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航空贸易企业肩负着国防现代化建设、国民经济发展、国际军工产品竞争和国家间军事合作等多重责任,其产品具有系统复杂、资金占用大等特点,对如何进行科学有效库存管理意义尤为重大。本文以J航空贸易公司为例,分析了其因需求预测不够准确、供应链管理不够精细和风险控制不够完备等导致的剩余库存高问题,并建议从构建具有航空贸易特色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制定适合企业的最优订货策略和基于ERP强化库存流程管理等,不断优化库存管理,提升企业经营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航空贸易; 库存管理; 管理流程; 信息化;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其蓬勃的生命力和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力军。库存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资产的运作效率和盈利能力,成为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同时,***总书记在全军装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牢牢把握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坚持信息主导、体系建设,坚持自主创新、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加快构建适应履行使命要求的装备体系,为实现强军梦提供强大物质技术支撑。”[1]可见,对J航空贸易公司库存展开优化管理研究,在增强航空军工企业树立效益意识、提升军工产品国际竞争、加快信息化进程、强化体系建设等层面探究军工企业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由于库存管理优化显着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成为学界企业界长期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库存管理优化的物流和供应链理论研究[2,3,4];二是通过计量研究库存管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5,6];三是基于企业实际的库存管理优化研究[7,8]。虽然有针对民航的库存优化研究[9],但是针对航空贸易这一特定类型企业库存管理优化的研究目前还较少。因此,本文着重研究J航空贸易公司较高的剩余库存问题及其原因,进而探究J航空贸易公司库存管理优化,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J航空贸易公司剩余库存略高问题
2009年,J航空贸易公司按照集团公司专业化分工的思路,加大力量进一步发展贸易业务。公司库存余额先升后降,不断优化。2013年至2017年库存周转率保持五年持续提升,公司库存周转率从0.64提高到1.25。库存总值占公司总资产的水平逐步下降。不过,J航空贸易公司剩余库存略高的问题仍需重视。J航空公司高企的库存既有航空材料价值高、体系复杂、来源广、生产周期相对较长、不同机型之间替代性差、缺货影响巨大、进口程序复杂等客观因素,也有企业自身管理问题的外在反映。简要分析如下:
(一)需求预测高估
因为航空贸易公司服务对象的特殊性,J航空贸易公司需求预测主要包括储备零备件和生产配套二个方面。这二个方面都存在着需求预测高于实际需要形成剩余库存的问题。
随着J航空贸易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出口的飞机越来越多,为了增加客户对公司产品的信心,提高备件订单响应速度,提高服务效率,巩固和进一步开拓市场,在国内外建立航空零备件仓库,储备零备件是必然的战略需要。但J航空贸易公司的用户分布较广,各用户对飞机的性能要求、飞行技能和自身使用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用户对飞机已有一定的使用经验,但提供的清单往往大于其真正的需求,完全按用户清单储备造成一定积压;专家组通过在国外的售后服务经验,提供用户在维护修理过程中消耗的清单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由于飞机和发动机大修初期,使用和更换的频率较高,导致按初期提供的建议储备清单存储的备件量大;生产厂提供清单不精确。生产厂对飞机发动机正常的使用维护和大修经验相对较少,提供的建议清单的数量和品种量过大。
为飞机生产进行配套,除了首先要对飞机的销售前景进行准确预测外,还要对产品本身的升级、更新节奏做出准确的判断。在竞争激烈的贸易市场中,产品的更新、升级、换代是为了适应市场的常态化表现,飞机改装、改型和质量更换等注定要带来一部分老旧库存的淘汰。为了更好地应对激烈竞争的贸易市场,既需要更新换代,又需要服务既有客户,于是新老机型的配套采购清单的数量和品种容易存在着“宁可多估,不可少估”的倾向。
(二)生产定额更新略滞后
生产物料消耗定额是指在保证成品质量的前提下和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结合产品及其工艺要求,生产单位产品和完成单位生产任务所必须消耗的生产物料数量。对于基于研发后逐渐量产的J航空贸易企业而言,在某一产品早期生产阶段,生产物料消耗并不能较为精确地预估。为了保证生产的持续和顺畅,往往会采取产品生产配套采购量略高于实际生产物料消耗量,或在一定安全库存下,使得产品生产配套采购量和实际生产物料消耗量持平。当生产达到一定量以后,生产物料消耗定额就可以确定。在这一阶段,某些机型经生产实践已证实有较多的余料,应该通过一段时间减少产品生产配套采购量,以消耗以前过多的采购;或逐渐降低安全库存量,以有效控制生产余料。如果生产定额清单调整不够及时,会导致生产定额清单无法及时精确跟随飞机出厂状态更新,降低了库存周转,并形成了一些库龄长的库存。
