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虚拟经济对会计假设的影响探究
【第一章】虚拟经济下会计假设面临的挑战分析绪论
【第二章】虚拟经济理论研究
【第三章】会计假设理论研究
【4.1 - 4.3】会计分期假设受到的冲击
【4.4 4.5】虚拟经济下仍需补充的会计假设
【结论/参考文献】虚拟经济下会计假设的修正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4.4 货币计量假设受到的冲击
4.4.1 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具体认识。
货币计量假设是对企业财务活动的价值量进行货币性量度,它反映了企业财务系统生成信息所运用的标准尺度。该假设认为会计以货币为最主要的计量单位,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计量、报告、比较分析,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货币计量假设有两层含义:"一是在诸多计量单位中假定货币是计量经济活动及其结果的最好单位,因为货币是价值的唯一表现形式;二是假定货币单位价值是不变的,因为只有在币值稳定或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不同时期的资产的价值才具有可比性,不同期间财务状况才有比较的基础。"我们知道,财务会计的目标就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这些信息中大部分是反映实物价值的,而且可以通过数量来描述。会计就是通过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来评价经营主体的价值运动,使会计主体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可以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比较。在传统的工业经济中,货币是价值的唯一表现形式,成为量化商品价值的统一尺度,财务会计在以数量化的形式反映价值运动时必然要利用货币尺度作为衡量工具。
4.4.2 虚拟经济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冲击。
a.单一的货币计量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在虚拟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济事项变得更加复杂,许多新生因素对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起着只管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计量方法的缺陷,无法对其价值予以准确的衡量,例如:人力资源、生态环境、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等。如果这些资产不能运用适当的计量方式将其纳入企业财务报告,那就会使企业反映出来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与实际脱节,以至于像微软这样一个股价为几百亿美元的公司,在报表上的净资产却缩小到只有其不到市值 1\10的一个小公司。
近年来增长快速的服务业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些企业中,知识产权、自创商誉、品牌、人力资源都在资产负债表中根本没有反映,但它们几乎是企业发展的全部力量。进入 21 世纪,企业财务报告不能提供所有有用的信息,使报告不能更好的预测未来,会计信息正在失去可靠性和相关性。所以,认识货币计量的缺陷,改变目前会计对货币计量的严重依附,寻找全新的计量方式已势在必行。
b.币值稳定受到冲击。
货币作为特殊的商品而存在,与其它的的计量尺度不同,其本身的价值随经济的变动会变动的,即货币的购买力是经常波动的,在通货膨胀发生时,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在通货紧缩出现时,货币的购买力将上升,只有经济平稳的情况下,货币的购买力将不会发生重大变化,我们才可以假定货币是一种稳定的计量单位,并能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信息。
而在虚拟经济时代,网络的发展使资金在国家、银行、企业间高速运转;虚拟资产的大量出现使资本市场交易更为活跃;通过互联网进行跨国交易使得多种货币计量同时运用,加之各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频繁。这些都加剧了货币供求的不稳定性,冲击了货币计量假设中的币值稳定这一前提。受 2008 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也出现了经济的萧条,物价发生巨大波动,这使得以各种计量属性与不变货币计量单位组成的计量模式编制的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也开始下降,冲击着币值稳定假设。
4.4.3 对各种评论的思索。
a.将货币计量假设修正为货币与非货币计量假设相结合。
