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尽管关于会展活动的起源在学术界尚无定论,但是会展活动这种形式可以说是历史悠久,其随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进步而产生和发展,是围绕着人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需要而存在和发展完善的。
最初的展览活动可以说是一种独立、临时、无序流动的较为古老的市场形式,主要通过“展出”和“观览”以达到物物交换的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场馆设施也得到了相应完善,展览活动开始呈现点状集聚的现象,或是固定,或是有序流动。到了 19世纪中叶,现代展览会开始萌芽,现代科技的成果逐渐显现并开始融入社会的生活形态,这时的展览活动在性质上和形式上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以全新的状态展现在世界面前。而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于1851年由英国政府在伦敦海德公园的水晶宫内举办,这是一场世界规模的“万国工业产品大展览会(The Great Exhibition of Works of Industries of All Nations ) ”.
此次展览会的展出面积约10万平方米,参展者达到17000人,其中约50%由英国的参展者组成,而剰下的50%则是由世界40余个其他国家的参展代表共同组成,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展览活动能够有效展现一个国家的综合能力,尤其是经济能力。此次展览会共分为原料部分、机器部分、产品部分和工艺部分等四大块内容,展出的产品约10万件,历时141天,参观者高达603.9万人次。
随着世界各国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的不断交流与深入合作,以会议与展览为主体的会展业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快速增长,“米兰博览会”、“巴黎博览会”等在国际会展市场上掀起了一阵狂潮。20世纪60年代以来,会展业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并形成了庞大的规模。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定期举行的大型展览会和博览会约有4000多个,产值约占全球生产总值的1%.这些大型国际会展的举办地主要集中于欧美发达国家,其中被称为“会展王国”的德国每年举办的国际大型展览会约占2/3.得益于在全球经济领域一直以来的突出表现,会展业终于得到了世界的肯定。2005年7月,联合国国际经济和社会分类专家小组在法国巴黎正式将会议与展览业确定为了一个“独立的产业”,真正认可了会展业在全球经济领域的地位。
(一)我国会展业面临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目前,经济全球化的逐步实现使得越来越多的世界厂商开始把东亚作为消费市场和制造基地,而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共同发展,其中就包括会展业在内的服务业同步发展。为此,国际会展业将加快发展重心由欧美向东亚转移的步伐,为我国会展业崛起提供了良好的机遇。2006年11月8日,国际展览业协会(UFI)的第73届年会在北京开幕,这是国际展览业组织的大会第一次在中国召开,不能不说是中国展览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开始被世界展览业界认可的标志之一。
但从整体发展程度而言,我国的会展业由于起步较晚,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自1990年举办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后,会展业逐渐受到政府与学术界的关注,但在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场馆建设、组织管理等方面仍较为落后。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经济面临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会展业作为新兴产业,以全新的经济形态成为全球众多发达国家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而我国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西湖博览会等大型会展活动的带动下,会展业也迎来了新的战略机遇期⑴。当前,我国现代会展业以年均近20%的速度递增,它的快速发展不仅提高了城市知名度、促进就业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增强了地区、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各类产业与产品的国际化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强有力的引擎。
(二)会展业对经济和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
会展经济是一种高效益、无污染、经济联动作用很强的经济形式。据不完全估计,一般会展业的净利润高达25%,产业带动系数为1:9,也就是说如果展会直接收入是1,那么其相关产业受其影响形成的收入将是9倍。由2009至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年均增长率将近20%,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趋势。2010年,全国共举办5000平方米以上展会6200场,面积7440万平方米,直接产值达2482亿元(除世博会),拉动效应达22300亿元,占全国第三产业的13%.2013年,我国会展业作为重要的经贸投资与合作平台,仍以良好的发展势头继续发挥其强大的经济带动作用[2].
