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水利工程硕士论文

水利工程硕士的教育培养与知识的相互融合

来源: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张运凤;孙垦
发布于:2018-06-30 共3775字

  摘  要:工程硕士教育是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工程需要的产物, 工程硕士的教育培养方法也必须紧跟社会需求。由于工程硕士主要来自于生产施工现场人员, 有别于全日制的在校学生, 对工程硕士协同各方资源进行知识融合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工程硕士; 水利工程; 知识融合; 培养; 协同;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要, 改变工科学位类型比较单一的状况, 完善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自1997年国家正式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以来, 已为国内企业培养了一大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使许多企业的技术队伍得到充实和发展,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工程学科是省、部级重点学科, 涵盖了水利工程领域5个主干学科中的4个, 分别是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 拥有独特的科技优势和大批优秀人才。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 我校从2003年开始在水利工程领域招收和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7年来始终以水利行业高层次紧缺人才培养为重点, 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 整合我校和国内水利行业的资源优势, 通过学科知识的融合教育, 将工程硕士培养与学校科研和企业孵化平台构成了有机的整体, 从而形成一个特色鲜明、企业认可的工程硕士协同培养模式。目前, 我校在水利工程领域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数已达到80余人, 为我国水利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水利工程图

  一、工程硕士教育的知识融合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明确指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它是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为科技产业化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 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较宽领域的知识和综合科研实践能力。

  工程硕士的知识教育应该是“厚基础理论、博前沿知识、重实际应用”[1] 。从系统思想来说, 知识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其内在联系是多方面的, 结构也是多样的, 涉及不同的学科。一个系统的结构决定着它的功能, 结构不同, 功能自然也不同。工程硕士教育的质量是学生知识结构的功能体现。为了提高工程硕士的教育质量, 自然要做到多学科知识的迁移和融合。

  目前, 工程硕士教育领域的知识空间结构越来越复杂, 知识源所覆盖的空间越来越大, 知识的种类越来越多, 知识源的广度也越来越宽。因此, 对于工程硕士教育的知识拓展会越来越复杂。同时, 随着各类科学理论与技术方法的发展, 科研工作者和现场工程师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越来越多样化, 这也将加大工程硕士教育培养的难度。

  (一) 工程硕士的教育范式

  范式 (paradigm) 是美国着名科学哲学家库恩于1968年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 指常规科学研究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教育范式则是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遵循的一定思维方式、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

  工程硕士教育是根植于生产生活实际需要的一个开放教育系统, 是两个不同教育范式的融合, 即强调学术理论研究的“科学范式”和强调企业创新实践研究、技术应用和实践操作的“工程范式”的融合, 也即是学校与企业两个不同知识体系之间的融合。

  (二) 工程硕士的知识融合教育

  工程硕士的知识融合教育强调的是知识结构和技能的教育, 因此, 必须超越学科本位的思想。由于工程硕士培养侧重于工程应用, 因此必须在对工程硕士生加强基础理论和拓宽专业知识的同时, 努力开拓其创新思路, 重视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我校在水利工程硕士教育中, 并不过分强调水利工程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 将学科凌驾于工程硕士教育之上, 而是要在一个较宽广的空间来组织工程教育。在制定培养计划时, 充分重视科学与技术、技术与管理的融合, 强调工程硕士教育的实践性、整体性和创造性, 针对水利工程的特点和设计、施工单位的需求, 根据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教学内容上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 并能反映当代水利工程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在专业课程的开设上不仅强调本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学习与实践, 并且针对每个学员的工作特点和企业需求, 将工程管理、信息科技等领域与水利学科有机结合起来, 探索出从知识教育走向知识融合教育的创新培养模式。

  (三) 工程硕士知识融合教育的基础

  工程硕士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工程硕士学员大多来自于大中型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 工作经验丰富, 工程意识明确。应该说, 他们是在感受到自身知识已无法解决面对的实际问题而希望接受更高级别的知识和职业强化教育, 因此工程硕士培养出来的也应该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家。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工程实践兼顾学术型的硕士学位, 主要是为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更侧重于工程应用。当前新的技术革命使得工程领域变得越来越动态复杂, 现代工程逐步向宏观、交叉和复杂化的整体化趋势发展[2] 。从某种程度上说, 工程硕士教育的要求应该高于工学硕士, 其培养不仅要强调对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还要能将工程原理和那些超越技术范畴的管理、经济、社会、法律以及生态环境等知识融合起来, 创新性地解决工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说, 依托高校先进的研究手段、良好的教学环境、完善的实验设施在职培养企业高级技术人才, 是实现工程硕士知识融合教育的有效途径。

