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这一代是在中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的这一特殊时期成长起来的,在这种背景下成长的"9O后"大学生,他们的思想行为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如何教育和引导"90后"大学生更好地成长,将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此,我们借鉴管理心理学的激励理论,探索其在"90后"大学生管理中的运用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一、激励理论概述
1.激励理论的基本原理.激励,即激发鼓励,也就是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教育工作者应当运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努力去完成学习任务.有效的激励会点燃员工的激情,促使他们的学习动机更加强烈,使他们产生超越自我和他人的欲望,并将潜在的巨大的内驱力释放出来,为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目标奉献自己的热情.激励的普遍方式是:需要--动机--行为--目的.激励的起点是满足员工的需要,而需要是行为的基础,行为又是指向一定目标的.对学生这一教学的主体来说,学生的这些需要与动机归纳为精神性需要和物质性需要,两种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要努力将二者紧密结合.作为学生来说,精神性激励是重要的,但也不能忽视物质性激励的作用.他们的动机通常表现为外在性需要,即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关心、尊重、友谊、信任等从而满足其社会性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内在性需要,在单纯的学习活动过程中,不仅是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了学习中的各种挑战而得到满足,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付出,在学习工作中取得的积极成果会使学生得到极大的超越感和自豪感.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学生的成长环境和价值观各有不同,激励的方式方法也应当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并且只有满足最迫切需要的措施,其效价才高,激励强度才越大.
2.激励理论的分类
2.1内容激励理论.需要是激励的起点和基础,是动力体系中核心的部分.内容型激励理论重点是研究激发动机因素--人的需要的内容、结构、特征及其动力作用等的理论.主要是指通过分析人的内在需求和动机是如何影响实际行动的,因满足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对学生进行激励的时候必须注重多种激励方式的综合运用,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结合起来,物质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但其发挥作用的时间往往不能持久,特别是在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后,教育者更要注重精神激励的重要作用,在更为开阔的思维中发展自我,帮助学生创造出更适合自身发展的新的心智模式.
2.2行为改造理论.主要是研究如何激励人的生产、工作积极性问题.从人的行为与客观环境刺激的相互关系中,去寻求改造人的行为的方法.强化手段会有对人们行为的理解和引导.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人时,行为会重复出现;反之,行为则会削弱或消退.这种理论主要有强化理论和归因理论.
2.3过程激励理论.过程激励理论包括弗洛姆的期望理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它注重研究如何让由需要引起动机,由动机引起行为,并由行为导向目标的理论.弗洛姆的期望理论强调:激励力的大小取决于绩效价值期望值,这说明同一项激励手段由于每个人的需要存在差异导致在不同的人身上激发出的工作动力也存在着,辅导员在制定激励措施时,应因地制宜地使学生对某一行动成果的效价和期望值均处于较高水平时才调动全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90后大学生的特征
1.突出的个性和自我意识.当今社会开放氛围的熏陶,使得"90后"强烈地希望彰显个性和表达自我,虽然他们对父母经济上"依赖",但他们在思想上则寻求自我意识的独立,他们善于讨论,思想奔放不受拘束,喜欢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在课堂上,他们表现出与高中阶段"填鸭式"、"被动式"不同的学习方式,敢于发现问题并大胆对权威提出质疑,坚持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别人分享.生活上,追求个性,崇尚自由,重视个人价值观的发扬.同时随着自身"成人意识"的苏醒,他们还学会了自我权益的维护,懂的用法律作为武器来实现自我权益的保障.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管理再采用传统的保姆式、放牧式或掌控式的模式不仅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甚至有可能引发群体式的叛逆,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2.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90"后一代是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重大转折时期而成长的一代.他们的父母为其创造出了巨大的财富,物质上给予了满足,在他们的成长时期,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造就了娇生惯养.他们这代习惯了索取,接受和快速成功.在这种背景下,"90后"的主流价值观发生了重心转移,集体主义、奉献主义、艰苦奋斗思想逐渐被边缘化和模糊话,主流价值观被一些新兴的价值观所代替.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文化."哈韩"、"哈日"一族成为"90后"大学生的流行趋势.一些"平面人"、"时装人"、"新理性主义"等非主流价值观大量涌现.部分"90后"大学生"拜金主义"色彩明显,个人价值观一律"向钱看齐",重攀比,贪享乐,片面追求个人回报.
3.人家交流的网络化.由于社会开放带来的信息通达和网络交往的社会性,"9O后"大学生往往能更早地了解、感知社会生活的各种样态、规则和 "潜规则"."QQ控"、"微博控"等网络迷恋群体大量涌现,加上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存发展压力逐渐增大,催生了他们对人际关系交流的淡漠,习惯一个人的独处和对他人评价的冷漠化,同时也使他们更早的规划个人的发展意识和生涯规划设计.因为视野的开阔性和接受新信息的便捷性,相比"80后"大学生,"90后"大学生更加自信,开放,也更加追求民主,要求得到相互尊重和自我实现.
三、90后大学生管理的方法与路径
1."需求层次理论"对"90后"大学生管理的启示."生理需要层次"的满足对"90后"大学生管理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这种需求层次虽然位于金字塔底部,但是它是一切需要之中最优秀的.虽然"90后"大学生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满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独立和摆脱对父母依赖的意识就愈发的强烈,很多大学生渴望自己自食其力.因此高校在建立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辅导员的同时,还需要开设类似专门针对新生的选修实践课,帮助这些"独生子女"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同时还应设立大学生勤工助学岗位给大学生提供兼职的机会,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手来满足维持个体生存的物质性需要.对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学校还应提供助学金、奖学金等资助方式来缓解他们的后顾之忧.
其次,要满足大学生社交和自我实现的需要."90后"大学生虽然沉溺于虚拟网络,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排斥现实生活中与人的交流.他们希望得到友情和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得别人的爱.只是在他们任性和叛逆的别后隐藏着深深的孤独和恐惧,他们不知道怎么和别人相处,因此辅导员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社团活动,在实际的交流中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同时也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
2."公平理论"对"90后"大学生管理的启示."90后"懂得维护自己的权益,敢于在权威面前发表自己的观点,彰显个性.在日常管理中,辅导员必须注意"公平"杠杆进行激励.否则极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给管理上造成一定的难度.公平理论主要讨论公平性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公平理论提出的基本观点是客观存在的,但公平本身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它与个人所持的公平标准有关,有的学生认为助学金应改为奖学金才合理,有人认为应平均分配才公平.所以公平理论告诉我们在激励过程中应注意对被激励者公平心理的引导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公平观.同时辅导员应做到一视同仁,不存任何歧视和偏见地对待每一位同学.
参考文献:
[1] 李帆.谈谈管理心理学在高校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科教创新,2013(3).
[2] 李鑫.激励理论在"90后"大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