(三)风险管控体系还需进一步加强
飞机销售订单受国际政治环境、经济形势、市场竞争、人民币汇率和产品竞争力等诸多因素影响,加之公司承担着对国外贸易飞机销售服务和开拓国外军机市场的任务,有时候为了抓住销售机会,开拓新市场,有必要对某机型进行风险投产,使得贸易飞机需求预测存在天然的不确定性,也会增加库存系统性风险管控的难度。
二、库存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J航空贸易公司需求预测高于实际需要,生产定额管理落实略滞后,风险控制体系还需进一步加强形成了较高的库存,究其根源则在于内部库存管理存在如下问题:
(一)市场需求预测不够精准
市场需求会对公司营销战略起到决定性作用,从而对公司整体的库存产品状态产生直接的影响。基于经济学理论可知,产品价格很容易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对于航空产品销售的任一需求因素的变化,都会对公司库存产品带来减值风险。就公司的库存需求来看,大体可以划分为售后支持和交付配套两种情况,为这两种情况进行采购和存储是基于对市场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预测科学合理,那么依此产生正常库存,如果基于错误的预测建立库存往往会成为不良库存。市场预测的准确度对库存的构成有着直接影响。
同时,公司售后支持和交付配套采购具有明显的区别。其中,售后支持往往可以由用户提供相关详细信息,既需要与客户保持密切合作,也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科学分析。交付配套的采购则更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需要和生产单位保持密切沟通的同时,以科学的方法增加预测的可行性。于是,采取切实可行的、针对不同服务对象不同特征而制定特定的市场需求预测方法,提高预测的精度,减少储备压力,提高库存管理水平是重要途径。
(二)供应链管理不够精细
从流程的角度看,企业处在一个由“供应商(第1、2、3层级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顾客”的供应链之中。在供应链中,一个企业往往可以构成这一链条的多个不同节点,如J航空贸易公司往往既是进口件采购的供应商,也是整机销售的销售商。分工越细,就越需要更多的企业加入到供应链的节点当中。越多的企业加入,各个企业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利益攸关性越大,进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于是,供应链上某一个企业的成长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往往难以与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协作带来的效益加成提升相比。那么,供应链的信息整合,不仅成本较低,而且还可以很好地形成“1+1>2”的效果。作为非航空产品制造企业,J航空贸易公司需要打通下游企业生产与J航空贸易公司配套生产采购之间的条块化分工,以便快速准确地检测产量定额,对定额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和分析,形成精细化的供应链管理。
(三)风险管理系统不够完备
由于市场风险主要包括供给波动风险、需求波动风险和竞争风险,需要通过多因素系统进行考量,量化损失程度并进行识别,进而才能采取多预案等方式控制和规避风险。需要对客户进行全面系统的风险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该国家或地区所处的政治军事环境,该客户撕毁合约的风险有多高,企业自身对于合约毁约风险的承受能力如何,预备方案怎样,替代方案如何等;只有对投资的每个阶段及层面展开科学、系统分析,才可以达到高回报、高收益的目的。
三、J航空贸易公司库存管理优化建议
(一)构建具有航空贸易特色的供应链管理体系
J航空贸易公司需要围绕供应商、制造商、物流和客户等供应链上四个环节进行管理改革创新:(1)公司在供应商管理上应以服务、质量、成本、交付期为核心展开考察工作,优化供应商的选择机制,建立供应商评价体系,增强供应链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进而满足顾客及制造商上下游的需求。(2)公司成立专门部门做为相关制造商的管理部门,负责产品状态、产品生产交付的各项管理活动。进一步强化对制造商生产制造产品的控制,有利于生产定额管理的实现,还解放了原来销售团队的工作精力,使销售团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市场开拓和客户管理上,从而强化供应链中客户环节的价值创造。(3)公司成立贸易物流处执行配送管理职能,职责包括进一步扩大海外仓库布点;适应客户快速反应需求。对于仓库的管理逐步制度化,包括完善仓库托管协议;培养委托方的仓储管理能力;配合海关稽查要求的落实;仓库使用效率的优化等。(4)为强化客户环节的管理,公司应专门成立客户服务部,强化建立产品全寿命保障体系,在海外增加客户服务网点建设,进一步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提升客户满意度,加快客户响应速度,及时收集客户反馈信息,引导用户续购。同时,公司应构建以政治军事环境、经济形势、市场竞争、外汇等风险和产品竞争力等指标的风险预警和跟踪体系,加强客户系统风险管控,降低市场不确定性。
通过上述措施,公司建立规范、高效、迅捷的囊括客户、市场及销售、采购、库存、生产、人力资源、财务、办公等活动环节的“全程无缝”的业务流程,打破各个部门、各个系统、各个区域之间的信息壁垒、搭建沟通和协作的纽带,形成“全程无缝”的闭环业务流程,促使企业将先进信息技术与实际管理实践相结合,帮助企业市场快速反应、运营有机协调、业务迅速发展,构建了既符合航空贸易客观实际,又适应国际贸易市场变化和发展的供应链管理体系。
