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是最为复杂的。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发展对于很多人来讲都非常重视。在职场中,人际关系处理的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将来在事业上的建树,不管是对于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还是身经百战的职场工作者,正确掌握人际处理关系,对于你未来的事业和前程都有极其重大的影响。文中是职场人际关系与沟通论文6篇,希望看后对你有所帮助。
职场人际关系与沟通论文第一篇: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师生关系的“非暴力沟通”探析
摘要:师生关系一直是教育界乃至整个世界都比较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在新媒体视角下,高校的师生关系更是受双方身份的特殊性而显得更受关注,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呢?纵观很多案例发现,沟通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保证。本文从新媒体视角下,试图研究“非暴力沟通”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中的作用,为高校师生双方找到更为舒服的沟通方式和更有利的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新媒体; 非暴力沟通; 师生关系;
作者简介: 李旭妍,西安外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教育与新闻传播。;
一、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
高校师生关系是指高校师生为了完成共同的育人目标而建立的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但随着双方学习生活的客观环境不断的变化,这种关系也随之变得微妙而复杂。特别是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师生关系受沟通方式的影响,完全出现了新的局面,一方面沟通渠道多样性带来的沟通顺畅,另一面是缺乏面对面交流带来的双方关系疏远。这两方面都不同程度影响和制约着高校教学、育人目标。
(一)教师的满意度高于学生
高校的师生关系存在于高校育人过程中,从实际过程来看,高校师生的关系总体满意度较高,而在实际的调查中,这种高满意度主要来自于教师,学生的满意度相对较低。这种情况受沟通双方的目的、方法、感受力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新媒体的影响下,由于教师对新媒体的掌握没有学生娴熟,也没有太多时间一直关注利用新媒体,致使教师收集的正面信息多于负面,而学生则不同,他们对新媒体熟练掌握,他们时间自由,加之他们关注各种新媒体,拥有宽广的媒体视野和多样化的媒体应用体验,使他们对师生关系沟通的媒体满意度低于教师。
(二)师生间存在一定程度疏离
新媒体不受地点、时间的影响,可以随时沟通。这种优势在学生教育管理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关系的亲近。伴随新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原来面对面式的交流沟通方式逐步向非接触式的远程沟通转变,这看似方便了师生间的沟通,但实际上双方都无法观察到对方的在沟通过程中的表情、神态、心情等因素,导致沟通信息传递的不全面,无法让沟通双方体会到对方想要表达的感情,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师生间的关系疏离,最终育人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师生沟通不畅
1. 师生“角色”变化尚不到位
师生身份的不同,双发在沟通中的地位不同。受我国尊师重教的传统影响,在沟通过程中,教师往往以“长者尊”、“师者尊”等比较强势的形象出现,学生则多以“受教者”的角色被定位,“老师讲的都是对的”等传统思维的影响长期存在。重教轻学或者说是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的弱视。
2. 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减少变淡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媒体被赋予了更多的新的思想和功能,新媒体在师生沟通中提供了大量的共享的信息,学生因此对老师的在知识方面的崇拜减少,学生更希望老师能用全新的视角看待自己,甚至学生想做自己学习生活中的“掌舵”人,他们更加有自主性,独立性。因此他们与老师的交流更加的事物性,思想性的交流从而减少。加之,学生管理工作越来越细化,老师需要处理的事务日益增多,因此,单独的交流和“面对面”交流变得难上加难,有时会因为时间的关系,学生与老师交流的想法也因不能及时进行而被搁置。大学阶段是学生身心成长的最关键时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人格魅力塑造、广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熏陶对大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师生之间因媒体环境的变化和各自主观认识上的偏差,导致的师生情感的弱化状况,无疑让人担忧。
3.“追求”的差异化使师生关系复杂化
