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我国高校绩效管理研究历程、现状及发展趋势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3-21 共6518字
论文摘要

  高等教育是一项需要以高投入换取高产出的公共事业,同时,高等学校又是一个不断追求卓越、不断提高声誉的机构,需要教学设备的更新、优秀师资的引进与培养、优质课程的开设和科研资金的保障,但是,高校又是非营利性机构。高等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高等教育发展对于资源需求的无限性这一矛盾要求其对资源要高效利用,而破解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实行绩效管理。对高校绩效管理已有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既可以了解研究的进展情况,也可以为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借鉴,为高校实施绩效管理提供指导。

  一、我国高校绩效管理的研究历程

  20 世纪 70 年代末,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社会组织尤其是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这对组织绩效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绩效评价这一曾经在提高组织绩效方面被奉为圭臬的方法,逐渐暴露出了不足,于是,研究者丰富了绩效的内涵,绩效管理思想在西方发达国家应运而生。新生的绩效管理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推动下,迅速在企业、公共管理领域以及高校等机构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学习型组织等理念的提出更是进一步丰富了绩效管理理论的内涵,提高了绩效管理的可操作性和规范性。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绩效管理实践已经比较深入和全面,学界的研究成果比较丰硕,理论体系比较健全。

  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绩效管理思想在我国属于舶来品。

  改革开放以来,对绩效的追求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对市场最敏感的企业早已把绩效管理思想应用于管理中。我国在改革经济体制的同时也在探索政治体制的改革,也逐渐在公共管理领域引入了绩效管理的思想。

  相比于企业和公共管理部门,绩效管理思想在我国高校引入较晚,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高校“何必言利”这一传统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则是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影响所致。我国高校绩效管理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1983—2003 年)

  这一阶段的高校绩校管理研究较为零星,延续性不强,总共只有 2 篇文章,且研究层面较浅。1983 年,贾九洲发表相关文章对高校绩效管理进行了论述,这是我国学者第一次对高校绩效管理进行定义。贾九洲认为“,所谓绩效管理,就是及时地将学校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做到最充分、最有效、最合理的利用。为了进行绩效管理,高等学校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和多方面的改革”〔1〕。1998 年,董博玲等发表了文章《地方高校怎样强化科学基金的绩效管理》,该文并未对高校绩效管理的理念作进一步的挖掘,也并未真正把绩效管理的方法应用于科学基金的管理中,整篇文章与绩效管理的联系不大。此后几年,高校绩效管理的研究限入沉寂。
  
  (二)起步阶段(2004—2005 年)

  这一时期关于高校绩效管理研究的文献数量还较少,共 5篇,研究较为随意,但连续性开始增强。厦门大学发展规划办的洪真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对绩效管理在高校运行过程中的价值引导进行了分析,尽管并未提及绩效应用等环节,但是相比之前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王建军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了把绩效管理理念引入教师评价中,他针对目前高校教师评价中存在的常见问题,从企业绩效管理理论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并为高校教师绩效管理框架的建立提出了建议。

  付静与杨小平以道德激励为切入点,提出了高校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新思路。

  崔雪松结合高等院校的特点,介绍了在高等院校中实施平衡计分卡的情况,并以天津大学为例,对战略目标进行平衡计分卡的指标分解,提炼主要业绩指标,以促进学校工作的开展和战略绩效管理的实施。朱轶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两个层面上,对独立学院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三)快速增长并趋于稳定阶段(2006 年至今)

  2006 年至今是我国高校绩效管理研究文献数量快速增长并趋于稳定的时期,截至 2011 年第一季度,共有相关文献 125篇。其中,2006 年达到了 22 篇并趋于稳定,2009 年达到了 31篇,这说明目前国内研究者对高校绩效管理研究的关注度正在不断提高,并逐渐从起步阶段上升到了理论总结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文献和起步阶段的 5 篇文献将成为下一步现状分析的样本。1983- 2011 年我国高校绩效管理研究文献(核心期刊与硕博论文)的具体年度分布见表 1。【1】

