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置形势
昭化古城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南部偏西 30 多公里处的昭化区昭化镇,在白龙江、嘉陵江和清江三江交汇要冲之地,地理坐标为东经 105°33′49″,北纬 32°11′25″。《道光重修昭化县志》卷四《舆地志三·形势》载“:(昭化)北枕秦陇,西凭剑关,全蜀咽喉,川北锁钥。
县城四面皆山,三面临水。以天雄关为障,则上接朝天,声势联络,下望剑阁,首尾呼应,以嘉陵江为限,则扼广元之要害,据保宁之上游,信夫弹丸之域,而有金汤之固也。”位于川蜀之北、秦岭以南的昭化古城,前有屏障凤凰山,后有翼山,南有刀环山,西有牛头山,剑门雄关屹立于城之西北,桔柏古渡扼守着城之东南,金牛古驿道穿越而过,形成了“东来有桔柏渡以拒之,西出有天雄关以镇之,南下苍、阆有梅岭关以间之,北渡阴平有白水关以守之”的独特地势,既是水陆交通要塞,又是重兵布控的军事重地,诚为历代守蜀之关键,也是川北的政治、经济中心。
二、历史沿革
昭化早在 4000 余年之前即有人类活动,与巴、蜀同为四川早期最开化的区域之一。在西周时名“昔阝”,已有联盟式的部落定居。春秋战国时为蜀之领地,蜀王别封其弟葭萌为苴侯,即以此地为都邑,因“始营此邑者为葭萌,故遂以人名为邑名也”。公元前 316 年,秦灭蜀,首立葭萌县于此,成为中国最早推行郡县制管理的县治地之一,素有“巴蜀第一县”之称。两汉时期县名沿袭未变,蜀汉刘备时取“汉祚永寿”中的首尾二字,将葭萌改为汉寿县。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名晋寿县。东晋太元十五年(390)置晋寿郡,郡、县同治今昭化镇。北魏正始五年(508)改为京兆县,北周孝闵帝元年(557)改益昌县。后唐同光三年(925)易名为益光县。北宋开宝五年(972),为倡导“昭示帝德,化育人心”之意,改名为昭化县。此后,昭化之名沿用至今。1953 年移县治地于宝轮院后,昭化古城先后为昭化区公所、乡、人民公社、镇驻地。因昭化完整地展示了地方政权连绵不断的建置沿革,故被称为地方政权建制的“活化石”。
三、历史文化资源
昭化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相关史迹尤多,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纵观其遗产,主要可以分为三国文化遗迹、明清遗迹、民俗遗产及自然遗产等类。
(一)三国文化遗迹
昭化是三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据《三国志》记载,建安十六年(211),刘备入川,“北到葭萌,未即讨鲁(汉中张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后西攻刘璋,东击张鲁,夺得益州和汉中,建立蜀国,兴蜀的根据地实则在葭萌,刘备在这里奠定了民心基础。蜀汉左将军马超也是在这里归降刘备的。故后来刘备改葭萌为汉寿县,寄托了他希望自己开创的汉室江山,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寿的美好愿望。于是也就有了“蜀汉兴,葭萌起”之说。当然,蜀汉的灭亡也与昭化有着密切关系。蜀汉后期的丞相府即设在葭萌,费祎被刺身亡,葬于此,加速了蜀汉的灭亡。公元 263 年,邓艾、钟会入蜀,姜维死守昭化,无奈邓艾偷渡阴平而最终灭蜀,由此在民间又有了“蜀汉亡,昭化止”之说。可以说蜀汉与昭化的密切关系,使三国文化成为昭化众多历史文化中最耀眼的一环,昭化成为名副其实的蜀道三国重镇,被称为“三国蜀汉第一古城”。
目前遗留与蜀汉有关的遗迹有:武侯祠、桓侯庙、关帝庙、敬侯祠、费祎墓、鲍三娘墓、葭萌关、天雄关、桔柏古渡、张飞夜战马超的战胜坝、姜维屯兵拒魏的牛头山、姜维解五万人马断水之苦的“姜维井”等。
(二)明清遗迹
1.城墙、城门
据县志记载,昭化古城原为土城,到明天顺年间(1457—1464)始用石包筑,周围三里七分,有拱墙长1460 米,高 10 米,厚 4 米,上覆串房,四门有楼。东门为瞻凤,南门名临江,西是临清门,北为拱极门,周绕护城水壕。清代曾对古城进行过防洪、防沙的改造工程,南门因防洪需要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被封闭,故今天所见仅有三门。“大跃进”和“文革”时期,城墙受到破坏,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城墙得到了维修,部分门楼得到了复建。
2.街巷、民宅
昭化古城为不规则四边形,略呈圆形,面积 16 公顷,城内保留大量明清古建筑,结构谨严,布局合理。现存的四条大街、五条小巷均用当地青砂石板按三横两纵、中间高两侧低的瓦背型风格随坡就势而成,宽 4.2米,两侧有排水暗沟。同时,古城内的古街道全部呈“丁”字形布局,且街道互不相通,城门不相对,充分体现了军事重镇的防御需要。现保存完好的石板街有相府街、吐费街、太守街、县衙街、衙门巷等,总长 1025米,是四川境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古街之一。
昭化现存的古建民居,据调查有 210 处之多,可分为两大类:其一是沿街开店的铺面式民居,其二是院落式私家宅第。第一类为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式,一至二层木结构,开间小,进深大,具有商业和居住的复合功能。第二类多仿自明清北京官宦府邸,讲究小巧、得体与适度,多为三进四合院式,木结构穿斗为主,天井之间以条石嵌接的走廊贯通,内部庭院以横向或纵向的重重构造以及独特的木雕见长,往往雕梁画栋,古色古香。
