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管理心理学论文

比较直觉与无意识思维的决策质量的差异

来源:学术堂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14-06-17 共7278字
论文摘要

  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决策。人们是如何决策及如何做出高质量的决策一直以来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双加工系统模型(Dual-processmodels)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涉及两个性质不同的加工系统:深思熟虑系统与直觉系统。前者依靠意识思考,串行加工且加工速度慢,占用较多心理资源,主要基于规则,受理性思考影响,其加工过程和结果都可以被意识到。而后者依赖于自动化过程,平行、整体加工且加工速度较快,很少占用或不占用心理资源,易受情感和经验影响,个体往往无法意识到其加工过程。
  
  决策是一种认知活动,并且一直被认为是理性思考的产物。因此,决策者需要认真考虑选项的各个方面,有意识地评估风险与价值,并通过计算每个选项的期望(或加权)效用来作出选择。这一决策过程常被称为规范性决策范式。决策领域的早先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因直觉(intuition)的缺点而导致的各种决策偏差上,如参照效应(referenceeffects)、损失规避(lossaversion)、不变性悖论(violationsofinvariance)及各种启发式(heuristic)。
  
  但近期的研究提示我们需要重新看待这一观点。首先,神经心理学(neuropsychology)中的决策和社会认知领域研究证实了情感或躯体加工过程(affectiveorsomaticprocess)的存在。
  
  研究者认为,情感或躯体加工过程在某些条件下对价值整合和直觉判断起实质性作用,而非偏差。
  
  例如,情感为信息加工提供了一种通行证(commoncurrency),这对价值整合起到关键作用;而直觉作为一种对无意识过程的主观体验,具有快速、合乎逻辑、不被意识所觉察的特点,其基于整体加工,依赖于所呈现的问题空间,能准确提取概率信息并加以整合。
  
  其次,有研究表明,深思熟虑(外显地分析线索)会对态度评估产生消极影响,而分心——一种可能降低这一消极影响的过程——并不总是对评估产生不利影响。
  
  近年来,与直觉相关的过程可以促进决策质量的假设得到荷兰心理学家Dijksterhuis等人一系列研究的支持。他们认为,对于复杂决策问题,在信息的初始(意识)编码后将问题搁放一边(分心,即脱离意识的监控)可以提高决策质量。
  
  在一系列研究中,Dijksterhuis等人将被试随机分配到两个实验组中:意识思维组(consciouscondition)与无意识思维组(unconsciouscondition)。有时还会设置一个基线水平组,称为立即组(immediatecondition)。意识思维组在看完所有(3或4个)选项(如,公寓或室友)的属性信息(如,租金低廉或热情大方)后对这些选项进行固定时间(3或4分钟)的思考,之后选择一个选项并对所有选项进行态度(喜好程度)评分;无意识思维组在看完信息后进行同一固定时间(3或4分钟)的分心任务(如,字谜任务),之后做出选择并评分;立即组则是在看完信息后立即做出选择并评分。尽管各实验的任务不尽相同,但每个任务都是复杂的,都需处理大量的信息(36或48条属性信息)。每个任务中,有一个最优选项(其2/3的属性是积极的,其余是消极的)和一个最差选项(其1/3的属性是积极的,其余是消极的),此外还包括一个或两个填充选项,其积极属性跟消极属性数相等。不同于传统理论,Dijksterhuis等人的研究表明,无意识思维的决策质量显著优于意识思维或立即决策。
  
  这一现象被称为无意识思维效应(UnconsciousThoughtEffect,UTE)。此后,Dijksterhuis和Nordgren提出无意识思维理论(UnconsciousThoughtTheory,UTT),用以解释无意识思维应用在复杂决策问题上的优势。
  