从产业关联来看,会展业通过产业链的传导,对其他关联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有着强有力的带动作用,并逐渐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会展业的产业带动作用主要表现为“产内”延展效应和“产外”延展效应两方面“产内”延展效应主要表现为会展活动可带动餐饮、旅游、通信、购物、保险、装潢设计等第三产业内部相关产业的发展。根据德国贸易展览协会(AUMA)统计的数据,从企业参展费用的构成比例来看,参展企业支付给会展组织者的展会租金只占参展费用的20%,其余费用支出主要用于运输、食宿、购物娱乐、保险及广告等方面。“产外”延展效应主要表现为会展活动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提供新的供给领域和市场。会展活动的各种贸易与非贸易渠道会激发其他产业的市场需求与供给,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优化,进一步吸引外资。
(三)会展业产业集群、空间布局问题等日益凸
由于会展业巨大的关联效应以及为城市或区域带来的显著经济效益,我国众多城市纷纷提出打造“中国会展名城”、“中国区域会展中心”等发展目标,大力发展城市会展业。
据统计,当前以“国际会展城市”、“中国会展名城”、“中国区域会展中心”等为城市发展定位的大小城市共计达到30余个,然而真正有望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城市数量却不会多于3个。这充分暴露了我国一些城市发展经济、培育产业盲目跟风,不切实际的问题。
而会展业在全国范围内无序发展正是由于城市或地区对会展业的发展缺乏合理的时空布局规划,忽略了会展业发展要以交通、经济、气候、场馆等作为基础条件和前提条件,同时也缺乏合理可靠的科学依据,导致无法有效对会展产业发展进行定位。
现阶段,我国在知名度高、经济效益好、产业影响力大的会展品牌占有率方面与国际上的会展强国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不足,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会展品牌的综合水准上。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许多地区在并未对自身经济、资源、交通等条件进行深入分析的情况下,就盲目进行大型展馆建设,举办会展项目,最终自身条件、会展产品选择、地区产品供给之间存在误区导致会展质量不高、缺乏吸引力,无法形成品牌会展,会展场馆得不到充分利用,对地区经济效益提升作用并不明显。
在此大背景下,本文试图对近几年全国范围内举办的会展活动进行数据统计、整理和分析,将中国各大地区会展的时空分布情况进行研宄,总结出我国会展业的季节性和空间集聚特征,对地区会展业未来有序、高效发展的宏观规划提供思路。
二、研究意义
会展业作为新型的无烟产业,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了众多商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宄我国各个地区会展业的时空分布特征,对区域经济发展、会展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1.丰富我国会展业时空分布相关理论
将区域会展业的研宄扩展为全国范围会展业发展现状的研宄,通过时空思维与定量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会展业的空间集聚与时空分布特征,探索了集聚不平衡与经济发展水平、场馆建设情况、各地区的季节气候特征以及参展产品属性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会展业发展战略,丰富了会展业时空分布、会展经济发展等相关理论。
2.地理学应用于会展业研究,拓宽会展业研究视角
现有研究多以某个特定城市或者区域的会展作为研宄对象,从产业发展、经济影响或竞争力的角度对会展活动进行探讨。本文将地理学应用于会展业这一领域的研宄,拓宽了会展业的研究视角,为引导不同区域更好地整合资源,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践意义
现代会展业在我国仍是一个新兴产业,从会展数量与各省市区的气候温度、区位优势、经济发展和场馆建设规模等因素出发,结合空间结构、时空思维等理论,总结出现代会展业时空分布的一般规律,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对完善我国会展业整体布局,促进各地区和城市会展业健康良性发展的宏观规划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第二节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本文选取“E展网”这一中文网页作为研究样本,基于时空思维的研宄视角,并采用季节性集中指数、饱和曲线、峰值指数等数据分析方法,对全国各地区的专业性会展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
(一)会展指标的相关分析研究
通过SPSS 17.0数据分析软件,将从信息网站收集到的各省市区的会展数量、展览总面积、展馆数量、展览平均面积,以及通过网页资料计算得到的G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验证各指标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并分析其相关程度。
(二)会展时间分布特征研究