笔者在前面也提到货币计量假设中包含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财务会计所反映的信息均应当予以货币量化。在如今的财务活动中,这种前提条件是不可能满足的,企业中出现了许多不能用货币量化的资产。有人认为其结果就只能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将难以货币量化的信息勉强予以量化,从而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另外一种就是放弃不能或难以量化的信息,从而降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若是在传统会计的指引下,由于非货币化因素较少,最可能选择后者。但当非货币化因素日益增多,且风险的加大使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越来准确时,后者的做法就不再适合。因此,有学者认为有必要对计量手段进行变革,运用更全面的计量方法,将非货币化的信息包含在会计报告中,扩大其信息容量,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会计信息。
这一设想已经成为货币计量的必然趋势,货币计量假设将大量非货币性信息排斥在外。
我们建议应实行会计计量的多元化。因为会计的目标是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所以只要能帮助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一切计量手段都可以运用,无需局限于货币这一计量工具。
如果因为单一性计量手段使会计核算更加便利,那它将会以丢失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和有用性为代价。因此,我们可以在现行财务报告之外再增加一些非货币化的重要信息,尤其是关于生态环境、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信息,这将会大大提高财务报告的有效性。1994 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改进企业报告》一文就谈到过:"会计应当不断采用新的技术方法来更新报告,使财务活动的结果能真正被反映出来。"可见,货币计量假设应予进一步拓展,辅之非货币计量。
b.将主观货币取代实物货币进行计量。
在虚拟经济时代,全球的信息将通过网络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经济活动归属于国内与国外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通用的电子化货币随之得到普及,使货币出现无纸化趋势。
因此有人认为:"电子货币将成为未来各企业记账的统一计量手段,使货币真正成为观念的产物。实物货币形态计量将趋于淡化,代之以观念形态的货币(即主观货币)计量。"笔者认为,该种想法过于偏激,以未来"电子货币"的出现而否认实物计量假设的存在是站不住脚的,虽然"电子货币"在网上交易时得到普遍应用,但其本质与纸币是完全相同的,也是价值尺度的一种表现形式,都是用来衡量某一实物的价值。也就是说不管纸币还是电子货币都是货币的表现形式,正如现有企业中的财务公司或内部银行,无论采用内部代用券或是其他形式进行核算,最终都要以实物货币来计量并予以结算".
而对于环境和人力资源等这些非货币化的信息可以再用其他的方式进行报告。
c.货币计量假设中不应包含币值稳定假设有学者认为:"将假设中包含币值稳定假设,这等于缩小了该假设的适用范围。必须明确,每一个假设都应当使会计具有其最普遍适用的性质,在选择的时候,越基本的假设应该越准确,货币计量假设只应该将价值以数量的理性形式表现出来,而不应该包括币值稳定。因此,即便是通货膨胀会计,它也遵循货币计量假设,仍然需要以货币单位来量度价值。"事实上,币值变动本身就是一种应对风险的方式,而币值不变假设就是假设没有风险的存在。既然我们选择保留"项目经营假设",即假设企业在项目期内能一直经营下去,而不发生破产清算。那么只有更好地应对风险,更准确地对经济业务进行计量,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由此可以得出我们时刻应当准备应对币值的变动,所以币值不变并不一定要作为会计核算的前提。
我们在会计假设定义中谈到:只有在币值不变时,运用原有的货币计量才能对不同时点的资产的价值进行比较,不同时期的收入和费用才能进行比较,才能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更准确地分析。那么在此,我们就应当重申:如果当币值稳定或变化微不足道,对会计的计量结果影响不大时,则可以直接对不同时期的财务数据进行比较;而当经济环境的波动导致币值的较大波动时,我们就应当对两个时期的财务数据通过风险价值的剔除来进行比较。特别是我们在运用公允价值这种会计计量属性进行核算时,币值稳定不变假设必须排除在会计假设之外。
4.4.4 从"货币计量"假设到"货币计量模式和非货币计量方式"假设。
a.设定货币计量模式假设。
通过对上述几种看法的总结,笔者认为货币计量假设有其存在的必要。虽然现代经济使非货币信息日趋重要,但企业大量的有形资产仍然需要货币进行统一的计量。既然要进行计量,我们必然就要涉及到计量属性,即被计量对象的数量特性。它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到底应当选用其中的哪一种属性进行计量呢?那就要看进行核算的是何种业务,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选择。
