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广播电视论文

《乘风破浪的姐姐》的走红因素和热播思考

来源:新闻研究导刊 作者:于占豪
发布于:2020-11-11 共3665字

  摘    要: 2020年,国内团体养成类节目《青春有你2》《创造营2020》《少年之名》等相继在各大网络平台播出。湖南卫视《乘风破浪的姐姐》采取逆势操作,改写女团定义,打破传统的“媚青文化”,成为了2020年一档现象级团体养成类综艺节目。分析其走红的原因,节目的未播先火、反差叙事传播、对女性平权问题的聚焦以及小众文化的创新表达等一系列传播机制,向社会传递出了积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给中国团体养成类节目的创新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 《乘风破浪的姐姐》; 团体养成类综艺节目; 媚青文化; 现象级综艺;

  一、国内团体养成类综艺节目的概况

  近年来,随着现代融媒体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国内团体养成类综艺节目通过对日本、韩国等成熟偶像女团养成模式的学习与借鉴,得到快速发展。早在2004年,《超级女声》的播出就带来了将素人打造成明星的可能,掀起了一股电视选秀热潮。2015年,中韩合制选秀节目《星动亚洲》播出,节目借鉴国外电视制作模式,加入“养成”元素,强调观众直接参与选手从素人成长为偶像的过程。《星动亚洲》的走红带动了后来《加油美少女》等节目的热播,偶像养成综艺节目逐渐在国内电视传媒行业中生根发芽[1]。

  2017年以来,网络综艺节目遍地开花,腾讯、爱奇艺、优酷等平台都在自制品牌综艺节目。在网络综艺大混战中,团体养成类综艺节目再次回到观众视野,出现了《偶像练习生》《青春有你》《创造101》《明日之子》等一大批主打养成元素的现象级综艺。2020年6月,国内首个年龄30+女团成长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播出,节目采取逆势操作,改写女团定义,成为2020年一档现象级团体养成类综艺节目。

  二、《乘风破浪的姐姐》走红因素探析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及电视传媒行业发展,00后这一批网生代观众群体逐渐掌握话语权,传媒领域紧跟网生代需求,以俊男靓女为视觉符号,将更娱乐化和青春化的综艺节目推向市场。《乘风破浪的姐姐》的播出,打破了网生代占领网络生态高地的局面,在为年龄所困、为年龄焦虑的受众群体看来,节目是对“媚青文化”的反击,是对社会传统观念的抨击,这也是节目未播先火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未播先火的娱乐效应

  早在《乘风破浪的姐姐》播出前一个月,豆瓣小组讨论便有了“为什么未播先火”的话题。2020年6月12日节目开播当日,该小组讨论有近千余条回复。6月13日,上线12小时的《乘风破浪的姐姐》在芒果TV上获得了1.5亿的播放量,豆瓣评分达8.6分。节目宣传阶段,演员刘敏涛在江苏卫视表演的《红色高跟鞋》意外走红,展现出了中年女演员的自信与魅力,以独特的表演风格意外为该节目做了宣传,使观众感受到了中年女演员的魅力,进而对节目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乘风破浪的姐姐》的走红因素和热播思考
 

  不同于传统的青年偶像选秀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邀请了30位30岁以上不同年龄段的女艺人,通过舞台竞演,最终选出5位成员“破龄成团”。单从节目模式定位上,节目还未播出就占有“爆”和“出圈”两个优势。30位已经具有知名度的女艺人相较于其他选秀节目中的新鲜面孔来说,在人选上就已经胜出了一筹,这些选手既有观众的童年回忆,又是不少人的偶像,节目在播出前便成功吸引了观众[2]。

  湖南广电集团旗下唯一互联网视频平台——芒果TV,是节目的主推平台,该公司迄今已制作《变形记》《妻子的浪漫旅行》等多档点击量和口碑俱佳的节目。在原创节目制作上,芒果TV更是推出了《声临其境》《舞蹈风暴》等节目,加上湖南广电已连续多年获得年度收视率冠军,好的口碑使节目获得了极大的关注,这也是使节目未播先火的另一因素。

  (二)反差叙事的传播魅力

  1.情绪价值反差。

  节目制作中带来的戏剧性张力满足了大家的情绪价值,充分燃起观众的娱乐情绪。对观众而言,传统的女团节目更注重与观众一起“一路前行”,而对于在演艺娱乐行业小有成就的“姐姐们”来说,观众倾向于与她们“逆风而上”,更注重选手在节目中的自我情绪价值体现。制作方利用观众的情绪价值期许,通过情节设计和后期剪辑,对叙事节奏和主要情绪点进行特别设计,制造了诸多情绪上的悬念,使观众经历情绪上的跌宕起伏,在形成情绪落差的同时,增强节目的娱乐效果和观赏性。

  2.人物形象反差。

  着名经济学家艾伦·克鲁格在《摇滚吧,经济学》中说,规模和不可替代性是打造超级明星的两个要素。规模代表受众群体,不可替代性即每一位“姐姐”的独特魅力[3]。节目中“姐姐们”原有的明星形象发生了颠覆与突破,如张雨绮的直率性格给人一种强势的感觉,但经过几期节目不难发现她呈现出的正确价值观给观众带来了另一种体验,这种与原有形象的反差给了观众更多的期待。随着节目的播出,“姐姐们”的现实形象、节目形象以及网络舆论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使得“姐姐们”原本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接地气,在节目中流露出的个性魅力一再超出观众的心理预期,节目惊喜度随之增加。

