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项目管理硕士论文

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变迁的相关理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7-08 共4296字

  3 商业锒行收入结构变迁的相关理论
  
  本章详细阐述了与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变迁相关的理论,包括金融创新理论和协同效应理论。

  3.1金融创新理论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金融领域发生巨大变化:科技进步带来资本市场快速发展,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脱媒”现象越来越突出。通过金融创新,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业务领域上挤占了商业银行的传统市场,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通过自身的金融创新业务来应对同业竞争。商业银行发展非利息业务,通过控股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获取通道来不断扩展非利息业务的领域、推出新的服务和产品,就是金融创新的结果。非利息业务在国际金融史上已经经历了近两百年,以非利息业务为代表的金融衍生产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金融创新的动因和侧重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金融创新理论促使商业银行致力于发展非利息业务:

  3.1.1约束诱导创新理论
  
  该理论由美国学者W.L.Silber在1974年提出,理论从供给的角度来解释金融创新。SUber认为,金融企业进行金融工具和业务品种创新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应对和摆脱来自于机构内部和公开市场的各种约束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这些约束分为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两类:内部约束是指金融企业特别是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原则会要求把握好风险性、盈利性和流动性三性的平衡,为此,金融企业会制定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确保银行资产负偾健康状况。这些规章制度可以应对金融监管当局的政策监管,对金融企业自身的运营进行了合理规范,能保证金融企业实行稳健经营,但另一方面却限制了企业的金融创新,从而形成了金融企业的内部约束,比如现阶段对国资平台、房地产行业、温州绍兴等坏账密集地区企业的准入限制等。外部约束指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督管理和市场上金融同业之间竞争对企业的约束,比如银监会发文禁止商业银行通过信托券商等渠道参与三年期定向增发、余额宝类活期货市基金产品间接抬高银行融资成本等,属于金融市场上的外部约束。这些内外约束使金融企业的成本增加,市场风险加大,当其影响到金融企业寻求最大化利润目标时,就会迫使金融企业在金融工具和业务产品上去不断进行创新、设计和开发,来规避约束,摆脱束缚,提高竞争力。该理论从分析企业行为出发,主要是阐明了与市场拓展相关的金融机构非利息业务创新。

  3. 1.2规避管制创新理论
  
  规避管制创新理论是从外部环境的角度来对金融创新进行阐述,把金融创新和制度创新二者结合起来看作一个动态互动的过程,代表人物是E.J.Kane.该理论认为金融创新主要是由规避监管当局的管制而引起的。当政府和监管机构在金融企业经营业务方面进行各种监管和限制时,就会减少金融企业的获利能力,这种管制实质上等同于对金融企业征收了隐性税收,降低了金融企业通过管制以外的途径取得盈利的可获得性。为了规避政府的管制,金融企业会进行制度或业务、产品等方面的创新,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对于锒行来说,非利息业务属于表外务,能规避金融监管当局对于贷款潜在损失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从而刺激了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发展。然而,当政府认为创新影响了整个经济的稳定时,又会进行新的管制措施,而金融企业有会进行新的创新来规避管制。这样,就形成管制、创新、再管制、再创新的循环交替过程。

  3.1.3财富增长创新理论
  
  S.I.Greenbum和C.F.Haywood是财富增长创新理论的代表学者。财富增长创新理论从需求的角度来讨论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产品种类和工具的创新。该理论认为,人们对金融需求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财富的增长。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人们的财富会迅速增加,从而刺激了他们对各种金融服务的需求,包括了金融交易手段、金融避险工具、金融资产保值增值等服务。人们财富增长引起的金融个性化需求增多会促使商业银行创造更多的金融工具和服务品种,通过非利息业务来满足这个日益增长的市场。

  3.1.4制度学派创新理论
  
  制度学派创新理论的代表人物是D.C.North、L.Davis和RSylla.制度学派创新理论也称为“制度改革”理论,它认为金融创新的动因是政府的金融管制,因此把任何因金融制度的改革而发生的变动也视为金融创新。该理论认为金融创新与金融制度、公司制度等经济制度相互影响,是互为因果关系的制度改革创新。因此,政府的管制或干预行为等变化会引起金融领域制度的创新,从而使金融创新的范围更为广阔。

  3.1.5交易成本创新理论
  
  该理论代表人物为J.R>Hicks和J.Niehans.他们认为,推动金融企业进行创新的根本原因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主要包括以下两层含义:一是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主要动机,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创新是否具有实在的意义是由交易成本高低决定的。二是金融创新是技术进步导致交易成本降低的必然结果。

  交易成本创新理论把货币需求、交易成本和金融创新联系起来,认为不同种类金融工具的需求来源于不同货币的需求,微观主体对金融工具和投融资需求的预期和实际价值的判断会受到交易成本高低的影响。降低交易成本促进金融创新,从而让货币向更高级的形式发展,这样就会诞生新的金融工具和交易媒介,促使商业银行进行创新,开拓非利息业务,提高金融企业服务水平。