我们还要注意,按照 4.4.3 中讲到的,货币计量不再包含币值稳定假设。只有这样有形资产才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五种计量属性,匹配两种计量单位,即名义货币单位(又称"面值货币单位",面值表示的流通货币度量单位,不考虑不同时期货币购买力的变化。)和不变货币单位(又称"一般购买力单位",以一般购买力表示的货币度量单位,考虑了不同期间货币实际购买力的变动。),从而更准确地核算、计量,从而不受币值稳定的约束。
其中不变货币单位可以以一定时日的货币购买力调整或折算不同时期的名义货币单位,从而使不同时期的货币单位保持在不变的计量基础上总结以上论述,笔者认为对于能用货币计量的实物,其会计信息就需要定量,就必须选择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即选用一种会计计量模式进行计量。而这一选用,在会计计量模式这一概念尚未出现前已被人们不知不觉的运用,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计量模式完全可以成为货币化计量的前提假定。在经济平稳发展的时代,会计计量一般采用的是计量属性和名义货币单位的配比,而到了风险日益加剧的今天,计量属性和不变货币单位的配比将成为适时的最好选择。
葛家澍教授(2002)曾将公允价值与成本(公允价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等各种计量属性并用)作为一种假设,同时将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同时发展非货币计量单位)也作为一个假设,在此,我们完全可以将它们合并为这里所讲的会计计量模式,以便更全面,更准确地为会计计量和确认做好基础假定工作。
b.设定非货币计量方式假设。
随着非货币计量信息的日益重要,货币计量假设反而成为了该种事物计量的障碍。对此,我们只能另找其他的计量方式,在此我们不能替各计量主体出谋划策,到底是用评分法还是指数法更好?这都是科学计量方面要研究的问题。我们在此所讲的是假设,它仅仅是人们在思考用哪种方法能更好地确认非货币信息的时候,无形之中,或是在潜意识中共同遵循的那个东西。
为了找到这一假设是什么,我们只能对当今企业中存在的非货币信息进行分析,如员工的忠诚度、企业经营理念的被认可程度、管理人员的素质及技能的高低等、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品牌、质量水平、顾客关系,环境资源、企业在社会中的知名度等,这些信息在当今和未来的经济生活中将起着七两拨千金的作用。笔者认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管理人员素质及经营技能的高低等可用打分法计量,比如以 10 分为满分,分等级进行评价:对企业经营理念的被认可程度可以用好、中、差等进行评价;对技术创新、产品品牌、质量水平、社会知名度等可用社会调查法,在所有相同或相似的行业中得出一个百分比进行评价;对新兴的环境会计需要对环境经济事项和环境事项进行核算,环境经济事项是指以消耗的方式进入人类生产消费循环,为人类提供物质或精神的某种服务事项,一般是以货币计量和实物计量并行;环境事项是指不以消耗的形式进入人类生产消费循环,便能为人类提供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某种服务的事项,一般很难以货币计量,但能以实物计量.那么我们可以将不能用货币计量的事项用上面提到的社会调查法进行评价。
在将这些非货币信息用各自的方式评价完后,可以把他们放在多维数轴上寻找交点,并把这些交点由小到大排列,从而能把所有信息汇集成可比的一个信息,然后再在不同的企业之间比较。
通过上面的设想,我们可以预见到,该些信息的计量方法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既有数字化的,指标化的,文字式的,还有可能是这里没有谈到的方式。基于此,我们只能将这种计量方式统称为非货币计量方式。
总结来说,在计量方面,我们可以将该假设定义为"货币计量模式和非货币计量方式"假设。
4.5 虚拟经济下仍需补充的会计假设
4.5.1 对各种补充假设的商榷。
a.对增加"不确定性"假设的商榷。
纵观社会现象,不确定性这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奈特(Knight)是第一位系统论述不确定性的经济学家,他在其名著《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一书中,将不确定性定义为:"在任何一瞬间个人能够创造的那些可被意识到的可能状态之数量".林斌教授(2000)也对不确定性会计进行了研究,根据会计活动中不确定性的程度,他将会计分为:低度不确定性会计、中度不确定性会计、高度不确定性会计。他认为,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与利润的获得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全是确定的,如果大家都能准确无误地对未来预期,那么在主观判断上就不会存在差异。所以,在提供会计信息时,由于经济事项或交易存在不确定性,不可避免地要用到主观判断。
基于上述事实,有学者认为,"不确定性假设一直是会计的一个隐含假设,只有增加这个假设,会计信息提供者在处理信息时,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会计原则和处理方法。比如,谨慎性原则、或有事项的处理方法等,因为存在不确定性,所以在会计处理过程中运用谨慎性原则处理;如果事物是完全确定的,那也就不会存在'或有资产不计,或有负债要计'的原则,这样的会计信息更能符合经济事实。"以上观点看似很有道理,但细细琢磨,笔者认为,该假设不能称之为假设。
