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经济时代已经来临,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在乎旅游体验甚至深度体验,而游客之所以要旅游,是因为厌倦了日常生活中的一成不变,需要到其他地方去体验,并且人们都希望体验到的是真实,而不是虚假。因此旅游中的文化真实性问题成为了被众多学者研究旅游体验理论时难以回避的问题,真实性是要为游客提供一种旅游现实感,一种可以让他们体验当地文化的舞台。少数民族村寨智慧旅游的发展,有一个方面就是为了增强游客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体验。
第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理论。1987 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以此为主题全面论述了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组织和舆论的极大重视。可持续发展理论自提出以来,被不断地应用到各个领域,不同学科从不同的角度都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诠释。目前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定义是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提出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这一概念。这个概念包括了三个要素,一是人类的需求,二是资源使用的限制,三是公平。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是随着可持续发展这一观念的出现而出现的,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这一特定领域的延伸。当旅游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时,人们开始意识到旅游一方面有着推动目的地地区经济增长的巨大能力,另一方面其日益增多的影响导致了一系列已显现和潜在的问题。1990 年在加拿大举行的旅游业全球会议通过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行动战略》草案,构筑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框架,并阐述了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主要目的。因此,在旅游发展研究中,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开发依据十分重要,所有可开发的旅游资源都具有人类共享的公平性,不能急功近利、重开发轻保护,甚至只开发不保护。要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和利益的公平分配,实现旅游有序发展,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在贵州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过程中,只有保护与开发并进,同时实现少数民族居民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公平的利益分配,是其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第三,文化变迁理论。在人类学视野中,文化变迁一般指的是由于文化自身的发展或异文化之间的接触交流造成的文化内容或结构的变化。
①在美国着名人类学家斯图尔德所着的《文化变迁的理论》中,提出文化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是推动文化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国人类学家 S 南达,在《文化人类学》一书中曾有一个科学谨慎的看法,她认为这是文化变迁的两个主要动因:文化变迁起因于价值观和思想,或者起因于物质生活条件,尤其是自给农业和工艺技术。
②事实上,在她的研究中已经很清楚地发现,两者对文化变迁所起的基础作用可能是双向的,同时是不分孰先孰后的。国内对文化变迁理论的研究始于对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翻译和介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更多关注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以及文化,特别是民族地区与乡村地区旅游发展过程中对民族文化、乡村文化的影响,研究范围从引进外国理论逐步向构建本土旅游文化研究转化。当然,文化变迁是一个涉及多学科领域的问题,其不仅反映在社会文化领域,还出现于经济、政治等其他相关领域。在分析贵州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文化真实性的问题时不可避免会谈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变迁。
1.2.2 研究方法
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研究,首先以文献查阅法收集、分析文献资料,完成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和智慧旅游的文献综述,其次借助人类学田野调查法,通过深入贵州几个少数民族村寨实地,参与观察,居住体验,对经营户、管理者、旅游者等不同群体进行访谈,获得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全面、真实的调查结果,增进对村寨的风土人情和旅游发展现状的理解。再次,根据当前中国智慧旅游发展现状,通过比较研究法分析城市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和少数民族村寨的智慧旅游的区别,思考如何利用智慧旅游来解决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最后进行进一步的理论升华,探索贵州少数民族村寨智慧旅游发展思路,并充分利用互联网与国内着名专家学者进行积极交流。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
在目前旅游界的理论研究方面,关于少数民族村寨智慧旅游发展方面的研究尚无人涉足,因此还有待挖掘和深入。由于考虑到全国各大城市旅游已经开始向智慧旅游方向发展,若乡村旅游再不转型跟上智慧旅游发展的步伐,城乡差距就会被进一步拉大,会显得乡村旅游的发展更加滞缓。因此,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的时代,贵州少数民族村寨作为贵州最有特色也是最重要的旅游资源,应该与智慧城市旅游建设放在同一平台来思考智慧乡村旅游的建设,论文尝试构建了少数民族村寨智慧旅游框架体系和共建模式,这不仅为贵州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转型发展研究创新了思路,也拓展了智慧旅游的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