论文摘要

  
  二、我国高校绩效管理的研究现状

  本文主要从 CNKI 的“学术文献总库”中获取数据。以“绩效管理”为检索词,并且包括“大学”或“高校”,分别以“题名”、“关键词”、“主题”为检索项,并未限定检索时间段,以“模糊”为匹配类型,共检索到期刊论文、报纸文摘、会议记录等相关文献 368篇。随后,在检索结果中以“核心期刊”为检索对象,搜集到 63 篇文献。在 368 篇相关文献中,硕士论文为 73 篇。由于 1983 年至2003 年期间总共只有 2 篇文章,对现状研究的意义不大,因而,本文以 2004—2011 年为研究年限,并对硕士论文进行了筛选,去除水平较低的硕士论文,最终确定以核心期刊的 60 篇以及硕士论文的 70 篇为样本数据,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内容分析、文献来源分析和作者分析。

  (一)内容分析

  对论文研究主题的分布进行研究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出目前学界关注的热点,也能看出目前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文根据篇名和核心词频分布,凝炼出 10 个主题,把 7 篇主题不明确的文章归类为其他。从表 2 可以看出,内容分布并不平均,呈偏态分布。有关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研究是学界最关注的热点,共51 篇,约占文献总数的 39.23%。财务绩效管理 (18 篇,占13.84%)、行政绩效管理(18 篇,占 13.84%)和基本理论研究(14篇,占 10.77%)也是高校绩效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这说明目前我国高校绩效管理研究的侧重点在教师绩效管理方面,教师是高深知识传承和创新的主体,是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绩效管理是既注重个人绩效提升又注重组织绩效提升的管理方式,教师绩效的整体提升对于高校绩效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要的作用。财务管理的高绩效对于一所高校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因此,财务管理历来是组织绩效研究的核心环节。此外,绩效管理是绩效评价的改进和升华,财务评价本身就是绩效评价的核心环节,在绩效管理领域,财务管理也始终是高校管理者和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话题,因而,注重对高校财务绩效管理的研究是传统研究的惯性使然。同时,高校的行政部门拥有计划、指导、外联、服务和协调等重要职能,对于高校的资源拥有较大的处置权,因而,高校行政部门绩效的提高对于高校组织发展的影响也是学界较为关注的方面。另外,高校绩效管理基本理论的构建是指导高校绩效管理实践的基础和前提,目前,尽管学界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有 14 篇研究成果,但相比于其在指导高校绩效管理实践的理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来说,其比例相对偏低。

  此外,科研绩效管理(5 篇,占 3.85%)、绩效管理的方法研究(4 篇,占 3.08%)、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4 篇,占 3.08%)、图书馆绩效管理(4 篇,占 3.08%)、人才培养绩效管理(4 篇,占 3.08%)以及国外高校绩效管理研究(1 篇,占 0.76%)也是高校绩效管理研究文献的涉及方面,但是数量都较为有限。这说明目前我国高校绩效管理研究并不注重研究方法的探索和创新,研究者直接套用平衡计分卡等方法进行研究的现象较为普遍;高校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尚处在起步阶段,高校绩效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有赖于高校对绩效管理的进一步实践;图书馆长期以来并不是高校管理关注的焦点,关于图书馆绩效管理的文献数量较少也在情理之中;人才培养作为高校三大最基本职能之一,关于人才培养绩效管理的研究较少,这一方面是我国长期以来对于人才培养的绩效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高校人才培养很难量化为具体的绩效,而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到来,对如此大规模的群体进行绩效管理实为不易;关于国外高校绩效管理研究的文献只有 1 篇,这一方面说明目前关注我国高校绩效管理的研究人员缺乏国际化视野,另一方面也说明绩效管理在我国确实是新生事物,学者的关注点还较多地在国内,而且较多地在企业和公共管理领域进行借鉴和学习。其他方面的文章有7 篇,涉及不同的方面,只是学者偶尔涉及。【2】

