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精品视频公开课”作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发力点,对形成中国特色一流本科课程体系和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意义深远。通过历史脉络梳理结合实地调研,发现地方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课程内容设计不合理;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仍以“教”为中心;教师态度消极怠慢;课程建设定位不准;后续服务滞后等建设困境。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作为弥合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重要手段,其建设路径应向授课内容特色鲜明、学术资源共享协议完善、团队建设业务精干、数字化平台建设完备、反馈评价体系有效、管理策略精准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迈进,才能更好地为地方高校落实“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现实机遇与困境提供资源支撑。
关键词: 地方高校; 精品课程; 优化路径;
Abstract: “Excellent Open Video Course”,as the starting pointin the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courses construction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is of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for constructing first-class curriculum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building high-level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Though conducting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field study,the results are yielded as follows:the content design of excellent open video courses in local universities is unreasonable;the teaching methods lack innovation and still are“teaching-centered”;teachers' attitudes are passive;course orientation is inaccurate;follow-up services are lagging behind.The construction of excellent open video courses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neven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and its construction path should be characterized by distinctive teaching contents,complete academic resource sharing agreements,capable team building,complete digital platform construction,effective feedback and evaluation system,and accurate management strategies.Only by advancing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n we better provide resource support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suspending classes without stopp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
Keyword: local College; excellent course; current dilemma;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教育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重点,也是形成中国特色,打造世界一流本科课程体系的重大举措。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提升高校育人质量,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提供的课程比较多元,既有传统的学科课程,也有面向专业技术人才的课程,可吸引广泛的学习者,以往限制在象牙塔中的知识、精神和沟通方式,将会逐渐走出狭隘的精英化圈子,变成大众能够自由获得和广泛传播的文化资源,把优质教育带来的福祉逐渐从在校学生扩展到社会普通民众,可有效弥合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这一现实困境,同时也是区域层面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上好学”教育期盼的基本抓手。展望未来,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将成为高等教育学习资源建设的重要阵地,开展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将会有力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夯实基层教学组织,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效果实起来,为构建更高水平的育人体系夯实基础。为促进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科学持续发展,发挥人才培养效益的最大化,梳理发展历史脉络,探寻建设发展中的现实困境将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发展历史脉络梳理
(一)网络课程初创阶段
1999年初,国务院批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通过远程教育开设网络课程,揭开了我国在线课程建设的序幕。[1]2000年5月,教育部高教司提出实施“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要求“2年之内重点规划建设200门左右的基础性网络课程,并实行项目管理”。[1]自此,我国在线课程建设步入以“国家宏观政策引领、项目管理模式推进”的建设管理之路。
(二)精品课程形成阶段
2003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确提出“要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用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除了要能够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还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手段、管理和方法;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2]国内高校精品课程聚集了诸多优秀的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录像、电子教案、习题等教学资源,但其服务对象长期局限于高校内,为了使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2008年,教育部推出了全国精品课程资源网,在对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优化的基础上,精品视频公开课开放对象逐渐从高等院校转移到全社会。[3]
(三)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提升阶段
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本科教学工程)并提出相关意见,对“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内容进一步明确,提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要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知识文化传承创新作用,组织高校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对已经建设的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建设一批资源共享课。完善和优化课程共享系统,大幅度提高资源共享服务能力”。[4]此文件首次提出开放课程,表明政府在支持高校开展虚拟教育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同年,教育部为进一步落实《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扎实推进优质资源共享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制定并出台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
