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项目管理硕士论文

新型城镇化基本理论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2-13 共518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重庆市新型城镇化项目的路径选择
【第2部分】新型城镇化建设方向探究导论
【第3部分】 新型城镇化基本理论研究
【第4部分】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第5部分】新型城镇化路径的现实选择
【第6部分】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2 章 新型城镇化基本理论研究

  2.1 城镇化相关理论借鉴

  2.1.1 要素流动与集聚理论

  自马歇尔提出产业区理论之后,有关产业集群的研究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持续深入,这期间只有少数零星的成果发表,如 20 世纪 30 年代前苏联学者提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战略[2]。

  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现了对当代产业集群的研究,最先提出该概念的是意大利学者 Bagnasco,他在对意大得中部及东北部地区的社会集群进行研究之后,率先提出了第三意大利这样的概念,也就是所谓的产业区具有共同社会背景的人们,以及社会在一定自然与社会意义的地域之上而形成的社会地域生产综合体。“第三意大利”概念的提出,以及世界各地涌现的地域集聚现象,使理论界又开始更新关注产业集群问题,大量的研究成果也随之涌现[3]。

  欧洲创新研究小组,即 GREMI 于 1985 年对美国硅谷以及欧洲的十五个区域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大量的社会在地域空间集聚,以及其区域间的大力发展,是与该区域的社会以及人文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学者 Harrison,曾于 1992 年发表相关论文,他在文章中指出,对于产业区的发展来讲,社会在本地结成的创新网络的根植性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4]。

  2.1.2 城乡一体化理论

  对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概念,还属于众说纷纭阶段,并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但是,从近些年来的研究成果来看,以学科为载体来展开定义这个趋向还是比较明显的。总体上来讲,社会学者的研究方向,基本都是从城乡关系的协调角度出发,他们认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总体上是发达城市相对于落后农村,相互打破分割壁垒,从而逐步实现的生产要素的优化结合以及其合理的流动,这能够有力的促进城市与乡村之间形成生产力更为合理的分布,从而形成社会生活与城乡经济之间保持一种协调发展的状态;而经济学者对其的研究方向,则是从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以及经济发展的规律为出发点,更为强调的部分是城乡经济布局的统一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而生态学者的出发点则是从生态环境出发,他们更为强调的部分是城乡环境的有机结合,城市生态中农村起到视野的作用,而农村生态来讲城市则起到景观作用;对于规划学者来讲,他们更为注重的部分则来自于城乡建设规划的整体性,同时还强调空间布局的合理性[5]。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的提出,它能够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可以走持续发展道路,人也自然也会形成和谐的发展互动,现代文明与富裕将被城乡居民共同享用,形成现代社会的协调结构。但是这里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并不是要求城乡一样化发展。城市和乡村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两大基本聚类,具有各自无法代替的功能和优势,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发展程度再高,也不能把两大聚类融为一个聚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主要是消除城乡间人为形成的不平等的制度和政策,但并不是完全消除城乡在景观、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等方面的自然差别,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也非常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6]。

  2.1.3 制度创新理论

  实现制度的变革就可以认为是社会制度的创新,对经营者、劳动和高速和优化社会的主人,这三个和谐的关系,使三者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充分体现在各个方面,将继续调整的社会组织结构,不断的完善与修正社会内部的制度与规章,能够合理配置社会内部的各种要素,使其发挥最大效率。我们的制度创新主要体现在建立现代制度,它体现了综合创新,从经营、社会产权、管理等各方面的制度来讲都有相应的创新[7]。

  社会整体创新的基础是制度的创新,制度创新与社会其他创新有区别但是也有内在联系。其特点如下:

  (1)先导性。社会中的所有创新活动,必然是要最终体现于制度之中,如市场创新、技术创新和一系列,最终形成可持续的创新和积极创新的必由之路。因此,社会创新的最根本源与前提是制度创新,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特点就是先导性。