  UTT指出,出现无意识思维效应的原因是处于分心阶段的个体仍在无意识地加工信息,并且这种加工过程在某些条件下,比意识思维更为有效。
  
  首先,复杂任务往往需要处理大量信息,这就需要占用大量的认知容量。意识思维的容量有限,而无意识思维较意识思维具有更大的容量(容量原则)。因此,意识思维只能考虑到可利用信息的一个子集(即那些突显却并不一定关键的信息),而无意识思维可以关注更广的范围,对目标作出更全面、更真实的评价。
  
  其次,无意识思维能把握事物各属性的自然权重并作出最优决策,而意识思维则破坏这种自然权重,影响决策质量(权重原则)。
  
  第三,意识思维过程受到头脑内部图式和对结果的预期的影响,自上而下加工,而无意识思维能将信息逐一整合并依据整体做出判断,是自下而上加工的过程,因此所做的决策也更加全面,更加贴近真实情况。
  
  第四,由于意识思维能遵循严格的规则,其结果也更精确,而无意识思维并不能遵循规则,只能给出一个估计的结果。因此,在处理复杂问题时会出现无意识思维效应,而在一些简单的,或需要遵循一定规则的任务上,意识思维反而优于无意识思维,不存在无意识思维效应。
  
  UTT较好的解释了无意识思维效应,同时给现实决策带来了一条新的思路,即当面临复杂决策问题时,我们不仅可以依靠直觉做出高质量的决策,也可以通过把问题搁置一边后再决策的方式(无意识思维)实现决策目的。
  
  然而,“三思而后行”古训的盛行使得决策者无法从根本上相信决策会从凭感觉或不用思考的方法中受益。此外,更关键的是,在处理一个具体的复杂问题时,面对两种不太相同但均能产生高质量决策的方法,我们更应该是相信自己的直觉,还是应该将问题交给无意识思维来处理。
  
  Dijksterhuis和Nordgren曾指出,直觉是无意识思维的结果。他们推测,判断直觉的好坏或根据直觉所做的决策的好坏取决于直觉是否获得了大量的无意识思维(在分心过程中获得)。
  
  如果一个直觉结果在出现之前并没有相应的分心时间,那么这一结果往往会导致较差的决策质量。
  
  因此,根据Dijksterhuis等人的观点,分心直觉(即无意识思维)的决策质量要优于立即直觉(指双加工系统理论的直觉)。本文拟对上述两个问题,在检验直觉可以促进决策质量假设及无意识思维效应的基础上,比较直觉与无意识思维的决策质量的差异。
  
  一、多特征决策问题上的决策质量差异
  
  鉴于以往的研究结果,我们对经典的无意识思维范式做出了如下修改:
  
  第一,有研究对无意识思维范式的主观决策标准提出质疑。
  
  为了对决策质量进行一个更加客观的测量,我们在被试做出选择并对每个选项进行评估完毕后,要求其对选项信息的重要性(权重)进行评分(1-7分)。之后,我们根据信息的效价(消极或积极),计算出每个选项的总体得分。这样就可以确保某一选项对于该被试来说是最好的,而另一个选项是最差的。
  
  其次,与Dijksterhuis等人对室友信息的随机呈现不同,我们采用整体呈现,这样做更有利于无意识思维效应的出现。
  
  再次,与以往的7点或9点评分的操作不同,在本研究中,被试通过在答题纸上的四条水平线(每一条对应一个选项)上做标记来对选项进行态度评分。有研究显示,对于个体的无意识过程,这种反应模式比数字信息的评估更加灵敏,而对于意识过程,二者无异。
  
  最后,为了适应汉字文化,我们采用杨牧贞,陈沐新,许得亿等人的中文字词重组任务做为分心任务,而不是国外常用的字谜任务。此外,考虑到有研究并未重复出无意识思维效应,我们增设了意识思维组,以重复检验无意识思维效应。
  
  (一)方法
  
  1.被试
  
  87名在校生(其中55名女性)参与了实验,实验中被随机分配到无意识思维组(N=27)、直觉组(N=28)以及意识思维组(N=32)。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完成实验后均获取适量报酬。
  