(四)在线开放课程全面建设阶段
2013年,教育部印发《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项目管理办法》,提出“十二五”期间建设1000门优质视频公开课,2011年建设第一批100门,2012-2015年建设900门。201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文件中提出“先建设应用、后评价认定,2017年前认定1000余门,到2020年,认定3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此后,教育部高教司以每年两批的速度推出精品视频公开课,截至2016年,已有8批、992门精品视频公开课上网。
对我国精品视频公开课发展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发现,在线课程建设是在国家政策牵引下以建设项目的形式推进,与时代发展特征和在线课程发展建设规律相适应,在课程建设中,持续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课程建设日益规范,课程内容日趋丰富,同时国家在每个阶段对网络课程都有明确的建设目标和标准。
二、地方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地方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开发定位失衡
建设高质量的高校视频公开课是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地方高校一定要立足自身实际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发掘学校特色,学科特色、办学优势,在对本校课程家底查摆的基础上系统研究,挖掘自身的课程特色来科学地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要求“申报课程须已在学校连续开设3年以上,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独特风格,教学理念先进、方法科学、质量高、效果好,得到广大学生、同行教师和专家,以及社会学习者、行业企业专家的好评和认可,在同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示范性。”[6]在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时,合理路径应该是自下而上充分发挥教师积极性的过程,但实际上却演变成了自上而下地大包揽式的大跃进。为了完成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目标任务,一些地方高校鼓足干劲建设视频公开课程,但对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理解偏颇,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理念、价值取向、意义认识不到位,直接导致地方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陷入“千校一面”的局面,大家重申报、轻评价,重形式、轻特色。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地方高校把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重点放在了上线课程数量、课程名称和经费支持上,教师参与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仅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这显然违背了《本科教学工程》中提出的“以提升大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4]的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初衷,违背了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根本宗旨,致使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发展目标及成果难以显现。部分地方高校教师对精品公开课的理念缺乏深度认识,简单认为精品视频公开课只是通过网络传播教学,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方面与普通的课堂教学类似,只是按照要求完成课时和上线课程数即可。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不考虑学校办学定位特色等问题,如有的地方性师范大学推出“金融学”“经济学”等脱离办学特色和定位的网络课程。同时,一些地方高校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中存在一些行政化的形象工程,[9]无论从内容到讲课形式,并没有受到学生的热爱。其实“精品课程”是不是精品,仅靠学校宣传是不合理的,应该由学生和社会来评价。笔者与地方高校大学生座谈交流获知地方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最终消费者——大学生群体,对本校的精品视频课程评价不高,他们热衷于国内一流大学甚至是国外高校的公开教育资源。地方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中的行政化思维,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地方高校拓展社会服务的能力。
(二)地方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质量参差不齐
1.教学内容方面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精品视频公开课每门课程至少5讲,每节课讲课时间50分钟,讲课内容独立完整,每一讲有特定问题,要求体现讲课内容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8]然而,笔者在对地方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随机抽样观摩后发现,首先,大多数精品视频公开课超过10讲,还有部分授课时长超过50分钟,课程内容缺乏凝练,授课方式呆板单一。其次,部分课程专题间衔接存在瑕疵,大多数课程授课教师超过2人,有的课程一个专题一个教师,最多达到8个教师讲授一门课程。因为衔接不紧凑,设计不合理,教师个体差异等因素,导致课程知识凌乱,内容泛泛而谈,知识点间的联结缺乏系统性、逻辑性与整体性。
2.教学方法方面
通过分析地方高校推出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授课方式,发现教师授课方法大多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与学生没有互动,还处于被动教学的基本环节。过半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处于机械被动的接受状态,且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相对薄弱。[9]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课堂仍然以“教”为中心。有些老师在视频课上的语言缺乏感染力,肢体语言死板,面部过于严肃,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力,无法实现向以“学”为中心的现代课堂的转变。
(三)公开课建设中教师态度消极怠慢
地方高校教师对待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态度不够积极,限制了地方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教师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过程中明显存在缺乏热情,没有动力等问题。一些地方高校教师抱着对信息技术的不接受来看待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认为面授的效果一定比线上教学好,其实这与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关。大多数地方高校教师认为网络教学不可控、不可预见的因素太多,认为传统面授师生面对面地开展教与学的活动,课堂教学效果好。被访教师谈到:“实际上我个人认为我们大多数老师对网络课程建设的态度应该转变,要对网络教学的技术和手段的学习和掌握要精深一些,这样才能慢慢转变我们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态度,面授时,逃课的、课堂睡觉的,你能说教学效果好么?但大家就有一个思维定式,就认为信息技术手段有太多的物的因素,认为这种形式学不到东西。”同时,地方高校教师普遍存在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要这样做?我现在这样上课挺好的,让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其实“这个‘公开’是:第一,学校有自信心才敢公开;第二,公开是因为希望它的成果能够被同行共享,全社会认可;第三,公开是因为要更好地发展,如果有人能够挑出毛病提出建议,就可以改进,公开实际上是一个提高教学质量的好办法,并且让它的教学成果能够被更多的人分享。所以,认为有什么目的之类的,这种观念很狭隘”。有地方高校学生感叹“当在中国大学MOOC看到一流大学把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主动放到互联网上时,我们上学期却有一门课的老师连电子版讲义、PPT都不愿拷贝给我们。”
