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大学生影响论文范文第三篇: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摘要:网络民粹主义对社会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网络民粹主义开辟了新的网络议题空间,增进了大学生的社会参与感;另一方面也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产生了不良影响。规避网络民粹主义的危害,可以从其传播过程入手,运用传播流三环节理论,协调高校、社会和家庭等各方主体形成最大合力应对网络民粹主义,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民粹主义;传播流;对策;
作者简介:郭中跃(1997-),女,重庆万州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
Abstract:Online populism has great influences on various social groups, especially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one hand, it has developed new space for online issues, strengthening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has brought negative influences on college students in terms of idea, ideology, behavior mode, and so on. We can start with communication process, applying the three-link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flow and coordinating various subjects such as colleges, the society, and families to form combined force, so as to avoid harm of online populism and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to develop in a healthy way.
Keyword:college student; online populism; communication flow; countermeasure;
科技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为民粹主义的传播开辟了新的空间与途径,衍生出一轮新的社会思潮---网络民粹主义。网络民粹主义的发展给身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群体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提出,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要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如何发挥各领域主体的作用并形成合力,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网络民粹主义,合理规避网络民粹主义对其产生的消极影响,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命题。
一、网络民粹主义的概念及其传播过程
对于如何界定民粹主义以及民粹主义的内涵,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俞可平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从三个层面界定民粹主义:(1)民粹主义是一种反精英主义,是一种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其合法性来源的社会思潮;(2)民粹主义是一种激发民众力量,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政治改革的政治运动;(3)民粹主义是一种动员平民大众参与政治进程,从而对其进行控制和操纵的政治策略[1].民粹主义并非凭空产生,它需要一定的社会基础、群体基础以及爆发条件。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为民粹主义的传播开辟了新的空间和领域,网络民粹主义应运而生。网络民粹主义是民粹主义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其反抗精英的本质并未因其存在和传播空间的改变而改变。
近年来,诸如农民工讨薪、官员腐败、医患矛盾等社会事件引发的网络民粹主义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从机理层面审视网络民粹主义,需要落脚到其传播过程。以拉扎菲尔德为代表的国外学者提出了一种名为"传播流"的理论,指出经媒介传播的信息内容,像水流一样通过各种环节,最终流向受众。罗杰斯提出,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两个"流":一是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二是作为影响的产生和扩散过程的"影响流".前者可以是"一级"的,即信息与受众直接对接,无过滤环节;而后者则是多级的,要经过"多级"或"N级传播"[2].有学者在罗杰斯的基础上提出了"噪音流"的观点,将存在于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歪曲事实、干扰传播的错误信息视为"噪音".借助传播流理论,可以将网络民粹主义的传播过程划分为"信息流""影响流"和"噪音流"三环节。
如若将信息传播机制视作总系统,那么"信息流""影响流"和"噪音流"三环节就相当于信息传播机制的三个子系统。一方面,传播流三环节共同组成传播机制,传播机制包含着传播流三环节,两者互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另一方面,三个子系统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三者并无明确的先后顺序,可交叉亦可并列发生于网络民粹主义传播的全过程。以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传播过程为例,其信息传播过程可分为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以及消退期,一般情况下,爆发期的信息传播是以"信息流"为主;进入持续期,"信息流"与"影响流"参半,并伴随着"噪音流"的产生;而在消退期,"信息流""影响流""噪音流"三者间或有之,并呈现减弱趋势。