  当然, 由于工程硕士来源于不同的企业, 有着不同的工程背景和工程实践经验, 更要面对许多不同挑战性、创新性的工作。鉴于此, 我国大多数工程硕士采用的是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模式。不少学员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者, 具有丰富的实践和管理经验。但由于他们毕业时间早, 基础理论知识遗忘比较多, 尤其是担任领导职务的学员, 由于工作忙、任务重, 在校课程学习时间也无法保证。因此在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把关上必然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 在培养方式的针对性上也面临诸多挑战。

  二、工程硕士教育的协同培养观

  协同, 《现代汉语词典》义为:“各方互相配合或甲方协助乙方做某件事。”这个定义通俗易懂, 但它强调的是配合、协助关系, 而不是从一个整体上来看问题, 我们一般生活中所说的协同就是如此, 但这显然与协同学意义上的“协同”有所区别。

  H·哈肯在《高等协同学》中认为:“协同是指系统中的诸要素或子系统间的有机合作和相互作用。”它强调的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协作, 像人体各器官、各部位的相互配合一样密切相关。科学界,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 说到协同, 一般采用协同学提出的含义。

  所谓协同效应, 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 通过协同所产生的反应和效果, 可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来表示:1+1>2。它表示了这样一种理念:系统整体的价值大于各子系统部分价值的总和。而要达到这种效应, 各子系统必须平等协调, 最优组合。如果在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 能够实现学校、企业与学员三方在知识教育、科学研究、工程实践中相互促进、资源互补, 就可以形成相互依赖、相互推动发展的工程硕士协同培养模式, 产生协同效应, 促进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大幅度提高。

  (一) 整合校内资源, 充分发挥高校在工程硕士培养中的作用

  随着水利工程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和水利市场竞争的加剧, 各水利建设企业对高层次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与高等院校合作, 实现对现有工程建设人才再教育, 用最新的思想、最新的知识和最新的研究方法来武装他们的头脑, 使其成为科学技术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的中坚力量, 成为这些企业的迫切需求。我校水利工程学科拥有大量优秀的人才和优越的科研资源, 并与黄委会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河南省黄河工程局、中国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小浪底建管局等多家单位建立了长期及稳定的科研、实验和实习基地, 有多年与企业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经验。在教学组织中, 担任授课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 还要将学科前沿的技术成果带进课堂, 有效弥补了工程硕士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知识不足的缺点。

  (二) 校企联合, 充分发挥工程硕士“双导师”的培养作用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阶段是一个十分重要但又比较困难的阶段, 因为对工程硕士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要求很高。“双导师”制是保证工程硕士专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我校水利工程硕士“双导师”培养模式充分整合了企业与高校资源, 各位导师明确分工, 各有侧重。学校导师理论基础扎实, 了解学科领域前沿动态, 应主要负责学员的研究方向、培养方案、开题报告等校内培养过程, 从理论体系上把握知识的先进性;企业兼职导师一般是由学员所在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依托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先进的技术手段, 在工作中可结合企业需求, 指导学员结合自己实际工作, 挖掘富有实际意义的研究课题。“双导师”制有利于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合作和发展, 有利于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有利于学位论文的选题与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相结合, 强化了“产学研”三者的结合, 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三、结语

  工程硕士的教育应该是对知识的需求, 而不是职业培训, 更不应该是为了在企业分得功利的一杯羹。个人素质全方位提高和发展的问题不是一个人所能解决的, 各种资源的组合将成为素质和质量提高的关键力量, 工程硕士教育过程中的学校、企业和学生自身能接触的各种资源协同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知识融合的建构。这种知识融合能够保证学生自身的持续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万英, 娄淑琴.关于提升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思考[C].第六届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研讨会论文集, 2008.
  [2]何放勋.工程教育范式演变与工程师责任[J].煤炭高等教育, 2006, (3) .

原文出处:张运凤,孙垦.基于知识融合的水利工程硕士教育协同培养观[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6(01):102-10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