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管理学学科背景与理论构建(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原来是喵
发布于:2016-12-09 共6660字
(一)企业管理理论的重构
首先,探究现有企业管理理论,可以发现其存在着不足。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现象所隐含的创意管理问题的回答,必然要回到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体系,企业管理活动源远流长,从管理实践到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到当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变化。我们注意到,现有的企业管理理论是以工业时代为背景,以技术创新为取向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特点是效率和系统。成本导向的效率恰恰导致手工、民间艺术等生存空间的消失,而讲究集成的系统则抹杀了文化的个性,大批量生产的同质化产品无法体现出创意产品的灵魂性和新奇性。
其次,当今时代有着对新当代管理理论的需求。前述可见,后工业时代正发生着许多重要变革,如从社会的变革到企业的变革、人的变革等,在变革中企业管理的实践和理论面临重构,新当代管理理论有待创造性地建立。
最后,创意管理学的需求。文化经济学家Throsby 指出,资本的概念延伸到艺术和文化领域,出现了新的资本---文化资本。文化资本是一种体现、储存并可以提供文化价值的资产,这种资产通过创意与其他投入要素结合后,将有助于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源于文化并通过创意而形成的文化资本,正在从区域和产业层面形成经济增长新的驱动力。而随着文化资本成为经济增长新的驱动力,新当代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创意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创意产业理论的缺失
在西方,有关创意的研究主要是在产业管理层面,以英国为代表,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创意产业管理研究和教学体系。他们的研究主要立足于人文学科或文化传媒学科,具有跨学科的视角。而立足工商管理学科有关创意产品开发、生产、推广与价值测量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很少。由此可见,从微观管理角度进行系统研究和深入分析的创意管理,尚在发展中。
国内学者对创意的研究也集中在产业层面,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着名经济学家厉无畏教授所着的《创意产业导论》(2006 年),杨永忠教授主编的《创意产业经济学》(2009 年),金元浦教授编着的《文化创意产业概论》(2010年),魏鹏举教授编着的《文化创意产业导论》(2010 年),高长春教授主编的《时尚与创意经济系列》丛书 (2011 年),等等。从微观管理角度进行的创意管理研究才刚刚起步。
(三)创意管理学的探索
最近五年来,四川大学商学院在创意管理学的新兴学科发展上积极探索。在学科建设上,于2014 年在国内工商管理学科首次设立文化创意管理博士招生点,已招收国内外博士 (博士后) 13人。目前研究集中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文化创意产品运营、文化创意产品营销、文化创意产品价值评估和文化企业家行为等五大领域。在专着出版上,2014 年出版了《中国创意管理前沿研究系列》丛书,该丛书是国内最早从微观管理视角系统研究文化创意的前沿性书籍。丛书的陆续出版,将不断深化中国创意管理相关问题的前沿性研究。在学术推广上,自 2014 年以来,开办系列讲坛、沙龙、夜话,如全球文化企业家讲坛、中欧创意管理学学者沙龙和创意成都夜话,面向企业家、学者和创意阶层,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在 2016 年,主编《创意管理评论》,该刊物积极寻求与国外进行合作,即将于 2016 年 9 月正式出版。2012 年以来,在四川大学新设、完善教学体系,从本科生的创意与创新、研究生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到博士生的中国创意管理理论与实践,形成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的创意管理教学体系。
五、研究展望
(一)有待研究的一些问题
创意管理学有待研究的问题,包括产品开发研究、产品生产研究、消费问题研究、定价问题研究、渠道问题研究等。接下来,笔者将对这些研究一一进行简要介绍。
产品开发研究。创意产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新奇性。创意产品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适应新奇观念的市场,因此,新奇是创意产品的重要标志,是创意产品产生经济效益的引擎。如何在产品开发中体现新奇性,是研究者需要进行探讨的问题,但是新奇性并不是研究者唯一要关注的问题。如果新奇性不能与市场有机结合,那么新奇性就没有商业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所以,如何实现新奇性和商业性的结合,是进行产品开发研究的关键。
产品生产研究。合作创作是创意产品生产的独特特征之一。创意产品是文化和经济的合作演化,因此,单纯的文化创作或纯粹的经济行为,都不能完整表达创意产品的实质,或导致文化缺乏经济活力,或导致经济失去文化依托。基于此,创意产品的生产过程相比于一般产品的生产过程,更强调文化从业人与生产经营者的合作创造。消费问题研究。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体现了消费者的文化身份特征。
消费者对创意产品的新奇进行消费,从其消费偏好而言,反映出消费者的文化品位,从而本质上体现出消费者对自身潜在的文化身份的一种认同和追求。这种身份的认同和追求,不同于一般意义的高档产品消费。在高档产品消费中,尽管消费者也体现出一种身份,但主要是基于经济身份,具有炫耀性。而文化身份,是消费者对自身精神活动的一种追求,具有较强的隐秘性。这一对文化身份的消费,是一种比炫耀性消费层次更高的消费,是在工业文明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文明。
定价问题研究。文化创意产品的定价体现出社会网络特征。由于创意产品的新奇性,使得创意产品对消费者而言,具有更大的信息不对称性,其定价表现出更大的不确定性。但同时,文化创意的社会特质,使得创意产品的价格确定可以借助更加显着的社会网络实现。即是说,面对不确定的创意产品,消费者的选择不仅仅取决于传统的市场价格,更取决于复杂的社会系统中其他个体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渠道问题研究。文化创意产品在渠道上体现出空间的体验特征。产品的新奇特征,要求通过一定的体验完成;消费者的身份特征,也要依赖于个体行为与其他个体行为的相互体验实现。因此,创意产品的市场空间,不仅仅是一般产品市场的简单买卖空间,更应是适应创意产品的新奇特征、满足个体消费者互动需求的体验性空间。通过体验性空间,可以更好地实现消费者与产品、消费者与生产者、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互动和相互认同,促进创意产品市场的发展和繁荣。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