在网络民粹主义的产生过程中,传播流三环节作为独立的子系统,在作用上也各有差异。首先,"信息流"起着客观阐述、还原真相的作用。如果这一环节出现差错,它便会成为网络民粹主义的源头,而如果"信息流"信息充足、传播得当,就可以有效遏制网络民粹主义的出现。其次,"影响流"作为网络民粹主义传播的中间环节,发挥着串联"信息流"和广大受众的桥梁作用。在这一环节中,如果有"意见领袖"向民众传递理性、客观的信息并引导舆论的话,"影响流"就能发挥规避网络民粹主义的作用;而如若"意见领袖"发表带有煽动性质的错误言论,则会促使网络民粹主义的产生。第三,"噪音流"对网络民粹主义的传播起着"火上浇油"的助推作用,要避免"噪音流"对网络民粹主义的推波助澜,就必须加大力度整治谣言。
二、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
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身份的网民占比最多,而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大学生网民的比例占全部网民的五分之一[3].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还处于未成熟状态,极易受到网络民粹主义的影响。网络民粹主义好似一把双刃剑,既有其积极作用,但也对大学生的成长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和危害。
(一)积极影响
1. 有利于大学生建立和完善独立的个人认知体系。
当代大学生处于由学生身份向社会身份转换的过渡状态。他们对真实的社会知之甚少,互联网一方面为他们提供了获取知识的便捷渠道,同时也为其开辟了与他人交流、表达自身观点的平台。网络民粹主义能够让大学生了解到书本上不曾教授的,观察到这个社会正在发生和经历的。他们学着去辨析、思考和表达,分析、吸纳他人的观点并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网络民粹主义能够帮助大学生建立和形成一套完善的个人认知体系。
2. 有助于培养新一代公民监督精英。
网络民粹主义又称平民主义,这是由于易于产生民粹主义的热点事件多集中在社会弱势群体维权或检举揭发违法乱纪等领域。在这些热点事件中,大学生们往往会化身为正义使者,积极捍卫弱势群体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例如,在2012年陕西省"微笑局长"事件中,湖北某高校大学生申请公开杨达才工资;在2014年广东茂名PX事件中,清华化工系大学生自发捍卫百度词条……大学生以最纯净的目光审视着社会的变化发展,以最热烈果敢的姿态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网络民粹主义为他们提供了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感的机会,让他们扮演了新一代监督精英的角色。
3. 增强国家荣誉感和民族凝聚力。
当代大学生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这使得他们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伴随着文化多样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冲突已是不可避免,维护民族利益成为广大民众的共识,民粹主义也呈现出与民族主义合流的状态。例如,在"南海仲裁案"、香港"反修例"事件中,大学生通过发布主题帖、转载评论、与他人开展线上辩论等方式宣扬爱国热情,积极捍卫国家主权。网络民粹主义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实例,进一步提升了大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消极影响
1. 阻碍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4].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都还处于未成型状态,他们极易受到各类思潮和价值观的牵制和影响。一方面,网络民粹主义的本质是主张"精英-平民"阶层的对立,这与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是相悖的,大学生易受不良分子的利用,形成对精英阶层的仇视,从而加剧阶层割裂。另一方面,网络民粹主义反映的社会问题多与官员腐败、城管蛮横执法、官富二代作恶有关,这类负面信息会削弱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动摇他们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
2. 助推非理性表达和极端化情绪。
网络民粹主义的一大显著特点就是非理性,大学生在辨别是非善恶方面的能力相对还比较薄弱,极易在"意见领袖"的牵制下产生非理性和极端化的情绪表达。网络在为大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他们披上了带有保护色的外衣。在这里,他们能言平日所不能言,但也极有可能出现无道德底线的胡言乱语,综观网络民粹主义事件中,谩骂、诋毁、诽谤、造谣等现象屡见不鲜。除了线上的群体狂欢外,大学生还会推动网络民粹主义向线下蔓延。例如在反日游行中,部分大学生出现围堵日本大使馆,打砸日本车等一系列不理智行为。
3. 判断简单化和盲从式站队。
在社会公共事件发生质变并衍生出网络民粹主义的过程中,羊群效应起着重要作用。社会议题被公开至网络中时,总有人抢占"领头羊"的角色,他们占据着舆论高地,引领整个事件的舆论走向。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往往来不及思考,为了把握参与权而盲目站队的现象屡见不鲜。实际上,在整个参与过程中,大学生往往并未了解事件的全貌与真相,他们常常忙于站队而忽视了对事件本身的关注,长此以往,大学生极易形成惯性思维,对事情的判断逐渐简单化、盲从化。
三、网络民粹主义的应对策略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未来,民族就有希望。"[5]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觑,要规避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可以从其传播过程入手,借助传播流理论,联合高校、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应对网络民粹主义,为大学生营造一个风清气朗的网络空间。