  (2)系统性。我国当前所有的制度创新,所涉及到的方面较广,如金融体制、税制、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都在其中,这些外部制度改革同内部也在进行着各层次各机构部的改革。一个链接的改革不到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创新效果和速度,因此,需要我们从制度创新的系统层面来进行制度创新。只有将社会外部制度创新与内部创新的协调与和谐,可以在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改革达成统一,从推进的总体情况。

  (3)动态性。制度在不断的更替,而这个发展历程充分的表明,随着商品经济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制度随之发展和改进的,因此在此基础上,我们制定的系统必须具有一定的动态,可以不断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在当今时代经济的发展已经全然离不开知识,现代化的发展变化,因为知识的不断累积而呈现加速的趋势。因此在制度创新方面,必须要保持不断创新的理念,不能够轻易满足于当下取得的成绩,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社会永远保持活力与生机[8]。

  2.2 新型城镇化内涵及特征

  2.2.1 新型城镇化的含义

  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会引起人类在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变革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城镇化。城镇化最为具体的表现是:

  人们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这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城镇区域不断的增加,而农村区域不断的减少;随着城镇居民生观念及生活质量的不断的提高,使其周边的农村区域也受其影响,使农村区域的生活方式向城市靠近;农村区域内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发生着不断的变化,由大生产方式逐步替代小生产方式[9]。

  本文认为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含义,应当要涵养到社会、经济、政治等一系列的心理层面,而不仅只是人口从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转移,这应当是一个综合的变革过程;新型城镇化的根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创造一个人人机会均等发展的经济社会条件,在这个基础上,本文为新型城镇化的定义为:在特定的社会机制,以及特定的条件之下,促进农村区域人口不断的向城镇区域的不同层次集中,同时农村地区也从不同层面,不断的渗透和扩散着城市的文明要素,这使得原本落后而传统的农村社会,不断的向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转变和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享受到现代城市文明的过程。

  2.2.2 新型城镇化的内容

  对新型城镇化的内容概括为:

  (1)人口迁移在未来可预见的

  这是劳动力转移和流动人口规模随着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会进一步得到体现,最基本而核心的内容就是将农民转化为市民。这个转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农民是否可以有一个稳定的非农就业机会,是否能承受的基本收入在城镇的生活。

  (2)经济集聚

  从概念上可以看到的是一个新的城市化集聚经济活动和资源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资本,都会不断的随着城镇化进程集聚于城市中,这个过程中对于第二、三产业的集聚会加剧,除此之外,还要集聚里还要包括交换与消费,人们的交换行为由城市来提供市场体系,产业与交换集聚必然会带来人口的集中。

  (3)产业转变

  在目前来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新型城镇化会把城市的产业化向更高端专业特色的方向转变和发展,会对低碳产业进行重新整合,对高新技术产业,欧共体生产性服务业都会促进基进一步转变。

  (4)结构转型

  结构转型里包括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其最为具体的表现就是,城市产业结构向现代化不断的发展,而城市周边区域的产业结构也发生转型,第二是就业结构也发生转型,其中包括了农村以及城市等多个层面,三是空间结构的转型,在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中,不断推动城乡分割的空间,使二元空间慢慢转化融合形成一体化空间结构,四是文化和观念的不断转型,不仅需要持续的推进文化和观念的转型,同时还要将这种转型的空间范围不断的扩大[10]。

  2.2.3 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新型城镇化的特征如下:

  (1)基本核心是以人为本

  人的全面发展是新城市化的核心目标,在新的城市化传统发展观中是完全被摒弃的,其最基本的出发点是要不断的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这是最为根本的前提和基础,不断的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统一发展,而不是资本的逐利,也就是说,其是在以人为本与代际公平的基础上对经济生活组织和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和集聚的过程[11]。

  (2)是以市场为主导的城镇化

  市场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政府在其中并不起主导作用,如果依靠政府来推动城镇化,其效果是相对比较差的,虽然有可能在一段短时间内能大幅度提高城镇化率,但无法持续和长久,而市场发挥其机制的基础作用后,会更持续,政府在市场为主导的前提下转变职能,加强和保护市场的公平性。