  2.实验材料
  
  采用自编的室友选择任务,该任务包括四名室友(分别命名为A、B、C、D),每名室友包括12条属性信息,共48条信息,比如室友A卫生习惯好、室友B学习成绩差等。与Dijksterhuis等人的任务不同,本任务除室友属性信息更贴近中国大学生外,还增加了一名室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加任务难度,利于无意识思维效应的出现。
  
  3.实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思维条件:无意识思维组、意识思维组、立即决策组)被试间实验设计,因变量为最优选择人数(比例)、区分度(最优室友的态度评分减去最差室友的态度评分)。
  
  4.实验程序
  
  整个实验程序用E-prime编制,通过电脑屏幕呈现。被试以阅读指导语来开始实验。指导语中详细介绍了被试的任务是根据屏幕上呈现的描述A/B/C/D四个室友的信息选择一名作为同住室友,并评估对每名室友的态度得分(喜好程度,1-10分)。被试被随机分配到无意识思维组、直觉组以及意识思维组。无意识思维组在看完所有信息后,先完成4分钟的中文字词重组任务,后根据印象选择一名室友并评估所有室友。
  
  我们告知该组被试:“研究表明,在认真看完一个问题后,先将该问题放一放而去从事另一个任务有助于提高选择的质量。因此请在阅读完四位室友信息后认真完成另一个任务。”直觉组在看完所有信息后,立即凭感觉选择一名室友并评估所有室友。
  
  ①我们告知该组被试:“研究表明,凭直觉能帮你做出最好的选择,过多思考反而降低选择质量。因此请在阅读完四位室友信息后凭第一感觉做出选择。”
  
  意识思维组在看完所有信息之后,对这些信息进行4分钟的思考,此时电脑屏幕上只呈现每位室友的名称,其他信息不呈现。思考完毕后选择一名室友并评估所有室友。我们告知该组被试:深思熟虑能做出最好的选择。因此请在阅读完四位室友信息后对信息进行认真思考,之后再做选择。
  
  进入正式实验后,屏幕上呈现一名室友的全部12条属性信息,呈现时间为12秒。为了让被试有时间来对每名室友的信息进行正确编码,室友信息呈现之间以2秒的空屏为间隔。4名室友的呈现顺序以及每名室友的12条信息排列均为随机。信息呈现完毕后,被试根据要求进行操作,最后选择一名室友并通过在答题纸上的四条水平线上做标记来评估每名室友。
  
  (二)实验结果
  
  1.选择
  
  将三组被试最优选择人数进行卡方分析。结果显示,三组间存在一个显著差异,χ2(2,87)=7.59,p<.05。
  
  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无意识思维组(63.0%)最优选择人数显著多于意识思维组(31.3%),χ2(1,59)=5.93,p<.05;直觉组(60.7%)也显著多于意识思维组,χ2(1,60)=5.24,p<.05;而无意识思维组与直觉组间差异不显著,χ2(1,55)=.03,p>.05,如表1。

论文摘要
  
  2.区分度
  
  将被试对最优室友的态度评分减去对最差室友的态度评分,得到每组被试的区分度,将这些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三组间存在显著差异,F(2,84)=3.34,p<.05。事后检验结果显示,直觉组区分度(3.19)显著高于意识思维组(1.55),p<.05;无意识思维组区分度(2.92)也高于意识思维组,p<.05;而直觉组与无意识思维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5,如表2。

论文摘要  
  (三)小结
  
  实验一结果表明,无意识思维在多特征决策问题上的决策质量显著优于意识思维,这复制了无意识思维效应。同时我们也发现,直觉的决策质量显著优于意识思维,这也支持了直觉系统假设。关键我们并没有发现无意识思维与直觉在此类决策问题上存在的决策质量差异。实验二拟在另一种常见的决策问题——风险决策问题上检验以上观点。
  
  二、风险决策问题上的决策质量差异
  
  (一)方法
  
  1.被试
  
  70名在校生(其中48名女性)参与了实验,实验中被随机分配到无意识思维组(N=25)、直觉组(N=25)以及意识思维组(N=20)。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完成实验后均获取适量报酬。
  