高校教师受职务晋升和职称提升的影响,科研课题与事务性工作的增多,主要精力放在奖助学金、医保上报等具体事务上,学生认为老师对学生不关注、不关心,这显然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失望,对师生关系产生不利影响。更有部分学生不再重视知识的学习、思想觉悟的提升,拿到毕业证即为大学学习的全部。部分师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将班委评选、年度学生评优、党团发展等推先评优活动异化,作为利益交换、关系亲疏的筹码,助长了功利主义、歪风邪气的倾向和错误,使得纯洁的师生关系被玷污,师生关系日趋复杂化。对师生交流沟通的非选择性漠视和不正确义利观的侵蚀,不正确的差异化选择,使师生之间的沟通变得复杂且滑向师德堕落的危险边缘。
二、非暴力沟通简述
“非暴力沟通”提倡沟通双方之间在交流过程中地位的平等和相互间的尊重。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最早提出这个概念,他指出“非暴力沟通”包含四个方面的要素:第一,观察。对身边发生的事情仔细观察,并能准确无误地进行陈述,在此过程中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感情色彩和好恶,秉持中立;第二,感受。沟通双方用真诚的态度,平和、客观的言语、恰当的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适当“示弱”,使沟通双方交流在“被体谅”的氛围下进行;第三,请求。在沟通中表达出自己的诉求。第四,需要。沟通双方能感受到自己的需要被满足,即自己的诉求得到了对方的满足。
沟通是相互间的信息交流,通过彼此间的信息交流表达自己的关切,寻求个人诉求的实现是最终目的。“非暴力沟通”将沟通双方置于相互平等的地位,在尊重彼此需要的前提下探寻双方权益的有效满足,对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三、“非暴力沟通”的师生关系构建
(一)客观公正地看待学生
“非暴力沟通”的前提是摒弃主观臆断的观察。在处理学生相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如果不能对学生进行仔细观察并客观公正的对待,学生认为老师对他不重视、有偏见,这种沟通将是失败或是无效的。师生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善于观察,不能只顾自己的价值观或喜好,任意评价自己所观察到的某种事实。这样会引起学生对老师的失望,从而失去对老师的尊重,直至不信任老师,这样会给双方沟通带来障碍。故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工作中每个细小问题和细小问题涉及到的学生个人利益。
(二)恰当“示弱”,积极引导
在沟通过程中,双方难免有伤心、激动等各种情绪反应。不善于表达自己感情或是冲动易怒的人,往往会做出一些错误的想法及行为,一定程度上会加剧矛盾和冲突。在师生沟通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合理关切学生的心情和感受,必要时要恰当“示弱”,避免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和过激行为的发生,控制学生情绪、有效沟通。例如,学生在考试后,因学习成绩不好,而情绪失常,说了很多影响自己考出好成绩的原因,包括题太难了,监考教师太严等原因,就是想让老师同情一下自己,这时老师如果能说“考的不理想的确使人难过,但是听同学们说你今年以来学习非常努力,老师可是为你感到很高兴的。分数固然重要,只代表过去的学习情况,及时总结学习方法、经验,更能增长你的学识和能力”……诸如此类的鼓励话语,既体现了老师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又清楚地表明了教师对学生此刻感受的理解与关怀,使双方的沟通在和谐、愉悦中进行,真实做到“非暴力沟通”。
(三)清楚、明确地表达需要
表达自己的诉求,得到对方的理解并寻求满足是沟通的目的所在,也是“非暴力沟通”的重要内容。在与学生的相处、沟通中,教师难免受到某些不理智学生言语的中伤、误解。假设有学生直接冲到办公室喊到“老师,你也太偏心了吧”,此时,如果老师不明白学生的真正需要,只是感到自己的权威和尊严受到了挑战,往往容易恼羞成怒,用满带批评的语言回击学生,由此导致双方发生激烈的冲突。学生本意希望老师能给予自己理解和支持,但因为需要的表达不够理性,行为唐突,致使老师误解。如果老师保持清醒,能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际诉求并合理表达关切,师生双方的关注诉求和受尊重诉求都会得到满足,学生就能够更好地配合老师的工作,老师也能收获学生更多的尊重,产生职业荣誉感。
(四)营造“非暴力沟通”的环境
在新媒体环境下,沟通环境与之前复杂了很多,不管是沟通方式还是在沟通内容上,都比之前丰富了很多,这无疑给师生之前的沟通带来新高度。高校师生在沟通中,要认真倾听对方所诉说的内容,双方在听的同时要及时回应对方,如有语言无法表达的方面,大家可以用肢体表达,这样更利于双方沟通的效果,在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中,可以使沟通效果达到最大,并且沟通双方的需求都得到满足感。从而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教育教学中,教与学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无论是在工作层面,还是在人际关系处理层面,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借助新媒体途径,更好地完成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成长这一根本目的,老师和学生都必须在充分掌握和运用新媒体技术的前提下,以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为主要途径,以双方之间的“非暴力沟通”为有效手段,促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和适应,帮助学生成长,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路遥.浅谈“非暴力沟通”在师生关系中的应用[J].市场周刊,2018(05):142-143
[2]董阳.非暴力沟通:一种师生沟通的新视角[J].新课程研究,2010(205):31-33.
