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公共关系学论文

合理情绪疗法改善高中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个案研究

来源:科教文汇(上旬刊) 作者:李衡
发布于:2021-03-02 共5679字

  摘要:本案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为一名因人际交往出现情绪困扰的高中生来访者进行了心理咨询。针对其不合理的信念和认知模式采取认知行为矫正,引导其进行认知训练以形成合理的理性认知,从而缓解不良情绪,最终达到咨询效果。

  关键词:合理情绪疗法; 心理咨询; 人际交往; 高中生;

  A Case Report on Improv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isturbance by Rational-Emotive Therapy

  Li Heng

  Abstract:The case helped a senior school student who was depressed and anxious because of emotional disturbance caused b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y using rational-emotive therapy. A series of effective treatment was taken for the client's irrational beliefs and faulty thinking modes, guiding the client to conduct self-behavior training and alleviate the negative emotions of test anxiety. And we realized the effect of promoting the client's healthy personality and mental health.

  1 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RET),又称理性情绪疗法,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创立。该疗法特别强调认知、情感、行为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因果关系,因此也被认为是一种认知行为疗法[1]。该疗法认为,应该通过纯理性思维的分析与思辨的方式来改变个体的不合理信念,以帮助来访者改善消极情绪、解决问题[2]。

  1.1 基本人性观

  “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对这件事的看法困扰着[1]。”该理论认为,个体的情绪体验主要来源于其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任何情绪或心理上的困扰都是由于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信念导致的,但任何人都或多或少的具有不合理的信念和思维方式,如果长期重复不断内化,会带来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1,2]。因此,通过改变不合理的信念、思维方式,可以调整情绪,促进身心健康。

  1.2 基本理论

  RET理论的核心是ABC理论。A: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s);B:信念、认知或看法(Believes),是指个体对事件的认知、看法或解释;C:特定情境下的情绪或行为结果(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通常,我们会倾向于认为是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某种情绪体验或行为后果(C)。ABC理论指出,诱发事件(A)只是导致情绪体验(C)的直接或诱发因素。而实质上是由于对诱发性事件(A)所持有的信念、认知或看法(B),才带来了某种情绪体验或行为后果(C)。因此,个体用合理、理性的信念或看法看待某件事物,就会相应采用积极、愉快且富有成效的行为方式,也会出现积极的情绪体验;相反则会产生情绪障碍或情绪困扰[3]。

  RET通常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绝对化要求。是指将自己的主观意愿或要求强加于客观事件上,认为某一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当客观事件的发生与个人主观愿望相背离时,个体就会产生不良的情绪体验。该信念一般与“应该”“必须”等字眼联系在一起。(2)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片面的信念。该理论认为:当从一个人的某一方面,或者是某(几)件事来评价整个人是片面的、不合理的。比如因为考试考差了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一文不值”等等。一旦出现过分概括化的思维方式,当现实与自身愿望相背离时就会出现情绪困扰或心理障碍。(3)糟糕透顶。认为某件事只要一发生就会出现灾难化的、非常可怕的后果,个体就会陷入非常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等。而这种想法的发生往往跟对客观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关联。

  2 个案分析

  2.1 个案资料

  2.1.1 一般资料

  冯某,男,16岁,汉族,高一学生,出生于郊区县城,现就读于某省重点高中。咨询诱因是前两周借给同学一本生物题集答案,对方很多天未归还,冯某向对方讨要,对方说忘记放在哪里了,毫无所谓的状态。来访者很生气,下课趁同学不在座位的时候翻看对方抽屉,也未有果。被同学发现翻看了东西时,同学很生气。来访者也很生气,告知班主任。班主任仅言语宽慰就草草了事,来访者心中不解气,但又不敢告知同学,心理感到委屈,造成困扰。多天困扰后在班主任建议下前来咨询。

  近期精神状态:精神不振,情绪烦躁;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老是被这件事困扰。

  身体状态:晚上失眠,白天精神不振;身体无力。

  学习及人际交往状态:成绩下滑严重,学习兴趣低;没有固定好友,和同学间交流交往少,有个别同学偶尔对其言语攻击,来访者不敢回应。

  2.1.2 成长资料

  来访者出生在省份城市的郊区县城。父亲由于职业特殊只有周末偶尔在家;母亲为全职太太,主要负责来访者的饮食起居和学习成绩。由于父亲常年不在家,母亲的全部精力都在照顾来访者。平时在家,来访者除学习看书外,没做过任何家务劳动。几乎很少有社交活动,也很少结交朋友。

  来访者中考以优异成绩考入省份城市重点高中。进入高中后高手如林,来访者成绩居中等。但也想尽办法,平时全部时间都在学习,在班上也没有朋友。班上有个别同学偶尔言语攻击,来访者不敢回应,怕影响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情绪状态低落,精神压力大。