首先,在前面的会计假设的含义中我们知道,只有依据会计假设,我们才能对会计活动的核算范围、其包含的内容以及核算囊括的期间进行界定。如果失去其中一个假定,会计核算便失去了一定的依据和基础。而"不确定性"假设的增加可以使会计人员核算时提高谨慎,而对具体的核算行为并未产生影响。如果去掉该假设,会计核算并不会受到多大的影响。
其次,该假设与"持续经营假设"有所矛盾。正因为"持续经营"假设的存在,企业的资产才能一年一年的计提折旧, 也才能进行预提,摊销等行为。如果在此增加"不确定性"假设,他它就告诫人们,不论企业经营情况好与坏,都不能相信明天企业的存在,那么大型固定资产只能在购买当日作为费用一次性摊销。这与现实的实际是不相符的。因此,不确定性假设与持续经营假设是相矛盾的,只能舍"不确定性假设",而留"持续经营假设".不确定性作为会计活动的一个特征去表述会更恰当。
b.对增加"国家宏观调控"假设的商榷。
所谓宏观经济调控,是政府为确保并调节市场经济的运行而采取的政策性措施。其着重于整个社会经济的运作,通过对供求关系的人为调节,来达到国家经济的目标。葛家澍教授(2002)认为,"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包括计划指导和行政法规的约束,基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基本国情,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力度远强于西方国家".在我国,市场与企业在一定程度范围内是可以协调生产的,它们对不同范围的社会资源起配置作用。其中市场主要是借助于价格机制进行供求的调节,而企业则主要是通过产权关系对企业的生产要素进行协调、配置。同时,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也有力地进行生产的协调和资源配置,也包括一些特殊的领域,如国防和经济要害部门。在特定的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不仅能够纠正市场和企业中的一些偏差,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取代市场调节和企业调节。由此可以看出,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已经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财务活动及财务报告。例如:制定企业财务报告基本要求的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规范企业财务会计和财会人员行为的《会计法》;管理全国财务会计工作的机构--财政部,它是我国最重要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部门;对上市公司实施监管的中国证监会等。它们几乎涉及到企业活动的方方面面。当然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谁控制企业的宏观经济活动和规范企业的会计政策,谁就会通过这些权力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
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计划、法规和行政命令进行干预,进而引导我国企业的发展方向和速度。所以在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中,增加一个在西方国家不会出现的新概念:
国家宏观经济调控。
笔者认为这种假设有点太宏观化。任何一个假设都是一定的客观环境的反映,考察会计假设从提出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它是与时代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在前面我们也讲到过:会计假设就是把会计准则与其即将实施的环境、背景相联系的纽带。我们也不可否认,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对企业的财务活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甚至决定着财务报告的程序和方法。但是,它对会计的影响也无非就是在会计的确认、计量、报告等的过程中加入了经济利相关者的意志。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有本质的区别,但任何一种制度,在任何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是统治阶级意志影响的结果。在我国,有许多的法律法规约束着会计的行为,那么在西方,同样也有很多的组织对会计活动进行着规范和调整。
所以,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可以作为会计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而不宜作为会计的基本假设之一。
