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微观权力理论对双语教育中语言规划问题的剖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8-20 共2403字
论文摘要

  三跳距离及比例是否合理是决定三级跳远成绩优劣及影响跳跃效果的重要技术环节。通过对我国5 名健将级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距离及比例指标进行运动学分析,并与国外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的相关参数进行比较,找出之间存在的差异,提高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水平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

  根据2013 年5 月29 日—6 月1 日在江苏苏州举行的全国田径锦标赛暨全运会预选赛,选定女子三级跳远决赛前 5 名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 1。5 名研究对象基本能代表我国现阶段女子三级跳远的整体技术水平,符合本文的研究需要。

  【表1】

  1. 2 研究方法

  1. 2. 1 高速摄影与影片解析

  采用两台 Fastec500 高速摄影机同时进行拍摄,拍摄频率为 120f/s。赛后采用爱捷三维 DLT 立体标定框架对研究动作范围进行标定。影片解析采用美国艾里尔运动生物力学分析系统(SPAS)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量化处理,经低通数字滤波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平滑处理,取得相关运动学数据。

  【表2】

  1. 2. 2 数理统计法

  采用 SPSS11. 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获得相关指标的平均数、标准差,并进行差异性检验。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 1 三跳距离的比较分析

  表 2 显示了 5 名研究对象与国外 5 名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成绩、三跳距离及其比例。从表中可以看出,5 名研究对象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虽然各跳距离的平均值均低于国外运动员,但其劣势主要在第二、三跳的距离上,经 T 检验,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第二跳:T =4. 653,P =0. 007,<0. 01;第三跳:T= 9. 471,P = 0. 001,< 0. 01) 。在研究我国 5 名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距离与成绩的关系时,发现其第一、二、三跳距离均与成绩呈正相关关系,特别是第一、二跳距离与成绩呈显著性正相关(第一跳:R =0. 867;第二跳:R = 0. 497),这说明提高第一跳与第二跳距离将有助于我国优秀女子运动员专项成绩的提高。由于第三跳距离 5 名研究对象与国外优秀女子运动员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 <0. 01),且与成绩呈正相关关系(R =0. 436),所以,在保证前两跳距离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积极向“速度型”技术发展,尽快提高第三跳远度,不但顺应了现代三级跳远技术的发展趋势,而且能弥补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第二、三跳上的劣势,有利于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成绩的快速提高。

  2. 2 一、二跳距离之和与二、三跳距离之和的比较分析

  从表 2 可以看出,5 名研究对象一、二跳距离之和与二、三跳距离之和的平均值都明显小于国外优秀女子运动员,且差异非常显著(P = 0. 005,< 0. 01;P= 0. 001,<0. 01)。特别是二、三跳距离之和,国内外选手的差距达到 1. 23 m,由此可见,成绩差距主要表现在第二、三跳距离之和上。因此,要提高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成绩,应该把提高第二、三跳的距离,尤其是提高第三跳距离作为训练中的突破口。

  2. 3 三跳比例的比较分析

  从表 2 可见,5 名研究对象三跳比例与国外优秀女子运动员相比,除第二跳比例以外,其它两跳的比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0. 01、P >0. 05、P <0. 05),从三跳比例的整体情况分析,5 名研究对象三级跳远技术类型与高跳型技术相似,而国外优秀女子运动员的技术类型则与平跳型技术相似。

  5 名研究对象第一跳比例偏大而第三跳比例偏小,基本属于高跳型技术,形成这一技术类型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首先,助跑速度低于国外优秀运动员,这在前文已有所阐述;其次,由于在力量、支撑能力、弱腿跳跃以及快速用力能力等方面与国外优秀运动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速度利用率较低,进而产生在第一跳争取较大远度,牺牲第二跳距离,将第二跳“真正”作为第一、三跳的过渡环节的完整技术“思维”及其表现,但由于未能将助跑获得的水平速度较好地保持到第三跳(速度损失率过高),最终第三跳的距离及比例仍偏小;第三,与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训练的指导思想以及内容、方法的安排也有一定的关系。

  5 名研究对象第二跳比例与国外优秀女子运动员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其比例仍偏小(见表 2),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女子运动员第二跳时,不仅损失了较多的水平速度,水平速度从第一跳的 8. 26 m/s 下降到 6. 84 m/s,同时也未获得较大的垂直速度,平均仅为 0. 84 ± 0. 3254 m/s,远低于国外优秀女子运动员的 1. 50 ±0. 2733 m/s(见表 3)。

  【表3】

  3、 结论与建议

  1)第二、三跳距离之和最直接地影响着三级跳远成绩,应把提高第二、三跳的距离作为训练的突破口。

  2) 研究对象三级跳远属于高跳型技术类型,与世界三级跳远技术发展趋势已不相适应;只有在保证第二跳距离增加的前提下,积极向速度型技术发展,并提高第三跳的远度,顺应现代三级跳远运动技术的发展趋势,才能弥补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第二、三跳上的劣势,快速提高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成绩。

  3)研究对象的三跳比例,第一跳比例过大,第三跳比例过小,与世界优秀女子运动员相比,第二跳比例也偏小。因此,通过加大力量与速度素质训练强度,逐步提高第二跳远度,同时应避免第一跳远度过大,从而为大幅度提高第三跳远度奠定坚实基础。

  4)减少助跑水平速度的损失,尽量把速度保持到最后一跳。在技术训练中,要采用跑跳结合的训练方法,加强助跑与起跳及各跳之间的自然衔接能力;减少制动力;减少身体重心的上下波动,保证身体重心平稳快速地过渡;增大垂直速度,尤其是第二跳的垂直速度。

  参考文献:
  [1]曾红辉. 国内外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某些运动学指标的研究[J]. 体育学刊,1997,4(1):26-27.
  [2]李小平. 序列运动图像采集与解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体育与科学,1997,18(3) :28-31.
  [3]郑权. 世界优秀女子三级跳远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J].体育科学,2002(5):128-130.
  [4]谭新莉,王葱. 三级跳远技术的重点、难点及其训练手段[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2):41-42.
  [5]徐佶. 对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各跳距离与运动成绩的关联分析[J]. 宁夏体育科研,1993(4):29-33.
  [6]贺辉. 世界水平的三级跳远运动员的 3 跳比例[J]. 湖南体育科学,1987(3):28-31.
  [7]杨爱华,李英. 三级跳远中速度与三跳比例关系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6) :848-84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