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园林专业人才?这是目前园林专业老师都关心的问题。目前园林行业发展迅速,只有那些既懂得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又懂得园林植物的综合型人才才具有广泛的就业前景。《植物生物学》是园林专业的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它包括园林植物各个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是后续课程园林树木学、花卉学、植物栽培学的基础,又与其他专业课如园林植物造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施工等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学生对该门课程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以后其他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该门课程的教学在园林专业课程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非农专业院校的三本独立学院,探索新形势下《植物生物学》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园林高级专门人才,提高其与一、二本农林院校园林专业学生的竞争力,已成为独立学院园林专业教学的现实问题。
由于演习了生物类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植物生物学》的授课一直是传统授课方式,带有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室内先将植物相关的形态特征和解剖结构特征等灌输给学生,学生多数属于被动听课的状态,不会自己思考。
另外《植物生物学》的专业名词术语多、知识点很庞杂,特别是植物形态解剖这部分内容非常枯燥和难以理解,这些都给该门课的学习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这种传统的教学法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模式的发展。虽然独立学院的学生与二本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没有差别,但多数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习自觉性差;很多同学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效果不好。因此在独立学院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乐于并且善于与他人合作,学会探索,为其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提出了“自主—合作”教学模式。
“自主—合作”教学模式既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又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品质。笔者作为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的一名园林植物学专业教师,经过两年的探索,深感“自主—合作”学习是学习枯燥的《植物生物学》课程比较成功的教学模式。我们觉得有必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并将其运用于园林专业植物学教学中,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应用“自主—合作”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情景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手段。独立学院学生自觉性较差,而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设置各种教学情景,设置一些问题和悬念,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其创造思维并培养其探索精神。
在应用过程中,老师一般提前布置探究的问题。教师给学生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问题,有些就是在园林生产以及设计中碰到的植物学问题,适时巧妙地把学生置于这些“问题”情境中,通过设疑、引导、启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思考。同时让学生自己设计、查找相关资料进行探究,鼓励学生之间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能力。例如课堂讲授时可以多一些与园林植物生活中实际应用相关的问题,如花儿为什么这么红?在花镜设计时,会考虑花卉的颜色与周围环境的影响,那什么因素影响花儿的颜色?如何区别桃花、梅花、李花、樱花?等等。人的认识过程的起步,是以感性认识开始的。植物生物学在园林中应用较广,有创设学习情境的丰富材料。教师可联系生产实际,用强烈、真实、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爆发思维的火花。
二、采用现场教学和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对于植物营养器官以及生殖器官的介绍以及直观性强的分类部分的分科特征在课堂讲授效果不好,我们利用现场教学与大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场可以是校园以及公园等,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植物器官的外部特征,认识每个科属特征以及代表植物。现场植物材料新鲜、直观性强、特征明显,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现场讲解完后,可以再回到课堂上归纳特征,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被子植物营养器官的教学中,关于叶的形态特征部分内容,教师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校园里采集各种树叶,然后对照书上的描述,让同学们自己识别出不同的叶序、叶形、单叶和复叶等分类特征。在这个过程中,个别同学还发现了同一物种,如构树,其叶片形状从完整叶片到掌状深裂的连续变异类型,立刻向老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抓住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分析叶形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同学们从植物的生境、植株的性别、植物的年龄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培养了学生注意细节提出问题的能力。在讲述茎的结构以及根茎的变态等,也都是通过现场教学,甚至是在校外植物园现场讲解,学生在现场发现问题,可以立即提出来,对于有些老师也一时解答不了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回去查资料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在后续的课堂上给同学介绍。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感受植物成长,增加其感性认识,有效避免了对植物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的理论空谈,提高了学生的植物学认知水平。同时学生在自己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自学能力大大提高。有学生在实验报告中把这种教学方式认为是“亚里士多德式”的求学,也是最潮流的“分享、交流、引领”,认为是最自然的交流授课方式,可以现场和老师直接交流沟通,没有拘束,他们非常喜欢,而且通过这些活动,既学习了专业知识,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尝试自学,团队合作,自行解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使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鼓励他们不断积累知识,开阔视野。只有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够让其更加有效地学习。自主合作学习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适时地创造机会,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行解疑的空间。这样做不仅可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尝试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就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除了学生自学外,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团队合作方式学习。如在讲授有关植物的繁殖器官这一内容,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植物繁殖器官的结构,而是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学,需要学生自己组成3人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同学发放不同的花材。每个小组都确定一个研究主题,由小组长对每位同学进行分工,然后讨论打算怎样来研究,怎样把研究成果汇报给大家看,(参考课本资料)给大家8分钟时间,然后自行上台汇报。研究主题包括:花的组成是什么?每朵花都是由六部分组成吗?数数各种花的花瓣,是分离或连和?花冠形态是什么?每种花都有雌雄蕊吗?雄蕊群的类型是什么?波斯菊是一朵花吗?观察波斯菊,其花有什么特征?等等。
