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旅游管理硕士论文

城市奖励旅游系统的建设探析总结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3-31 共376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城市奖励旅游系统的构建研究
【第2部分】奖励旅游在城市旅游中的应用绪论
【第3部分】奖励旅游的基础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4部分】研究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界定
【第5部分】城市奖励旅游运行系统基础理论研究
【第6部分】西安市奖励旅游运行系统分析
【第7部分】西安市奖励旅游运行系统提升策略
【第8部分】 城市奖励旅游系统的建设探析总结与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

  7.1 研究创新

  本文首次用系统论研究城市奖励旅游,分别从城市奖励旅游系统的总体框架,运行的联动机制(包括政府和企业之间,旅游管理企业之间),奖励旅游运行的产业链分析,最后结合西安市的具体情况和现实进行针对性分析并提出建议和意见。

  城市作为旅游客源地、接待地、集散地为一体的综合体,在奖励旅游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奖励旅游业成为城市旅游优化高端产品、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旅游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很少有学者关注城市奖励旅游的研究,奖励旅游更多的作为一种旅游发展的新业态被提及并没有深入挖掘。

  本文在奖励旅游和城市旅游基础研究之上,从城市产业转型的角度结合不同体系对奖励旅游进行研究,对理论和实践都有一定意义。

  7.2 研究不足

  本文大胆地借鉴了其它学科和领域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由于自身研究能力、时间、精力等有限,研究肯定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由于我国旅游统计对奖励旅游没有单独的统计,奖励旅游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的奖励旅游统计依附于会议旅游或者会展旅游来统计,大多数的内陆城市如西安几乎没有统计。另外,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对西安市涉及奖励旅游业务的旅行社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企业实际运行的核心数据,所以本文对西安市奖励旅游的分析只能粗略做整体描述缺乏定量分析。

  其次,在对城市奖励旅游运行系统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后,未能运用系统动力学对城市奖励旅游系统进行更深的研究。此外本文主要从供给的角度来对城市奖励旅游进行研究,未能对奖励旅游的需求进行深刻论述。

  7.3 研究展望

  本文只是城市奖励旅游领域的一个初步研究,城市奖励旅游运行系统仍存在很大的空间。今后的研究还有深化和细化的空间,比如如何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进行宣传和产品设计;如何协调不同性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以及政府和企业更好的协同使之更好的推动奖励旅游的发展;如何将奖励旅游与城市已有的自然人文景观结合形成精品旅游线路;如何更好的将旅游目的地文化与购买企业文化、企业目标更好的融合于奖励旅游产品。在研究数据的收集方面,随着奖励旅游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旅游统计的进一步完善,针对奖励旅游的统计数据可以更加准确和有针对性。另外可以针对不同的奖励旅游购买企业经行调查分卷和对形成品牌的专业奖励旅游公司进行客户资料分析,从而使研究结论更加具有实践性,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定量分析。


    参考文献

  [1] 张广瑞.中国的奖励旅游—从概念到实践[P].中国旅游报 2006-12-8(13).

  [2] 高静,刘春济.试论我国奖励旅游发展途径——从奖励旅游内部特征出发[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8-31.

  [3] Society of Incentive Travel Executives, Basic Seminar Manual, SITE, New York, 1990.

  [4]Peter R Ricci, Stephen M Holland. Inventive travel : Recreation as a motivationalmedium[J].Tourism management, September,1992

  [5] 贾莲莲,朱竑.商务旅游研究述评[J].思想战线 2004(03).

  [6]Hastings B. Kiely .J&Watking. Sales Force Motivation Using Travel Incentives :SomeEmpirical Evidence[J].The Journal of personal Selling & Sales .Management.1988.43-51G Wason. The incentive travel market in Europe. Travel and Tourism Analyst, 1990(3)

  [7]Stephen F W, Susan Gammon, Jill White. Incentive travel: Overview and case study ofCanada as Incentive a destination for the UK market [J].Tourism Management,1992(9):275-287

    [8]O'Brien K. The incentive travel market to UK and Ireland. Insights. 1997(9).

  [9]Shinew K J, Backman K J. Incentive travel: an attractive option. Tourism Management,1995:285-293

  [10]Hampton.A.The UK.Incentive Travel Market A User’s View[J].European Journal ofMarketing,1987.10-20

  [11]A J Burkart, Tourism : Past, Present andFuture.Heinemann,London,1981

  [12]Metha.S.C.Loh.J.C.M&Matha.S.S.Incenetive-Travel Marketing:The singaporeApproach.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1991.31-32.67-74

  [13]Xiang Z , Formica S. Mapping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tourism: A study of theincentive travel industry. 2007(2)

  [14] 陈爱新.亚太地区的短途奖励旅游市场[J].旅游学刊,1995(1)”44-46.

  [15] 刘士军.西欧奖励旅游市场研究[J].旅游科学,1997(2):34-38.

  [16] 胡斌等.我国发展奖励旅游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70-73.

  [17] 孙中伟,索杨,耿香会.奖励旅游的特征、组织运作及发展环境培育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5(5):54-59.