[3]官爱兰,蔡燕琦.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师生关系状况的调查分析[J].教师教育论坛,2013,26(01)88-93.
职场人际关系与沟通论文第二篇:电子媒体对高职生沟通与人际关系的影响分析
摘要:新信息科技为人们提供了多样的沟通渠道和方式,电子媒介正在逐步地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男女老少学生群体都能感受到,电子媒介及其构造出来的虚拟环境,正在对人们的生产、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连锁式的变化,学生群体正在处于一种“电子化依赖”状态,这种状态在学生群体沟通与人际关系中呈现出复杂的交往模式,本文以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电子媒体下学生人际交往新的特性以及电子媒体对学生沟通与人际关系造成冲击的具体表象。
关键词:电子媒体; 沟通方式; 人际关系; 高职院校; 大学生;
电子媒体依托网络科技进入迅速发展的时代,电子媒体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群体的生活。针对湖南城建职院学生发放共计500份调查问卷,收回486份,并通过走访、座谈会、网络课堂等形式调查研究学生智能手机使用情况。根据调查结果,100%的学生拥有至少1台智能手机,手机APP使用程度最高的前五项为:微信、抖音、QQ、支付宝、学习通平台。由此可见,在电子媒体下应运而生的新兴的人际交往模式及沟通方式对学生的日常沟通与人际关系产生巨大的冲击。电子媒体的发展极大地迎合了学生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的交往需求,在电子媒介所构造的虚拟世界中,几乎所有人都沉浸其中,学生群体处于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交往状态。
一、电子媒体下沟通与人际关系的特性
(一)电子媒体下沟通与人际交往更具虚拟性。
电子媒体本身作为一种沟通媒介,在人际交往中,学生群体经由这种媒介间接地进行沟通交流,从而维持这种特定的人际关系。在这种状态下,电子媒体使用双方在沟通交流方面处于相对平等地位且更具有话题性,从而使得构建的人际关系更加平等开放。而交往主体身份的虚拟化使得学生群体会更乐意去塑造相对完美的个人形象,并对这种虚拟的形象进行强化、维持。在通过电子媒体实际交往中,学生群体更愿意隐藏自己真实的身份或状态,以一种更为自在的形象参与到网络交往中,大部分参与者只享受这种自由的交往状态,并不会刻意挖掘对方的真实身份,这也就使得学生群体对于以真实身份参与网络交往的人员也保持怀疑的态度,充分体现出电子媒体下人际交往及沟通的虚拟特性。
(二)电子媒体下沟通与人际交往更加便利化。
以往的人际交往中,学生群体的交往圈子仅仅涵盖亲人、同学、朋友等各类跟自己有着实际关联、接触的人群。以往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群体都是通过面对面、电话、短信以及书信的形式来进行沟通交流,借此增加彼此之间的了解,建立更为和谐的人际关系。显然,这些传统的沟通方式在便利化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局限。在电子媒体环境下,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受到显着冲击,一种跨越时空沟通模式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实中,大多数人际交往依靠网络媒介便可以便宜便捷的实现,这种虚拟媒介使得学生群体的互动不需要相互熟悉,更不需要面对面就可以及时轻松的实现。通过电子媒介,人们可以相互同时传递各种沟通信息,使沟通效果更加及时化。这种便捷化的交流方式是电子媒体下沟通与人际交往的重要特征,学生群体沉浸于这种随时随地就可以实现沟通目的的虚拟网络世界中,人际交往超过时间、空间、人本身的限制,实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交往及沟通模式,构建更为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
(三)电子媒体下沟通与人际交往呈现复杂性。