因为学生处在“尝试自学”的阶段,教师必须要加以一定的引导,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明确的研究主题使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避免盲目性,能够尽可能地抓住重点,从而更好地达到自学效果。同时在小组内,通过分工合作,每位同学的任务更加明确。学生完成主题的过程其实也就是“自行解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通过对知识点的思考,必然会牢固地掌握知识点。同时又通过团队的形式,每位同学都有分工,学生通过自学,使其阅读能力和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也得到了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也增强了。
四、任务驱动法教学
《植物生物学》课程内容广泛。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园林专业的学生掌握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以及植物的多样性一直是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目前我校园林专业培养方案中《植物生物学》的理论课时为34学时。在较短时间内要让学生掌握该课程的核心基础知识,需要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合理优化,并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及能力为目标进行教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分配任务,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调查周边植物搭配,将照片拍摄下来,并对照片中的植物进行说明,制作成PPT,每个小组上台讲演一次,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很多学生都是在外出时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的园林植物设计,将照片拍回来,在课堂上和同学分享,为其进一步进行园林设计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对课程中难度较小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将内容解读后,收集资料,制作成PPT。要求每位学生都参与,并在小组中明确分工。经过1~2周左右的准备,要求每组学生派一个代表上台演讲,限定演讲时间在4~6分钟,演讲结束后,其他组同学提问,同组学生可以一起帮忙回答。上台讲演这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认识自我、锻炼口才、互相学习的机会。一直以来,他们都是以被动形式接受教育,对老师上课有一种厌倦情绪。而对这种任务驱动式教学,学生都愿意以这种新的方式学习知识,课后努力查资料,制作PPT,同时争相走上讲台,体验这种师生换位带来的自主学习乐趣。
这种通过任务驱动的自主合作学习还带动了综合能力的提高。短短的几分钟讲演未必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但要能把特定内容讲出来,却对每组同学有较高要求。这要求小组同学主动地学习,主动应用所学知识,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这种学习,锻炼了学生收集信息、分析筛选及综合应用的能力。同时在准备过程中还促进了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合作,有的同学负责写稿子,有的负责查阅材料,有的负责幻灯片制作,有的负责上台讲演等,实现了更全面的教育效果。同时从课程实践结果看,学生报告中的幻灯片制作精美、充满个性,一组一组各有千秋,内容讲解既围绕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很多学生都增加了课外知识,PPT创意也非常好,让人觉得耳目一新。还有些从学生的角度找到许多新奇的要点和进展,有的还装点了诗歌乐曲。很多幻灯片制作连老师都自叹不如。在学生讲解的同时,结合学生讨论与老师点评,促进了下一次的提高。我们发现这种任务驱动式教学形式能够燃起学生的求知渴望和学习热情,同时也让我们教师感悟到学生们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喜欢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这有助于进一步改进教学。这些任务的学习,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植物学知识的学习,而且提高了其综合应用能力,又紧密联系生活,增强了学生对园林专业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上述的“自主—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索,课堂中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植物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了较大提高。其主要表现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较高,《植物生物学》课程成绩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植物学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问和讨论的学生增多;不少学生主动提出参与园林植物科研项目,其认知能力、思考和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实践和提高。以上是笔者针对独立学院如何有效推进《植物生物学》的“自主—合作”学校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出的一点看法,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让更多学者和专家对园林专业、园林教学给予更多关注,探索出一条符合独立学院园林教育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玮,罗梦,苏静.园林植物栽培学产学研模式在独立学院园林专业的应用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8):155-157.
[2]姚家玲,赵云鹤,史红梅.植物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02-105.
[3]韩多红,孟红梅,张芬琴,等.植物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J].河西学院学报,2006,22(2):114-115,121.
[4]葛茂悦,付和平,王立群,等.国家精品课程《实用植物生物学基础》的建设与实践 [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l1):177-179.
[5]曹利平.浅析自主一合作一探究学习模式在免疫检验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6:77-79.
[6]毛继光,孙春燕.大学英语任务-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实践性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8:29-31.
[7]石铁源,王海民,郑成淑,等.农林专业植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0,12,48-50.
[8]孙小红,王国夫,金自学.任务驱动法在天然药物资源开发利用课程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4):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