(一)把控信息流
社会热点事件的舆情会走向不可控的原因之一就是政府未能及时还原事件真相、发布权威声音、解答群众疑惑。当大学生们无从得知事件真相时,其言行便会走向极端。因此,政府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设置网络意见箱,设立群众接待室,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答疑,确保群众的疑虑和呼声都能得到及时、负责的解答和回应。
(二)引导影响流
1. 高校要发挥引导作用,与社会和家庭形成合力。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因此,面对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高校必须首当其冲,发挥引领作用。高校要强化责任意识,建立以学校党委为核心,以宣传部、信息部、思想政治部、各院系为主导,以思政教师和辅导员为主体的高校网络民粹主义防渗透工作体系。同时,还要注重发挥社会大环境的作用,通过开展社会实践、营造正能量的人文社会环境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此同时,家庭作为大学生的第一课堂,也必须承担相应责任,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用优良的家风感染孩子,用严谨得体的家教约束孩子。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科技信息素养。
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民粹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要也十分必要。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主体,不仅要传道授业,更要铸魂育人。因此,高校必须加大力度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更要着重提高教师的科学信息素养,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员性也强调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政教师的任务,也是高校全体教师应该承担的重要工作,因此,高校教师都应学习和了解网络民粹主义,主动寻求应对措施,在引导舆情中做好示范。
3. 多渠道与大学生沟通,培养正面"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的主体可以是教师、家长、政府等,也可以大学生本身。相较于其他群体,学生意见领袖对学生群体的影响更加深远也更加迅速,因此,培养学生意见领导,引领正确的舆论走向是应对网络民粹主义的有效举措。网络民粹主义事件中不乏错误言论和偏激观点占据上风的情况,教师要全面系统地体察大学生的心理动向,及时与大学生沟通交流,廓清大学生的模糊认识,及时化解矛盾,同时利用好思政课、座谈会、线上主题教育网站等,做到线上线下两手抓。
(三)遏制噪音流
1. 健全实名制。
网络匿名性好似一把双刃剑,有利于人们表达真实自我的同时,也为网络活动披上了保护的外衣。网络实名制是阻断网络蛀虫肆意侵害网络空间的有效手段。有关部门应谨慎收集和管理个人信息,一旦发现违法违规行为,要迅速追踪并及时掐断网络民粹主义的苗头,维护网络秩序的规范性。
2. 加强法制教育和网络监管。
网络民粹主义甚嚣尘上、逍遥法外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网络空间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不健全。仅仅有法可依是不够的,还要将法律"用起来",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网警等专业工作人员必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宣传网络相关法律的同时,更要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纠正网络风气。同时还应鼓励大学生们发挥能动性,提高法制意识,监督自己的同时监督身边人。在面对制造谣言、诽谤、恶意中伤等违法行为时应该勇敢站出来,运用法律武器制裁邪恶之举,共同守护网络这片净土。
3.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我国社会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贫富差距、腐败贪污、社会不公等现象不会在短期之内消弭殆尽,而这些现象正是诱发网络民粹主义的根本动因。要清楚网络民粹主义的病根,还需对症下药,落脚到社会体制改革上来。一是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深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切实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二是要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分好社会财富这块"蛋糕",以政策制定和制度导向为手段,让社会福利向弱势群体倾斜;三是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关注民生;四是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形成不想腐、不敢腐、不易腐的机制,培养为民、务实、廉洁的人民公仆。
参考文献
[1]俞可平。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J].战略与管理,1997(1)。
[2]赵智敏,马逸飞。网络民粹主义的传播特点及应对策略---基 于微媒体背景下的传播流视角分析[J].新闻爱好者, 2015(7)。
[3]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www. cac .gov.cn/2021-02/03/c_ 1613923423079314 .htm.
[4]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N].人民日报, 2019-08-15(1)。
[5]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htp://p/. people. com. 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