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黑龙江商务部国际交流与合作问题探析
【第一章】商务部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路径研究绪论
【第二章】国际区域合作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3.1】黑龙江省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发展现状
【3.2】黑龙江国际经贸交流与合作的形势分析
【3.3 3.4】黑龙江省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问题分析
【第四章】黑龙江省商务部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开展国际商务交流与合作的策略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2 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2.1 区域及区域经济理论概述
2.1.1 区域的概念
区域(Machlup. Fritz)指的是主权国家或其内部的各地区,区域属于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相对性较强的概念,因此,区域的定义也是多角度的。
地理学认为,区域指的是地表上面的一定范围、空间和处所,是一个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概念;而人文社会科学认为,区域超越了相对封闭的空间,指的是人类群体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活动,而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文化传统、民族风俗、历史沿革和生活习惯;而国际关系学中,对于区域的定义,不同的理论流派有着不同的理解。其中,新现实主义认为,区域包括对现代化和全球化问题的深刻反思,是社会关系的一种特定混合,而新自由主义认为,区域是根据一定的地缘关系以及相互依存关系联合在一起的一组有限数量的国家。尽管各个理论学派对于区域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但是,区域内在的基本属性是一致的,而我国目前的研究中,将区域界定为人类根据自然地理分布、历史习惯、政治经济文化活动范围等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生活空间[23].
2.1.2 区域经济的概念、基本内容及要素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经济发展中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产综合体,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区域经济以一定的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紧密结合起来的区域发展实体,在客观程度上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24].一般而言,区域经济的发展都受到包括自然条件状况、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制约。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定的前提下,资金的投入、技术实力、劳动力状况以及政策等因素都将对区域经济产生制约作用。
区域经济,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等方面的合理利用程度。这种合理利用程度的效果,主要通过经济指标来反映,还应该对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考虑。
区域经济包括下列基本内容:第一,指国际关系中经济发展与经济量之间构成的时空关系、形成的分布状况及建立的运行机制与运行轨迹;第二,地理现象、地缘关系对国际社会经济文化的相互作用及影响;第三,世界经济现象同地缘区位、地理关系之间的规律及相互作用;第四,作为国际展览、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战略,为经济发展、文化发展、设计和规划全面的理论战略提供依据。
在区域经济之中,其基本要素是地理因素,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往往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区域经济通常从研究地理的角度出发,提出如何在国际竞争中保护自身的利益和权益。而且,国家与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过程中,通常优先考虑到同临近国家及地区的合作,地域上的链接发生的经济关系成为区域经济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联合或者合作的方式,即经济集团化、经济区域化,或者是相互对立的存在壁垒状况的,前者双方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后者则存在竞争关系。
2.2 国际区域合作理论
2.2.1 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受到世界经济实践进程及理论发展的影响,并作为区域经济合作实践的具体反映。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技术和资源等要素的差异化引起的相对价格的差异,而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和新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框架也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际依附论和"中心-周边"理论均强调这种差异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差异加大的趋势,并针对国际经济秩序提出了新的主张,就是将不合理的交换关系割断,并建立发展中国家内部区域经济合作,这两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两极分化。新经济地理理论中的新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因素并非完全因为相对价格条件的差异性,相反,经济规模的不完全竞争也是其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认为中心-边缘模式,依赖于运输成本、市场需求、制造业分布、规模经济和产业外部性。
2.2.2 标准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标准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主要以瓦伊纳《关税同盟问题》一书中的关税同盟理论为代表,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随着同盟关税的组建将对区域集团内的国家产生静态和动态双方面的效应。其静态效应主要是指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其中,贸易创造指的是足见关税同盟成员方之间在关税取消和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相互出口产品价格下降引发的经济福利增加,主要有创造效应和消费创造效应;而贸易转移效应指的是成员国在关税同盟组建后同高成本产品成员方的相互贸易替代了成员国与低成本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造成的福利损失,而关税同盟的组建与否,有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相比较得出。
一般而言,如果发达国家之间组建关税同盟,由于其需求和供给曲线相对平缓,贸易创造效益大,而非成员国产品成本缺乏优势,所以,贸易转移效应较小,福利正效应明显,而且,比较优势的存在,将给成员国的某些领域带来专业化发展,其生产活动会向低成本国家几种,从而形成区域性专业化地域分工,给参与的国家带来总体利益的增加,因此,标准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属于一个封闭的模式。例如,欧盟的建立主要以标准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理论依据,对于欧盟经济实力的提升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早期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产生了很大的示范效应。
2.2.3 产业转移理论
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不断构建与优化,生产要素的转移越来越体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或者区域与区域之间,不仅导致生产资料价值增值形式的不同,也催生了国际贸易方式的变化,产业国家化的转移状况越来越明显,趋势也行成了一定的导向性或者说表现出了一定的规律性。
从目前产业转移的状况而言,产业转移往往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的产业转移关系和经济发达区域向经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转移。当然这种转移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绝对的,他的还具有动态性和双向性的特点。在这期间,不但受到时空的限制,而且,受到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推动了产业在国与国之间和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专业化分化和专业化发展,但是要充分发挥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带动作用,还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相关国家和地区之间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专家学者关于产业转移的研究中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思考。这个领域研究所形成的的基本观点和达成的基本共识是,大家都认为要实现区域间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必须依靠产业结构优化这个杠杆。在这过程中,地区间的经济管理部,主要是主导的产业部在生命周期阶段的表现又决定了产业结构状况。产业转移研究理论希望在区域合作过程中能够将加快发达区域的发展步伐作为重点,然后通过产业转移,实现生产要素有发达国家、区域向发展中国家区域转移,带动全球经济发展。
2.2.4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日本的经济学家小岛清 1976 年在其论著《对外直接投资》一文中,系统研究并系统阐述了关于边际产业扩张的理论。在他的论述中,将边际产业的概念确定为投资的主体国家与被投资的国家相比而论,他的产业状况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因此他的边际扩张理论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资主体国家从确定对外贸易战略开始,就要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使投资行为针对投资国现有产业来说,其比较成本正在逐步失去原有的比较优势,或者已经处于比较劣势的状态,这就表示着要从边际产业着手,在投资中向着被投资国家的具有较强优势的同类型产业发展,以此带动彼此贸易发展;二是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中小型企业的劳动密集型程度更加显著,因此,在边际产业形成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加明显的优势,并且在边际效率的作用下,能够有效缩短工业技术的差距,更好地融入到当地的生产中,与既有的生产条件更加适应。
小岛清还认为,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边际产业的原则是企业需要恪守的重要原则,尤其是相比较于一些优势企业,更应该开展出口以求保持自己所占的的市场份额,而在比较优势丧失的状况下,企业应该将产业转移向比较优势的国家,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比较优势进行生产。而且,他将企业按照不同的投资动机分为以下几类:第一,资源导向型;第二,市场导向型;第三,生产和销售国际化导向型;第四,生产要素导向型。
2.3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针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论述,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区域及区域经济理论,主要对区域、区域经济的概念、基本内容及要素进行了阐述;另一方面是国际区域合作理论,具体对区域经济合作理论、标准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产业转移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等进行了阐释,这些理论将作为全文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