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基础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主要在诊断学教学中进行系统学习。诊断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医学生临床问诊与体格检查的基本能力,使其对患者的病情作出初步诊断,并在此过程中初步培养临床思维方法。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实习和毕业以后进行临床工作.笔者结合目前我校诊断学教学的现状,对我校医学本科专业的诊断学教学进行初步探讨,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1 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为指导
突出教学重点1999 年实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给医院和医师带来了巨大影响,对医学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导向作用。学生的医师资格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医学院校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一项重要参数。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注意到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对医学教育的评价作用以及导向作用,开始参照执业医师的考试大纲和形式改革医学教育和考试模式,从培养合格执业医师的角度来安排教学和考试活动,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学校的声誉.
目前我国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分为三站。第一站: 病史采集和病历分析; 第二站: 体格检查与基本操作技能; 第三站: 听诊、心电图、X 线及 CT 等。
这三站均与《诊断学基础》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我们应该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要求,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 1 理论教学
在原有《诊断学基础》大纲的基础上,结合执业医师资格第一站的考核内容,重新整合大纲内容,进行主要症状、问诊的讲授,在学时不变、保证基础知识的背景条件下,充分保证理论教学内容能充分满足资格考试考查内容的要求,突出重点。并在本部分学习结束时,在老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总结出现病史问诊的总体思维程序即基本模式。包括: ①起病时间; ②重要症状及其原因和诱因、部位及放射部位范围; ③性质、持续时间、加重或缓解的方式; ③伴随症状; ④治疗经过及治疗效果; ⑤一般情况等。根据以上思路进行病史采集,才能做到病史采集的完整、无遗漏。
1. 2 实践教学
以往我们在诊断学实践教学的体格检查部分,强调“整体观点”,即强调“从上到下、先左后右、视触叩听、顺序完成、不能遗漏”的特点。学生把精力主要集中在全身体格检查的“顺序”和“无遗漏”上,相对忽视了具体脏器的检体方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眼高手低”表现。例如: 能较流利地口述体格检查的顺序、内容,但具体到特定部位、器官的检查时,不能熟练上手,甚至是方法错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在强调“整体”的同时,参照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对实践技能的要求,从内容上进行分解,把有关体格检查与基本操作测试项目的 20 项内容( 相关题目组合约 200项) 进行详细分解,加强基本功训练。使学生既见“森林”( 整体顺序) 又见“树木”( 具体部位的检查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做到: ①观看检体诊断规范手法的影像资料-教师示范-同学一对一练习-教师巡视、发现问题-手把手教会,熟悉检体诊断的基本方法及顺序。②利用模拟人进一步熟悉阳性体征的识别。
1. 3 考核
以往实践教学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 10%,是根据学生体格检查实习报告的书写得出。改革后我们根据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实践技能考试方式进行模拟考试和预演。把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项目分解为一般检查、头颈部检查、前胸和肺部检查、心脏检查、背部检查、腹部检查、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七大模块共 20 个基本检查单元( 资格考试分别为上述基本单元的不同组合) .学生按性别分为两人一组,每人每模块抽取 1道题,七个模块依次进行,要求考核中要一边操作,一边口述操作顺序及要点,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要求的内容。考核完毕后教师将针对学生的优缺点进行当场点评,及时纠正错误手法。学生通过这样的实战演习,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模拟人仿真教学
多媒体教学以其生动的表现形式给医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在诊断学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点: 图文声像并茂 ,形象、生动、直观、信息量大,能把抽象的心脏传导系统动态地展示出来。应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通过精美的疾病图例、短小精悍( 2 ~ 5 分钟) 的教学视频或教学音频,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在教授某一检查方法时,穿插一段视频或者音频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模仿,在后面的实训课程中教师进一步演示操作规范,让学生相互练习,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加强仿真教学,强化临床常用诊疗技术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充分利用校内的电子标准化病人进行诊断技能的培训,如心肺听诊、肝脾触诊、人工心肺复苏等。先由教师示教,然后让每个学生反复进行操作演练,即可对每个操作过程及所使用的器具有全面了解和掌握,且操作步骤规范。
3 注重对典型疾病“体征群”的讲授
体格检查的理论教学部分主要以“视、触、叩、听”的正常或异常表现为线索来安排教学内容。以肺部检查为例,触觉语颤变化的临床意义、干湿罗音的形成机制及意义等。学生的理解一般仅仅停留在局部,其知识体系相当于“彼此毫无联系的一颗颗珠子”放在一起。而通过呼吸系统典型疾病如肺气肿、肺实变、胸膜腔积液等疾病的具体表现,就会由一根线把这一颗颗珠子串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即所谓的典型疾病的“体征群”.避免了学生因感觉内容多而杂、不好理解和记忆而失去学习兴趣。
使学生既能熟知每一体征的临床意义,又能善于识别各体征间的内在联系,熟练掌握具有提示诊断线索的某些体征和体征群,在短时间内提出符合实际的诊断.
4 坚持集体备课 统一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及体格检查的顺序、方法
我国执业医师考试是标准参照考试,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认识及实践教学能力,做到带教老师操作的规范化。我们将教师组织起来集体备课,规范化操作演示,确定统一标准,保证教学质量。请健康的志愿者为检查对象,教研室的老师依次进行完整的体格检查操作,其他老师作为评委,严格按照资格考试的要求给其每一步骤进行计分,结束后进行点评、对不正确的操作要当时进行改正,通过检体技能考核的教师才能带教。
5 结语
综上所述,诊断学基础的教学方法要参照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对实践技能的要求,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及模拟人仿真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典型疾病“体征群”的讲授,使学生真正掌握诊断学基础,为做一名合格临床医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璟怡,郭雯珲。 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西医诊断学教学改革探索[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 3) : 124.
[2]李秀敏。 执业医师考试与医学生临床技能考核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4( 8) : 33-34.
[3]齐今吾。 某些常见体征群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农村医生,1985( 4) :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