  3.1.6技术学派创新理论
  
  该理论是J.Schumpeter -般创新理论发展的分支,代表人物是T.H.Hanon和J.M.McDowello在《经济与发展理论》中,Schumpeter首次提出了 一般创新概念和一般创新理论。Schumpeter将金融创新定义为在金融领域内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并对各种生产要素实行新的组合。Schunpeter认为,实现原有生产要素新的组合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和本质特征,经济周期的形成与创新是密切相关的。他把历史统计与理论分析紧密结合,以一般均衡为出发点,以创新为中心,建立了动态经济发展理论。他用该理论来解释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过程和关系。技术学派创新理论是Schun^^eter -般创新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科技进步使新技术和新手段在金融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应用,让金融企业创新得到了技术支持和硬件保障。因此,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因。计算机技术和通讯设备的飞速发展及其在金融领域的运用,使资金和信息流动的速度提高,使金融服务效率提高的同时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各种金融创新。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的发展,特别是银行卡业务、网上银行、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的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技术的出现,促使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在业务渠道和品种上得到发展。

  3.2协同效应理论
  
  协同效应企业管理战略管理理论,是指把一个企业当做一个管理系统,当企业的总体效益大于单个独立部分总和的效益时,就产生了企业的协同效应。美国战略管理学家H.I.Ansoff是最早把协同概念引入企业管理研究领域的学者。

  1960-1970年美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浪潮就是由协同效应理论推动的,协同效应理论也成为促进企业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重要理论依据。协同效应又分为企业外部、内部和并购协同效应。根据多元化的方式不同,Ansoff把企业内部业务多元化的协同效应分为了两种,一种是范围经济效应,另一种是规模经济效应。

  西方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制度,使西方商业银行能通过多元化经营&略,不断扩大银行业务的经营范围,经营战略从以传统的利息业务为主转为重视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发展,大力推动利息业务与非利息业务共同发展,为银行创造更多的利调,就是协同效应在银行业作用的体现。西方银行业非利息业务发展的历程证明了,多元化经营,发展非利息业务,增加非利息业务的种类和应用领域,能更有利于银行的稳定经营,提升银行的竞争力。商业银行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获取协同效应的好处,主要是基于协同效应中的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两种效应来解释。

  3.2. 1范围经济效应
  
  范围经济是指由于企业生产经营范围的扩大,会降低企业经营的平均成本,因此使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现象,是由同一金融机构所提供的多种金融产品和服务所产生的协同效应。根据Pan2arandWimg(1981)所述,范围经济的定义是:在范围经济的情况下,由同一家企iL生产两种产品的成本小于两家专业企业生产一种产品的联合成本。

  如果r大经济组织产品或经营范围,能降低企业的平均成本,增加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时,那么范围经济存在;如果扩大经济组织产品或经营范围,平均成本不变甚至增加,那么范围经济不存在。商业银行的资产专用性低,把范围经济多元化经营的思想应用到企业管理当中去,共同经营非利息业务和利息业务可以使银行的资源共享,降低银行资金的边际成本,提高银行的收益和获利能力。同时,多元化经营能使客户在同一银行购买不同系列的金融产品,满足客户的不同金融需求,能有效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对我国来说,拓展银行业务的范围,在不违反现有法规的基础上,通过与保险、证券和基金等合作,扩大非利息收入业务的产品种类和范围,能获取范围经济效益的好处。商业银行开展非利息业务,其动因之一可以说是为了追求范围经济。

  3. 2. 2规模经济效应
  
  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在不改变技术水平和要素价格的条件下,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使产品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现象。假如在企业生产规模大的同时,企业生产一定范围内产品的平均成本降低,则认为存在规模经济,否则,则是存在规模不经济。规模经济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规模内部经济,指由经济实体内部的规模变化而导致的收益增加现象;二是规模外部经济,指由于外部整体行业的规模变化而增加单个经济实体的收益;三是规模结构经济,指通过不同规模的经济实体之间的联合,形成如经济联合体规模结构、城乡规模结构等规模机构经济。

  一般来说,企业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实现规模经济:第一种是纵向一体化合并企业的主要产品价值链;第二种是利用企业的原有资源,进入具有协同效应的产品市场进行多元化经营。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说,规模经济是指银行可以通过业务产品种类和业务量的规模、人员数量以及机构网点的扩大来使单位运营成本下降和单位收益上升。

  当处于规模经济范围内时,商业银行扩大业务规模,通过资金、设备、关系、品牌等资源共享优化银行内部资源配置效率,降低银行产品的成本,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随着商业银行传统利息业务的获利压力增大,商业银行通过发展非利息业务,通过银保、银证、银信等渠道的合作,或组建金融集团公司的形式,炉大非利息业务产品种类和规模,利用非利息业务占用资源少收益高的优势,能使非利息业务在交易量的加大的同时产生较小的边际成本,分散银行的系统分险,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商业银行扩大非利息业务的产品种类、经营领域,提供多元化产品服务时,能享受范围经济效应带来的好处。而随着产品和服务的增加,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的量也会增加,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规模经济效益。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