  2.1.3 来访者主诉症状

  刚进入高中时,学习成绩一直中等。周末在家妈妈一直让我看书,我感觉,以前因为成绩还可以也没有其他什么毛病;现在成绩不好,什么都不好了。也没有什么兴趣爱好。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感觉什么也干不了。我不像班里其他同学,他们有很多特长,很能干。我没有什么兴趣爱好,不会打篮球也不会打羽毛球,什么运动项目也不会,他们都不跟我玩。我知道他们背地里会说我很娘,说话也是小声小气,有时候他们会嘲笑我,但是我从来没有回应过,我觉得跟他们杠上会影响我和同学的关系,他们会讨厌我。算了,就忍了吧。为什么我对他们那么温柔,他们不能这样对我?感觉很压抑,很郁闷。

  2.1.4 观察和他人反映

  (1)咨询师观察。来访者是在多天的情绪困扰之后在班主任老师的建议下来咨询的。通过观察可以看出来:访者衣着整洁干净,精神略感疲惫。整个交谈过程中很少对视咨询师眼睛,说话声音很小,很温柔,开始时大多是被动交流,一问一答。后面主动陈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能够很清楚准确地陈述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从言语中明确表示自己的困扰和担忧。整个叙述过程注意力集中,回答问题积极、准确,内在活动和外部表现一致。

  (2)班主任反映。该同学性格内向,平时言语不多。独来独往,和同学相处交往不太多;班级活动也很少参加。曾与班主任交流,发现他认知不太积极。最近上课总是分心,精神压力大,遂建议他前来咨询。

  2.2 评估与诊断

  2.2.1 鉴别诊断

  根据对冯某一般资料的收集,综合其相关因素,家庭中无精神病史,本人无重大疾病史,冯某本人对症状自知力强,有主动求助行为,根据精神活动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判断[4],可排除冯某有重性精神病。

  根据冯某的症状结合心理测验结果,诊断其为人际交往障碍,其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冯某一直以来与同辈人际交往情况不佳,没有固定好友,因此其反应强度是能够理解的,其不良情绪持续不到一个月,反应内容未泛化,有很好的自知力,也有主动求助的愿望,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

  2.2.2 心理问题诊断及原因分析

  心理问题诊断:人际交往障碍。根据来访者一般资料结合摄入性谈话所获取的信息相结合,可以初步诊断来访者具有人际交往障碍。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生物因素。冯某正处于青春期这一关键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会带来一系列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导致出现情绪两极化、不稳定、敏感性等现象。

  (2)社会因素。没有一两个固定好友,与同学也很少有交流交往;且父亲长期不在家,与母亲的交流也很少,长期缺少社会支持系统。

  (3)心理因素。性格因素方面:来访者从小性格内向,很少与人交往。且内心情感体验敏感,在人际交往中比较被动、害羞。认知因素方面: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不优秀,同学才不跟自己玩;自己对同学很温柔、说话很小声,同学也应该这样对他。而且即使自己没有告知对方不喜欢他们对自己说话的方式,他们也应该知道。

  2.3 制定咨询方案与目标

  2.3.1 与冯某一起协商达成口头或书面协议,初步确定:

  (1)近期目标或具体目标:(1)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观念,比如:因为自己什么都不会,同学才不跟自己玩的过分概括化理论;以及自己对同学说话温柔,即使冯某不告知他们,他们也应该对其温柔的绝对化要求;(2)改善压抑、烦躁的情绪;(3)改善睡眠状态。

  (2)长远目标或最终目标:(1)促进冯某心理健康发展,完善其人格;(2)引导其学会自我心理调控,构建合理的认知模式,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2.3.2 咨询方案

  (1)经过双方协商决定采用合理情绪疗法。

  (2)咨询具体安排:一般一周一次,50分钟每次。具体次数视来访者具体情况而定。

  2.4 咨询过程

  咨询过程一共分为三个阶段:评估诊断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修通纠正和心理领悟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

  2.4.1 评估诊断与咨询关系的建立阶段(第一、二次咨询)

  通过谈话,一方面建立信任和谐的咨访关系,让来访者感受到尊重和被接纳;另一方面通过摄入性对话,收集相关信息。指导其填写SCL90、SAS、SDS等心理测试,根据问卷结果结合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进行合理评估与诊断。

  向来访者具体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和基本原理,使其认识到个体对事件的看法、持有怎样的信念会直接影响其情感体验。其负性的情绪体验是由于思维方式(对事物的认知和看法)和信念的不合理导致的,并帮助其初步分析出。

  诱发事件A:同学借生物题集答案未归还

  不合理信念B:我什么兴趣爱好都没有,什么都干不了(糟糕透顶);因为我什么运动项目都不会,所以他们都不跟我玩(过分概括化);我对他们那么温柔,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对我?(绝对化要求)

  不良情绪C:压抑、郁闷;形成困扰

  来访者:我把生物题集借给他,都过了一周了,我去问他,他说忘记放哪了,还一副毫无所谓的样子。我很生气。下课的时候我趁他不在就去翻他的抽屉,还是没找到。后来他回来发现我动了他东西,很生气,跟我吼“我都说了我忘了,一本书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保存得那么好的,他怎么可以这么毫无所谓。而且他还那么凶吼我。

  咨询师:他吼你之后,你吼回去了吗?

