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农业推广的研究基本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情开展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许多学者开始致力于农技推广体系方面的研究。大量的农业学者在引进、消化和创业等基础工作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出版了大量的着作和文章。丁巨涛(2005)依据我国的农业生产具有区域性和分散性的特点,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因素进行了探讨,提出应在我国构建一个强大的技术推广和扩散体系,并提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要点。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2012)利用全国统计数据和个案实地调查的资料,从机构设置、人员构成、经费来源、职能发挥等方面,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改革和加强我国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对策思路。张利库(2008)认为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主体应该是政府,但是我国财政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持都不够。这导致了很多地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技术的进步。马志国(2008)等对参与式农业技术推广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强调农业推广的过程必须从农民真正的需求出发注重推广理念转变、推广职能改变、与农民有效沟通、农民组织建设和能力培养。杜丽华(2011)提出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要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保障机制,继续完善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农业技术推广制度中引入农户反馈机制。
1.4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通过全面剖析辽源市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推广的意义、一年来的经验教训、取得的成就及目前的状况。从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的特点,辽源市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推广的主要做法、取得的成效,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及相关对策几个方面详尽分析辽源市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推广的现状。通过对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推广的分析进一步分析其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带来的启示性经验,进而探索出当前农村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从农业技术推广层面推动的典型经验,以及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推广过程中,所造成的农业经营主体变更、农村土地整合、农民向市民的身份转变,带来的农村城镇化的杠杆作用。本课题研究将为当前农业推广工作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为将来的发展提供思路,为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有效传播提供经验,并为农业技术推广作用农业产业化发展及农村城镇化进程提出对策及构思。
1.4.2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统计报表,开展实地调研,在收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农业技术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政策学等学科知识,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分析和评价辽源市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特点、农村经济结构特点以及农业技术和政策现状,具体研究方法体现在:
1.4.2.1 文献法
搜集涉及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研究和推广方面的大约几十万字的有关资料以及农业推广、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土地流转以及城镇化等200 多份文献资料,对有关的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立足成功案例,从当前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研究的框架,确定了研究的主要内容,文章的创新点,以及结论和建议。
1.4.2.2 访谈法
通过对辽源两个县有代表的 50 个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推广的实践主体进行访谈,了解其认识和采用该技术的途径和过程;与辽源市农业系统的几十个推广专家进行了访谈,了解他们对该案例推广的看法,及对当前推广现状的见解,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形成完整的结论和建议。
1.4.2.3 典型分析方法和综合归纳方法相结合以典型主体为例,通过实证分析,提出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推广的具体思路和政策措施,为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提供依据。
1.5 主要的创新与不足
1.5.1 主要的创新
本文重点研究的是如何扩大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在辽源市的推广范围,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应、社会效益及生态效应。探讨在此项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阻碍,并在破解难题中寻找对策,希望此项技术能够成为辽源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突破口,带动辽源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
1.5.2 存在的不足
一方面,由于个人理论知识的局限,对论文中个别问题的分析还不够深入;另一方面,由于该技术在辽源地区的推广只有二年,对经济社会及生态的影响还不够深远和广泛,通过调研获取的相关资料也并不齐全,给研究的全面性带来一定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