  2.实验材料
  
  采用Ashby,Gl?ckner和Dickert的风险决策任务。
  
  该任务包括12个风险决策选项,每个选项具有4条信息(获益值及其概率),共48条信息,举例如表3。每个选项均具有一个期望值(即获益值与其概率乘积之和)。12个选项中,有1个最高期望值选项,1个最低期望值选项,4个高期望值选项(即期望值大小排序前4个选项),4个低期望值选项,4个填充选项。
  
  结果见表3。

论文摘要  
  3.实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思维条件:无意识思维组、意识思维组、立即决策组)被试间实验设计,因变量为最优选择人数(比例)、区分度(最优选项的态度评分减去最差选项的态度评分)。
  
  4.实验程序
  
  同实验一
  
  (二)结果
  
  1.选择
  
  将三组被试对四个高期望值选项的选择人数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被试总体上是有能力选择出一个好选项的,三组(直觉、无意识思维、意识思维)的选择比例分别为64.0%、72.0%、75.0%,这些比例均显著高于随机水平(ps<.01)。对三组的选择人数进行卡方分析。结果显示,三组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χ2(2,70)=.71,p>.05。只考虑对最优选项(最高期望值选项)的选择。结果表明,被试基本上不能选择出此项,三组(直觉、无意识思维、意识思维)的选择比例分别为20.0%、24.0%、15.0%,这些比例均与随机水平无异(ps>.05)。卡方分析结果显示,三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χ2(2,70)=.56,p>.05,如表4。

论文摘要  
  2.区分度
  
  将被试对最优选项的态度评分减去对最差选项的态度评分,得到每组被试的区分度。将这些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三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F(2,67)=.18,p>.05,如表5。

论文摘要  
  (三)小结
  
  实验二得到以下结果:(1)无意识思维在风险决策问题上的决策质量并未优于意识思维,即不存在无意识思维效应,这一结果支持了UTT的规则原则;(2)直觉的决策质量也未优于意识思维,这一结果不支持直觉系统假设。综合以上两点,我们认为,与直觉相关的无意识过程(包括无意识思维与直觉)并不能进行精确的计算,只能给出大概的结果(只能选择出高期望值选项而不能选择最高期望值选项);(3)无意识思维与直觉在风险决策问题上也并不存在差异。
  
  三、讨论
  
  (一)无意识思维效应的重复检验
  
  无意识思维理论自被提出之日起,就饱受争议。这些争议主要集中在概念与结果的重复上。
  
  首先,概念上的争论涉及对决策质量的客观测量。比如,Gonzalez-Vallejo等人提出质疑:具有66%的积极属性的选项是否必然优于只具有33%积极属性的选项?
  
  因此,研究应确保最优选项的定义与被试的主观偏好(被试对不同属性的重要性排序)有关,而不仅仅是与积极属性数量有关。
  
  其次,对结果的重复检验上的争议。是无意识决策确实好,还是因为实验范式使得意识对记忆的检索不充分而导致了意识决策变差?有研究者认为,无意识思维效应是人为地将意识思维组被试处于一个低生态效度、与现实决策低相关的情景的结果。
  
  此外,许多采用非常类似的方法与材料的研究所得到的结果不一。有的重复检验失败,而有的成功,且在将无意识思维效应推广到其他领域时也能得到预期结果。
  
  实际上,无意识思维效应的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实验条件(如指导语)、个体差异、个体对无意识思维理论的知识、个体对决策任务的知识经验等。无意识思维的元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决策任务越难,信息呈现时间越短,以选项为单位组块呈现而非随机呈现,信息中包含图像信息,使用字谜任务作为分心任务时,无意识思维效应就越明显。
  