  来访者:没有。我怕我声音太大了其他同学听见,会影响同学关系。

  咨询师:之前有没有发生过这种情况?你都没有反击吗?

  来访者:对。我从来没有反击过,没有回应过。我心里想我对他们说话都很小声很温柔,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对我?

  ……

  来访者:我感觉很郁闷,很压抑。

  咨询师:为什么?

  来访者:我觉得我很不好,成绩也不好,什么都不会,我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所以他们也不跟我玩。

  布置家庭作业:有什么证据证明是因为自己什么都不会同学才不跟我玩?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什么都不会?想想自己能干什么?

  2.4.2 修通纠正和心理领悟阶段(第三、四次咨询)

  通过与来访者进行商讨与辩论,让来访者认识到自己的不良情绪是由于不合理的信念、认知和看法引起的,并帮助他直接与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进行对质和辩论,让他分清合理与不合理信念,并帮助他学会以合理的信念来思考问题。

  来访者:我不像他们,有很多兴趣爱好,很多特长……他们都很优秀,不像我。我什么都不会。比如体育课的时候,他们打篮球,很帅,很多女生都很喜欢。

  咨询师:你确定你什么都不会吗?打羽毛球?乒乓球?

  来访者:乒乓球我只能像小学生打的一样,一个一个球去接的那种。

  咨询师:那个也算啊。只是没有那么熟练,但也不是不会呀。

  来访者:……

  咨询师:他吼你之后,你吼回去了吗?

  来访者:没有。我怕我声音太大了其他同学听见,会影响同学关系。

  咨询师:之前有没有发生过这种情况?你都没有反击吗?

  来访者:对。我从来没有反击过,没有回应过。我心里想我对他们说话都很小声很温柔,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对我?

  咨询师:那你告诉对方了吗?你不喜欢这种方式?

  来访者:没有。我从来没跟他们说过我不喜欢。我估计他们以为我能接受吧,因为每次我都没有反应,也没发过脾气……

  咨询师:那就对咯。你没有告诉人家你的想法,对方怎么会知道呀?

  咨询师:你想想,如果你和父母或者同学都不说话,不交流,你能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吗?

  来访者:我怎么会知道。我又不是他们肚子里的蛔虫。

  咨询师:这就对啦。这也是一个道理嘛,你不告诉别人你不喜欢这种方式,对方怎么会知道呀……

  布置家庭作业:记录自己每天的情绪和行为,思考事物背后的自己所持有的看法和认知,勇于与不合理的信念和认知辩论,逐步建立起合理认知信念。

  2.4.3 结束与巩固阶段(第五次咨询)

  (1)结束咨询:引导来访者认真思考自己的人际交往方式,改变与同学的相处方式,建立新的相处模式:比如积极和同学交流,告知对方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积极主动向优秀同学学习,而不是自暴自弃;等等。

  (2)进一步巩固咨询效果:认识不合理信念与不良情绪的关系,引导来访者进一步摆脱其固有的或常用的不合理信念,使用新的合理的信念或想法来调试自己的心理状态;使来访者能把学到的东西迁移到学习与生活的其他方面,完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5 咨询效果评估

  2.5.1 来访者自我反馈

  “最近状态好多了,感觉轻松了很多。”冯某表示:“有时候会主动找同学说话,下课或者吃饭的时候也会主动跟一两个同学一起,他们没有排挤我,还会跟我开玩笑,但我感觉他们不是恶意的。偶尔有同学讽刺我,我跟他说我不喜欢这种方式,还会吼回去,虽然可能声音还不是特别大,但我能感觉到我用了比平时更大的力量说话。我相信以后还会更好的。”

  2.5.2 班主任反馈

  班主任反映,冯某近期上课注意力较之前专注;与同学交往增多,有时候还能看到与同学讨论学习问题。

  2.5.3 咨询师评估

  经过反馈和回访,发现咨询已经达到预期效果。来访者在咨询结束一周之后发来短信说,当天有个同学向他扔纸团,他当时就大声让对方不要欺负他。他说了之后对方跟他翻了个白眼。事后来访者感觉很轻松、很舒畅。对方也没有计较。

  参考文献

  [1]杨凤池.咨询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51-52.

  [2]段兴华,张星杰,侯再芳.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论及应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100-102.

  [3]钱铭怡,Gerda Methorst.合理情绪疗法:I.理论与方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8,2(3):104-108.

  [4]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心理咨询师[M].第一版.北京:民族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作者单位:成都树德中学光华校区
原文出处:李衡.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善高中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个案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01):166-16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