(四)地方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后续服务滞后
地方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重立项,轻后续服务的现状极不利于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地方高校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中开放的仅仅是资源,但在学生学习支持方面后续服务相对滞后,如在对学生学习团体的对话、答疑方面没有教学环节设计。地方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评价体系中,教师评价标准片面,评价制度建设不合理。笔者调研发现,教师在视频讲授外,很少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如电子讲义、PPT等,也很少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课后互动。精品视频公开课要持续、合理、高效的发展,就必须进行有效的评价和评价反馈,才能不断推出高质量的精品视频课,走特色建设之路。[10]网络教育的质量是其良好信誉的基础。为了保证教育质量,一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体系结构和服务系统,另一方面要采取切实的质量保证措施,对各个具体环节进行标准化的质量监控。[11]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拍摄制作需达到专门的技术标准,在录制场地、录制方式及设备、后期制作等方面需达到具体技术指标。由于资金有限,地方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制作设施设备普遍比较落后,甚至有些地方高校委托一些网络公司进行视频公开课录制,其质量与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制约着课程的后续维护与提升,不能及时恰当地反映出师生的互动,不能全方位展示课堂状况等。因缺乏专业的后期制作人员,导致后期编辑效果不佳,视频剪辑达不到专业水准,影响了视频整体效果。
三、地方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特色鲜明的教学内容是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应有之义
与传统实体教室不同,网络课堂中吸引学生求知的关键是特色鲜明的教学内容。简单、机械地把本校的教育精品课视频上网,这种做法只是把课程进行了网络化移植,这也是我国网络公开课建设的一大误区。因此,选择什么样的网络课程,如何设计出一门精彩的开放式网络课程,不管是课程内容的安排,还是观众的选择和现场氛围的营造,都需要经过精心策划。就目前而言,我国精品视频公开课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地方高校要把最能体现自己特色和优势的课程资源推出来,在选题上应该建设受学习者欢迎的普适性课程,积极探寻提升和完善课程内容的合理路径,在课程教学内容上,授课教师前期的经验借鉴和讨论完善是最核心的环节,通过前期的磨课和对他人优质网络授课方式的镜鉴学习,来完善课程方案,明晰讲授框架和逻辑条理,为教学内容的质量提升打下坚实功底。大量事实证明,教师对所授内容的掌握深度,直接决定课程的质量,所以视频公开课的质量还是主要取决于老师所授内容,课程内容不仅仅是课堂内容的复制,还需对课堂内容进行大量的补充,授课时尽量突出课程的重点内容,难点适度强调,才能真正实现学习者学习内容的迁移和拓展。此外,制作技术方面,要按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进行后期剪辑,制作者要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学习前沿的剪辑技巧,迎合学习者的实际学习需求,一节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时长控制在30—50分钟,这样既方便学习者合理利用时间学习,还可以避免学习者产生厌倦和疲劳。
(二)完善的学术资源共享协议是精品视频公开课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我国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面临的瓶颈即学术资源的知识产权问题。我国政府主导,高校为实施主体的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模式,这种组织和管理上的优势,能在短期内有较大的产出。[12]但从长远发展来审视,保障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良性发展,加强学术资源共享协议和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才是保障其科学发展的应然之举。在高等教育社会服务功能日益凸显的今天,社会发展需要高等院校的各类支持和助力,从而推动科技产业发展。市场和产业观念的引入[13]无疑是解决高校与地方企业间各类纠纷的一剂良药。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推入市场主要是与一些民营机构合作获取的版权税、许可协议、红利分成、课时买断等创收活动,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间的紧密联系,在市场的引导下更需要完善的学术资源共享协议。高校为社会提供服务,社会相应部门也应该以等价付给高校,高校获得教育投入,摆脱经费短缺困扰,良性循环发展。[14]从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长远考虑,高校要想最大限度地减少知识产权纠纷,就必须深入挖掘学术资源共享协议的内涵,尽最大可能减少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此外,还需保障高校教师的权益,高校教师是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只有保障教师的个人产权清晰,知识产权制度完善,才能有效消除教师的顾虑,充分发挥教师参与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5]为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建言献策。
(三)业务精干的团队建设是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人才保障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应该由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主持建设,建设团队结构合理,应包括专业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16]高效科学的师资团队是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人才保障,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中要把建设一支精品师资团队放在工作首位,要合理地规划教师年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要千方百计把青年骨干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参与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热情高)纳入到团队中来,形成经验丰富骨干教师传-帮-带的常态化教师成长机制,不定期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参与专业进修与业务知识的学习,积极支持他们参与相关专业领域的国际与国内学术研讨。注重学习者的参与和成长,要适度吸纳涵盖全校各个专业,知识面广,对授课知识点具有敏锐洞察力的本科三年级学生纳入师资团队作为补充,并在师生间的教学合作中,进一步促成精品视频公开课的高质量和学生的速成长,除此之外还应配备包括教学设计、媒体制作等专业领域的骨干教师,进行拍摄和后期制作,团队成员群策群力,开发高品质的精品视频公开课。
(四)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是精品视频公开课可持续推进的基本抓手