3.其他遗迹
墓葬类有明代龙潭驿昭信校尉吴信墓,明荣禄大夫吴松墓等;名祠类有纪念清代山东巡抚、四川总督丁宝桢的父亲———昭化县令丁建业的丁公祠等;还有昭化县衙、文庙、考棚、龙门书院、孝友牌坊(清嘉庆二十三年御批为孝友王杏舒所建)、贞节牌坊(道光十九年为吴梅氏而立)、葭萌亭(过街亭)、八卦井等。
(三)民俗遗产
昭化古城至今保留着大量的民俗文化遗产,深受人们的喜爱,不断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如川主庙会、城隍会、娘娘会、舞狮、采莲船等传统节日、民俗近20 种;源于本地广为流传的“张飞挑灯夜战马超”、姜维兵困牛头山、唐明皇摆宴坝摆宴等传说故事有 30 余个;拥有《娘送子》《嫁歌》等两百余首昭化民歌;还有被誉为古戏剧活化石的昭化“提阳戏”,这是一种以酬神、许愿为主的傩祭活动,极富宗教性和地方性特色。
(四)自然遗产
除了历史古迹之外,昭化还有美丽的自然遗产资源。古城所处的位置本身就是自然奇观,白龙江、嘉陵江交汇,形成一个直径约 5 公里,面积为 20 平方公里的天然山水太极图,古城即位于山水太极阳眼之处,素有“天下第一山水太极”的美誉。另外还有著名的自然八景,如“桔柏江声”“茅坪夜月”“牛首雄关”“卫岭朝云“”马鸣险阁”“龙湫古墨”“虎跳仙登”“长宁山色”等,历来为文人墨客所赞叹称颂。
四、旅游开发
(一)促进作用
昭化古城大力发展旅游,对自身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环境影响方面,可以使昭化古城遗留的文物古迹得到修复、重建和复原。在旅游发展规划中,历史建筑和古迹遗址会受到应有的重视,从而使这些文化遗产得到维护和管理,有利于古城历史文化的保护,并使之活态化起来;其次,经济影响方面,为古城增加经济效益,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反过来为古城的进一步保护和维护提供资金支持;第三,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其发展可以调整产业构成比重,吸纳闲散劳动力,为当地居民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实践证明,将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的观点和行为已经过时,二者其实是完全可以兼顾的,在保护和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做到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注重资源开发的均衡性,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古城本身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还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并将古城文化传播得更远,更有利于加强对古城的认识,增强保护意识,进一步促进保护工作。
(二)存在问题
昭化古城早在 1992 年就已被命名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其后又被确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同时也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保护工作起步早,旅游开发方面也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仍旧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对它的历史与价值研究不够,尤其是三国文化方面,缺乏应有的深度;二是开发层次较低,只满足于眼前经济利益,没有将长远利益和古城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忽略了保护工作;三是知名度不高,缺乏宣传力度,没有像其他古城那样被人们所熟知;四是特色打造不足,没有营造与众不同的品牌效应,吸引力不够。
(三)特色品牌
根据现有历史文化资源,可以重点围绕三国文化、明清遗风、红色遗产、活动景观、自然景观等几个方面进行打造。
1.三国蜀风
早在《四川省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就已把三国文化旅游列为全省 4 条精品线路之一。作为这条精品路线上的重要亮点,昭化古城拥有在全国范围内来说都具有垄断性的三国文化资源。作为三国文化的重要发祥之城,昭化古城是名副其实的蜀汉政权兴衰见证地,是研究蜀汉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所以,首先需要重点打响三国文化这一牌子。
2.明清古城
昭化古城的另一独特韵味体现在明清遗留下来的古城墙、街巷以及具有川北风格的民居等建筑上,因此要保护古镇独有的肌理和历史脉络,进一步提炼地方环境空间特征,让游客尽情领略明清之遗风。
3.红色遗产
昭化还遗留有相关革命与抗日的遗迹,这在红色文化遗产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代,尤显珍贵。1933 年至1935 年,红四方面军曾先后在昭化境内建立了“赤化”“红江”两个县苏维埃政权。抗日时期,这里是人员交通和物资输送的重要节点,现存的剑昭客栈就曾做过昭化抗日救国接待站。