  (3)是城乡统筹的城镇化

  城乡之间进行多维度的互动过程,就是新型城镇化,要在着重关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城镇发展,城乡在相互合作和彼此配合的基础上,能够形成优势互补,使利益进行分配,造成良性互动的新局面。

  (4)是多元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新的城镇化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以确保人民分享成果重要依据,其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逐渐形成由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来反哺到农业的机制。要大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从而成为全面推进调整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促进产业的协调发展[12]。

  2.3 新型城镇化路径理论概述

  2.3.1 相关概念界定

  (1)与传统城镇化路径的区别

  新型城镇化路径与传统城镇化路径相比,其有一些基本区别,如表 2.1 所示,路径应该是高效的协调,政府引导和市场导致了城乡优势整合的多元化目标[13]。
论文摘要

  (2)新型城镇化路径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概念辩析

  为新的城市化发展,将城市化分解和新发展,所谓的新的城市化发展,是指新的城市化,就是指新型城镇化,在某一个特定的时空里,所出现的一种特定的状态;当“发展”是一个动词时,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是随着时空的转换或其他相关影响的变化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在本文中,“新的城市化发展的两个内涵的参与,但只有“发展”的名词出现,新型城市化道路和类似的新城镇概念的发展,两者具有一定的可比 性,所以新的城市化概念的发展,无论从内容的延伸,所有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比针对性强。

  2.3.2 新型城镇化路径的理论模式

  (1)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模式

  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市场主导型模式,即在新型城镇化路径中,市场对于人口流动,要素集聚和产业调整起到占主导地位,而政府在支持作用,这种模式在市场经济中是常见的是相对成熟的的区域内,该区域或是国家政府在其中的干预较轻。另外一种是政府引导型模式,即在新型城镇化路径中,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作为基础的前提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由政府为主导进行大力推进,这样的方式特点是具有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最为明显的部分是组织特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主民型必然会替代政府引导型模式。

  (2)协调模式

  协调模式分为四种模式,其一为城乡协调发展模式,即城市和农村是相互依赖、补充和促进的系统,在这样的模式之下,肯了定城市与农村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协调性,认为只有形成城乡平等的关系,对于经济发展才有利;其二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模式。将某一区域的经济增长作为其中心,从而将周边地区发展,进而形成协调发展;第三是产业发展和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新的城镇和产业化是对方的结果的力量,为工业化为城市化提供支持,空间形式的产业化则由城市化提供;第四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协调发展的模式,推进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做到有效进行人口流动,提高能源与资源的利用率[14]。

  (3)多元模式

  即分为城镇规模结构多元,城镇推进方式多元和人口转移方式多元几种模式。城镇规模结构多元使大中小城市都在统一规范下合理而有序的发展,城镇推进方式多元是根据不同时期和区域的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进行集中或者分散等多元的方式进行推进,人口转移方式多元指就近或者等多种方式并存。

  2.3.3 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准则标准

  (1)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

  市场经济要求效率,而公平是政府职能所要体现的本质,两者之间的矛盾在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中会成为最根本的矛盾,如何通过机会平等等原则消除不平等,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中对新型化城镇路径进行选择,是必要遵循的原则;

  (2)遵循经济发展的逻辑和秩序的原则

  经济发展规律是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维护是最基本的力量和规则,包括法律,政策等,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其实就是一种交易行为,当然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基本秩序,达到规律和规则性的统一;

  (3)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中,人在其中扮演了主体与客体两个角色,是其中决定性因素,同时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人也是重要的源动力。新型城镇化的速度与进程是由人的发展程度与素质的高低来决定的。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始终,都要将以人为本贯穿,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最为根本的要求就是要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

  (4)整体协同的原则

  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必须要兼顾和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协调,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和环境方面的关系,从而建立起高效的经济,最为根本的目标应当是建立起良好的城市化发展的新模式。

  (5)突出特色的原则

  由于新的城市化特性和城市化需求基本内涵,所以,新型城镇化路径的选择也应以特色突出为基本原则和要求,特色包括有区域、经济和文化等特色[1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