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国际总承包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
【第一章】国际项目总承包工程质量控制分析引言
【第二章】我国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现状
【第三章】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几种模式
【第四章】国际项目工程质量控制的特点
【第五章】国际项目工程质量影响因素的控制
【第六章】国际项目通常采用的质量管理模式
【7.1 7.2 7.3】国际项目质量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
【7.4 7.5】主要分项工程质量控制要点
【结论/参考文献】国际总承包工程质量控制问题探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1 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在过去的社会发展不同时期,有些施工单位在其企业管理体系中忽略了施工质量的控制,质量为上的经营理念没有得到重视。业务量的持续增长和工程项目的不断承接,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就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比如缺乏质量意识;没有完善的质保体系,管理机制不能适应发展的脚步,高素质管理人员匮乏,施工过程缺乏图纸和操作规程的执行力,质量验收不符合检查流程等;无法全面掌握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质量控制细节在施工过程中模糊不清;对建材质量不能严格把控。以上诸多问题的出现,极大影响了施工进度和企业活力,更有甚者会对整体项目的运行带来负面因素,企业形象因此而受损。综上所述,之所以会出现低水平的工程质量,并不是项目运作流程所导致,而是因为质量控制没有在施工阶段得到很好的执行,因此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根据施工质量控制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成果,参考项目运行的具体表现,对出现于质量控制过程中的问题给出了解决的理论依据和方向,这也是本文选题的最终目的。
工程项目制度进行创新。创新工程项目制度是为了促进其更好发展,由此形成的动力机制则可以推进整体项目的创新和发展。之所以这样评价制度创新,是因为工程项目的创新发展等于是复制了整个产权制度,在产权制度的搬迁过程中只有依靠全新的制度才能提高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率。因此,只有提前完成了管理体系的创新,才能确保工程项目的创新发展得以实现。另外,如果没有健全的制度作为保障,工程项目的创新和发展就难以实现经济一体化,只有不断提高当前的工程项目制度创新水平,才能促进项目的创新和发展。同时,制度创新的加快对工程项目的其他链接和方面的创新也会做出重大贡献,并且可以提供充沛的动力支持和完善的保障机制。
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使得生产变得更加复杂,而劳动分工也日趋细致,这就直接增加了工程项目的组织规模,由此造成了运行过程中成本的不断增长、操作灵敏度却逐渐下降,同时也制约了基层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加之较为明显的信息缺失等因素,使得金字塔这种传统的组织模式不再符合现代项目的管理要求,因此对其进行创新就必须成为项目管理的重点。平面网络组织模式是现代工程项目一个逐步完善的发展体系,相对于传统的结构模式来说,该模式除了能够借助内部结构的主动变化来适应复杂的外部环境,显示出强劲的应变能力,并且可以完美为内部组织成员自己打造更加广阔的空间来促进发展,从而确保组织可以具备较强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柔性化的管理战略已然成为项目管理在未来的必然选择。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对动态环境中的各种变化加以适应和全面利用,来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完成行动方案的制定来确保工程项目目标的最终实现。在柔性战略中,竞争力的提高更加侧重于对变化的利用,不再是对环境变化的单纯适应。
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所谓信息化,就是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广泛的应用于工程项目中,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发掘和全面应用,强化机遇的把握能力,以此作为决策制定和运行效率提升的基础,从而确保竞争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系统观点的支持,毕竟只有实现了不同系统间的全面兼容,才能让决策者借助优势明显的信息来完成决策的制定。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有关质量控制管理的研究开始于 19 世纪,是在近现代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产生的基础上出现的。起初的质量控制管理是在产品的制造成本的范围中进行的,即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应该分摊的制造费用。在进入 20世纪之后,质量控制管理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
上世纪 80 年代中叶,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将价值链的概念体现在了其编著的《竞争优势》中,成为了我们分析战略成本时对价值链应用的基本方法。
我国对成本管理和价值链的研究起步较晚,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才逐步引入了国外的目标成本管理、质量成本管理及全面成本管理的先进理念,受此影响,我国在成本管理的研究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的研究包括:结合我国在成本管理领域的发展情况,欧阳清等人就企业如何适应新环境展开了深入的探索;王平心教授在《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一书中从引进作业成本的角度探索了企业成本管理的新模式;陈树心教授在其所著的《战略成本管理研究》中,也就我国对战略成本的应用现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当我国针对成本管理所展开的理论研究逐步深入,尤其是项目方式被引入我国之后,成本管理理论在工程施工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2001 年,学者孙三友等在《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管理体系》一书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施工成本管理,必须遵循一定的理念和原则,并详细分析了施工成本管理的要素、方法和核算方法。
2002 年,学者刘永建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成本的分析与控制》一文中指出建筑工程质量成本是建筑工程中对投资的一种衡量方式,是企业成本与工程质量的统一点,他将灰色系统和马尔柯夫模型进行结合,建立了质量控制管理的灰色马尔柯夫模型。
2006 年,学者谢荣芳在《浅谈质量控制的控制措施》一文中指出工程项目进行质量控制管理的基本原则,并从项目质量控制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管理提出了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管理的措施。
2011 年,邓君等人在《质量控制管理的问题以及质量控制管理研究》中指出我国当前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很不完善。文章简要分析了成本管理中的主要问题,提出通过加强材料成本管理和目标成本管理,提高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管理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于质量控制管理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可以看出,在我国,随着工程项目管理进一步发展,项目成本管理的方式和机制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成本的控制和核算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就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行业而言,技术和经济上的落后性造成了该领域内的工程项目管理问题频出,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投资运算的准确性,使得很多项目已经无法在预算范围内完成,而资金的后续投入也就不可避免。出现如此不利的情况,涉及到项目前期的设计理念不完善、成本管理工作的重点大多集中质量控制管理部分,对于成本计划、成本分析等缺乏全面管理的能力以及前期施工方案没有落实成本管理的辩证工作等诸多因素,上述因素对成本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尤其是所提到的建筑工程项目方面,质量控制管理的问题表现的尤为严重,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国内外的学者也鲜有深入的理论去进行研究。本文正是基于这个出发点,对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动态管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1.3 研究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
第一、对质量控制管理理论及国际工程项目的特点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为后文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通过对天津生态城项目质量控制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在质量控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第三、使用有关成本管理理论对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管理的构成要素进行提升,并在综合考虑工程项目财务与非财务因素影响的基础上,扩大非财务因素的成本比重,最后提出价值链视角下的项目质量控制管理措施。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一是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大量阅读研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价值链理论与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管理理论。
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本文运用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管理理论和价值链理论对国际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管理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以天津生态城项目为案例对项目成本管理如何具体运行展开了细致分析,由此找到提高工程质量的管理体系构建途径。
三是比较分析、归纳分析方法。运用比较分析方法,总结出国内外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管理的各种控制方法,简要地分析列举的控制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一种能提高项目质量控制管理效果的方法。运用归纳分析方法对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以制定相应的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