4.其他景观。
众多的民俗、自然遗产,可以打造活动景观和自然景观,吸引更多的游客,满足不同的旅游需要。如活动景观的打造,应充分利用昭化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川北传统艺术、民间工艺、民俗精华、名人轶事、传统产业等,使它们在与有形文物遗产的相互依存、烘托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共同反映历史文化的积淀。
(四)保护开发的对策措施
在古城保护利用方面,国外已经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这是我们应该借鉴学习的。首先是英国的经验,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设立保护官员。保护官员受雇于地方规划部门,负责向政府和公众就环境保护问题提出意见;第二,充分发挥民间团体的作用,由全国与地方环境文明团体共同参与;第三,有完整而延续的法律来保护古城。其次,意大利曾提出古城保护的三条原则:一是限定原则,即确定保护目标和保护范围;二是特征原则,即古城特色的保护;三是归属原则,即保护社区的特征。城市各部分之间,根据地形构成不同场所,互有不同又紧密关联,构成丰富而又统一的城市空间。总之,这些经验包括政府重视,全民参与,以法为基础,保护为主,加强特色,注重整体性等,但最根本的一条是就开发利用必须是合理的,保护才是基础。“科学、合理地开发古城,就是要运用适当的资金和技术手段对古城旅游资源进行整修、利用、改造和兴建,以延长它的生命周期,增强它对大众的吸引力,使其历史重现,保持其历史底蕴。以不破坏旅游资源的审美和愉悦价值为前提,旅游资源开发必然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部分旅游收益可用于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改造及环境的建设上”。从这种角度而言,开发就意味着保护,保护性开发并不是把保护绝对化,但也不是盲目性地开发,而是以保护为基础的开发。
具体到昭化古城,当然也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策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对古城保护不好,开发工作也就无从谈起。而要保护好昭化古城,就必须采取以下一些措施:第一,制定切合实际的古城保护相关法律、规则,使得保护工作有法可依;第二,设定相关机构、人员,落实责任;第三,加强宣传力度,增强文物保护意识;第四,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持续深化昭化古城在学术与实际利用方面的理论研究;第五,完善各项硬件设施,提高旅游承载力,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古城旅游、体验;第六,以开发促保护,打造自身的旅游特色,面向全国甚至全球形成独特的品牌。
最后,还需强调一点,就是全民参与性。“在英国,对古迹的保护不仅仅是建筑师和规划师的工作,而是作为社会文明建设的一部分,由全国与地方环境文明团体共同参与。”
笔者认为,对昭化古城的保护也应把全体居民发动起来,使古城的保护成为全体居民的共同行为。着眼于古城的长远利益,消除短期行为,特别是让居民直接参与古城的保护与管理。关于具体形式,可以借鉴其他地方的做法,比如在古城镇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动迁,拆迁和规划景点、商店、旅游服务的布景与人员安排等问题,可以实行“三公”原则,用开听证会公开征求规划方案、意见等办法来解决有关矛盾。
还可以聘请居民当“文保监督员”“业余导游员”“兼职管理员”等。只有全民参与才能确保古城保护的生命力和持久性,这也应该是昭化古城今后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晋)常璩.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27.
[2]王晶晶.广元剑门蜀道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宜宾学院学报,2012,(5).
[3](晋)陈寿.陈乃乾校点.三国志(卷三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59.881.
[4][8]李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四川广元昭化古城[J].城市规划,2004,(3).
[5]翟峰.千古蜀道第一镇昭化古城[J].城乡建设,2005,(9).
[6]曹弘.古城千秋 葭萌胜迹[J].风景名胜,1997,(12).
[7]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广元昭化古城修建性详细规划[M].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2006.
[9]史卫波,高德政.基于景观意象的昭化古城景观初探[J].山西建筑,2007,(10).
[10]曹弘.古城昭化探胜[J].四川统一战线,1998,(1).
[11]赵中枢.英国古城保护的立法过程、保护内容及其保护方式[J].北京规划建设,1999,(2).