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运动学课程是研究人体活动科学的领域,该课程主要指人体的功能解剖学、生物力学和部分运动生物力学。功能解剖学主要是研究运动器官的结构如何适应其生理功能的学科,生物力学则研究生物体机械运动的规律以及力与生物体的运动、生理、病理之间的关系的学科,运动生物力学则是研究运动中人体和器械运动力学规律的学科。它是我国医学院校和体育院校康复治疗学、康复医学专业以及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或必修课程,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认为一直是个难点。目前尚无成熟的教材可以适用于培养康复治疗师的教学与学习。因此,在实践中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下内容从课程所学习的内容和如何教学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 关于人体运动学课程内容的思考
1.1 课程的特点
我们目前本科院校使用的是人民卫生出版社戴红教授主编的《人体运动学》教材,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领域较多,涵盖了多学科知识,不仅涉及到基础医学知识如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还涉及到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训练(力量、耐力、柔韧等)、运动功能障碍及代偿运动、运动人体科学和临床康复医学等相关理论知识,而构建运动学课程标准、选择教材内容和教学过程也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课程中具体大纲包含了工科物理力学、生物力学基本概念及人体运动静动力学等形式的运动学总论,主体部分安排了骨运动学、肌运动学、关节运动学、心肺运动学、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章节,且在每个章节中均讲述了较深的基础知识、各个人体环节的运动形式和特点、存在的功能障碍以及极少临床疾病的描述。
1.2 课程存在的问题
根据作者在教学中的体会和学生反映:课程难以理解,有深度。
作为4年制本科培养康复治疗师的教材,应该做到通俗易懂、图文并茂,而文中过多的以文字描述了各关节的局部解剖,阐述各专业的局部解剖也过于详尽,学生学习过程中在有限的时间很难理解透彻和掌握这些知识,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去查阅资料和反复对照人体标本才能理解,而这些知识只有各系统亚专业的医学工作者才需用到。学生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去理解,而教师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去讲解,过细的局部解剖对康复治疗的指导作用并非都有用,作为教授人体运动学课程的教师,最必须具有的是深厚的局部解剖学和运动解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临床实践能力,才能驾驭目前人体运动学课程的内容,这无疑给目前国内参差不齐的康复专业教师增加了难度。另外,对康复治疗过程中涉及到每个系统的更多功能障碍在教材中应加以体现并稍加分析,这样可以增加学生有针对性的理解。
总的来说,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人体运动学课程存在局部解剖学描述过于详尽、对四年制本科康复治疗师来说有一定深度,部分章节重点内容编排欠合理,重点不够突出,不能充分地体现康复治疗师在临床上所遇到功能障碍的理解。
1.3 对课程编排的建议
根据以上在教学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对于课程的编写再版时可适当增加动作解析和功能障碍形成机制的图片以帮助学生的理解运动的形成和造成障碍的分析,尽量做到深入浅出,强调与临床功能障碍解决的实用性,局部解剖学不必使用过多的篇幅,将功能障碍的具体分析增加描述,作为运动学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有利于明确功能障碍治疗的方向。强化学生对正常运动、异常运动和代偿运动分析能力。还要补充说明的是加强资深教师的合理利用和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可以更透彻的让学生把握人体运动学的精髓。
2、 关于教学实践环节多元化的思考
任何教学方法要强调在实践中所具有的时效性,以最少的时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让学生在科学的教学方法中理解和消化吸收临床治疗实践中所需用到的知识,如何做到这点也是教学中要考虑的问题。
2.1 教学方法多元化
目前,在人体运动学教学实践中,传统教学方式仍以教师为主体,即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由于人体运动学记忆任务重,理解有很大的难度,容易形成教师虽然讲解过多而学生仍然不能理解、学习主动性不足、不能理解其中的力学原理和骨关节的运动规律。明显存在不利作用:学生并不理解性的巧妙记忆,而出现死记硬背现象,应付考试过关,学习兴趣减退;教师在课前和课后教学工作量不断加大,其教学效果甚微。因此,教育部门在培养康复治疗师的教学过程中,如何确立学生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要引导作用,对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对人体运动学各个环节的理解能力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学理念不断更新,人们也创造了几种可以借鉴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循证医学(EBM)教学法、以案例为中心的学习(CBL)的教学法等等。目前国内在许多课程中研究较多的是PBL教学法,该教学模式将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标的问题情境中,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情境中的标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目标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性,充分理解学习内容的实际作用和临床治疗价值,不足之处是会加大师生之间更多的工作量。而EBM教学法中的循证医学则强调证据,患者所要解决的功能障碍诊断和治疗方法都需要有充分的依据,二者有机结合,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解决问题有理有据,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从“知识传授”教学转向“获得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模式。C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中以病例为中心,对于康复治疗师所面临的患者来说,功能障碍是康复需要解决的问题,围绕病例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再回答相关问题。教师再围绕该病例及相关问题讲述功能障碍的基本理论及机制、基本操作技能、基本技术及康复治疗师应该养成的良好临床思维习惯及诊疗过程中应注意的原则问题。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也可以让学生亲自查找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找到功能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这样理解更深刻,再集体讨论。有时候可将这几种方法结合起来应用到教学中,选择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需要花更大的精力去探索。
2.2 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在教学手段上,要积极采用视频、图片、动画等制作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加大课程信息量和直观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果依据现用版本的人体运动学课程,那就必须结合局部解剖学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学模型或尸体解剖帮助去理解。实际上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只学习了大体解剖学的内容,局部解剖学不作为其教学课程,加强模型解剖学与功能的关系来讲解,结合解剖骨架模型去讲述骨骼、肌肉起止点来理解各个环节的运动特点,尤其是要注重模型的实际体验去理解其中的力学作用。
2.3 加强实践学习,增加学习兴趣和逐步培养分析处理功能障碍的能力
人体运动学除了在课堂教学增加学生的理性认识外,也需要有理性与感性、实践与感性认识的交互作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验课中,有的章节内容是可以让学生亲自在实验室完成,如肌电测试、神经生物电功能测试、人体平衡功能测试等;有的则要到医疗机构的临床一线,到课堂以外才能真正见到或领悟到其中的理论与实践效果,走进医院康复医学科、走进康复中心。
总之,要提高人体运动学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一本科学的教材做标的,同时需要科学的多元化教学方法让学生能透彻理解掌握所要在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的探索性学习,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戴红.人体运动学.第1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38.
[2]尹宪明,刘华,邓婕等.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运动学》的课程建设.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3):265-266.
[3]廖伟,何周梅,常琴等.结合循证医学思维的PBL 教学模式在八年制儿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2011,40(34):3526-3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