电子媒体下沟通与人际交往的复杂性,主要由于电子媒体本身的虚拟性以及这种交往模式下学生群体本体的缺失导致的。在现实交往中,学生群体受制于各种人情世故的限制,在与人沟通及人际关系方面需要考虑各方面因素,无法自如地表达自我,而在电子媒体下,虚拟网络世界的人际交往及沟通与现实世界重叠的机率微乎其微,这样就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群体在网络世界中人际交往的广度以及沟通交流的深度。在不同的交往环境甚至相同环境中不同的交往类型下,学生群体常常选择扮演不同的角色,以不同的身份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这种角色的多样使得电子媒体下人际关系稳定性降低。在交流中的角色可以以不同性别、不同身份进行交流。例如,女性可以转换成男性参与到网络交流中,体验不同的性别所带来的沟通阅历。这种身份多样的扮演及沟通的多样性使得电子媒体下沟通及人际交往的复杂性加剧。
(四)电子媒体下沟通与人际交往陌生化更甚。
电子媒体下人际交往通过虚拟网络媒介得以实现,现实中的学生群体通过网络媒介可以与不同的陌生人建立起即亲近又疏离的人际关系,这种陌生化的人际交往状态,是由于虚拟世界下学生群体参与交往的不确定性所决定的。电子媒体下参与沟通的人员具有随机性,也就是说今天相聊甚欢的两个人,离开网络媒体就是陌生的存在,而这种仅存于网络中的亲近关系,也充满不稳定性。在电子媒体下学生群体可以和遇见的任何一个人进行沟通交流,但仅和极少数建立长久的人际关系,甚至有的人参与电子媒体交流仅仅是短暂的排解忧愁,不会与任何人产生想要保持沟通的心态。而在电子媒体交往中学生群体往往是借用网名或者昵称参与交流,这种匿名的交往,使得学生群体可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身份束缚,进行完全自在的交往,从某种方面来说,这种交往本身就是带有伪装的,所以,在这种身份的匿名下,构建的人际关系本身就具有陌生化的特性。
二、电子媒体对沟通与人际关系造成冲击的具体表现
(一)电子媒体拓宽了学生人际交往的广度。
受生活环境及学习氛围影响,学生们在校园中的人际交往较为单纯,所建立的人际关系圈子也相对较小,大部分学生的交往对象仅包括教师同学,与校园之外的人进行沟通交流的机会非常有限。而大学作为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道栏杆,要求学生以一种更为成熟的心态面对未来的生活,锻炼自我的社会生存能力,而与人沟通及人际交往能力是学生们步入社会后所必备的能力。传统的交往模式在提高学生自身沟通能力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在电子媒体下,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使得人际交往更加个性化、平等化,学生们在参与这种交流时,少去很多顾虑,可以畅所欲言,展示自我,结识更为广泛的朋友,通过与这些网络中朋友的沟通交流,在无形增加了学生们了解其他知识的机会,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们与人交往的能力,拓宽了人际关系的广度。
(二)电子媒体使得学生的沟通与人际交往更加多样化。
电子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它具有快速传播信息的能力。通过语言文字、动画、图片、影音等形式快速地让人们了解新的信息或者是新鲜事物。目前电子媒体是现代年轻人沟通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渠道。因为年轻人对新鲜事物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对于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执着性。恰好,电子媒体能为其提供一个及时了解实时热点,快速交流沟通的平台。电子媒体通过展示其简单而又快捷的沟通方式,改变了原有传统的沟通形式。人们的交往方式可以通过电子媒体快速的进行交流,而且不再拘束,交友的形式种类的多样使不同对象之间所进行交流内容也有不同。通过平台寻找适合自己交流的对象,也可以进行不差别的畅聊,这都是传统模式下无法进行的。电子媒体通过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批用户进行交流,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使交流的方式更加丰富,人际交往也更加多样性。
(三)电子媒体影响学生在沟通及人际关系中的自我认知。
