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投资学论文

限制性股票激励理论在上市公司的具体运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1-15 共2029字
摘要

  一、限制性股票激励的理论概述。

  (一)限制性股票激励的概念。

  限制性股票激励是公司按照预先设定的条件,授予激励对象一定数量的本公司的股票,只有当激励对象在公司任职服务达到规定的年限或者规定的目标,才有权将所持的限制性股票售出并从中获益。

  (二)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设计的主要要素。

  第一,激励目的。包括:有效协调股东和经理人目标不同的矛盾;促进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提高经理人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对公司的忠诚度;吸引和保留公司的优秀人才和技术骨干。

  第二,激励对象。从公司内部工作人员中挑选的,不包括独立董事在内,主要集中在公司的高层。同时,对业绩有积极影响的技术核心人员和优秀管理人员也会被考虑纳入激励对象范围之内。

  第三,解锁条件。主要是针对公司基本的财务指标以及激励对象个人的能力、忠诚度等条件的考核,只有在考核指标达到甚至超过激励计划中设定的目标时,激励计划才可以在公司行权实施。

  第四,授予数量。首次实施激励计划的授予股票数量不能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 1%.

  二、上市公司限制性股票激励应用的现状。

  (一)股改后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的上市公司。

  2014 年底,我国已有 149 家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其中以限制性股票为激励模式的方案有 88 个。

  自 2006 年以来,我国 A 股上市公司限制性股票激励应用的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2007 年由于证监会、国资委、财政部对上市公司监管与指导力度加大以及股价的逐日攀高,只有 15 家上市公司推出股权激励计划,最终选择限制性股票激励的上市公司为 0 家,数量上远远低于上一年。

  2008 年我国市场大幅调整,受到金融危机的剧烈冲击,股市呈低迷状态,较低的股价为上市公司推出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提供了较好的客观条件。然而,实施率较低是由于行权价格远远高于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

  2009 年多数上市公司出现经营困难的局面,难以完成规定的业绩目标,达不到行权条件和激励效果,导致许多上市公司暂停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

  2010-2011 年,资本市场逐渐走出经济危机的阴霾,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再一次被推出,使用率高达 100%,助推了限制性股票激励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2012-2013 年,国家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监管部门审批有所放松,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完善,限制性股票激励的实施率稳中有升。

  2014 年推出限制性股票激励的上市公司已达 88 家,超过其总数一半以上,并实施率也相对较高。可见,限制性股票已从2006年的小试牛刀发展到2014年成为新增股权激励的主要模式。

  (二)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情况。

  就行业分布状况来说,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的上市公司共涉及到了 13 个行业,其中制造业占首位,占比约 62.7%,因为国内制造业属于发展相对传统、成熟的行业,收益和盈利水平比较稳定。

  其次是软件、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行业,这与我国大力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2014 年选择限制性股票激励模式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软件、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行业,占据了 83%, 以上行业属于人才密集型行业,对人才的依赖性较大,限制性股票激励在这类公司中也能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而在其他行业实施的相对较少,行业分布发展不平衡。

  (三)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的特点分析。

  第一,限制性股票激励的有效期较短。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限制性股票激励的有效期过短,其大部分集中在五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占比已达到了 87.5%,有效期为 3 至 4 年的公司占比最大,将近 53%.可以看出我国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的有效期普遍较短。

  第二,净利润增长率与净资产收益率是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考核指标。根据 2014 年的相关数据,净利润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依旧是使用率最高的业绩指标,占比分别为41.4% 与 37.5%,两者总占比高达 92.6%.

  第三,激励力度不大。2012 至 2013 年公布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的上市公司中,激励比例在 1% 至 3% 之间占 54%,激励比例为 5% 的占比不到 6%.

  2014 年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的激励比例小于 1% 的有 16 个,这些公司都是属于首次推行限制性股票激励,激励比例在 1% 至3% 之间的有 30 个,占比约 55.6%,激励比例在 3% 以上的只有 8个。由此可见,近几年上市公司推行限制性股票激励的激励力度都不大。

  综上所述,一个完善的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制定起来的,而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其在制定以及实施的过程当中需要多方面来配合才能完成。基于由现状所引出的问题例如激励对象的道德风险,激励计划有效期较短,业绩考核指标不够完善等问题,我国上市公司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案例,针对公司自身的发展现状和所处环境,灵活地制定出符合本公司长远发展的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

  参考文献:

  [1] 郝 郁 . 我 国 上 市 公 司 股 权 激 励 问 题 研 究 [J]. 现 代 商业 ,2014,02.

  [2] 董原 . 限制性股票激励模式分析 [J]. 商场现代化 ,2012,06.

  [3] 王微 . 我国股权激励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J]. 中国外资 ,2011,07.

  [4] 张 建 宁 . 限 制 性 股 票 激 励 机 制 构 建 探 析 [J]. 财 会 通讯 ,2012,0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