4.5.2 应该补充的会计假设--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是以某一期间的权利与责任是否发生转移为标准来确定企业在会计期间的收益和费用。在商业信用普遍使用的情况下,经营主体的采购、生产和销售等一系列活动的发生时间与现金的收付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在信用交易的情况下,以"权利与义务是否基本转移"作为标准能更好的满足企业进行受托经济责任的评价。正如SFAC.No.l中提到的,"采用权责发生制来计量企业的收益及其组成内容,一般比按当期收入和支出能更好的说明企业的业绩".财务报表中各个要素的定义和一系列原则的产生都是受到了权责发生制的影响,如,FSAC.No.6中将资产定义为"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负债为"交付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的义务";收入为"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或两者兼而有之";费用为"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或两者兼而有之",从这些定义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资产、负债、收入、费用都是"未来的经济利益和权利义务",而不是"现金的即收即付",这充分了说明了资产与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收入与费用的确认资产与负债增减的为标准,自然也以权利与义务的转移为基础。可见,权责发生制是会计要素定义的确认基础。另外,配比原则等也受到了权责发生制的影响。
权责发生制最关注的问题是:在什么时候,满足什么条件下才能确定事项已经发生,权利、责任已经形成。对于有形的商品与劳务的销售,权责确认的时点比较容易确定,即商品已经交付,劳务已经提供。对于无形的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确认权责的发生应是与该衍生工具所有权有关的风险与报酬已经转移。
1999年12月,美国SEC在"会计业务公报"(StaffAccounting Bulletin,SAB)101号"财务报表中的收入确认"中,提出了收入确认的一般适用标准:(1)有说服力证据表明协议的存在;(2)货物已发送或劳务已提供;(3)销售方提供给购买方的价格是固定或可确定的;(4)收现能力有合理的保证。
上述标准总起来体现了收入的确认原则:除非收入已经实现或经证明能够实现,否则不能确认。FASB Concept No.5中对这一原则已经有所体现,只不过,SEC进一步把它具体化并扩大了它的适用范围。例如,衍生金融工具等虚拟资产在买卖中产生的利得也可运用上列标准进行确认。
还应当指出,权责发生制也是用来作为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确认基础。根据权责发生制编制的财务报表,不仅告诉使用者过去发生的、关系到现金收付的交易,而且告诉他们未来支付现金的义务和未来将要收到现金的资源。另一个重要的报表--现金流量表,该表若用直接法编制,其直接的确认依据是收付实现制;若用间接法编制,表中各项目的确认则通过权责发生制进行转换。
在此有学者认为:在企业经营周转过程中需要大量现金或用现金偿还贷款,否则企业将可能面临破产清算的风险,甚至在利润转化为现金过程中,都可能伴随着风险因素。同时,利用现金流量估算企业或企业资产的现值,为投资人的投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由上所述,现金流量这一概念越来越重要,所以他们认为应当将现金流量制与权责发生制并成一项基本假设,用来描述会计确认的基础。
笔者认为,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要素的确认基础,并作为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确认基础,把它作为一项假设完全在情理之中。但是,现金流量是以某一会计期间现金是否流入或流出为标准来确定会计期间的现金流入量或流出量,这事客观发生的事实,无需作为假设。而且这一流量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项目中有所反映,只是为了更清晰地了解现金的收付情况,以及检验货币资金是否正常而编制。所以现金流量制只是起检验和备查的作用。针对上述文中所说:"现金流量作为估算企业或企业资产的现值的基础,为投资人的投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该种方法是假设企业在项目期中,企业的经营活动都是付现的,这是因为企业的项目期一般都在几十年,在这期间,以权责发生制核算或计量的业务均已付现,这便可以看成平均每一年都是付现的,所以现金流量的运用只是为了运算的简便,并未在会计确认中起到基础性作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权责发生制在长期的会计核算中,其合理性已经得到验证,不论是会计要素的定义,还是报表的确认都需要以此为基础,从而能更科学地反映企业各个时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它同会计分期假设一样,都是对客观环境的主观行为,但只有依据这一假设,企业才能定期获取相关的信息,了解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存在的弊端,更好地作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