  3.文化体验反差。

  豆瓣评论中,不少观众说因为节目传达的精神,自己减少了对年龄的恐惧,这得益于节目中“姐姐们”的成长与改变。惊喜与意外不断打破观众对节目原有的文化体验,如在个人舞台上,舞蹈不是强项的张含韵凭借狮子舞意外获得第一名,宁静从最初表示“拒绝舞蹈”到公演时选择《FLOW》这首打破安全牌、颠覆自我的歌曲,“姐姐们”的果敢使观众得到了另一种文化体验。不仅如此,节目中自称“小白”的吴昕同观众一样,担心自己并不出众的表演水平会给团体减分,但在公演舞台上,与观众期许不同的是,吴昕敢于发挥自身特长,一次次用身体的柔软度、戏曲唱腔、说唱等征服观众,使观众在感官体验上大吃一惊。

  (三)女性平权的问题聚焦

  《乘风破浪的姐姐》的走红,不仅在于节目的高标准与精制作,更在于节目反映出的社会现状。2019年的FIRST青年电影展上,演员海清的发言道出了中生代女演员当前的发展状况与职业困境,呼吁导演和制片人给中年女演员机会,引起了不少的关注[4]。

  节目成员张雨绮曾在访谈节目《定义》中说:“市场上应该有各种各样的产品,如果其他方向的产品过于泛滥,而女性题材这一方面又过于缺失,那一定会有一个现象级的表现。”

  《乘风破浪的姐姐》虽以女团为名,但成员不是大众传统审美中拼命迎合市场标准的年轻女孩,她们都是有资历的女明星,已经拥有了各自鲜明的性格和娱乐市场地位。透过节目的镜头,观众看到了直言直语的个性大姐大宁静、潇洒率真的全能美女蓝盈莹、机灵百变的温柔女孩张含韵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节目改写了女团的定义,正视并探讨年龄焦虑问题以及女性被定义现象,弥补了国内有关该话题探讨深度的不足,引起了女性的共鸣,无论是在女性个体价值观层次,还是整个社会价值观层次,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小众文化的创新表达

  一档节目的顶层设计决定了它能否走得长远。近期,各行各业人士跳《无价之姐》(节目主题曲)舞蹈的视频风靡国内短视频平台。作为小众文化节目,“三十而骊,青春归位”的Slogan(口号)使节目呈现聚焦于30+女性的追梦历程、现实困境和平衡选择。节目的创新表达向大众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职业观,这对于当下迷茫的中、青年群体来说,具有正能量[5]。在节目中,可以看到制作方的制作水准,节目既有戏剧张力,又格外温暖,少了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俗套,且充分展现了中年女性在生活中的自信与魅力。这些努力都是制作方对节目的创新表达,使得节目和很多真人秀都不同:既赚足了眼泪,又呈现了幽默,还带来了热搜。

  对于制作公司而言,该节目为拓宽小众文化综艺节目IP源带来了新的创新体验,国内各平台在2020年下半年的综艺片单中《不服啊我的哥》《姐姐的爱乐之程》以及已经开播的《元气满满的哥哥》等新节目,都是围绕这档节目IP展开,足见该节目的创新性和可塑性。

  三、《乘风破浪的姐姐》热播的冷思考

  《乘风破浪的姐姐》从宣传策略上看无疑是成功的,但随着节目接近尾声,也出现了粉丝不买账、舞台晚会化、缺乏观众参与等问题。首先,节目开播过半后,豆瓣评论及节目弹幕中许多观众因为自己欣赏的选手被淘汰而发表负面评论,如声称排名看咖位(地位),存在黑幕等。如何做到既不违背制作原则,又迎合观众口味,是节目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其次,有自媒体平台称节目舞台有一种跨年晚会的感觉,在舞台设计上缺乏能彰显选手高光时刻的细节和记忆点,整体舞台效果不突出。节目在细节上的剪辑编排、迎合受众口味上的再贴合、舞台效果上的细节设计及观众参与度的提高等,是使节目趋于完美的可参考因素。

  四、结语

  《乘风破浪的姐姐》的成功,不仅从节目定位、模式、内容、受众及传播机制等方面表现出了新的思维和创新,也改变了观众对女团养成的刻板印象,传递出了积极的文化观和价值观。近几年,国内团体养成类综艺节目同质化严重、娱乐性较强,缺乏原创和文化内涵。团体养成类综艺节目要获得长久生命力,就应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可以充分借鉴《乘风破浪的姐姐》成功的传播机制与创新表达,坚持“内容为王”,加强顶层设计,突出文化内涵,紧抓观众需求,从而获得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晓眉.对偶像养成真人秀产业模式的思考——以韩综《PRODUCE 101》为例[J].今传媒,2017(08):95-96.
  [2]徐颢哲,李思雨.《乘风破浪的姐姐》:无奋斗不青春[N].甘肃日报,2020-07-23(009).
  [3]高晓静.体验营销在综艺节目中的应用——以《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例[J].声屏世界,2020(5):91-93.
  [4] 曹晋.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2.
  [5]许婧.《乘风破浪的姐姐》的“出圈”密码:彰显独立女性价值[N].中国艺术报,2020-7-15(004).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
原文出处:于占豪.《乘风破浪的姐姐》走红的传播机制与创新表达[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20):122-12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