本文采用斯泰恩峰值指数与饱和曲线研究我国专业性会展在各月份的高峰状况,探索引起髙峰现象的内在因素。另外,引用季节性集中指数对八大地区展览数的季节分布比例以及集中度进行分析,总结不同地区在四个季节的会展分布,以及各个地区会展季节集中的区别和主要影响因素。
(三)会展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首先,借助信息熵这一产业集聚指标对各地区专业性会展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定量分析,论述全国专业性会展的总体集聚程度和八大地区专业性会展的具体集聚指数。其次,为了深入了解各城市在地区的会展空间分布状况,并判断会展数量、展馆数量和展馆面积等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将己形成一定会展产业规模的华东地区、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这四个地区的会展空间集聚现状以地理空间化方式进行显示。最后,通过将八大地区的专业行会展进行类型划分为农业、林业、葡萄业及设备,食品、餐馆和旅馆生意、烹调及设备,纺织品、服装、鞋、皮制品、首饰及设备,公共工程、建筑、装饰、扩建及设备,装饰品、家庭用品、装修及设备,健康、卫生、环境安全及设备,交通、运输及设备,信息、通讯、办公管理及设备,运动、娱乐、休闲及设备和工业、贸易以及技术及设备这10种类型,计算各地区不同类型会展的数量占比,从而分析不同类型会展的空间分布特征。
二、技术路线
本文的具体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首先,在会展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新引擎和会展空间布局问题日益凸显的双重趋势的背景下,通过对国内外会展文献、会展相关概念和时空分布相关理论的进一步理解与总结,确定会展时空分布的主要研宄内容和数据分析方法。然后,以SPSS 17.0与ARCGIS作为数据分析工具,进行会展数据指标的相关关系、斯泰恩峰值指数与饱和曲线、季节性集中指数、地区会展空间分布等分析,对我国会展业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作用机制进行较为全面的阐述。最后,通过实证研宄所得出的结论,提出有利于区域均衡发展的建设性建议,并分析本文所存在的不足,以及在本文的基础上展望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
第三节研究方法与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概
通过借阅浙江工商大学图书馆的书籍期刊和下载图书馆数据库中相关的中外文献、学位论文等研宄成果200多篇,涉及会展产业发展、竞争力提升、会展目的地选址、经济影响、空间集聚等各个方向的内容,将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参考与基础。
(二)内容分析法
选取展网“这一中文网页作为研宄样本,基于时空思维的研宄视角,并采用季节性集中指数、饱和曲线、峰值指数等数据分析方法,对全国各地区的会展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在样本数据选择上,由于台湾的会展数据严重缺失,所以本文选择y我国33个省市区作为研宄对象,收集了 2011年至2013年期间各地区会展活动的资料,内容包括会展主题、场馆、展出面积、开展与闭展时间等,将这些资料进行统计与整理,从而建立SPSS17.0和ARCGIS数据库进行分析》。
(三)空间分析法
将33个省市区划分为八大地区,并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建:!图形与属性数据的融合,将华东、华北等四个地区的会展空间集聚情况以地理空间化显示,以期深入分析各城市在地区的会展空间分布状况,并判断会展数量与展馆面积、展馆数量等指标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
(四)统计分析法
在文献资料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SPSS 17.0这一数据统计软件对所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和相关分析,并通过季节性集中指数、信息熵等数学模型对我国专业性会展时间和空间分布情况进行测度。
二、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一)区域研究扩展至全国范国
本文在阅读大量国内外会展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全国范围内各地区及主要城市的会展业为切入点,运用SPSS 17.0数据统计软件整理分析了全国33个省市区的会展信息,并通过季节性集中指数、信息摘等数学模型评估了我国会展业的空间集聚与时空分布特征,将国内区域会展业的研究扩展为全国范围内会展业的研宄,在宏观的层面上统筹把握我国会展业的整体布局并深入剖析其影响作用机制,从而为实现我国会展业各个区域间的均衡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
(二)为实现会展空间优化提供新思路
本文采用了斯泰恩峰值指数、饱和曲线、季节性集中指数对不同地区展览数的季节分布和集中度进行了分析,并借助信息熵定量分析了各地区专业性会展的空间集聚特征,从而针对各地区的会展时间分布、会展空间集聚和不同类型的会展分布情况开展对策研宄,提出四大地区的会展业发展战略,并从展馆建设、跨区合作、人才培养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为提高我国会展经济水平、实现空间优化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