  [18] 高静.国内外奖励旅游发展比较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4.

  [19] 王晓翔.奖励旅游—现代企业员工激励的新方式[J].科技创业,2007(2):114-115.

  [20] 孙中伟,索杨.旅行社成功策划奖励旅游业务流程之研究[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6):62-66.

  [21] 张文敏.企业管理新工具:奖励旅游[J].特区经济,2005(8)

  [22] 练红宇.关于我国奖励旅游产品设计的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64-66.

  [23] 张文敏,沙振权.基于“共同创造”的旅行社转型研究—以奖励旅游为例[J].旅游学刊,2011(1):52-57.

  [24] 李晓莉.中国奖励旅游经营的特征、问题与思考[J].旅游学刊,2011(11):46-51.

  [25] 董媛.奖励旅游产品实施效 应 研究 —以重庆 旅游市 场为例 [J].旅 游学刊,2006(5):33-36.

  [26] 罗涛.关于三亚市“奖励旅游”的现状以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1(2).

  [27] 李绘新.北京正在崛起的奖励旅游目的地[P].中国旅游报,2004-11-12.

  [28] 李佳,李平生.北京会奖旅游发展探[D].2010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年会论集.

  [29] 罗玉蓉.上海会奖旅游廊道构筑研究[J].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30] 季玉群,刘敏.企业推行奖励旅游的制度分析[J].江苏商论,2012(6):103-107.

  [31] 李晓莉.需求视角下奖励旅游组织市场实证分析[J].旅游学刊,2013(1):107-113.

  [32] 王国钦,郭英之.公司团体套装旅游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台湾为例[J].旅游学刊,2007(1):35-41.

  [33] 杨佩群.奖励旅游纳税对旅游市场短期影响的经济学分析[J].旅游经济,2005(2):39-41.

  [34] 刘少湃,蓝星.奖励旅游生命周期模型的构建[J].商业研究,2007(11):155-159.

  [35] 周文丽.我国奖励旅游发展途径——供给引导需求[J].学术纵横,2006(12).

  [36] 彭顺生.论奖励旅游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及其实现途径[J].管理观察,2009(6):85-87.

  [37] 王慧轩.城市商务旅游运行系统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38] 张蕾,赵中华,贾宏志.国外城市旅游研究进展——《Tourism Management》和《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文献分析[J].旅游科学,2005(2):17-23.

  [39]“会展之都”北京的新名片——专访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孙伟佳.产业观察,2012.

  [40] 蔡梅良,张玲霞.奖励旅游市场需求行为分异及发展策略研究[J].湖南商院学报,2012(8).

  [41] 颜廷香.奖励旅游购买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9.

  [42] 邵莉莉.国外奖励旅行研究综述[J].旅游学研究,2010(5):49-52.

  [43] 宋长海,奖励旅游与上海都市旅游发展[P].中国旅游报,2005-7-18(6).

  [44] 保级刚,甘雨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旅游目的地地位变化及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2004(6):365-370.

  [45] 连蕾.西安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8.

  [46] 秦艳萍.中国奖励旅游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09(5):165-166.

  [47] 张文建.试论现代服务业与旅游业新增长态势[J].旅游学刊,2006(3):23-27.

  [48] 郭鲁芳,何玲.旅游目的地发展奖励旅游探讨——以浙江淳安千岛湖为例[J].江苏商论,2007(1):75-77.

  [49] 刘勇.我国奖励旅游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对策[J].商业时代,2009(3):114-115.

  [50] 王倩,沙滢.旅行社对奖励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策略[J].商化现代化,2007(7):187-188.

  [51] 余昌国.奖励旅游及其在亚洲市场的发展[P].中国旅游报,2004(2).

  [52] 范英杰.对于我国奖励旅游的初步研究[J].理论界,2005(12).
 

  致 谢

  论文定稿时,脑中忽地闪现出孔子的一句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犹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我即将离开学校、老师和同学,踏上新的征程。怀着无比复杂的心情我要把一些感动和谢意打包,将其封存为人生的宝贵财富。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陈锋仪。他既是我的良师,又是我的益友,给予我无私的关怀和精心的指导。他因材施教,授我以实学;他循循善诱,督促我进步:他和蔼可亲,关心我生活;他实事求是,教我做人道理。在本文的写作中,陈老师倾注了大量心血,从选题构思到研究设计,再到论文修订,他都一丝不苟,要求我精益求精。

  其次,我要感谢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所有的老师们。是他们在孜孜不倦地从事教学和科研,不遗余力地传道、授业、解惑,教我多角度、立体地思考问题;是他们不辞辛苦地从事教务管理使我受益匪浅。在此,特别感谢王莉霞、李九全、苏红霞老师,他们的建议给予我有益启发。王莉霞老师学识渊博,对教学工作严格认真对学生平易近人,她给我的学术和人生都有很大帮助。李九全老师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本文的研究思路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苏红霞老师治学严谨,对论文的细节和写作方法等提出了真知灼见。

  再次,我要感谢刘倩倩、童璐、刘建华三位同学,他们在论文的写作和大纲方向等方面,给予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