  本研究对经典的无意识思维范式做出了修改。实验一成功地复制了无意识思维效应。但值得注意的是,实验二用含概率信息的风险决策问题并没有成功复制。不同的材料导致了迥异的结果,这说明材料的性质对无意识思维效应具有重要影响。权重原则认为,无意识思维能把握事物的自然权重。这里的“自然权重”看起来十分关键。Gigerenzer和Hoffrage指出,从进化论角度来说,人类祖先在其进化环境中所遇到的信息形式是自然频数(naturalfrequencies)格式,而不是近代才出现的概率或百分数形式。
  
  风险决策任务涉及期望价值、概率等概念,这些概念在17世纪才被提出,并不适合大脑结构的,亦即风险决策问题的信息格式与人类的自然认知算法规则不一致。
  
  因此,我们认为,无意识思维不能进行精确计算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其不能对概率等权重信息进行精确的表征,而并非规则原则所认为的不能遵循严格的规则(无意识思维与直觉能选出高期望值选项就说明能遵循规则)。
  
  (二)直觉系统假设的检验
  
  直觉系统假设认为,直觉能准确提取概率信息并加以整合,从而产生高质量的决策。
  
  Gl?ckner和Betsch指出,以加权求和的方式(即WADD策略),自动化、快速地进行信息整合的过程主要是由双加工系统中的直觉系统所执行,而对于那些需要赋予意识努力的过程,如字典编撰规则(LEX)等简捷启发式,则是由深思熟虑系统所执行。
  
  直觉作为一种无意识过程,具有快速、合乎逻辑的特点,依赖于所呈现的问题空间,能准确提取概率信息,在某些条件下对价值整合和直觉判断起到实质性作用,而非偏差。
  
  本研究部分支持直觉系统假设。对于多特征决策问题,直觉的决策质量确实显著优于深思熟虑(意识思维),而在风险决策问题上不存在优势。我们认为,当决策问题涉及如性格品质或事物特性等信息时,线索是很难以抽象术语表达的,而很容易以直觉的形式获得,此时直觉对价值整合的优势就会显现出来。但对于风险决策这类涉及概率概念的决策问题,直觉与无意识思维一样,并不能对结果进行精确表征,只能给出一种大概的结果。
  
  (三)无意识思维与直觉的差异
  
  均作为无意识的思维过程,无意识思维与直觉存在很多相似。首先二者均为无意识过程,其加工过程不(或很少)为意识所察觉;其次,相对于意识思维,二者都具有较大的容量,不占用或很少占用心理资源;最后,二者均依赖于整体加工,能整合价值信息,作出整体判断。本研究通过开展两个实验考察了无意识思维与直觉间的差异。两个实验结果都表明,无意识思维与直觉在决策质量上并无显著差异,这一结果并不支持Dijksterhuis和Nordgren的预测。鉴于迥异的认知过程可能会导致完全相同的决策结果或决策偏好,未来的研究还需从更多的角度,如决策过程,探讨二者的差异。
  
  四、结论
  
  本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无意识思维与直觉在决策质量不存在差异。另外,在多特征决策问题上,无意识思维与直觉的决策质量并无显著差异,且均显著优于意识思维;在风险决策问题上,无意识思维与直觉亦无差异,且均未优于意识思维。
  
  这一结果表明:(1)复杂决策任务中,无意识思维与直觉存在边界条件,即二者并不适用于风险决策问题;(2)在面对复杂多特征决策问题时,传统的三思而后行已不再适用,决策者应更多的依靠直觉或无意识思维来做出高质量决策。
  
  注释①本文中采用的指导语诱发法是诱发直觉思维模式最常见的方法。
  
  相对于其他方法,此法具有直接、受干扰少的特点。此外需要说明的是,直觉模式尽管与立即决策一样,都要求被试快速做出选择,但二者的潜在过程不同:直觉模式是一种无意识过程,其依靠内隐整合价值来决策;而立即决策的思维模式刚好落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因此采用的是一种直觉与意识思考的混合策略,即个体既可能依靠内隐整合价值,也可采用诸如字典编撰策略(基于最重要属性)进行决策。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