业与作业消耗资源。

  7.业绩考评又称企业绩效考核,属于管理会计学领域责任会计的部分,是根据企业责任报告,分析并评价各责任单位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找出实际与预算的差异并分析差异原因,以便考核各个责任单位的工作业绩,并进行奖优罚劣,促使各职能部门积极纠正行为偏差,以达成既定的经营目标的考核管理活动。绩效考核的基本原则有: 可控性原则; 风险收益对等原则; 总体优化原则;④分级考评原则;⑤公开、公平原则。

  当前,企业业绩考评方法除了传统的财务指标考核外,现代管理会计还引入了平衡计分卡与经济增加值等方法。其中平衡计分卡是由哈佛商学院卡普兰和诺顿倡导和提出,该方法从以下四个维度设计业绩考评方法: 财务维度(包括利润、收入、现金流量、投资回报率、经济增加值等); 顾客维度(包括交付率、顾客满意度、新产品销售百分比、重要客户购买份额、顾客忠诚度等);内部业务流程维度(该维度着眼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生产周期、缺陷率、存货比率、新产品投入情况、设计效率、回款管理、售后保证等);④学习与成长维度(解决是否能继续提高并创造价值,包括新产品开发周期、员工满意度、员工培训、关键员工流失率等)。平衡计分卡也是本论文主要研究的业绩考核方法。

相关标签:会计学原理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