论文摘要

  (二)文献来源分析

  分析文献的来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本研究领域的专业化程度和主体分布1来源中,有硕士论文 70 篇(占 53.85%),教育类期刊 29 篇(占22.31%),非教育类期刊 31 篇(占 23.85%)。这说明目前硕士群体对高校绩效管理这一研究领域较为关注。

  硕士论文是研究文献的重要来源,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文献中并没有博士论文,这说明关于高校绩效管理的研究在高校学生中还处于探索阶段,同时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处在导师的指导之下,研究方向往往与导师相一致,这也说明高校绩效管理受到多位硕士生导师的关注。

  教育类期刊与非教育类期刊所包含的文献数量较为接近,这一方面说明关于绩效管理的学科归属问题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也说明高校绩效管理不仅受到了教育领域的关注,也受到了非教育领域的关注。从表 4 可以看出,有关高校绩效管理的文献资料,无论是硕士论文还是在非教育类期刊和教育类期刊上,都处在较为稳定的时期,研究的连贯性较强。【3】

论文摘要

  
  (三)作者分析

  对文献的作者进行研究,可以看出该领域的研究是否成熟,是否具有稳定的作者群以引导研究的发展。统计表明,由 1 人独立完成的文章共 106 篇(占 81.68%),2 人合作完成的文章 13 篇(占 9.92%),3 人及以上合作完成的文章共有 11 篇(占 8.4%),合作的文章占总文章的比例不到 20%,这充分说明我国高校绩效管理的研究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同时,研究者的数量虽然较多,但呈点状分布,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随意性和偶然性,而且研究者寻求合作的意识不强,研究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统计还表明,在高校绩效管理领域发表过 3 篇文章的作者有 3人,发表过 2 篇文章的作者共有 5 人,大多数作者只发表过 1 篇文章。只有王丽萍、郭岚和张勇 3 人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究群体,目前已合作发表 3 篇论文;叶伟萍、王英典、刘巧华和陈晓洁都有意识地参与合作研究,发表了两篇论文,但研究群体并不稳定;曾练武 1 人通过独立研究发表了 2 篇论文。这说明研究队伍还没有形成较为稳定的研究群体,没有组建成较为成熟的研究团队,研究者大多没能形成稳定的研究兴趣,不能推进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三、我国高校绩效管理研究的趋势预测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国高校绩效管理的分析将会表现出如下的特征:研究内容从横向来说,将会更加全面,从绩效管理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有关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研究仍将是研究的热点,以前不曾涉及到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面都将受到关注;从纵向来说,现有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逐渐细化,研究中学科交叉的现象也将会更加普遍,研究视角和研究维度将会更加多元,并逐渐体现出综合性,注重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结合,同时把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及个案研究相结合。在高校绩效管理研究发展的总趋势中,以下几个方面将会表现得更为突出。

  (一)基础理论研究将会受到更多的重视

  基础理论研究的受重视程度以及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反映着一个研究领域的成熟与否。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绩效管理无论是理念还是方法都处于借鉴阶段,相关文献只有 14 篇(占 10.77%)。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高校的绩效管理研究起步较晚,而在企业和政府部门中,尤其是企业中,关于绩效管理的研究和实践都有较多的经验可以借鉴,于是,部分学者直接把企业和政府部门绩效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直接引用到高校绩效管理的研究中,这种“拿来主义”在后发研究中的出现并不为奇。直接引用其他领域的研究理念和方法来研究高校绩效管理,在初始阶段会有立竿见影的收获,但是,随着高校绩效管理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脱离高校实际的基础理论就会显现出不足,因为它不能很好地回答高校绩效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可喜的是,根据第一部分研究阶段的划分,我国高校绩效管理的研究目前已经逐渐从起步阶段向理论总结阶段过渡,今后将会有更多的学者从高校的实际入手,从基础理论层面去丰富高校绩效管理研究的内涵,并从宏观层面去建构高校绩效管理的路径选择。