(二)制定适合贸易企业的最优订货策略
由于需求预测构成了供应链中所有计划的基础,特别是生产周期较长的航空生产企业,对于供应链库存管理工作而言,需求预测十分重要,如果库存需求预测准确,可以尽可能地减少供应链的库存资源和库存成本,提升工作效率,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由于航空相关行业的特殊性,使得一般的最优库存需求预测方法并不适合,又因航空备件和整机配套件有不同的特性而需要采用不同的库存需求预测方法:(1)航空备件受到飞机保有量、每架飞机飞行次数、备件的消耗时间等多个变量的影响,故而销售备件可以考虑上述诸因素,并结合持有成本、销售订单延迟交货惩罚成本等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加以预测,制定最优订货点和最优订货量,实现低库存成本下的超高产品满足率。(2)由于整机配套件的需求与整机的需求紧密相关,具有典型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信息等特征。首先,需要按照经验对比剔除明显不合适的数据,确保原始数据具备高质量,保证平整度能够准确预测;再利用模拟数据与原始数据的对比进行精度分析,进而进行灰色预测法预测。尽管该灰色预测法难以准确地预估新产品,但对于成熟机型的整机配件预测需求有很好的预测效果。通过实施上述最优订货策略,J航空贸易公司可以有效地提高库存需求预测精度,提升库存管理效果。
(三)基于ERP强化库存流程管理
J航空贸易公司应该通过不断的修订《库存管理及核算办法》,让管理实现制度化,并利用ERP这一信息化、科学化工具让制度落地,成为可实施、可操作、可监督的流程活动,确保各个管理岗位流程固定而不受人员变化的影响,让制度不再只是高悬的“文件”,而是深入到每项管理活动的具体细节。同时,通过制度梳理和ERP运作,在公司内部对库存管理进行归口,实物端由产品部综合处负责汇总和统一管理,财务端由业务财务一处汇总和统一管理,并积极推广试行,进而达到成本降低、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提升等目的,最终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客户的满意度和公司效益。
在完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公司可以利用ERP解决业务管理流程不规范的问题:(1)在管理方面,应加强监管力度,对于每一项实物出入和ERP操作都有专人负责进行二次确认,起到查错和监管的作用;把公司内各部门的库存统一归口到财务部门和产品部,有利于进行流程完善和集中管理,在进行总结的时候也能根据全公司的情况进行分析,使相关人员有更直观的大局印象。(2)在人员方面,应设立专职人员,对库存事物进行专项管理,并且对人员进行供应链培训、产品培训和ERP培训。(3)在物流方面,对于货物的物流信息,在流转过程中应对需求单位、采购单位和库存管理单位进行实时告知,并保持运单等单据的分发。(4)在仓储方面,一方面要保管好纸质账册,对于实物出入库按照流程执行出入库单的制作分发,按时更新仓库的电子账册;货物入库和出库时对海关账目进行严格监督,确保出入准确一致。(5)在软件系统方面,首先要规范ERP中的物料录入,其次需统一ERP物料录入单位与实物单位。(6)在对场所物料管理方面,按照合同管理执行。总之,通过ERP规范业务管理流程,可以达到规避盲目采购、减少浪费、提高库存资产的质量的目的。
综上所述,航空贸易企业要以“预测科学化、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为目标,持续进行库存管理优化,提升资金运用效率和企业竞争力。同时,科学优化的库存管理是航空贸易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希望上述研究可以协助航空工业上下游企业共同进步,助力J航空贸易公司扩展海外贸易市场,提升产品质量效益,为全面提升中国航空工业在国际贸易行业中的竞争优势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全军装备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发表重要讲话[OE/OL].新华网,2014-12-04.
[2]龚其国,双珍珍.供应链管理中快速反应研究综述与展望[J].管理评论,2015,27(9):177-186
[3]秦娟娟,白晓健,张琛.VMI模式下考虑商业信用的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J].管理评论,2016,28(3):207-220.
[4]李旭,陆天.改善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的系统思考——以啤酒游戏为例[J].系统管理学报,2019(2):361.
[5]王春豪,张杰,马俊.精益库存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管理评论,2017,29(5):165-174.
[6]陈国卿,李晓宇.基于创新视角的精益库存管理对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研究——管理创新的中介效应[J].科技管理研究,2019(5):207-214.
[7]崔岩.医院药品库存管理控制与分析研究[J].现代医院,2018(6):794-796.
[8]景林娟.供应链环境下煤炭企业的库存优化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8(8):64-68.
[9]宋江海,池宏,高敏刚.航空公司机上周转品多基地库存优化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19(2):11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