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博点师生们的不同动机
"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是毛泽东时代的常用语;"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各自不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是形容 1999 年前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运动生物化学方向导师、硕士生、博士生的贴切语句。一个硕博点,就像一根橡皮筋,将七零八落各个方向散开的筷子仅从中间一点合到了一起。
运动人体科学,这个国家教育部明文规定的分属于教育学大类、体育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在我们报考之前,无人知晓它姓甚名谁、何方圣贤。跨进校门之后,巨大的疑问困扰着每个人:运动人体科学是干什么的?就业去向如何?试问,今天,还有哪个考生敢报考一个事先一无所知、前途未卜的专业的研究生?可是,1999 年就有人敢,那时,尽管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风声已经吹向本科生研究生阵营,但社会上研究生尚稀缺的惯性影响,使得高校的每一处硕博点还保持着养尊处优居高临下的矜持,即使专业不那么吃香和紧俏,但只要有了研究生的头衔,一切都还好办。
每一个人,怀揣着投机、懵懂、无知等心理,一头栽进这里,干着挂羊头卖狗肉的营生。于是就有了 99%的毕业生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毫无关联的现象:有进上海电视台的,有教健美操的,有考 GRE 出国的,有做公务员的,有进出版社做编辑的,有进易初莲花超市做管理的,还有的鬼迷心窍、练功不止、冥顽不化、屡教不改自绝于人民的。最缺的就是进入运动科学学术研究或教育机构,为中国人民的体育事业添砖加瓦,培养姚明、刘翔第二的科技工作者了。
这是一块既贫困又富有的硕博点,说它贫困,是因为除了那点维系日常基本开销的国家拨款以外再无资金支撑科研运转;说它富有,因为它使每一个来这里兜一圈的人都各取所需、得到丰厚的回报,或多或少镀一层耀眼而实用的金边走之:作为导师,扩招了研究生,得到了经费,增加了薪水,保住了位置,提升了名誉,从而在此科研领域占有名正言顺的一席之地,再无庙无香客之虞;作为研究生,混一个比本科高一点的文凭,跳出原来的工作地和单位,在上海这座流动阵地前沿有了名正言顺的落脚之地和跳台跳板,逗留三年,筹划经营自己的梦想之旅,寻找新的启航点,是99%的学生来这里读研的初衷,鲜有为深造和学问而来的。
据说有一种海洋生物,能够附着在远洋大轮上不费吹灰之力玩转地球、览尽世界风光。这里的每一个人也似那海洋生物一般,让计划教育体制铺开的硕博点捎带自己一程,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中国有多少个体育学院几乎就有多少个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点或硕士点,再加上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大多设立了该专业,算一算我国每年供应社会多少这个专业的本科生、硕士、博士,国内又有多少相应的科研、教育单位以及竞技队接纳这些毕业生呢?在 2003 年国内硕博士就业形式首次告急之前,运动人体科学和运动医学这个板块早已是供大于求,出路十分狭窄了,国家、省级运动局,体育系和体育学院教师,就这么几个单位。
2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生源构成、科研倾向及就业困境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生的来源有三种:医学类、生物类和体育类,据说还有英语系的玩儿着考过来的,导师比较喜欢医学类的,因为导师大多是医学院转行,有强烈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学医的三年里捣鼓个体育类的研究生论文一般都没问题,驾轻就熟,就像跑过马拉松的让他跑 800 米,参加过世锦赛的再参加全运会,但毕业找工作时就尴尬了,去运动队?没那么容易,搞体育的人最讲究实战、实用和实效,谁要你这个外行在那儿照本宣科、纸上谈兵。与其这样,倒不如找个中医祖传秘方既能提高体能又尿检阴性,或找个身怀绝技的外科医师,快速正骨、消肿、止痛重返战场,至少也得是理疗师,推拿按摩理疗快速消除疲劳。去体院做老师吧,这是最受欢迎的对口单位了,如果能挤进去,实属幸运,只是位子越来越稀缺了。那就还干老本行吧,三级医院是去不了了,人家正牌医科大学的博士一大堆,回原来的工作单位领导也许还认旧;生物类的研究生也容易过关,三年下来,明白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来龙去脉,实在找不好工作,就再考个生物的博士或出国。体育类的,本来是运动前沿课题最敏锐最敏感的发现者,然而对付起科研和论文来最头痛,有如半空造高楼,往往根基很不牢靠,但他们找工作最为对口,大不了再回去当个室外的体育老师或运动队领队,从这一点上说,研究生三年是最为实用、最能提高最有收获的三年,是今后高水平开展大众体育或培养竞技人才的起点。但是,愿意回到室外运动场的寥寥无几:廉颇老矣!
中国计划体制下壮大起来的高等教育格局,长期闭着眼睛不看市场做规划画蓝图的痼疾,使运动人体科学的导师、本科生、研究生们重复着无谓的脑力劳动,几十年如一日咀嚼着老调的陈旧的,从前苏联、美国复制来的教材,间或点缀着一些深奥时髦看似前沿的生命科学新词汇,什么DNA、什么热休克蛋白,生产着如废纸一般乏新可陈的毕业论文,在市场经济大潮迎面冲向研究生就业时,首当其冲受到损害的就是这些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们。从根源上说,运动人体科学是嫁接在现代医学、生物学的一株小苗和分叉,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把医学作为靶器官瞄准,当作风向标来跟踪。
而无数个关于运动的基本问题长期悬而未决,无人问津,没有人将中医原理与运动科学相嫁接,四种国家一级体育学期刊上鲜有与中医药相关的论文面世,其他体育学期刊凡与中医药相关的论文不过是某某中药或方剂统计学疗效观察这样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似的文章,根本触及不到深层次原理,因为运动科学研究者只对西医频送秋波投怀入抱,从来不与老朽的中医等量齐观,能够想到中医药的就是那些竞技场上搞实战的教练。想当初马俊仁给王军霞们吃甲鱼全凭着中国人在中医思维潜移默化影响下的直觉。该学科的导师自我解嘲和调侃:运动人体科学干脆改名为"运动动物科学"好啦,因为论文都是用大小白鼠做实验的结果。
由于国家和社会、导师、研究生三方面利益的严重错位而又长期无人梳理、沟通,三条利益方向的潮水同时涌入运动人体科学硕博点,将这个点变成了一个静如止水、无任何活力和创造力的深水潭,耽误着误入歧途者的前程,养着一批又一批无用无益的人。在我看来,中国的运动人体科学界,除了极少数在国际上真正居于研究前沿的有希望在国际国内学界弄出点响声的硕博点、除了在个别体育院校继续保留与体育运动结合较紧密的硕博点以外,绝大多数都有必要关闭下岗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