进入新时代,一流高校的教学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和信息化,其教学理念与传统的平面化教学相比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高校已经不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组织,而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发展的社会系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翻转课堂、批判性思维、实践性知识等已成为教育理念变革的代名词。当前,地方高校一方面缺乏对精品视频公开课成功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另一方面,其探索还基本停留在平面化和纸质化水平,还没有充分依托高效的网络资源和信息化平台。大多数地方高校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也基本上是点对点的建设,只局限于某门课程、某个环节的教学,整体的教学依然是传统的基于平面化和纸质化的讲授式教学。通过推行全面的数字化和信息化,要逐步实现地方高校教学设施建设整体现代化,为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教学规划、课堂教学实施和教学成果评价提供保障。
(五)有效的反馈评价体系是精品视频公开课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精品视频公开课作为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资源,服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中让课程优起来,就必须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精品视频课程上线后,要设立专人进行课程后续管理,作为管理者要建立网上实时数据的梳理,如统计分析学习者提出的问题,分门别类让主讲教师答疑解惑,从而引导和规范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同时适时邀请本课程领域的知名专家进行课程评价,通过专家引导学习者的理论成长和学科基础的夯实,在不断反馈与改进中提高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质量。学习者和专家的多元评价模式中还需进一步细化评价指标,如在专家评价中加强对课程说明、教学纲要、教学日程表、教学设计或课件、重难点讲解、课后练习、教辅资料目录等细化指标的要求,从而更好地让学习者全面把握课程内容,激发学习者发现问题和剖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为进一步提高课程质量,可尝试构建与学习者进行线上互动,让主讲教师定期与学习者进行见面与互动,让学习者深度参与到教学中来。最后,鉴于精品视频公开课其“精”体现在教学质量上,教师的教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的学,直接关系到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与发展。当前,地方高校教师参与优秀视频公开课建设的积极性被教师片面的评价标准严重影响了。突出表现为重名师效应,轻教师个性与质量。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视频公开课的评价指标要彰显课程建设“精品”的内涵,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
(六)守初心,讲规矩,精准化管理是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时代呼声
高校教务处是精品视频公开课管理的主要部门,教务处要积极发挥“天下第一处”的核心功能,要把精准化管理贯穿于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各个环节,在精品视频公开课立项、中期验收、结项工作中建立起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管理机制和评估监督体系,形成链条,系统精准化管理,从顶层做好管理设计,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精品公开课建设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并对相应制度进行本土化的改良,秉持特色化与实用性相结合,可行性与规范性相一致,逐级强化精品视频公开课管理工作在学校教务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使其逐渐趋向于学术化发展方向。在双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精品视频公开课应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部分,使其与高校学术研究紧密结合是大势所趋,高校管理应转变行政管理理念,真正回归学术,以学术对行政权力的配置资源进行合理配置。[16]整合学校内优质的教育技术资源至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管理中来,建设一套完整的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质量体系,以此提高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质量。同时,进一步落实谁建设谁负责的精准化任务管理体系,课程负责人撰写精品视频公开课任务书,任务书中详细介绍课程建设规划、预期目标、经费预算等,激发精品视频公开课课程负责人的工作热情和危机意识,进一步落实课程负责人守初心、担使命的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1]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986/200407/2487.html.
[2] 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http://old.moe.gov.cn.gduf.naihes.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43/201010/109658.html.
[3] 央视报道聚焦国家精品课程[EB/OL].http://tv.cctv.com.gduf.naihes.cn/2018/01/16/VIDEGGR5j2jZ9BwC4xW7UnYn 180116.shtml.
[4] 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gduf.naihes.cn/srcsite/A08/s7056/201107/t20110701_125202.html.
[5]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gduf.naihes.cn/srcsite/A08/s7056/201504/t20150416_189454.html.
[6]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gduf.naihes.cn/srcsite/A08/s5664/moe_1623/s3843/201205/t20120521_137250.html.
[7] 朱文利,韩曼娜.国内公开课难题重重[N].电脑报,2011-10-31:(A07版)
[8] 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gduf.naihes.cn/srcsite/A08/s5664/moe_1623/s3843/201110/t20111012_126346.html.
[9] 张春海,成丽宁.“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院校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基本特征、时代呼声与实践模式[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2):155-161.
[10] 林江梅,刘富逵,胡华进,张戟.精品视频公开课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SWOT分析及对策[J].高教论坛,2013,(8):61-63.
[11] 沈润洲,吴庚生.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应用现状及其发展[C]//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计算机与教育:迎接21世纪教育信息化的挑战——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计算机辅助教育专业委员会,1999:4.
[12] 钟小彬.中国视频公开课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5):224-225.
[13] 杜作润,廖文武.高等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15.
[14] 金一鸣.教育社会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66.
[15] 梁传飞,康思超.关于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5).182.
[16] 费坚,巫丽君.我国大学行政力的重新分配[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1):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