通过电子媒介,学生的交流方式会变得更加直接,也会更加带有批判性,这种方式往往影响着人们对自我的认知。传统的交流方式由于社会道德及法律等各种因素的束缚,使得人们交流往往很谨慎谦逊。但是电子媒体下的交流往往展现出与现实不一样的情况。在网络的平台下,现实中不敢发声的人可以表现的大胆激进,从而获得现实中得不到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得这些人更加喜欢在网络世界扮演自己的角色,从而逃避或者不面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现实生活的不顺心导致部分人更加依赖网络进行宣泄自己的情感。这一方面会使问题越积越多,使其往往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最终迷失自我。另一方面会使自己在网络中的言论变得恶意而不负责任,而网络信息可以永久保存的特征又使自己名誉风险增加,最终悔之不及。电子媒体虽然优势突出,但是也会使学生群体在使用中容易迷失自我,影响对自我认知的正确判断。
(四)电子媒体导致人际交往中信任危机的出现。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但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电子媒体的各种不良特性,导致学生人际交往容易陷入信任危机。学生在网络世界中交往的对象,往往由于个人生长环境、人生阅历、自我塑造等在价值观方面存在差异性。电子媒体的出现使得不同年龄阶层、不同职业群体实现自在沟通交流,但由于个体差异性的不同,导致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对待不同的事物持有大相径庭的观点,在处理矛盾方面的方式方法不同,往往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大部分学生的自我防范、保护意识加强,从而加剧了电子媒体交往中的不信任感,导致信任危机的出现。而这种网络世界中的信任缺失,往往会映射到现实生活中,对于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消极影响。
三、结语
电子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学生群体的沟通与人际关系,它对学生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在给学生们的沟通交流带来便利,拓宽学生人际关系广度的同时,也带来电子媒体交往与传统交往模式之间的冲突。一方面,电子媒体的多样性、即时性等丰富了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自如的交往氛围使得学生更容易获得心理满足感。另一方面,电子媒体的内容多样化,使得大学生容易对网络虚拟世界产生依赖性,而忽略实际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关系,降低学生参与现实人际交往的能力,也容易使得学生产生自我认知怀疑及信任危机。
参考文献
[1]高翔.基于社会化媒体的用户参与重购意向影响因素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9,5:62~65
[2]唐青才,许静婷.教科书国际对话百年:历史考察与运演逻辑[J].当代教育科学,2019,6:36~41
[3]强海峰,张超.新媒介环境下传媒教育的功能解读与理论建构———评《传媒教育学·普通素养篇》[J].新闻爱好者,2019,2
[4]许高慧,钟艺璇.新媒体传播中隐私披露的三重情境[J].青年记者,2018,18:27~28
[5]舒华.“新媒体孩子”引家长深思[J].青春期健康,2019,21:8~11
[6] 吴歧范.论自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J].商情,2019,35:241
[7]宋占新.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5
[8]周金声,王丽坤.加强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刻不容缓———大学生沟通能力现状调查研究与分析[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3
[9]宁永球.大学生人际关系沟通问题与对策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
[10]刘雪峰.美国高校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及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