  (二)高校战略性绩效管理将会成为研究的热点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端倪初露和日渐发展,以及新科技革命进一步迅猛发展并深入推进,科学技术将日益成为一个组织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较之于有形资产,无形资产日益受到了组织的重视并在组织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类面临的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复杂多变的新时代,对于被认为是计划经济最后一块阵地的我国高校来说,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在内的外在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机制和运行机制处在不断变革和完善的过程中。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战略是 21 世纪管理领域的必然趋势。我国高校必须完全从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中走出来,不仅要关注短期绩效,更需要从战略的层面把握学校的发展。

  与此同时,经历了四次功能变化的大学,其组织结构越来越复杂,功能不断增加,经营与学术并存的异质性特征日益明显,高校日益表现出准营利性组织的特征。大学的运行机理与企业的运行机理不再格格不入,其企业性与技术创新职能日益凸显〔2〕。

  舒尔茨认为,学校可视为专门生产学历的厂家,教育机构也可视为一种工业部门。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高校的类企业行为日益明显,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高校必将更多地向在市场中长期摸爬滚打的企业学习,这是时代发展对高校的要求。明确高校类企业行为的异质性特点并培养有企业家精神的校长,是现代社会对高校的要求。

  高校可以把企业中成熟的制度通过类企业行为的假设嫁接到高校管理领域,为高校管理提供借鉴。在未来的发展中,企业组织将会通过战略来实现有关组织业务、发展目标、客户需求和价值的经营假设,使其成为现实绩效。

  而战略尽管具有先导性和预见性,但也蕴藏着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要明确和实现战略,可以通过实施绩效管理,把企业的战略假设转化为具体的组织绩效目标和个人绩效目标,通过不同主体的决策和行为对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进行计划、监控、评价和反馈,确保企业战略的最终实现。绩效管理只是组织达成战略目的的一种手段或方式,必须与战略高度匹配并对战略形成有效支撑才具有实际意义〔3〕。战略管理和绩效管理的有效结合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把企业绩效管理作为重要理论来源的高校,必将在实践中更多地借鉴企业的理念和理论,针对高校组织的战略性绩效管理的研究也将成为热点。

  (三)研究主体将会趋于多元化并逐渐稳定
  
  高校绩效管理的研究主体将会更加多元。首先,硕士研究生论文关于高校绩效管理研究主题的文献数量从 2004 年至 2010年分别是 1、3、11、12、10、17、17 篇,说明硕士研究生对高校绩效管理这一主题的关注度处于稳中有升的状态。硕士论文仍将是高校绩效管理研究的重要来源。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有较大一部分会选择继续深造,而高校绩效管理将会是他们博士论文选题的绝佳选择,因而我们可以预测,数年后,关于高校绩效管理研究的博士论文数量将会实现零的突破。此外,硕士研究生往往是导师进行研究工作的得力助手,其硕士论文的完成可以为导师研究高校绩效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未来关注绩效管理的群体中,硕士研究生导师将会占一定的比例。其次,绩效管理的学科归属问题依然会存在,教育工作者和非教育工作者都将会立足于自身专业研究的需要,成为研究的主体。

  再次,高校绩效管理作为较新的研究热点,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交叉渗透来拓展、深化研究内涵,与此同时,许多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也正在交叉领域寻求突破,因此,多学科的研究者将会成为研究的主体。更为重要的是,研究主体将会在注重合作的同时形成较多稳定的研究团队。一个主题研究要想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既要有稳定的核心作者群,又要不断拓展它的影响力,这样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4〕。

  参考文献:

  〔1〕贾九洲.高等学校绩效管理初探〔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1):34- 46.
  〔2〕黄小平,唐力翔.大学类企业行为与大学经营理念的创新〔J〕.理工高教研究,2005,(6).
  〔3〕方振邦,罗海元.战略性绩效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陶荣湘.2003- 2007 年图情界有关博客主题研究文献的定量分析〔J〕.图书馆界,2009,(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